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下腰椎(L3~S1)终板矢状面形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7月就诊我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无明确腰椎疾病的志愿者。共纳入LDH患者141例,其中男61例,女80例,年龄61.6±10.1岁(41~79岁),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6.3±3.4(18.3~33.2)。对照组纳入志愿者109例,其中男47名,女62名,年龄55.4±12.2岁(40~87岁), BMI为25.3±3.6 (17.6~32.5)。在腰椎CT正中矢状面重建图像上测量LDH患者椎间盘突出节段的终板形态和志愿者腰椎L3下终板至S1上终板的终板形态学参数,包括终板屈曲深度(ECD)、矢状面屈曲角(SCA)和终板屈曲顶点位置(ECA);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在MRI上通过Pfirrmann分级进行评估。应用t检验比较LDH组与对照组终板矢状面形态学参数;选择L4/5和L5/S1两节段中相同退变程度(PfirrmannⅢ级,PfirrmannⅣ级)的椎间盘,比较LDH组患者和对照组志愿者的终板矢状面形态。将LDH组患者和对照组志愿者终板数据合并后按照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组(PfirrmannⅡ级~PfirrmannⅤ级),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退变程度椎间盘终板形态参数的组间差异。结果:LDH组各节段终板EC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4上终板P=0.016,其余终板P0.01),SCA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除L3下终板外(P=0.014),所有节段终板ECA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和L5/S1节段中PfirrmannⅢ级和Ⅳ级椎间盘终板,相同节段和退变分级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LDH组终板ECD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SCA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ECA未出现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退变程度椎间盘终板形态参数组间比较显示,随着椎间盘退变进展,各节段ECD降低(P0.01),SCA增大(P0.01),ECA未出现一致的组间变化趋势。结论:LDH患者相比对照组志愿者,其下腰椎终板矢状面屈曲程度较低,退变程度较高的椎间盘其终板屈曲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量分析颈椎各节段下终板的解剖参数,对颈椎下终板形态进行分型,为改进人工颈椎间盘终板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68例非颈椎病患者C2~7共408个节段的CT资料,将DICOM格式文件导入图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中,将各节段椎体置于选定的参考平面系统中,显示目标终板的轮廓。将颈椎下终板分为三型:I型,穹隆顶点位置靠后;II型,穹隆顶点位置居中;III型,穹隆顶点位置靠前,并测量下终板矢状径、下终板穹隆高度和下终板穹隆顶点位置。[结果]总体上Ⅰ型终板占17.89%,Ⅱ型终板占45.83%,Ⅲ型终板占36.27%,Ⅰ~Ⅲ型终板穹隆顶点分别位于下终板矢状径41.06%、49.94%和61.58%的位置。除C7下终板以II型终板为主(占75%)外,C2~6下终板以II型为主(占39.71%~63.24%)。两型间各节段终板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5和C6颈椎下终板矢状径最大,C3下终板穹隆高度最大(2.26±0.36)mm,C3~7下终板穹隆高度逐渐减小,各节段下终板矢状径、穹隆高度男性均显著大于女性。[结论]颈椎下终板矢状面形态可分为三型,改进人工颈椎间盘终板设计时可参考本研究对颈椎下终板的分型及其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正常颈椎管率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应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新疆5个市(喀什、和田、吐鲁番、哈密、伊宁)健康成年人群脊柱样本,收集维吾尔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人群的正常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并统计颈椎C2~7各节段椎管矢状径(a)及与其对应的椎体矢状径(b),并换算成颈椎管率(a/b)。结果新疆维吾尔族的平均颈椎C2~7节段(除C4稍低于C5节段外)椎管率呈现从高到低的趋势;不同性别间的椎管率在颈椎C2~7节段男性明显小于女性(P0.05),不同性别间的椎体矢状径在颈椎C2~7节段男性大于女性(P0.05),不同性别间的椎管矢状径在颈椎C2~7节段女性与男性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不同年龄组的颈椎管率在C2、C3、C4、C6、C7节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组颈椎管率在颈椎C5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的椎管及椎体矢状径在颈椎C2~7节段女性与男性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管率的相关测量结果揭示了新疆维吾尔族正常颈椎管率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基因学研究新疆维吾尔族颈椎管率的解剖学和遗传学的特点提供统计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健康成年人腰椎间盘及椎体终板的解剖参数,为临床应用及腰椎间盘假体的个体化设计提供基本数据。