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谭兵  范斌  杨启远  冯敬  雷超  冯伟  罗潇  李英博 《中国骨伤》2021,34(8):710-7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单侧椎弓根外途径精准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a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a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实施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68例,男20例,女48例,年龄为56~90(73.5±8.0)岁,双节段40例,3节段28例,共168个椎体,均采用DSA引导下经单侧椎弓根外途径精准穿刺行PVP或PKP。椎体分布:T_1-T_629椎,T_6-T_(12)89椎,L_1-L_550椎。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术后记录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和椎体中间高度,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对疼痛和腰椎功能进行评定。结果:68例椎体骨折均穿刺成功,术中透视穿刺针尖均达到椎体中线,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良好,左右对称分布。手术时间为35~60(41.6±3.2) min,无穿刺并发症。骨水泥每椎注射量3~5(3.6±0.5) ml。骨水泥渗漏8例,渗漏率11.76%。68例患者随访时间12~27(14.3±3.5)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间高度明显恢复(P0.05)。结论:DSA引导下经单侧椎弓根外途径精准穿刺行PVP或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和脊柱功能,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高黏度骨水泥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的弥散分布特点,评价高黏度骨水泥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例76例,均应用高黏度骨水泥行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统计所有患者临床基本信息、骨水泥CT弥散分布、骨水泥终板分布、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手术时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凸角(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等指标,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的VAS评分、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骨水泥椎体单侧弥散分布7例(9.2%)、双侧不对称弥散14例(18.4%)、双侧对称弥散患者55例(72.4%);同时骨水泥未弥散至终板的患者4例(5.3%),弥散至单侧终板18例(23.7%)、双侧终板54例(71.0%);骨水泥渗漏19例(25%)。结论高黏度骨水泥单侧PVP手术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使骨水泥对称的弥散至椎体前柱两侧以及椎体上下终板,恢复椎体高度,使伤椎均衡强化、获得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增加伤椎刚度和强度,减少手术椎体再骨折风险,但并未增加骨水泥渗漏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骨水泥弥散效果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20-12采用PVP治疗的82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41例术后骨水泥弥散良好(弥散良好组),41例术后骨水泥弥散不佳(弥散不佳组)。比较两组伤椎后凸角改善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ODI指数、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3个月的随访。弥散良好组术后并发症数较弥散不佳少,伤椎后凸角改善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较弥散不佳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弥散良好组ODI指数、疼痛VAS评分较弥散不佳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弥散类型与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PVP术后疗效密切相关,骨水泥弥散情况良好的患者伤椎后凸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满意,脊柱功能恢复及疼痛缓解的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低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特征,评价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OVCFs的临床价值。方法:2015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15例,其中65例行高粘度骨水泥PVP(A组),50例行低粘度骨水泥PKP(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均无统计学差异。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弥散分布情况、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角(Cobb角)、术前和术后VAS评分及ODI等资料,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1);两组间骨水泥渗漏率无显著性差异;A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性少于B组(P0.05)。A组骨水泥单侧弥散分布、双侧不对称分布、双侧对称分布分别为6例(9.2%)、12例(18.5%)、47例(72.3%),未弥散至终板、单侧终板弥散、双侧终板弥散分别为3例(4.6%)、16例(24.6%)、46例(70.8%);B组骨水泥单侧弥散分布、双侧不对称分布、双侧对称分布分别为33例(66.0%)、7例(14.0%)、10例(20.0%),未弥散至终板、单侧终板弥散、双侧终板弥散分别为17例(34.0%)、22例(44.0%)、11例(22.0%),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OVCF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骨水泥可对称地弥散至椎体前柱两侧以及椎体上下终板,使伤椎均衡强化,有利于减少手术椎体再骨折风险,骨水泥渗漏风险与低粘度骨水泥PKP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骨水泥椎体强化术后,再发邻椎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 2010-12-2013-07,共收治21例骨水泥椎体强化术后邻椎骨折患者,其中PVP术后10例,PKP术后11例;再发骨折椎体分布:T_91例,T_(10)2例,T_(11)1例,T_126例,L_15例,L_24例,L_31例,L_41例;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所有患者均再次行PVP手术,并在术后每日补充元素钙600mg,维生素D3 0.5 ug,降钙素200 UI,每年给予静滴唑来膦酸5 mg一次。同时,术后制定康复锻炼,包括肌肉力量锻炼和肌肉平衡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PVP手术,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未引起明显的症状。患者随访时间19-47个月,平均23.1个月。患者术后7 d与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伤椎高度压缩率和Cobb角,以及VAS和OD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末次随访与术后7 d比较,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OVCF患者骨水泥椎体强化术后再发邻椎骨折可采用PVP手术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系统化康复锻炼的综合疗法,避免再发骨折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弥散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73例采用单侧穿刺PVP治疗的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弥散情况分为A组(骨水泥弥散好,47例)和B组(骨水泥弥散差,126例).记录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和强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2-02—2016-04诊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者50例(PKP组),行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者50例(PVP组)。