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茸毛木蓝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少数民族用药茸毛木蓝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茸毛木蓝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羽扇烯酮(2)、棕榈酸甲酯(3)、羽扇豆醇(4)、豆甾烷-3-酮(5)、表儿茶素(6)、7,3′,5′-三羟基二氢黄酮(7)、胡萝卜苷(8)、豆甾-4-烯-3-酮(9)和β-香树精(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5、6、7、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黄腊果藤茎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黄腊果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和重结晶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黄腊果藤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肌醇(myoinositol,1)、羽扇豆醇(lupeol,2)、3-乙酰齐墩果酸(3-acetoxyoleanolic acid,3)、16-β-羟基羽扇豆烷-20(29)-烯-3-酮(16-β-hydroxylupane-20(29)-en-3-one,4)、1'-O-β-D-(3,4-二羟基苯乙基)-6'-O-香草酰基-葡萄苷([1'-O-β-D-(3,4-dihydroxyphenyl)-ethyl-6'-O-vanilloyl-glucopyranoside],5)、胡萝卜苷(daucosterol,6)、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7)、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n-butyl-β-D-fructopyranoside,8)。结论化合物1、3、8为首次从野木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7为首次从黄腊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药地梢瓜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6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1)、羽扇豆醇乙酸酯(2)、α-香树脂醇正辛烷酸酯(3)、α-香树脂醇(4)、β-香树脂醇(5)、齐墩果酸(6)。结论化合物4、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苦楝皮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中药苦楝皮(Melia azedarachL.Sied.)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等谱学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羽扇豆醇(lupeol,1)、α-菠甾酮(-αspinasterone,2)、丁香树脂酚双葡萄糖苷(syringaresinol-di-O--βD-glucoside,3)、阿魏酸(ferulic acid,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胡萝卜苷(daucosterol,6)。结论化合物2、3和4均为首次从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肥牛木枝条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肥牛木[Cephalomappa sinensis(Chun et How)Koster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肥牛木的枝条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乙酰油桐酸(2)、没食子酸(3)、(3S,5R,6S,7E,9R)-3,6-dihydroxy-5,6-dihydro--βionol(4)、(3,β4,α5α,6αH,7E,9S)-3,4-dihydroxy-5,6-dihydro-β-ionol(5)、东莨菪素(6)。结论化合物1、4和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瑞香科瑞香属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花蕾中的甾醇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结构鉴定。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分离手段进行甾醇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芫花花蕾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5-烯-3β,7α-二醇(stigmasta-5-ene-3β,7α-diol,1)、豆甾-5-烯-3β,7β-二醇(stigmasta-5-ene-3β,7β-diol,2)、豆甾-4-烯-3β,6β-二醇(stigmasta-4-ene-3β,6β-diol,3)、7-ketositosterol(3β-hydroxysitost-5-ene-7-one,4)、过氧化麦角固醇(ergosterol peroxide,5)和β谷甾醇-3β-吡喃葡萄糖苷-6'-O-棕榈酸酯(β-sitosteryl-3β-glucopyranoside-6'-O-palmitate,6)。结论化合物26为首次从瑞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芫花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华北岩黄芪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华北岩黄芪Hedysarumgmelinii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色谱法分离,并用各种波谱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华北岩黄芪的根部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圆果皂苷元(1)、黄豆醇B(2)、羽扇豆醇(3)、香豆雌酚(4)、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5)、β谷甾醇(6)、软脂酸(7)和α软脂酸甘油酯(8)。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其中化合物1-4,8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获得,本文对圆果皂苷元的1H、13CNMR谱首次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8.
