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09-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变化趋势,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09-2018年上海市连续10年的学生常见病监测项目横断面调查数据,选取资料完整的523 112名6~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超重和肥胖判定标准采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参照标准(WHO标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变化趋势,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分别为19.37%、10.78%,男生分别为22.33%、16.27%,女生分别为16.31%、5.13%,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男生均高于女生(超重:χ2=253.26,P<0.001;肥胖:χ2=1 404.73,P<0.001)。调整年龄、性别后,超重和肥胖率分别由2009年的16.94%、9.22%增加至2018年的19.37%、10.78%(P趋势<0.001)。结论 2009-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超重和肥胖率均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处于流行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国7~18岁在校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组合达标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促进学校超重肥胖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2015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依据《加拿大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指南》对946名7~18岁在校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时间的达标情况进行分类,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行为达标情况及行为组合达标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  结果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21.56%;身体活动、视屏行为和睡眠达标率分别为24.84%,38.69%和57.08%,3类行为组合达标率为6.77%。校正年龄、性别、城乡和民族后,睡眠达标及睡眠与视屏行为组合达标分别与超重肥胖风险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73,0.58,P值均 < 0.05),但其他行为及行为组合与超重肥胖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儿童青少年24 h活动达标率较低,充足睡眠或有助于降低超重肥胖风险。今后研究需注意睡眠和视屏行为的潜在联合作用以及两类行为在儿童超重肥胖防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9年宁夏6~18岁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情况,为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宁夏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6 076名6~18岁儿童青少年,测量体重、身高、身体素质指标(50 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分析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情况,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距,用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状况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结果  2019年宁夏地区6~18岁儿童青少年消瘦率为6.9%、超重率为12.6%、肥胖率为8.7%;坐位体前屈、50 m跑、立定跳远的不及格率分别为10.0%,8.6%,26.7%,及格率分别为63.5%,63.7%,55.5%,良好率分别为14.7%,11.7%,12.3%,优秀率分别为11.8%,16.0%,5.5%;消瘦组坐位体前屈、50 m跑、立定跳远及格及以上率低于体重正常组;超重组50 m跑、立定跳远及格及以上率低于体重正常组;肥胖组坐位体前屈、50 m跑、立定跳远及格及以上率低于体重正常组(OR值分别为0.75,0.72,0.77;0.79,0.52;0.73,0.52,0.32,P值均 < 0.05)。  结论  2019年宁夏儿童青少年存在消瘦和超重肥胖的双重负担,身体素质与营养状况存在相关性,可以通过控制消瘦和超重肥胖来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指导儿童青少年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遏制肥胖流行趋势提供参考。  方法  调查数据来自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状况监测,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河北省12个监测点3 330名6~17岁儿童青少年最近1周的就餐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和体检信息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在外就餐情况,在外就餐影响因素及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率为16.19%,超重肥胖率为29.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初中生:OR=1.36,高中生OR=3.57,P值均<0.05)和家庭人均收入高的儿童青少年(1~<2万元:OR=1.48,≥2万元:OR=2.93,P值均<0.05)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高;居住地为农村(OR=0.20)、非独生子女(OR=0.76)、走读生(OR=0.21)以及主要抚养人为老人的儿童青少年(OR=0.69)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低(P值均<0.05)。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风险增高存在统计学关联(OR=1.31,P<0.01)。  结论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象较为普遍。居住地、年龄段、人均年收入、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住校、主要抚养人是在外就餐的相关因素,在外就餐可能会增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8—2022年北京市顺义区入园儿童健康状况,为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2年顺义区入园儿童体检资料,对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25.0进行χ2检验、χ趋势2检验。结果 2018—2022年间,龋齿、超重、肥胖和消瘦的总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8.51%、9.62%、4.90%和2.99%。消瘦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16.957,P<0.001),超重(χ趋势2=63.716,P<0.001)和生长迟缓(χ趋势2=8.131,P=0.004)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随入园年龄增加,肥胖(χ趋势2=11.339,P=0.001)、生长迟缓(χ趋势2=27.804,P<0.001)、消瘦(χ趋势2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3—2018年鄂伦春聚居区鄂伦春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身体体格发育情况,为开展体质与健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和2018年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分析鄂伦春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近6年身高、体重和体质量指数(BMI)均值及增长率。  结果  2013—2018年7~12岁男女童的身高和体重均呈现增长趋势,身高增长值男童分别为1.8,1.7,1.9,2.6,5.7,5.9 cm,女童分别为2.8,4.5,1.9,1.8,3.6,2.9 cm;体重增长值男童分别为2.2,2.5,5.1,6.3,6.4,7.2 kg,女童分别为2.4,3.6,3.1,1.3,4.6,3.0 kg。