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目的:评估歧视与病耻感量表(DISC)在中国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引进Thornicroft团队研发的DISC,按初译、回译等步骤形成DISC中文版,以242例精神障碍患者作为受访对象,验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DISC的Cronbach'α系数为0.70,分半信度为0.85,总分重测信度为0.83;DISC分量表1总分与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调查表(ISMI)歧视经历因子分呈正相关(r=0.417,P0.01),分量表2总分与ISMI社会退缩因子分呈正相关(r=0.332,P0.01);分量表2总分与自尊量表(SES)总分呈正相关(r=0.250,P0.01),分量表3总分与SES总分呈负相关(r=-0.187,P0.01);分量表4总分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客观支持分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分均呈正相关(r=0.177,0.170,P均0.01)。结论:DISC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评估精神障碍患者歧视与病耻感的临床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对95例住院及152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住院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评分与生活质量量表总分分别为(29.53±4.57)分、(26.02±14.16)分;社区患者分别为(28.03±3.48)分、(37.44±13.44)分;住院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评分与生活质量总分(r=0.214)、动力与精力因子分(r=0.024)呈正相关(均P<0.05);社区患者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评分与生活质量总分(r=-0.255)、动力与精力因子分(r=-0.349)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生活质量越差,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越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越差,病耻感越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程度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ISMI)评估1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水平,分析病耻感发生率与其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135例患者出现病耻感(70.68%),其中20.41%为中重度病耻感者.在五个维度中,患者对抗病耻感比例最高(79.06%),歧视经历体验比例最低(42.41%);患者学历、工作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病程、发病情况、住院次数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高危因素,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与其无相关性.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病耻感,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帮助患者提高应对病耻感的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纳入2018年11月—2019年2月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40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慢性疾病病耻感量表(stigma scale for chronic illness,SSC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项)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对40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价。结果:408例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平均评分为21.80±7.95,处于中度水平;内在病耻感评分为15.14±6.67,外在病耻感评分为6.65±3.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P=0.003)、婚姻状况(P=0.001)和脑卒中类型(P=0.025)与病耻感水平显著相关。病耻感水平与抑郁评分呈正相关(r=0.247,P0.001),与年龄(r=-0.140,P=0.005)、主观支持评分(r=-0.241,P0.001)和支持利用度评分(r=-0.286,P=0.012)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抑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和支持利用度评分与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显著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属于中度水平,年龄、抑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和支持利用度评分均为其影响因素。通过加强患者的个体化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及尽早执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对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水平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精神障碍患者耻感体验及影响量表(SEIS-C)中文译本的信度和效度。方法:157例缓解期的精神障碍患者完成SEIS-C、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SSMI-C)、精神病人生存质量量表(QOL-P)和社会适应功能评估量表(SAFE)测评,随机抽取50例患者7 d后进行SEIS-C重测。用Cronbach’sα系数、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评价SEIS-C的信效度。结果:SEIS-C耻感体验(SE)和耻感影响(SI)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和0.90,两分量表间隔1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r=0.95和r=0.89。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SEIS-C两分量表均具有单维度特征。SEIS-C量表SE和SI分值与SSMIC、QOL-P和ASFE的校标关联系数分别为r=0.72和r=0.45,r=0.56和r=0.66,r=0.51和r=0.59(P≤0.012)。精神分裂症患者SE和SI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精神障碍患者[(7.66±3.03)vs.(4.23±1.87),P0.001;(4.75±2.10)vs.(2.80±0.31)],P0.001]。结论:SEIS-C中文译本具有满意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可用于测评精神障碍患者耻感体验及影响程度调查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的病耻感与自杀观念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康复和自杀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入组的方法入组2010年2月-2014年10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安定医院和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1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以及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进行评定。结果 1与无自杀观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有自杀观念的患者PPD评分更高[(4.21±1.11)分vs.(3.09±1.01)分,t=5.71,P0.01]、自知力评分更低[(3.55±1.34)分vs.