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4年深圳市福田区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各医院报告的福田区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样本开展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并划定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和病例搜索.结果 深圳市福田区2014年报告登革热病例87例,发病率6.52/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份,当月气温徘徊在25~30℃,适宜白纹伊蚊生长;男女性别比为1:0.47;发病年龄最小13岁,最大67岁,以青壮年为主.全区有2个暴发点,病毒型别主要为登革热Ⅰ型.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最高达140.结论 深圳市福田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基本条件,疫情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等特征.有效控制疾病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控制疫情的根本措施,疫情的早发现早报告也是有效控制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荔湾区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样本开展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并划定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和病例搜索。结果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报告本地登革热病例781例,发病率为86.95/10万,无死亡病例;流行季节为7月下旬至11月下旬,高峰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男女性别比1∶1.14;发病年龄最大92岁,最小2岁,以中青年为主。全区疫情以城乡结合部为主,随后向老城区扩散,最后波及21个行政街,有8个较大暴发点;病毒型别主要为登革Ⅰ型。结论2013年荔湾区发生登革热大流行,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疫情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病媒控制不理想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荔湾区存在不利于登革热防控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南宁市2014年登革热流行概况,评价综合防控效果,为今后登革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南宁市2014年登革热疫情资料和蚊媒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因素和特征,用发病率、疫情持续时间、新发病例、布雷图指数评价综合防控效果.结果 2014年南宁市共发生登革热病例719例,年发病率10.62/10万;疫情涉及全市12个县区,发病高峰在9月和10月,占94.02%;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临床症状均为轻型,有81.08%的病例呈现典型的登革热症状.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一周内平均布雷图指数和外环境平均标准间指数降低到安全值范围.结论 2014年南宁市登革热为一起输入性、局部多点暴发疫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经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6年登革热流行特点及流行因素,为制订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及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疫情流行80天,共发病70例,发病率为3.5/10万;病例呈一定的聚集性,爆发疫情的病例占78.6%;采取联防联控等综合性控制措施效果明显。结论登革热疫情传播迅速,流行时间长,控制难度大,采取政府干预、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是及时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州市2011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11年报告登革热病例51例,本地感染33例,输入性病例18例,累计发病率0.4/10万,无死亡病例,输人性病例占全年报告病例的35.29%。除1、2、7月外,其余月份均有病例;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为海珠区龙凤街登革热暴发疫情(16例)。实验室监测表明,2011年广州市病毒流行株为登革I型病毒。结论2011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处于散发流行状态,输人性病例或异地来广州就诊的登革热病例对广州市登革热流行存在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州增城市2006年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在暴发疫情中进行索源调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病例搜索,对该起登革热疫情调查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病例刘某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无外出史;索源调查发现的病例黄某及其侄子血清登革热IgM、IgG均阳性,有疫区活动史,发病时间与刘某发病在一个潜伏期内。结论该病例为增城市2006年首例报告登革热确诊的本地感染病例,感染来源为区外输入性;早期被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导致本次疫情的重要原因;迅速灭蚊和消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多部门参与、组织专业队及时扑救疫情是迅速控制登革热流行的幸兽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雷州市2007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登革热诊断标准进行病例诊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用布雷图指数(BⅠ)法调查蚊媒密度。结果疫情流行历时38d,共发病187例,男性90例,女性97例,发病年龄最小6岁,最大79岁,以30~60岁发病者居多。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67.0,经采取以快速杀灭成蚊、清除伊蚊孳生地和对供水点投药杀灭蚊幼等综合防治措施后,布雷图指数降到5左右,疫情得到控制。结论本次疫情是由I型登革病毒引起,加强登革热病人管理和控制布雷图指数<5,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3年广州市番禺区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对登革热的病例个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番禺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6例,临床诊断20例。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全区病例以钟村街为主(占全区病例的28%)。男性12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1∶2。职业以家务待业为主。常规蚊媒监测,布雷图指数最高为9月。结论广州市番禺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基本条件,应加强对蚊虫及疫情的监测,控制登革热暴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01-2010年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01-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458例,每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和输入病例的报告,其中本地感染病例2366例,输入性病例92例。年发病率在0/10万~20.14/10万之间。疫情涉及12个区县,主要集中在荔湾区(26.24%)、越秀区(25.65%)、天河区(14.41)、白云区(12.00%)和番禺区(8.77%)。4-12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月份前为输入性为主的散发病例,6-12月为流行期,8-10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8.12%,为发病高峰期。男女性别比为1.06∶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率以中壮年和老年人群居高。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和学生为主。病例输入地主要以印尼、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为主。暴发的疫情主要由登革病毒Ⅰ型引起。结论广州市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传染病,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1996—2006年海珠区登革热的流行特征。方法对1996—2006年海珠区登革热疫情数据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海珠区1996—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31例。年均发病率为1.47/10万,每年发病率波动在0-8.09/10万之间。其中7-11月是发病高峰;20~39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最高,各年龄组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29,P〈0.001)。