方法:对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住院或门诊就诊腰椎正常椎间盘及椎体终板的解剖参数进行测量,男女各200例,年龄20~60(40.61±11.22)岁,测量节段为L_(1)-S_(1)椎间盘,测量指标包括椎间盘轴位前后径和横径、矢状位前中后高度、冠状位左右高度、椎间隙角度及各椎体上下终板的横径和前后径。结果:(1)在性别上,男性L_(1)-S_(1)椎间盘轴位前后径和横径、矢状位前中后高度、冠状位左右高度、椎间隙角度的解剖参数均大于女性(P<0.05),男性L_(1)-S_(1)椎体上下终板的解剖参数大于女性(P<0.001)。(2)在矢位前中后高度比较中,男性和女性L_(1)-L5各椎间盘矢位高度均为中高>前高>后高(P<0.001),而L5S_(1)椎间盘矢位高度为前高>中高>后高(P<0.001)。(3)在冠状位左右高比较中,男性和女性L_(1)-S_(1)椎间盘冠状位左右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和女性L_(1)-S_(1)各椎间隙夹角均随椎体节段的增加而增大。(5)男性L_(1)-S_(1)椎体上下终板的前后径及横径均大于女性(P<0.001)。结论:在成人腰椎间盘假体的设计中应考虑性别差异。各节段腰椎间盘的解剖参数随椎体序列的增加而变化,在人工椎间盘的设计中应考虑不同椎间盘的解剖参数,从矢位的高度变化判定椎间盘的设计应为楔形。  相似文献   

5.
不同程度退变的软骨终板的影像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研究腰椎间盘不同程度退变时终板在矢状面和横断面的形态变化规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58例L4.5椎间盘呈退行性改变的影像学资料(MRI、CT)进行研究(其中椎间盘突出者34例),分别将其矢状位MRI T2WI成像采用MRI机内Mean/Curve测量软件测量L4.5运动节段退变的椎间盘与相应节段脑脊液平均信号强度比值,判断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分组。分为3组:轻度退变组17例,中度退变组17例,重度退变组24例。同时采用正中矢状位MRI T2WI成像分别测量相应椎间(L4.5)终板于矢状面上的凹陷角。另外借助L4.5椎间CT平扫成像测量其相邻终板的最大前后径和横径,计算终板的相对曲率,分析椎间盘在不同退变程度下椎体终板凹陷角及其相对曲率的变化规律,并探讨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与其相对曲率的相关性。结果:①椎体终板(L4下终板,L5上终板)凹陷角均随着相应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而增大,重度退变组与中度、轻度退变组(L4下终板、L5上终板)凹陷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重度退变组与轻度退变组(L4下终板、L5上终板)相对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退变组与轻度退变组(L4下终板、L5上终板)相对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退变组与重度退变组(L4下终板、k上终板)相对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终板凹陷角与其相对曲率呈正相关关系(r:0.786,0.490)。结论: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与相对曲率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而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变化是腰椎间盘退变突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因素,且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与其相对曲率存在着相关关系,故可以通过凹陷角的变化判断其相对曲率的改变,评估椎间盘突出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以来本科收治的254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7例施行了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性55例,女性62例;年龄33~65岁,平均46.6岁,89例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6例行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22例行1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1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137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其中男性74例,女性63例;年龄29~81岁,平均47.8岁。术后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大小,并进行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情况的X线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60个月,平均26.