(4.83±1.26)分,t=5.41,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观念与PDD评分(r=0.46,P0.01)、自知力(r=-0.44,P0.01)及抑郁症状评分(r=0.30,P0.01)相关;2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DD评分越高(B=1.14,OR=3.13,P0.01,95%CI:1.86~5.25)、抑郁症状评分越高(B=0.11,OR=1.11,P=0.01,95%CI:1.02~1.22)、自知力越完整(B=-0.76,OR=0.47,P0.01,95%CI:0.32~0.70),自杀观念的风险越大(Logistic回归模型R2=0.51,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的水平越高,可能存在自杀观念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面孔识别能力及其与自我接纳、自我效能及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面孔识别任务(SFRT)对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进行测试,并与54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作比较,同时采用自我接纳问卷(SAQ)、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作评估. 结果:患者组SFRT平均反应时(2189±1138) ms明显长于对照组(1152±326)ms(Z=-6.86,P<0.001),正确率(81±16)%低于对照组(88±6)%(Z=-2.82,P<0.01).患者组SAQ评分平均(38.37±7.25)分低于对照组(43.19±5.61)分(Z=-3.42,P<0.01);SES评分平均(21.21±5.22)分低于对照组(23.33±4.44)分(Z=-2.13,P<0.05);GSES评分平均(22.27±5.98)分低于对照组(24.41 ±4.83)分(Z=-2.29,P<0.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SFRT平均反应时与SES得分(r=-0.430)、GSES得分(r=-0.396)均呈负相关(P均<0.01);SFRT正确率与SAQ总分(r=0.367)、自我接纳因子分(r=0.298)、自我评价因子分(r=0.266)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自我面孔识别能力的缺损,自我接纳、自尊水平及自我效能均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状况以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11年1月至3月间抽取9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量表及内在耻感问卷及病耻感经历问卷进行调查。同时以阳性症状量表(SAPS)及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其评定。结果 (1)内在耻感量表:疏离因子2.29(sd=0.49),刻板因子2.07(sd=0.44),歧视因子2.15(sd=0.45),退缩因子2.19(sd=0.46),总量表分2.17(sd=0.38);内在耻感量表中各因子分超过中点值2.5分的病例比例为:疏离因子44.2%,刻板因子14.7%,歧视因子25.3%,退缩因子32.6%,调整后的内在耻感量表总分20.0%,超过2.5者提示有较强内在病耻感;(2)病耻感经历量表:病耻感体验因子2.50(sd=0.59),介于"很少发生"与"有时发生"之间;歧视经历因子1.71(sd=0.39),介于"从不发生"到"很少发生"之间,总量表分2.08(sd=0.39)介于"很少发生"与"有时发生"之间;病耻感经历量表中各因子分超过中值3分的病例比例为:受试者病耻感经历各因子及总分超过中点值3分的百分比为:病耻感体验因子24.2%(n=23),歧视经历因子1.1%(n=1),病耻感经历总分1.1%(n=1),超过3分者提示病耻经历较多;(3)以内在耻感总分作为因变量回归分析,提示与内在耻感显著相关的因素为学历、病期、职业、社会支持中的对支持的利用度分量表及生活满意度量表中的心理领域等。结论 (1)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较高水平的病耻感;(2)患者文化、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是其内在耻感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调查表(internalized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inventory,ISMI)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选择慢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91例,自行完成ISMI量表及病耻感总体评价,随机抽取42例患者于2周后复测ISMI。使用SPSS软件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结果:被试者ISMI总分平均为(65.12±12.86)分;复测信度相关性系数为0.87;分半信度系数为0.85;所有29条目Cronbach α系数为0.94。平行效度相关系数为0.66;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法,经方差最大旋转后结果揭示主成分累计贡献率57.80%。结论:ISMI量表对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状态。方法:招募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98名(研究组)与健康对照者98名(对照组)。对患儿父母采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评估病耻感;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其希望水平、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将病耻感各维度得分与中点分比较,并比较两组间的HHI、CD-RISC和SSRS评分。结果:患儿父母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总分、病耻感应对量表(CO)总分及各因子评分、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SRF)总分和误解因子评分显著高于中点分(P均0.05)。研究组HHI、CD-RISC及SSR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病耻感较高,希望水平、心理弹性水平及社会支持水平都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预测因子。方法:将13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得分分为伴攻击行为(研究组)64例和不伴攻击行为(对照组)68例,分别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气质性格问卷(TCI)的测定。结果:一般人口学资料中既往攻击行为史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ANSS分量表中阳性症状分、思维障碍、激活性及偏执条目分值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6.90,t=-3.41,t=-4.43,t=-4.40;P均≤0.001)。TCI各维度中寻求新奇得分(t=-6.74)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合作性、自我定向得分低于对照组(t=3.42,t=5.96;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寻求新奇、阳性症状和合作性对攻击行为的发生有预测意义(P0.05或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思维障碍、激活性及偏执是引起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寻求新奇和低合作性可较好地预测患者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精神病患者日间康复照料机构中的89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同时,给予干预组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健康教育、家庭治疗及技能程式训练)1年。分别在入组时、干预3、6、9及12个月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结果:PANSS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分具有组间效应(F=2175.79;P0.001;F=4.74,P0.05);两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分具有时间效应(F=29.32、23.07、15.21,P均0.001)及交互作用(F=3.27,P0.05;F=6.06,P0.001;F=3.55,P0.01)。两组MRSS总分、活动能力缺乏、社交能力、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评分具有时间效应(F=14.53、12.74、8.58、6.26;P均0.001)及交互作用(F=6.34,P0.001;F=2.47,P0.05;F=8.58,P0.001;F=2.88,P0.05)。