比较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3 d、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低于PVP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程度,PKP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效果更优,而高粘度PVP骨水泥渗漏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PVP手术过程中,骨水泥的偏向分布与否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03-2014-09收治的103例OVCF患者,均采用单侧穿刺PVP手术治疗,依据其X线正位片的骨水泥弥散情况(骨水泥是否弥散过椎体中线对称分布),分为过中线组(75例)与未过中线组(28例),探讨两组患者术后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术后的VAS与ODI评分改善方面,均取得相似的疗效(P0.05)。但与过中线组比较,未过中线组的伤椎再塌陷发生率更高(25.0%VS 13.3%),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更低(14.3%VS 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PVP手术过程中,骨水泥的偏向分布与否对疗效本身并无显著影响,但增加了术椎再塌陷的风险;术中若追求骨水泥的对称性分布,应注意防止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体裂隙征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行PVP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椎体裂隙征分为裂隙组32例和无裂隙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矢状面Cobb角以及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分布形态和渗漏情况。结果治疗1月后,无裂隙组和裂隙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0.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明显下降,Cobb角及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VAS、ODI、Cobb角及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裂隙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少于裂隙组(P0.05);术中骨水泥弥散不佳仅1例,明显少于裂隙组5例(P0.05);术中骨水泥渗漏仅2例,明显少于裂隙组6例(P0.05)。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时,无论伤椎内是否存在裂隙,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椎体裂隙征的存在会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出现骨水泥弥散不佳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等问题。因此,术中应尽量使骨水泥填满裂隙,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避免骨水泥椎管内渗漏,预防畸形矫正丢失及术后再骨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同一椎体一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对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7—2017-06采用一侧PVP与对侧PKP治疗的31例(33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以及椎体前缘、椎体中部、PVP侧与PKP侧高度变化。结果两侧骨水泥注入量以等量注入为原则,单侧注入平均3.2(1.5~4.0)ml。单个椎体手术时间22~35 min,平均30 min。本组5例(椎)发生骨水泥渗漏,PVP侧4例,PKP侧1例。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椎体前缘、椎体中部、PVP侧与PKP侧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侧PVP与对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但对椎体的复位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二次注射骨水泥治疗术中骨水泥弥散不良的Kümme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Kümme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6例术中发现骨水泥弥散不良采用二次骨水泥注射,男1例,女15例;年龄63~82岁,平均72.7岁;T_(10)1例,T_(11)1例,T_(12)3例,L18例,L_21例,L_32例。观察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伴有椎体裂隙骨折椎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矫正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4.1个月。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分别为72.3±12.1、56.8±5.0、12.1±5.3,术后2 d较术前、末次随访较术后2 d均有显著改善(P0.01);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8±0.6、3.0±0.4、2.4±0.7,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较术后2 d改善(P0.05)。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分别为(37.8±5.4)%、(4.7±1.4)%、(4.9±1.5)%,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 d无明显丢失(P0.05);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的裂隙椎Cobb角分别为(15.1±2.0)°、(4.4±2.2)°、(4.8±2.4)°,术后2 d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较术后2 d无明显丢失(P0.05)。骨水泥渗漏3例,无肺栓塞及神经损伤发生,邻椎骨折发生4例,手术后随访无手术椎再塌陷发生。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Kümmel病,首次骨水泥注射发现骨水泥弥散不良,采用二次补救骨水泥注射,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预防手术椎再塌陷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11行PVP治疗的2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根据椎体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情况分为2组(各10例),A组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充分弥散,B组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均匀。比较2组术后4 d、3个月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均获得3~6(3.82±0.2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时,A组未出现并发症,B组出现1例椎体再骨折、2例椎体塌陷;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 d、3个月的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且A组术后4 d的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可明显改善功能障碍与缓解疼痛程度,但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对早期疗效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合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77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为外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男5例,女27例,年龄63~91(77.59±8.75)岁;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双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男7例,女38例,年龄60~88(74.89±7.37)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的弥散优良率,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6个月椎体高度,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3个月。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证实为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率、术前及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VAS、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患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穿刺PVP治疗,穿刺方便简单,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较少,骨水泥分布满意、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度矫正较好,功能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14.