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平均较术前提高5.6分,平均改善率为62.9%,有效率为1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邻近节段椎间隙活动度的结果显示融合组较非融合组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退变的X线评估结果显示,融合组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非融合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较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术,可以较好发挥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青少年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Ⅰ,CMⅠ)合并脊髓空洞患者颈椎管矢状面锥度大小.方法:2007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科入院治疗且以胸椎侧凸为主首诊的青少年CM Ⅰ合并脊髓空洞患者共61例,男28例,女33例,年龄10~18岁,平均13.7±2.1岁,胸椎侧凸Cobb角42°~78°,平均51.5°±16.5°;以胸椎侧凸为主的AIS患者共75例,男35例,女40例,年龄11~18岁,平均14.8±1.8岁,胸椎侧凸Cobb角40°~69°,平均47.4°±15.3°.选取正常青少年志愿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11~18岁,平均15.6±2.6岁.3组研究对象年龄与性别分布、CM Ⅰ组与AIS组胸椎侧凸Cobb角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MR T2加权像正中矢状位扫描层面上测量颈椎管前后径,绘制散点图及趋势线,趋势线的斜率计为C1~C7椎管矢状面锥度.应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研究对象颈椎管矢状面锥度的大小,并分析不同年龄分组(≤14岁与>14岁)和性别分组间颈椎管矢状面锥度的差异.结果:CM Ⅰ组、AIS组和正常对照组颈椎管平均矢状面锥度分别为-0.58±0.42mm/节段(-1.38~0.98mm/节段),-0.28±0.15mm/节段(-0.02~-0.70mm/节段)和-0.29±0.28mm/节段(-0.79~0.33mm/节段),CM Ⅰ组颈椎管矢状面锥度显著大于AIS组(P<0.05)和止常对照组(P<0.05),而AI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颈椎管矢状面锥度在年龄、性别分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AIS患者和正常青少年相比,青少年CM Ⅰ合并脊髓空洞患者具有较大的颈椎管矢状面锥度,表明其颈椎管矢状面发育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腰椎椎旁肌特点及其与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71例,平均年龄70.5±9.2岁。采用站立位全脊柱X线侧位片评估患者矢状面的脊柱骨盆参数,包括C7矢状垂直轴(C7-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在轴向T2加权MRI上定量测量每例患者在各个腰椎节段对应的椎旁肌总面积(TCSA)及其相对横截面积(RtCSA),功能性横截面积(FCSA)及其相对横截面积(RCSA),各节段肌肉的脂肪浸润程度(FI%),椎旁肌的退变通过RCSA及FI%的数值来反映。分别根据年龄(中年组65岁,老年组65~75岁,高龄组75岁)及性别分组,比较各组之间的椎旁肌退变差异。另外,根据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严重程度,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轻度失衡组患者89例(MI组,SVA 5~10cm)和重度失衡组31例(SI组,SVA10cm)分析椎旁肌退变特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腰椎椎旁肌退变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失平衡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女性患者椎旁肌的平均FI%显著高于男性患者,但男性的平均TCSA显著高于女性,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年龄段的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中,三组患者从L1/2至L5/S1节段上椎旁肌退变参数FI%及RCSA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高龄组患者退变程度最为明显,而对于参数RtCSA只在L1/2到L3/4节段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失衡患者中,重度失衡组在脊柱骨盆参数上拥有更小的PI、LL及TK值,而拥有更大的PI-LL,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椎旁肌肉参数上,从L2/3到L5/S1节段上两组的RCSA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两组参数TCSA之间只在L4/5和L5/S1节段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椎旁肌肉退变参数(TCSA、FI%、RCSA)与年龄、性别、BMI及失衡严重程度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TCSA、FI%、RCSA与年龄、性别、BMI有关,而与矢状面失平衡严重程度(SVA)之间无线性相关。结论:在脊柱退变性矢状面失衡住院患者中,年龄、性别及BMI都与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有着一定的联系;尽管脊柱矢状面的失平衡程度(SVA)与椎旁肌退变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是重度的脊柱矢状面失衡提示更加显著的椎旁肌退变。  相似文献   

9.