两组SDSS评分具有时间效应和具有交互作用(F=10.69,F=5.19;P均0.001)。两组康复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状况及提高社交技能方面优于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SD)患者的症状特点及性别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躯体形式症状筛查量表(SOMS-7)中文版对326例SD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①SOMS-7测评均分最高的5种症状女性患者为:全身乏力或易疲劳、心慌或心里砰砰直跳、头痛、胸闷或心脏周围不适、气短(用力时除外);男性患者为:全身乏力或易疲劳、心慌或心里砰砰直跳、气短(用力时除外)、胸闷或心脏周围不适、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②在腹痛或胃痛(t=2.218)、背痛(t=2.164)、关节痛(t=2.399)、经常便秘(t=4.077)、色斑或肤色改变(t=3.650)、性冷淡(t=3.678)条目上,女性患者得分高于男性(P0.05或P0.01);③出现频率最高的5种症状女性患者为:全身乏力或易疲劳、头痛、心慌或心里砰砰直跳、胸闷或心脏周围不适、气短(用力时除外);男性患者为:全身乏力或易疲劳、心慌或心里砰砰直跳、气短(用力时除外)、胸闷或心脏周围不适、口干;④在性交时痛(χ2=6.443)、经常便秘(χ2=7.383)、色斑或肤色改变(χ2=12.262)、性冷淡(χ2=15.832)、味觉或嗅觉丧失(χ2=3.942)条目上,女性患者的症状出现频率较男性为高(P0.05或P0.01);在小便时痛(χ2=5.58)、频繁大便或腹泻(χ2=3.954)、有尿却排不出(χ2=7.094)、肢体僵硬或强直(χ2=8.093)条目上,男性患者的症状出现频率较女性为高(P0.05或P0.01)。结论:SD患者"全身乏力或易疲劳"出现次数最多,程度最重;女性患者更常出现性、胃肠道抑制、外表、外部感觉等问题;男性患者更常出现泌尿道、胃肠道活跃、肌肉紧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 043例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入组的患者中69%流浪精神病患者伴有躯体疾病,以皮肤软组织损伤(38%)、传染病(25%)和营养不良(15%)为最多。男性患者皮肤软组织损伤、骨折、感染性疾病伴有率明显多于女性(χ2=51.92,P0.001;χ2=5.82,P=0.016;χ2=8.15,P=0.004);女性患者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χ2=13.42,P0.001)。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普遍伴有躯体疾病,女性患者性病伴发率高,男性患者躯体损伤、感染性疾病伴发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抑郁症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门诊抑郁症患者80例(抑郁症组),以电发光化学法测定血清25(OH)D3;并与5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体检者(对照组)比较;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HAMD评分的关系。结果:抑郁症组血清25(OH)D3[(25.54±7.09)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42.03±10.21)ng/ml](P0.01);抑郁症组血清维生素D不足率(60%)或缺乏率(25%)明显高于对照组(8%,0)(P均0.01);抑郁症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73,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并与其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属参与的社会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80例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所有患者在社区接受每周1次、每次60 min的社会技能训练,共训练16次。试验组每例患者均有1位家属参与训练,其接受治疗师单独指导及在家庭生活中帮助患者实践所学到的技能。两组在训练前、训练6及12个月时分别进行大体评定量表(GA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日常生活量表(ADLS)的评定。结果:训练后试验组SDSS(F=4.02,P0.05)、ADLS(F=12.73,P0.01)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F=15.11,P0.01)减分值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有家属参与的社会技能训练能更好地帮助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衰退期与非衰退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及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应用上海迪康DEM-2000型眼动检测系统对1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衰退期63例(衰退组)和非衰退期50例(非衰退组)]进行眼动测定,用凝视点(NEF)、反应性探索分(RSS)、判别分析式(discriminant analysis,D分值),分析两组检测结果并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华文认知能力量表(CC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1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判别分析式(D分值)有112例获正分,1例获负分。NEF、RSS、D分值衰退组与非衰退组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t=-6.21,t=7.45;P均0.01)。衰退组CCAS的各种指标明显低于非衰退组(t=3.25~5.32,P均0.01)。结论:衰退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较非衰退期患者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哌罗匹隆治疗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其对体质量、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72例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哌罗匹隆组和利培酮组并予以相应的药物治疗8周。治疗前后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I)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以及体质量、血糖、血脂测定。结果:治疗后哌罗匹隆组总有效率(83.33%)与利培酮组(8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4,P0.05);哌罗匹隆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利培酮组体质量、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哌罗匹隆治疗老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对体质量、糖脂代谢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合并复方海蛇胶囊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90例AD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给予多奈哌齐合并复方海蛇胶囊治疗)30例、多奈哌齐治疗组(单用多奈哌齐治疗)30例、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不予痴呆药物)30例。观察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测评3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结果:治疗3个月,联合治疗组MMSE减分值明显高于多奈哌齐治疗组(t=5.09,P0.01)和对照组(t=7.71,P0.01);多奈哌齐治疗组减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3.10,P0.01)。联合治疗组ADL评分减分值明显高于多奈哌齐治疗组(t=-2.33,P=0.02)和对照组(t=-6.88,P0.01);多奈哌齐治疗组减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5.50,P0.01)。结论:多奈哌齐和复方海蛇胶囊联合治疗对A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行为能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