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0例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相关临床特点及胃镜下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胃镜下表现与肝功能的关系;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机率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结果:肝功能越差,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病率越高;轻中度静脉曲张患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率高。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率高,临床上要重视并预防出血。  相似文献   

2.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胃粘膜往往表现为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与一般慢性胃炎表现不同.它的确切发病机理仍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门静脉高压及胃血液动力学变化有关[1],与氢离子反渗透及高促胃液素血症也有一定关系.为了研究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理,我们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0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HG的程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及肝功能损害程度间存在一定的依从关系。PHG合并出血的治疗以降低门静脉压力为主。结论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受损与PHG形成有关。首选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防治PHG出血。  相似文献   

4.
门脉高压性胃病57例临床分析朱国良(广西区南溪山医院桂林市541002)关键词门脉高压性胃病;胃镜;肝硬化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常发生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病变并引起急性或慢性失血。这种因门脉高压所致胃粘膜病变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Hyp...  相似文献   

5.
刘峰  胡建平  张磊洋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2):1024-1025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是指由门静脉高压(PHT)引起的胃黏膜非炎性病变,PHG是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外另一重要出血因素。本文对我院近年来49例用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除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外,肝硬化上消化道的常见出血原因之一,普萘洛尔已广泛应用于门静脉高压症,普萘洛尔可通过阻断心脏β1受体和相对兴奋内脏α受体减少门脉系统血流而降低门脉压力。有研究表明:普萘洛尔为预防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首选药物,普萘洛尔对预防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再出血,改变胃镜下病变程度都有较显著的作用。我们通过对36例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用普萘洛尔治疗后的观察,进一步证实了普萘洛尔在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方面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胃粘膜病变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胃炎和急性胃粘膜出血。本文总结了我们两家医院1980-1994年8月经纤维胃镜确诊39例,总结治疗体会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中男31例,女8例,年龄11-70岁,全组均有典型的门静脉高压体征,病史最短6个月,最长30例,均有上消道出血。出血量最少的仅为便浴血阳性、最多为大于2000ml,此组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证实为胃粘膜病变。镜下可见粘膜呈樱桃红色,或呈鲜牛肉样改变。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伴有点状片状糜烂,取活俭胃粘膜多呈急慢性炎症改变,与普通胃炎无显…  相似文献   

8.
黄厚章  谢伟 《中外医疗》2012,31(23):79+81-79,8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特点及胃镜下表现。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胃镜与超声检查;观察其胃黏膜形态及特点;分析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结果内镜下可见胃黏膜红斑、水肿、糜烂,伴黄白色网状结构,将红色水肿黏膜间隔成蛇皮状或马赛克样;同时伴有胃底静脉曲张与出血程度成正比;结论PHG多见于胃底,胃黏膜马赛克征为本病特征,是PHG诊断主要依据。门静脉脉高压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黏膜屏障受损、攻击因子HP持续存在、应激因素等是门静脉高压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本病出血率高,临床上要重视并预防出血。  相似文献   

9.
袁霞 《微创医学》2001,20(5):635-636
为探讨肝硬化患者胃粘膜的改变,我们对94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HG)进行诊断,并对照其与静脉曲张和程度、消化道出血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及时发现门脉高压性胃病及判断肝硬化出血原因,采取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并出血4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门脉高压引起的胃粘膜非炎症性病变,是引起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较常见原因。近来发现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30%~50%来源于PHG。我们对2000年9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26例进行急诊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幽门螺杆菌(Hp)感染阳性率的关系。方法对2004~2010年诊治的80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Hp感染阳性率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改善肝功能,预防消化道出血和食管静脉曲张,以及抗Hp感染。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绍琼 《医学综述》2001,7(7):414-415
门静脉系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而成 ,是肝脏供血的主要来源 ,由于门静脉血流受阻而引起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症状 ,称为门脉高压症 ,其主要病因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门脉高压充血性胃病 ,包括胃粘膜病变和肝源性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多见 ,且是门脉高压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其首次出血病死率为4 0 %以上 ,再次出血病死率达 6 0 %以上[1 ] 。门脉高压出血的药物治疗是非手术治疗的一个主要手段。1 门脉高压出血的机制和原因已公认门静脉阻力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寻求一种新的、安全有效,为目前临床上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49例患者,被分为治疗组28例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对照组21例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治疗组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以观察两组门静脉、脾静脉的变化,食道静脉曲张程度,胃粘膜的改变.结果 28例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患者行PSE术后,可观察到其门静脉、脾静脉均有回缩.食道静脉曲张,胃黏膜的情况可见7例明显改善,19例有改善,2例无变化.对照组仅2例改善,8例稳定,11例恶化.部分性脾栓术改善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9.52%,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对于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食道静脉曲张,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压性胃病惠者.治疗组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以观察两组门静脉、脾静脉的变化,食道静脉曲张程度,胃粘膜的改变.结果 28例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患者行PSE术后,可观察到其门静脉、脾静脉均有回缩.食道静脉曲张,胃黏膜的情况可见7例明显改善,19例有改善,2例无变化.对照组仅2例改善,8例稳定,11例恶化.部分性脾栓术改善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总有效率85 71%,对照组总有效率9.52%,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对于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食道静脉曲张,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压性胃病惠者.  相似文献   

