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某社区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预防控制效果.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布雷图指数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 首例发病8月21日,末例9月3日,流行时间14d,共发病74例,罹患率为3.47%,全部病例均在同一潜伏期内发病,未出现第二代病例.实验室检测74例患者中登革热抗体IgM或IgG阳性73例,布雷图指数在采取大规模的综合控制措施前最高达93.4,在采取控制措施后,蚊媒密度达到要求.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定该起疫情是登革热暴发流行.采取以整治环境卫生、迅速杀灭成蚊、清除积水和隔离治疗病人等综合措施后,该社区的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郴州市某戒毒所流感疫情特征和暴发原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描述性研究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探索暴发原因及流感疫苗保护效力。结果此次疫情共63例病例,其中可能病例55例,确诊病例8例,罹患率为13.46%(63/468)。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6月17日;6月22日—25日出现高峰,报告病例52例,占总病例数的82.5%(52/63)。对15例病例的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其中8例为甲型H3N2流感病毒阳性。学员接种流感疫苗相对危险度(RR)为0.887(95%CI:0.56~1.43),流感疫苗保护率为11.3%。结论此次疫情为一起甲型H3N2流感暴发疫情,疫情初期未对病例进行及时有效的隔离,是导致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农村小学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原因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对病例进行诊断,采用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该起暴发疫情于2007年5月20日出现首发病例,5月27日至6月12日陆续发生71例,本次暴发罹患率为17.69%。发病高峰为6月5日,共报告16例(占22.22%)。男生发病38例,罹患率19.79%;女生发病34例,罹患率15.81%(P>0.05),各年级间的罹患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72.22%的患者无腮腺炎疫苗接种史,27.78%接种史不详。首发病例出现后未及时报告和处理、学生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低是导致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结论根据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点,采取宣传教育、隔离病人、免疫预防和通风消毒等措施,是控制该病发生和发展的最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州市番禺区2006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对登革热的病例个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对疫点及非疫点的蚊媒进行监测。结果番禺区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89例,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166例,临床诊断病例23例。发病高峰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全区病例以市桥街为主(占全区病例的79.89%),男性91例(占病例总数48.15%),女性98例(占病例总数51.85%),男女发病比为1:1.08。以工人、家务待业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居多,占病例总数的49.21%。常规蚊媒监测,布雷图指数最高为7月,而在疫区8月至10月都有波峰出现。结论广州市番禺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基本条件,应加强对蚊虫及疫情的监测,控制登革热的暴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3年广州市番禺区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对登革热的病例个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番禺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6例,临床诊断20例。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全区病例以钟村街为主(占全区病例的28%)。男性12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1∶2。职业以家务待业为主。常规蚊媒监测,布雷图指数最高为9月。结论广州市番禺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基本条件,应加强对蚊虫及疫情的监测,控制登革热暴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登革热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采取的防控措施,为今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首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ELISA和RT-PCR的方法对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型。结果 2009年8月广州市越秀区发生的一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事件中,该家庭4名成员中有3人同时发病,这3例患者登革热抗体IgM均阳性,其中RT-PCR检测阳性者2例,病毒分型均为登革Ⅲ型。并且,在实验室回顾性检测中发现,家庭聚集性疫情出现前有1例输入性登革病例,病毒分型也为登革Ⅲ型,且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提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关联。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定该家庭发生了本地感染的登革热聚集性暴发。感染地是三元里大道景苑街居住地;感染来源可能是输入性疫情引起的,输入性疫情与本地疫情之间的这种流行病学关联在广州市还是首次获得。因此,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是由输入性疫情引发的本地疫情的趋势未改变,做好输入性疫情防控是防止疫情扩散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州增城市2006年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在暴发疫情中进行索源调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病例搜索,对该起登革热疫情调查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病例刘某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无外出史;索源调查发现的病例黄某及其侄子血清登革热IgM、IgG均阳性,有疫区活动史,发病时间与刘某发病在一个潜伏期内。结论该病例为增城市2006年首例报告登革热确诊的本地感染病例,感染来源为区外输入性;早期被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导致本次疫情的重要原因;迅速灭蚊和消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多部门参与、组织专业队及时扑救疫情是迅速控制登革热流行的幸兽原因.  相似文献   

8.