朱金路 《颈腰痛杂志》2023,(6):1007-1010
目的 探讨终板形态对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患者椎间融合器(Cage)沉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OLIF手术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终板凹角(endplate concave angle, ECA)、终板凹深(endplate concave depth, ECD)、Cage位置(cage position, CP)、节段性前凸(segmental lordosis, SL)、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 DH)与Cage沉降(cage subsidence, CS)的关系。结果 108例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出现下终板沉降6例,上终板沉降32例。上终板Cage沉降和非沉降、下终板Cage沉降和非沉降患者的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终板Cage沉降患者女性百分比增加(P<0.05),下终板Cage沉降和非沉降患者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终板ECA与Cage沉降无显著关联(P>0.05),但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胸段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进钉位置及进钉方向,并探讨颈胸段前路椎弓根置钉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0例2014年1月~2014年6月行颈胸段螺旋CT扫描无生理曲度异常、骨质破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2~60岁,平均36.4岁。应用Advantage Workstation 4.2对原始连续横断面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测量C6~T2椎弓根轴线的外倾角和头/尾倾角、横向进针点距离、矢状面进针点距离和椎弓根轴线长度,记录C6~T2椎弓根轴线在胸骨柄上区(A区)、胸骨柄区(B区)及胸骨柄下区(C区)的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6~T2外倾角、尾倾角在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合并两性数据示C6~T2外倾角逐渐减小(46.77°~20.02°);椎弓根轴线在矢状位上均尾倾,C6~T1尾倾角逐渐减小(18.10°~14.54°),而T2尾倾角最大(20.62°±5.04°);C6~T2外倾角、尾倾角在不同椎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6~T2横向进针点距离、矢状面进针点距离、椎弓根轴线长度两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6~T2横向进针点距离逐渐增大(-0.34~4.75mm);C6矢状面进针点距离最小(5.18±1.02mm),T2矢状面进针点距离最大(9.82±2.28mm)。C6~T2椎弓根轴线长度为31.01~34.21mm。相同性别的横向进针点距离、矢状面进针点距离在不同椎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6、C7椎弓根轴线穿经A区;T1椎弓根轴线主要穿经A区和B区,在位于A区者中仅3例穿经两侧胸骨锁骨端上缘连线之上;T2椎弓根轴线穿经B区和C区。A、B、C分区结果在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论上前方入路可完成C6、C7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而绝大部分T1、T2因受限于其前方骨性结构的阻挡,无法经下颈椎前方入路完成前路椎弓根螺钉的置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和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椎间盘终板内不同部位S100、HSP90和CaM基因表达的特点。方法提取的总RNA进行RT-PCR,同时提取终板软骨中总蛋白进行Western Blot研究,对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RT-PCR分析S100在CS顶椎终板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端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IS顶椎终板、端椎终板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CS端椎终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P90仅在CS顶椎终板的双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M在IS顶椎终板、端椎终板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CS端椎终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100在IS和CS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而CaM和HSP90在IS和CS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提示S100可能在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Measurements of blood flow were made in the endplate and disc of the vertebrae in adult sheep. In anaesthetised animals, radioactively labelled microsphere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left ventricle and blood withdrawn from the brachial artery. The lumbar spine was then removed and sectioned to measure microsphere deposition. Blood flow in the bony endplate was found to be 4.22±0.59 ml/min 100g, and flow of 0.57±0.29 ml/min 100g was also measured in regions of the disc adjoining the endplate. No significant flow was record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disc. This work ha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relation to spinal infections and also to the pathogenesis of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大鼠终板软骨细胞体外自然传代的退变模型,探讨大鼠终板软骨细胞体外自然退变过程中Asporin基因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取大鼠腰椎终板软骨细胞,酶消化法及自然传代法分离培养大鼠终板软骨细胞,选取P1代及P5代,体外培养6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利用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对软骨细胞进行观察及鉴定。用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及Asporin基因变化。结果随着细胞传至P5代,细胞形态上有梭形变趋势,Ⅱ型胶原(P5/P1=0.111767,P=0.009842)及蛋白多糖表达(P5/P1=0.328965,P=0.002371)明显下调,Asporin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终板软骨细胞传至P5代,细胞发生自然退变,Asporin基因表达明显上调,提示Asporin基因表达与终板软骨的退变具有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14.