14.
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的病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门脉高压性胃病胃粘膜的光镜及电镜结构观察,揭示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病变特点。方法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39例,并以慢性乙型肝炎并胃病26例及非肝病胃病患者30例作对照。纤维内窥镜下取胃窦和(或)胃体粘膜,10%甲醛固定,5μm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在上述病变中同时选择门脉高压性胃病7例、慢性乙型肝炎组4例及正常胃粘膜2例在胃镜下活检胃窦粘膜,经常规电镜固定、脱水、包埋、制片,电镜观察。统计学方法用χ^2检验。结果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胃粘膜中光镜可见在炎症基础上粘膜内新生毛细血管网、粘膜内微血管中有透明血栓形成及粘膜下微静脉扩张、扭曲。且粘膜内小灶出血的病例多于对照组(P<0.05),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病例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毛细血管充血病例少于对照组(P<0.05)。电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细胞突起变钝,吞饮小泡增多,线粒体透亮度增加、变性肿胀、甚至破坏,基底膜增厚,出现“双轨”现象。结论 门脉高压性胃病胃粘膜病变光镜在炎症基础上以粘膜内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小灶出血及粘膜下微静脉扩张、扭曲为主要特点,超微结构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基底膜的增厚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郝瑞宽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132-132,135
目的:分析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再出血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均经各种辅助检查明确了出血原因及出血部位,其中,5例仍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部分有新的门奇静脉侧支循环形成,9例诊断为门脉高压性胃病,1例诊断为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病、断流不彻底、门奇静脉侧支循环再形成、肝功能恶化或失代偿及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再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门脉高压 (PHT)病人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随着急症内镜的广泛开展 ,发现近半来自胃粘膜病变 ,故有人认为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的出血意义应同等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EVH) 〔1〕。所以这种因门脉高压产生的胃粘膜病变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 ,命名已被世界众多国家所接受〔2〕。我院自 1988年 3月至 1998年 3月经急症内镜检查确诊为门脉高压性胃病 15 8例 ,现结合内镜所见及有关文献作简要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性 133例 ,女性 15例。年龄 2 3~ 72岁 ,平均 48 3岁 ,其中 >5 0岁者 85例。1.2 临床表现 :均有程度…  相似文献   

17.
袁霞 《医学文选》2001,20(5):635-635
为探讨肝硬化患者胃粘膜的改变 ,我们对 94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 ,对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进行诊断 ,并对照其与静脉曲张和程度、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以指导临床及时发现门脉高压性胃病及判断肝硬化出血原因 ,采取合理的治疗。1 临床资料  收集 1993年 1月至 1999年 6月临床确诊为肝硬化住院病人共 94例 ,男性 72例 ,女性 2 2例 ,年龄 17~ 76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 6 5例 ,酒精性硬化 14例 ,其他原因的肝硬化 15例 ,全部采用 Olym pus GIF- XQ30纤维胃镜进行常规检查。2 结 果2 .1  94例肝硬化病人中 ,有 PHG者 5 7例 ,无 …  相似文献   

18.
门脉高压 (PHT)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随着急诊内镜的广泛开展 ,发现近半数来自于胃粘膜病变 ;故有人认为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的出血意义应同等于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EVH)。所以这种因门脉高压产生的胃粘膜病变称之为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的命名则已被世界众多国家所接受。我院 1988年 3月~ 1998年 3月经急诊内镜检查确诊为门脉高压性胃病 15 8例 ,现结合内镜所见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33例 ,女 15例 ,年龄 2 3~ 72岁 ,平均 48.3岁。其中 >5 0岁以上 85例。1.2 临床表现 均有程度不同的呕血 ,黑便 ,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的特点和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按1984年南宁会议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以1990年12月至1996年12月在我院经胃镜检查诊断为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的66例病人为研究对象。结果:66例病人胃粘膜均存在明显充血水肿;24例胃粘膜出现蛇皮样改变;29例出现粘膜糜烂出血,随着门脉高压病程的延长,出血的发生率增加。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是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出血的发生率与门脉高压的病程有关。对胃粘膜病变出血采取降低门静脉压力,抑制胃酸分泌等综合治疗措施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365例肝硬化经纤维内镜及电子胃镜证明均不同程度的存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炎或合并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一经形成,胃壁血管的血流量剧增,可达78~100%,并引起微血管普遍扩张,继发胃粘膜高动力循环,致动静脉短路入胃壁微循环,使胃粘膜血流量减少,局部缺氧。氢离子氯离子的逆向扩散,潴留在胃粘膜损害的最根本原因。门静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主要是胃粘膜 充血、水肿、糜烂、急性小溃疡或弥漫性点状出血,出血量可很大,仅次于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但在肝功能不良时,门静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的出血比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几乎高出一倍。如广泛开展急诊内窥镜检查,可得出及时正确的诊断,从而达到合理全面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