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目的 报告腓肠内侧头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 2方法 根据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大小、程度采用全蒂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岛状腓肠肌内侧头皮瓣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交叉移位术修复。 3结果  2 5例肌皮瓣移植均成活 ,一期愈合 2 3例 ,延期愈合 2例。骨髓炎均痊愈。受区外观功能基本正常 ,供区功能无影响。 4结论 小腿软组织缺损骨髓炎采用腓肠肌内侧头骨皮瓣修复是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腓肠肌内侧头皮瓣的治疗胫骨外露的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应用腓肠肌内侧头皮瓣对15例胫骨外露病人进行的修复,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讨论上述手术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应证。结果:本组均获成功,转移肌瓣成活,恢复良好,局部外形好,不臃肿。结论:应用腓肠肌内侧头皮瓣治疗胫骨外露,具有操作方便、血供可靠、成活率高、效果满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腓肠肌内侧头肌瓣及肌皮瓣修复膝及小腿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严重外伤所致的小腿开放性骨折或因慢性骨髓炎伴膝前及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患者,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及肌皮瓣转位修复.结果 25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9例,延期愈合6例.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满意.结论 腓肠肌内侧肌瓣及肌皮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易存活,实用性强,是修复膝前部及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腿骨外露及难愈创面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局部各种带血管蒂组织瓣进行治疗,局部旋转皮瓣9例,双蒂皮瓣5例,胫前肌肌瓣4例,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3例,比目鱼肌肌瓣4例,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比目鱼肌肌瓣1例,筋膜瓣6例。结果 32例中组织瓣成活良好30例。结论 带血管蒂组织瓣是治疗小腿骨外露及难愈创面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镇  刘立明  曹燕庆 《河北医学》2009,15(2):153-154
目的:总结腓肠肌内侧头肌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创面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9例严重外伤所致的小腿开放性骨折或因慢性骨髓炎伴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患者,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术加游离植皮术修复。结果:19例肌瓣全部成活,植皮全部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满意。结论:腓肠肌内侧头肌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易存活,实用性强,是修复小腿中上段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创面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与外支架固定治疗感染性胫骨骨折骨外露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彻底扩创,拆除原有内固定改外支架固定;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修复胫骨骨折骨外露创面36例。结果36例转位肌皮瓣全部成活,仅有5例肌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经换药愈合。小腿创面和供区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6~12个月。结论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与外支架固定治疗感染性胫骨骨折骨外露,手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非主干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2008年6月采用非主干血管蒂皮瓣手术治疗小腿、踝足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51例,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17岁~78岁,平均年龄33岁。分别采用腓肠肌肌皮瓣16例、比目鱼肌肌瓣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0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2例、前踝上皮瓣2例、足底内侧皮瓣3例修复小腿、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结果51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2周至6个月以上。47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远端坏死5×4cm。1例前踝上皮瓣远端1/2坏死。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边缘坏死15cm,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边缘坏死2cm。结论非主干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踝足部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皮瓣成活可靠,不损失肢体主要动脉,供区破坏少等优点。针对每个患者进行“个性化”皮瓣选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利用整形外科方法治疗胫骨骨折后骨及钢板外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东  王琳  赵路 《四川医学》2007,28(7):748-749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后骨、钢板外露的治疗方法。方法利用整形外科中邻位筋膜皮瓣、双蒂皮瓣、肌皮瓣修复创面。结果43例骨、钢板外露创面均顺利愈合,患肢功能恢复。结论利用整形外科原理治疗胫骨骨折后骨、钢板外露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自2005年-2008年临床上设计切取以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供血的腓肠神经筋膜蒂腓肠肌皮瓣,修复23例伴有死腔和骨髓炎感染的小腿下1/3段和足踝创面,切取筋膜皮瓣面积(8~13)cm×(6~8)cm,其深层的肌肉(4~6)cm×(4~6)cm。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2个月,23例中22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缘远端发生小部分坏死,成活的皮瓣外观和功能良好。