结论登革热具有周期性发病率上升的流行特点,其发病率与当地人群的易感性和蚊媒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市2012年登革热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广州市2012年登革热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血清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并确定血清型。结果广州市2012年登革热发病率较2011年上升,发病高峰在9~10月间。输入地以东南亚为主,马来西亚和柬埔寨是主要的输入国家。流行地区以老城区为主,越秀区发病数居首位。4种登革热血清型均有检出,以4型为主。结论广州市登革热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登革热暴发的潜在风险,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海龙街步涪村2006年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样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结果步涪村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74例,罹患率为2.65%,无死亡病例;疫情流行历时14天,高峰在8月26日至8月31日期间;病毒为登革I型;男女性别比1.47:1;发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33例,占44.59%。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93.4,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今后要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快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生因素,为登革热疫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万州区2019年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用Excel 2007软件作数据统计处理。结果 2019年万州区登革热疫情333例,其中输入性4例,本地感染329例,罹患率20.68/10万。登革热疫情波及万州城区11个街道和4个镇,其中城区328例,占98.49%,农村5例占1.51%。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均为国内输入,其中云南输入2例、海南输入1例、台湾输入1例。本地感染病例中,除1例在重庆渝北区感染发病回万州区治疗外,其余328例均分布在万州城区的11个街道辖区。333例病例中,临床诊断病例250例,实验室检测确诊病例83例,均为登革病毒血清型1型。时间分布为8月2例,9月288例,10月42例,11月1例,病例高峰出现在9月。328例本地感染病例分布在万州主城区11个街道,农村5例。发病数由多到少的前5位镇乡街道依次为钟鼓楼街道155例,牌楼街道93例,高笋塘街道29例,太白街道16例,陈家坝街道11例。患者年龄最小者11个月,最大者8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7.49岁。结论 近年登革热疫情呈上升态势,我地开通柬埔寨、泰国航班,加速人员流动,万州区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引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提示应加强登革热疫情和蚊媒监测,及时预警,为登革热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特征,探索有效的防控策略,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IgM和IgG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和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结果 2010年9月12日至10月21日,阳江市某建筑工地发生基孔肯雅热病27例,总罹患率为11.07%(27/244);其中男性17例,占62.96%,女性10例,占37.04%;检测15份恢复期病例血样登革热病毒IgM和IgG抗体,其中2份病例血样IgM抗体阳性,其余13份为阴性,15份病例血样IgG抗体均为阴性;检测5份现症病例血样,登革热病毒核酸均为阴性,2份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结论这是一起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加强出入境检疫、开展医疗机构症状监测和控制传播疾病的媒介密度是预防控制孔肯雅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广州市某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探讨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原因,为登革热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方法对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ELISA、RT-PCR和病毒分离的方法对标本病原学进行检测。结果工地工人登革热罹患率为16.96%;全部病例均在同一潜伏期内发病;未使用防蚊措施(RR=2.9,95%CI=1.6~5.0)、地下室工作(RR=2.6,95%CI=1.5~4.6)、工地板房住宿(RR=5.2,95%CI=1.7~16.3)工人罹患登革热风险更高;叉生分析结果显示工地住宿暴露与地下室工作暴露存在交互作用,工地住宿是主要患病风险,地下室工作增加患病风险。结论工地蚊媒密度高是引起本次疫情的主要原因,工人在工地住宿、地下室工作为共同危险因素,未采取防蚊措施增加了患病风险。尽早隔离病人、杀灭成蚊、清理孳生地是登革热防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04—2009年宁夏风疹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年来宁夏风疹疫情特征,为风疹疫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的宁夏风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07年,宁夏风疹报告发病率波动在4.82-8.46/10万,2009年高达53.25/10万,个别县区报告发病率高达388.66/10万。该病多发于春末夏初季节,1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8.74%。风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累计报告病例,占6年报告病例总数的16.95%。结论近年来,宁夏风疹报告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出现暴发疫情,3-15岁的托幼儿童和中小学生是主要发病群体。  相似文献   

17.
In 2013,the first dengue fever(DF) outbreak in central China was reported in the central of Henan province,northern temperate regions,although they have been sequentially recorded in Southern China.106 suspected DF cases were reported and 73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dengue virus type 3(DEN-3) infections.62/392(15.8%) local health persons showed DEN antibodies positive.To this day Henan is the northernmost province in China which has been reported about outbreak of DF and 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it warns us the endemic range of DF has been expanded geographically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跨境主要民族社区中登革热暴发疫情处置措施,改进以社区为基础登革热防控。方法 在中国和缅甸分别抽取2017年有登革热暴发疫情傣族、景颇族和佤族社区各一个,采用重点人员深度访谈和参与式直接观察相结合定性研究方法,调查登革热暴发疫情处置、防控干预和管理措施。结果 共完成6个社区的调查,中国景洪市郊曼朵傣族村使用环境治理为主防控措施,对发现积水伊蚊阳性家庭进行经济处罚;缅甸南邓佤族社区实行领导负责制,实行环境治理和化学杀虫剂喷洒灭蚊并重防控措施,对发现有登革热病人和积水伊蚊阳性的社区领导进行惩处和追究行政责任;中国盈江县那邦镇景颇寨和沧源县芒卡镇芒岗佤族村,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万东傣族村和克钦邦第二特区歪咱克钦族村四个社区主要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分配环境治理任务给各家各户,然后定期督促检查。结论 6个社区登革热媒介控制和管理精细程度不同,推荐进一步加强管理,开展行为改变交流,促进以环境综合治理为主媒介控制,遏制登革热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9.
广东阳江市2001和2006年两次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阳江市2001和2006年两次登革热流行特征,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临床个案和疫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人采血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用C6/36细胞分离登革病毒,并用单克隆抗体鉴定型别。结果阳江市2001年8月初至11月初发生登革热流行流行102d,高峰8上旬~10月中旬,确诊136例,发病率为5.31/10万;2006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生疫情,共流行67d,高峰8月中下旬,确诊22例,发病率0,84/10万;病例的消长情况与当地的蚊媒消长情况一致;8~11月份布雷图指数为0.00~111.00;实验诊断150例,临床确诊8例,从13例病人血标本中分离到11株病毒,均为登革病毒Ⅰ型。结论阳江市两次流行的登革热病例病情以轻型居多,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人群在流行后经过5~6年普遍易感,流行高峰在8~10月,皆发现白纹伊蚊是当地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