俞冰  刘剑锋  牛峰  归来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8):1195-1197
目的:探讨应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置入矫正鼻旁区凹陷畸形方法。方法:对17例先天鼻旁区凹陷患者以Medpor作为置入材料,在凹陷区下方骨质表面贴附充填。结果:17例患者鼻旁区凹陷得以矫正,外形效果满意,无感染、假体外露等并发症。结论:Medpor置入矫正鼻旁区凹陷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大鼠股薄肌游离移植后终板区神经源性聚集蛋白(agrin)的分布变化规律。方法 以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的检测正常肌肉和移植术后大鼠股薄肌终板区神经源性agrin的分布变化。结果 在正常神经支配肌肉的运动终板区表达低水平的神经源性agrin,肌肉移植后早期神经源性agrin明显减少,但并未完全消失,术后10周起逐渐恢复,到30周时仍低于对照组的水平(P〈0.05)。结论 神经源性agrin的分布变化可能是终板重建延迟以及重建达不到术前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也间接影响到移植肌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腰骶椎终板生物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腰骶椎终板不同位点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分布规律。方法:选用成人新鲜尸体腰骶椎标本(L1~S1)5具,共30个椎体55个终板,应用电子万能实验机(型号CSS-2205)对终板平面49个测试点用直径1.5mm的平底压头以12mm/min的速度进行连续压缩加载实验,记录最大压缩力,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L1~S1上终板最大压缩力从68.81±8.12N增加至120.41±34.33N,各节段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L1~L4下终板最大压缩力从78.66±5.57N增加至120.44±29.27,L5降为106.65±16.10N,各节段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L1~S1上终板中央至外周最大压缩力从65.02±6.40N增加至110.61±10.63N,下终板中央至外周最大压缩力从68.09±9.43N增加至162.69±16.46N,差异有显著性(P<0.05);上终板前侧最大压缩力为87.30±6.42N,后侧为89.25±14.30N,下终板前侧最大压缩力107.63±4.84N,后侧最大压缩力109.82±18.66N,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L3/4、L4/5上下终板的最大压缩力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余间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L1~S1上终板强度逐渐增大;L1~L4下终板强度逐渐增大,L4~L5减小;腰骶椎上、下终板强度从中央至外周逐渐增大,前、后侧无差异;L3/4、L4/5间隙上位椎体下终板强度大于下位椎体上终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测大白兔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的改变,探讨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通过切除造模组20只免腰椎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分别在术后4、8个月通过扫描电镜、血流激光多普勒仪测定椎体终板内的血管形态以及血流量。结果: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终板内的血管芽形态逐渐被破坏,微血管数量相应减少,终板内的血流量也明显减少,同时终板内血流量中心部位(靠近髓核区域)血流量多于终板内周围区域的血流量。结论:椎体终板内微血管的改变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8.
终板源性腰痛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eng BG  Wu WW  Kuang ZD  Li ZZ  Guo JD  Hou SX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0):1401-1404
目的探讨严重终板源性腰痛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所有患者行影像学检查,并用腰椎间盘造影术确定疼痛椎间隙融合节段。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对每个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腰痛症状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评分,评估腰椎融合术疗效。结果本组21例患者,经腰椎间盘造影术诊断为终板源性腰痛,全部行腰椎前路或后路融合术。术后随访2—6年,平均3年5个月。除1例仍有腰痛外,其余20例(95%)腰痛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腰椎物理功能明显改善。VAS和ODI评分在术前和术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研究表明腰椎间盘造影术是诊断终板源性腰痛的可靠手段,腰椎融合术是治疗终板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52岁,平均37.8±7.5岁。所有患者为T11~L2单椎体骨折(AO分型为A型),且无严重的神经脊髓症状(ASIA分级为D、E级)。均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伤椎固定组(A组,n=37)、跨伤椎固定组(B组,n=30)。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X线侧位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Ha)、椎体中央高度(Hm)、椎体后缘高度(Hp)及后凸Cobb角,计算Ha压缩率、Hm压缩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观察术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4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5±8.9个月。无论经伤椎固定还是跨伤椎固定,术后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减少(P0.05),其中A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44.8±10.3)%,术后1周时为(31.6±7.1)%,末次随访时为(31.3±6.8)%。B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38.6±8.3)%,术后1周时为(32.0±8.4)%,末次随访时为(31.7±8.6)%。A、B两组患者术后椎体中央高度均有约30%的压缩残留。结论 :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促进骨折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的恢复,改善节段后凸角度,但术后伤椎椎体中央高度有明显压缩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