凌峰  屈志强  石健  罗密芳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1):1062-1065
目的 分析总结南宁市江南区2019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应急处置的工作情况,为今后有效地防制登革热提供对策、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南宁市江南区2019年登革热疫情相关数据,评价本次应急处置的工作成效。结果 2019年南宁市江南区登革热疫情严峻,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70例,其中输入病例4例,本地病例366例;感染人数以家务待业和离退休者居多;男女性别比为1∶1.12;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92岁;发病的空间分布呈现高度聚集,福建园街道占本城区本地病例的87.70%。早期伊蚊应急监测布雷图指数和账诱指数合格率偏低,分别为72.17%和62.61%。针对本次疫情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做好精准疫情应急处置,有效压低峰值,迅速控制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结论 本次疫情是由输入性病例导致本地病例社区水平暴发,疫情呈现多点暴发及扩散蔓延态势。需做好疫情研判、预警预测,准确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尽早实施登革热应急处置,精准防控、孳生地处理、健康宣教和病例管理是应急处置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广州市某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探讨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原因,为登革热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方法对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ELISA、RT-PCR和病毒分离的方法对标本病原学进行检测。结果工地工人登革热罹患率为16.96%;全部病例均在同一潜伏期内发病;未使用防蚊措施(RR=2.9,95%CI=1.6~5.0)、地下室工作(RR=2.6,95%CI=1.5~4.6)、工地板房住宿(RR=5.2,95%CI=1.7~16.3)工人罹患登革热风险更高;叉生分析结果显示工地住宿暴露与地下室工作暴露存在交互作用,工地住宿是主要患病风险,地下室工作增加患病风险。结论工地蚊媒密度高是引起本次疫情的主要原因,工人在工地住宿、地下室工作为共同危险因素,未采取防蚊措施增加了患病风险。尽早隔离病人、杀灭成蚊、清理孳生地是登革热防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海龙街步涪村2006年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样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结果步涪村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74例,罹患率为2.65%,无死亡病例;疫情流行历时14天,高峰在8月26日至8月31日期间;病毒为登革I型;男女性别比1.47:1;发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33例,占44.59%。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93.4,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今后要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快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2013年登革热(denguefever,DF)暴发疫情的情况,掌握其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清标本,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e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3年8~11月,瑞丽市共确诊登革热232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45例(62.50%),缅甸输入性病例87例(37.50%)。2013年瑞丽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发病率为77.69/10万。主要流行地区为瑞丽市城区(53.45%,124/232)、姐告镇(16.81%,39/232)和勐卯镇(8.19%,19/232)。经序列测定,获得17株病毒的C/Pre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5株为登革Ⅰ型病毒,12株为登革Ⅱ型病毒,均与东南亚登革病毒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瑞丽市在2013年发生了输入性和本地感染并存的登革热流行,并存在登革Ⅰ型和Ⅱ型病毒共同流行,来自缅甸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引起本次登革热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管理是防止该病再次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东山区2002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明确东山区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各医院收治病例的报告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 2002年5~11月东山区发生了Ⅰ型登革热疫情暴发流行,本区常住人口发病共314例,发病率51.43/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波及10条行政街,有多个暴发点,其发病年龄最大87岁,最小2岁,男性143例,女性17l例,血清学检查登革热抗体阳性277例。结论 本次登革热流行是继1995年以来发病率最高、暴发点多、夹杂家庭聚集、流行时间长的一次发病,且传染源未明,预防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要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荔湾区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样本开展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并划定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和病例搜索。结果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报告本地登革热病例781例,发病率为86.95/10万,无死亡病例;流行季节为7月下旬至11月下旬,高峰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男女性别比1∶1.14;发病年龄最大92岁,最小2岁,以中青年为主。全区疫情以城乡结合部为主,随后向老城区扩散,最后波及21个行政街,有8个较大暴发点;病毒型别主要为登革Ⅰ型。结论2013年荔湾区发生登革热大流行,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疫情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病媒控制不理想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荔湾区存在不利于登革热防控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is study intends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mported dengue fever in Haikou city from 2010 to 2020, we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ngue fev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Haikou city. Methods Th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nucleic acid test data of dengue fever cases in Haikou City from 2010 to 2020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Excel 2010 and SPSS 20.0 