邹向南  管四炎 《脊柱外科杂志》2018,16(5):276-279,288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中应用高/低黏度骨水泥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缓解、脊柱功能改善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3月采用PVP治疗的90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早期45例术中采用低黏度骨水泥(L组),后期45例采用高黏度骨水泥(H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水泥注入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63±0.13)年。2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且H组均优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2.22%)显著低于L组(1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组术后有5例(11.11%)患者发生骨水泥肺栓塞,H组未发生肺栓塞。结论 PVP术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脊柱功能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使用低黏度骨水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双侧分层交叉穿刺与常规单/双侧穿刺入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12月采用PVP治疗的127例OVCF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根据穿刺入路分为双侧分层交叉组(A组,n=37)、常规单侧组(B组,n=48)及常规双侧组(C组,n=42)。记录3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程度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复查CT三维重建,比较3组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 ~ 15个月。A组于冠状位中线两侧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率较B、C组显著升高;C组骨水泥注入量较A、B组明显增多;B组手术时间较A、C组明显减少;A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较B、C组降低;以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刺针道口感染、骨水泥渗漏入椎管、骨水泥拖尾、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与单/双侧穿刺入路PVP相比,双侧分层交叉穿刺PVP术后骨水泥于伤椎冠状位中线两侧连接上下终板率更高,术后疼痛程度、功能状况均改善明显,是治疗OVCF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后凸畸形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并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比较其对后凸畸形的矫正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采用PVP治疗的100例OVCF患者及采用PKP治疗的90例OVCF患者临床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与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12月至2008年6月,采用PVP治疗28例(40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男11例(14椎),女17例(26椎);年龄70~91岁,平均72岁。骨折部位T5-L5。采用PKP治疗31例(43椎),男13例(18椎),女18例(25椎);年龄70~92岁,平均74岁;骨折部位T4-L5。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评分、后凸Cobb角、椎体前中柱的平均高度及骨水泥的渗漏率等指标来评估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间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评分降低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中柱的平均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率,PVP组3个椎体(7.5%),PKP组2个椎体(4.7%),但均无神经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和PKP均能有效缓解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所引起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并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杨军 《中国骨伤》2019,32(12):1128-1133


目的:探究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对临床效果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3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其中114例资料完整完成随访。根据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伤椎后凸角(Cobb角)、伤椎前柱高度变化及并发症。

结果:114例术后随访6个月,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1级42例(36.8%),男14例,女28例,年龄(73.43±7.91)岁;2级36例(31.6%),男10例,女26例,年龄(71.22±8.06)岁;3级36例(31.6%),男9例,女27例,年龄(74.81±6.91)岁;4级0例(0%)。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1、2、3级患者,术后及术后1、3、6个月的随访中VAS、ODI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3组间在术后随访的同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水泥渗漏方面,弥散分布等级2级15例(41.7%)、3级23例(63.9%),高于弥散分布1级8例(19%)(P<0.05)。在邻近椎体骨折方面,弥散分布等级2级7例(19.4%)、3级8例(22.2%),均低于1级18例(42.9%)。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2、3级相比1级均能有效改善伤椎的后凸畸形和前柱高度丢失(P<0.05)。

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散分布的不同等级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且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2级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纠正伤椎后凸角、伤椎前柱高度,而且发生骨水泥渗漏及非手术椎体骨折的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