其中7~8岁女童增长率高于男童,9~12岁男童增长率高于女童。随着年龄增加,7~12岁男女童BMI均值均呈现上升趋势,同年龄男童BMI始终高于女童。其中,2018年7~12岁男童BMI均值均超过超重的临界值。  结论  鄂伦春族7~12岁儿童的身体形态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但发展趋向于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00—2019年宁夏7~18岁汉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变化趋势,为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00—2019年5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宁夏地区数据,选取7~18岁汉族中小学生体重、身高等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结果  2019年宁夏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4%(1 181/8 855),9.19%(814/8 855),男生2000—2019年超重增长率为11.68%,肥胖增长率为10.07%(χ2=27.60,P<0.01)。女生2000—2019年超重增长率为6.95%,肥胖增长率为5.77%(χ2=33.82,P<0.01)。城市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总体增长率均最高,为11.38%和10.45%。农村男生的超重和肥胖增长率在2010年之后均高于城市男生(χ2值分别为13.90,17.09,P值均<0.05),女生肥胖增长率在2014年之后农村均高于城市(χ2值分别为9.94,33.39,P值均<0.05)。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发展片区由好到差时,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由高到低(χ2值分别为35.19,35.35,P值均<0.01)。  结论  2000—2019年宁夏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及体质量指数趋于持续性增长趋势,且农村超重和肥胖增长率逐渐超过城市。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具体措施应尽快制定,降低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石芮  韩钰  高磊  汪耿夫  张欣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18-1322
  目的  调查分析天津市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和营养状况,为ASD儿童制定科学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3 d 24h膳食回顾法调查天津市某特殊教育学校90名3~9岁ASD儿童24种膳食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并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  结果  ASD儿童中超重肥胖儿童共31名,占34.4%;3名消瘦者占3.3%;1名生长迟缓者占1.1%。各年龄组ASD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D、维生素B6、叶酸、钙和碘的平均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标准,铜、磷和锌的摄入量均高于推荐摄入量标准,其中有超过10%的ASD儿童铜和镁的摄入量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能量、脂肪、维生素A摄入情况构成在正常、超重、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24,10.03,P值均 <0.05)。  结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营养素缺乏与过量的现象同时存在,建议采取个性化的饮食营养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COVID-19疫情改变了儿童生活方式,本文旨在探讨COVID-19疫情对儿童BMI的影响。  方法  基于苏州市儿童青少年健康监测项目,回顾性收集2016—2020年40所小学,共计331 341人次学生BMI监测数据,比较2016—2020年BMI-Z评分和超重肥胖率的变化趋势。  结果  平均每年监测人数为66 868人。2020年BMI-Z评分明显增高(0.580),高于2016—2019年的最高值(0.427),增高0.158(95% CI: 0.144~0.171, P < 0.001);男生的BMI-Z评分增幅高于女生,城市高于乡村,低年龄组高于高年龄组(均有P < 0.001)。2016—2020年,随着年份增加,超重肥胖率增加,消瘦率降低(趋势性χ2=595.834, P < 0.001),2020年肥胖率明显高于2016—2019年最高值(15.9% vs. 12.9%, χ2=253.616, P < 0.001),不同性别和地区呈现相同变化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和2016年比,2017—2019年肥胖情况未呈现明显差异,2020年肥胖率明显升高(OR=1.323, 95% CI: 1.280~1.366)。  结论  COVID-19疫情加速了苏州市6~12岁儿童BMI的增加。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关注儿童持续增加的超重肥胖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状况下儿童青少年生长模式与血压之间的关联,为促进中国儿童青少年正常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2年纳入6~18岁儿童青少年38 839名。采用《美国儿科学会2017指南》评价个体的血压状况,采用美国2000年CDC标准判定不同的生长模式,采用WHO于2007年发布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标准评价个体营养状况。不同营养状况和生长模式下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出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营养状况下生长模式与血压之间的关联。  结果  青少年正常性生长、追赶性生长和迟缓性生长占比分别为33.2%,41.6%和25.2%。在不同生长模式下,追赶性生长的收缩压(105.17±12.33)mm Hg和舒张压(66.55±8.75)mm Hg均高于正常性生长和迟缓性生长。在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中,追赶性生长的高血压检出率(24.9%)、高收缩压检出率(18.9%)和高舒张压检出率(15.0%)均高于正常性生长(21.6%,16.2%,12.9%)和迟缓性生长(20.1%,14.7%,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4.24,22.05,11.13,P值均<0.05)。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追赶性生长对发生高血压(OR=1.18,95%CI=1.06~1.31)的危险程度大于正常体重的儿童青少年(OR=1.15,95%CI=1.05~1.27)。  结论  追赶性生长的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较高,高血压、高收缩压和高舒张压检出率也较高。追赶性生长的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比正常儿童青少年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与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关联,为中学生营养不良持续改善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10—12月对陕西和四川共3个贫困县1 887名小学生进行体格测量和饮食行为问卷调查,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  结果   1 887名学生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中心型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6.6%,27.7%,24.5%,省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76,46.05,109.96,80.50,P值均 < 0.05)。陕西、四川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2.8%,4.9%;生长迟缓和消瘦检出率陕西为0.4%,4.7%,四川为8.1%,14.7%。