software,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mported dengue fever cases. Results A total of 72 cases of imported dengue fever were reported in Haikou City from 2010 to 2020, 53 cases were imported from abroad (73.61%) and 19 cases were imported domestically (26.39%), all of which were mild. The number of imported cases from 2017 to 2019 increased by 1 321.68% 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annual imported cases from 2010 to 2016. The case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main urban area (97.22%), distributed in the streets in the main urban area. The peak of case imported occurred in August-November,in addition, the domestic imported cases were concentrated in September-October.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was 2.27∶1, and the average age was (34.93 ±1.55) years old. Working, doing business and visiting relatives accounted for 84.22% in China. Overseas workers, business and tourism accounted for 77.78%.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asons for going out between domestic and overseas imported cases (χ2=75.10,P< 0.05). Among the imported sources, Southeast Asia accounted for 94.34% of overseas imported cases, and Guangdong Province accounted for 57.89% of domestic imported cases. The median of onset to diagnosis was 3 days, the first diagnosis rate was 77.78% (56/72), and the screening rate of people who have been infected before entering the country was 28.57%. Most of the dengue viruses infected were type I and type II, accounted for 84.72%. Conclusion The imported cases of dengue fever in Haikou city have gradually changed from scattered occurrence to rapid growth;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dengue fever among migrant workers, businessmen, tourists and relatives i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Haikou City, and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medical treatment, strengthen quarantine inspection and medical examination of entry personnel from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s well as dengue fev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raining in grass-roots medical institutions,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isk of local transmission caused by imported dengue fever cases. © 2021 Editorial Office of 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All right reserved.  相似文献   

15.
广东阳江市2001和2006年两次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阳江市2001和2006年两次登革热流行特征,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临床个案和疫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人采血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用C6/36细胞分离登革病毒,并用单克隆抗体鉴定型别。结果阳江市2001年8月初至11月初发生登革热流行流行102d,高峰8上旬~10月中旬,确诊136例,发病率为5.31/10万;2006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生疫情,共流行67d,高峰8月中下旬,确诊22例,发病率0,84/10万;病例的消长情况与当地的蚊媒消长情况一致;8~11月份布雷图指数为0.00~111.00;实验诊断150例,临床确诊8例,从13例病人血标本中分离到11株病毒,均为登革病毒Ⅰ型。结论阳江市两次流行的登革热病例病情以轻型居多,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人群在流行后经过5~6年普遍易感,流行高峰在8~10月,皆发现白纹伊蚊是当地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辽宁省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14—2018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14—2018年辽宁省共报告登革热输入病例38例,无死亡;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沈阳(占52.63%),男女比例为1.381,以20~<50岁的青壮年(占84.21%)为主,职业多为家务及待业、工人;输入来源主要是东南亚、南亚(25例,占65.79%),其次是非洲(7例,占18.42%);发病到诊断时间中位数7 d。结论 辽宁省登革热均为输入性病例,加强重点人群健康宣教,提高早期诊断和报告能力,尽快采取控制措施是防制登革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2010年4月广州传染病监测系统报告1例登革热疑似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分离培养等实验室检测,最终确定该病例为2010年广州市首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亦是广州市历年来发病及报告时间最早的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感染来源不明,这对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本次疫情经积极的调查和处理,无二代或继发病例发生,疫情防控措施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登革热流行现状、分布特征,为防治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3年福田区登革热报告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3年福田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4例,输入性病例13例,占54.17%,本地病例11例,占45.83%,每年输入性病例在7~10月最多,主要源于东南亚。24例病例发病至报告时间中位数为6d,波动范围3~13d。初诊至诊断的时间中位数为2 d,波动范围为0~11d,属于最不稳定的时间段。结论福田区登革热发病率较低,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建议加强从东南亚等重点国家入境旅客的检疫查验;影响登革热病例发病至报告的间隔主要为发病至初诊的时间,建议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加强临床医生知识培训以及加快推广登革热快速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