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是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伴有死腔或骨髓炎创面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侧腓肠浅动脉筋膜蒂皮瓣修复膝关节外露创面效果。方法:采用外侧腓肠浅动脉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膝关节外露创面6例,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术后6例皮瓣全部成活,经1~6个月随访,膝关节外形及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外侧腓肠浅动脉筋膜蒂皮瓣修复膝关节外露创面,不损伤知名血管,取得了修复区和供皮区一期修复的良好效果,并保证了术后修复区的良好功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多种腓肠肌肌皮瓣转移治疗胫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伴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选择及效果。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6月,对16例胫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合并骨缺损骨外露的患者,采用病灶清除,骨质缺损较多行Ⅰ期或Ⅱ期植骨,外固定支架固定,分别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腓肠肌内外侧头联合肌皮瓣、腓肠肌内或外侧头肌瓣加植皮,术后常规滴注引流进行治疗。男14例,女2例,年龄17~59岁。皮瓣面积6 cm×4 cm~18 cm×9 cm。结果随访6~24月,全部转移皮瓣一期存活。Ⅰ期植骨2例,Ⅱ期植骨4例1,例慢性骨髓炎复发,植骨失败,经3次清创后感染治愈;其余病例感染均未复发,植骨愈合好,植骨愈合时间3.4~6.7月,平均4.6个月。结论腓肠肌肌皮瓣具有血供丰富、操作简单、成活率高以及不牺牲重要血管等特点。治疗胫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并骨与软组织缺损,既可以改善病灶局部血液循环、又可以进行创面覆盖,同时还可以进行滴注引流,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费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40侧成人下肢中,针对与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有关的应用解剖学进行了研究,在尸体上观测了腓肠肌内侧头及其血管和神经分布,肌皮瓣表面皮肤的血液供应,以及肌皮瓣的转位情况。结果表明:该肌皮瓣转位可以复盖胫前、膝部、腘窝等处,对于这些部位皮肤缺损的修补,该肌皮瓣是一个理想的复盖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腓肠内侧动脉带蒂肌瓣修复髌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用这种方法修复5例髌前区软组织缺损,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供区均选用同侧小腿。结果:除1例术后发生表浅感染经交换敷料逐渐愈合,其他4例肌瓣和其上植皮均全部成活,无供区功能障碍,取得满意效果。结论:该肌瓣以腓肠内侧动脉为血供,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肌瓣较薄的优点,带蒂移植适宜修复髌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4.
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种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软组织缺损,其中包括内踝上皮瓣、外踝上皮瓣、足底内侧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带隐神经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带腓肠神经的腓动脉穿支蒂皮瓣、带旋髂深血管髂骨游离皮瓣、游离的背阔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结果55例皮瓣中完全成活48例,部分坏死7例,成活后的皮瓣远期随访质地比较柔软,带蒂皮瓣比较薄,相对容易恢复保护性感觉。游离皮瓣一般外形臃肿,恢复保护性感觉差。结论小腿远端及足踝创面修复的皮瓣种类日渐增多,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皮瓣来达到较满意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组织瓣移位治疗下肢感染性骨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7例患者,因外伤及继发于内固定术后的感染造成感染性骨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围(3-7)cm×(6-17)cm,采用外固定架固定,依据不同的病情分别选用肌瓣、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穿支皮瓣局部移位及不同类型的交腿皮瓣移位加以修复。结果:本组27例患者,2例患者术后形成窦道,1例患者行腓肠肌内侧头肌瓣移位术后肌瓣坏死,二期行交腿皮瓣移位术。其余病例组织瓣移位术后组织瓣均成活,无1例坏死。局部炎症得到控制,骨外露得到良好覆盖。结论:外固定架联合组织瓣移位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外露的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腓肠内侧动脉带蒂皮瓣与肌瓣移植治疗小腿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1例髌前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皮瓣或肌瓣治疗,其中皮瓣10例,肌瓣11例。2例术后发生表浅感染,皮瓣和肌瓣全部成活,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提示带蒂移植适宜修复髌前或胫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用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缺损的治疗效果,并对此方法进行改进。方法 在皮瓣的紧邻近蒂端的中轴线上,设计一个矩型的辅助皮瓣,使其宽2cm,长度等于旋转点到缺损区最上方的距离,用于在皮瓣转移后覆盖蒂部。对于较深的缺损,皮瓣深面带有部分腓肠肌。结果 手术15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12个月,效果满意。结论 用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缺损时,设计辅助皮瓣可防止蒂部受压,从而确保皮瓣血运。对于较深的缺损,皮瓣深面可以带有部分腓肠肌,来填充深部缺损,增强抗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18.
应用吻合血管腓肠内侧动脉肌瓣移植治疗足部软组织缺损7例(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19~46岁(平均33岁)。肌瓣表面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随访7个月-5.5年(平均2.5年),肌瓣和其上植皮全部成活。无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该肌瓣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以及血管蒂长等优点,游离移植适于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