1 160名学生饮食行为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吃早餐、蛋、奶等的学生比例偏低;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吃早餐与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呈负相关(OR=0.26,P < 0.05),每周食用外卖和在食堂就餐2~6次与学龄儿童消瘦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51,2.82,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小学生存在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并存情况,且呈现地区差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991—2015年中国9个省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1991—2015年9次“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选取资料完整的14888名6~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超重和肥胖分别采用2000年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制定的全球儿童超重和肥胖标准(IOTF标准)、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学龄儿童青少年生长参照标准(WHO标准)、2009年李辉等制定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界值(专家标准)及2018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界值(行业标准)进行判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1991—2015年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1991—2015年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调整年龄、性别和地区后,体重指数由1991年(2363名)的17.26 kg/m2上升至2015年(1060名)的18.72 kg/m2(P趋势<0.001)。根据IOTF标准、WHO标准、专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超重率分别由1991年的4.06%、5.37%、5.16%、4.27%增长至2015年的13.58%、16.23%、13.30%、11.70%(P趋势<0.001),肥胖率分别由1991年的1.02%、1.86%、2.24%、2.41%增长至2015年的7.45%、10.75%、12.08%、12.74%(P趋势<0.001)。结论1991—2015年,我国9个省份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水平、超重和肥胖率均呈逐年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方法  1997—2011年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6轮调查数据,纳入膳食及BMI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6 360名研究对象,其中7~<12岁儿童青少年3 529人(55.5%),男生3 360人(52.8%),超重肥胖1 060人(16.7%)。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20%肥胖风险(OR=1.20, 95% CI:1.03~1.41, P=0.023);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61%肥胖风险(OR=1.61, 95% CI:1.25~2.04, P < 0.001);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降低20%肥胖风险(OR=0.80, 95% CI:0.68~0.95, P=0.011),≥65%组降低21%肥胖风险(OR=0.79, 95% CI:0.66~0.94, P=0.010);脂肪及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P < 0.05);男生摄入过量蛋白质更可能发生肥胖(P=0.034)。  结论  儿童青少年摄入过量脂肪和蛋白质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北京市3~7岁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率的变化情况,评价城乡儿童生长发育趋势差异。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2000—2020年间5次国民体质监测,共计纳入31 117名3~6岁儿童,计算生长发育指标,采用χ2检验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20年北京市学龄前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率分别从1.5%、1.4%、0.9%下降到0.6%、0.6%、0.8%,超重率、肥胖率从17.1%、4.8%上升到20.1%、9.6%。2020年城乡男女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均低于1%,2010年后农村男女童肥胖率超过城市男女童,2014年后农村男女童超重率超过城市男女童。趋势检验显示2000—2020年农村儿童营养不良率下降(生长迟缓、低体重P<0.001),超重、肥胖率上升(P<0.001);城市女童呈两极化趋势,消瘦率上升(Z=2.426,P=0.015),肥胖率也呈上升趋势(Z=3.405,P=0.001)。结论 农村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率下降,超重肥胖率持续增高反超城市儿童,需要有效的营养政策和健康战略应对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宝鸡市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及营养现况,为改善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宝鸡市区7~18岁27 114名儿童青少年,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依据2009年九省/市数据制定的标准评估营养情况。结果 除10~至12~岁,男生身高显著高于女生(P<0.05);各年龄段男生体重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除15~、16~岁,各年龄段男生BMI值显著高于女生(P<0.05)。男生14岁、女生12岁后身高显著高于全国水平,而10岁前全国水平高于本地男、女生身高(P<0.05);男生10岁后、女生各年龄段体重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P<0.05);各年龄段男、女生BMI均值显著高于全国水平(P<0.05)。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2.6%、1.5%、9.1%、13.7%和8.5%,男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生(P<0.05)。各学龄组间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和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宝鸡市区儿童青少年存在营养双重负担,超重/肥胖率高于营养不良1.6倍,应有针对性的防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7-2015年陕西省成年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现状及变化趋势。  方法  利用2007、2010、2013和2015年四次"全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数据,采用复杂抽样方法,考虑抽样权重,计算BMI分类(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率及BMI的不同百分位数(P5,P25,P50,P75,P95),趋势χ2检验分析四次调查中低体重率、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同时以敏感性分析加以验证。  结果  低体重率逐年下降、超重率和肥胖率不断上升,趋势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Z=-14.70,P < 0.001),其中农村居民、18~44岁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增长最快,BMI年均增长0.176(t=3.00,95%CI:0.055~0.298,P=0.006)个单位,2015年低体重率、超重率和肥胖率与2013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196,P=0.459)。敏感性分析以上趋势不变。  结论  2007-2015年陕西省成年人低体重率不断下降、超重率和肥胖率不断上升,农村居民、18~44岁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增长最快,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