白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白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白蔹的乙酸乙酯萃取液中分离得到8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原儿茶酸(2)、龙胆酸(3)、白藜芦醇(4)、大黄素(5)、羽扇豆醇(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结论化合物2和3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洋紫荆中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洋紫荆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edex 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理化常数和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和1个混合物,鉴定为friedelin(1)、24(R)-9,19-cyclolanost-3-one-24,25-diol(2)和24(S)-9,19-cyclolanost-3-one-24,25-diol(3)的混合物、豆甾烷-3-酮(4)、豆甾烷-4-烯-3-酮(5)、豆甾烷-3β-醇-6-酮(6)、豆甾烷-5-烯-3β-醇-7-酮(7)、β-谷甾醇(8)、大黄素甲醚(9).结论 化合物2和3的混合物、5、7、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马齿苋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离、鉴定马齿苋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及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提取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式-对香豆酸(E-p-coumatic acid,1)、金莲花碱(trollisine,2)、木栓酮(friedelin,3)、4α-甲基-3β-羟基-木栓烷(4α-methyl-3β-hydroxylfriedelan,4)、羽扇豆醇(lupeol,5)、β-谷甾醇(β-sitosterol,6)、胡萝卜苷(daucosterol,7)、芹菜素(apigenin,8)、山奈酚(kaempferol,9)。结论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中国特有红树植物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与质谱数据分析结合理化常数及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和MTT法对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活性进行测试。结果 从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Lasiodiplodin (1)、(R)-de-O-methyllasiodiplodin (2)、(5S)-5-hydroxylasiodiplodin (3)、 (5R)-5-hydroxylasiodiplodin (4)、methyl (E)-11,12,15-trihydroxyoctadec-13-enoate (5)、对羟基苯乙醇 (6)、对羟基苯乙酸甲酯 (7)。化合物1和2分别对白色念珠菌和青枯雷尔氏菌具有抗菌活性,且分别对SGC-7901和K-562具有体外细胞毒活性。结论 化合物1 ~ 4为首次从淡色生赤壳菌Bionectria ochroleuca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分离自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海南海桑内生真菌Bionectria ochroleuca HHS111023能产生具有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栀子根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桦木酸(betulinic acid,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O-甲酯(oleanolic acid 3-O-β-D-glucuronopyranoside-6'-O-methyl ester,3)、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O-甲酯(hederagenin 3-O-β-D-glucuronopyranoside-6'-O-methyl ester,4)、竹节参苷(chikusetsusaponinⅣa,5)、豆甾醇(stigmasterol,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胡萝卜苷(dau-costerol,8)、香草酸(vanillic acid,9)、丁香酸(syringic acid,10)。结论化合物3~5、8~10为首次从栀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7、为首次从栀子根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白花败酱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白花败酱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溶剂萃取后进行硅胶柱和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bolusanthol B (1),(2S)-5,7,2′,6′-四羟基-6,8-二异戊烯基-二氢黄酮(2),orotinin (3),(2S)-5,7,2′,6′-四羟基-6-lavandulyl-二氢黄酮(4),3′-异戊烯基-芹黄素(5),木犀草素(6),槲皮素(7)和洋芹素(8)。结论化合物2,4为新化合物,1,3,5为首次从败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6,7,8为首次从白花败酱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榆树根皮的化学成分(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东  崔征  董焱  付明耀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6,23(12):764-767,801
目的研究榆树(Ulmus pumilaL.)根皮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凝胶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即1十七烷酸甘油单酯(1 heptadecanoyl glycerol,1)、花生酸(eicosanoic acid,2)、1十六烷酸甘油单酯(1 hexadecanoyl glycerol,3)e、pifriedelanol(4)、无羁萜(friedelin,5)c、amaldulenic acid(6)、arjunolic acid(7)、异莨菪亭(isoscopoletin,8)。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自然界分离得到,化合物2、3、6、7、8为属内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4、5为种内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天门冬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药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O-methyl-nyasol(1)、(+)-nyasol(2)、5,7-二羟基-6,8,4′-三甲氧基黄酮(5,7-dihydroxyl-6,8,4′-trimethoxylflavone,3)、菝葜皂苷元(sarsasapogenin,4)、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aldehyde,5)、β-谷甾醇(β-sitosterol,6)、胡萝卜苷(daucosterol,7)和豆甾醇(stigmasterol,8)。结论化合物3为首次从天门冬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喙荚云实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喙荚云实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喙荚云实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amyrin(1)、Caffeine(2)、Caesalmin C(3)、Caesalmin D(4)、Caesalpin F(5)、β-谷甾醇(-βsitosterol,6)、胡萝卜苷(Daucosterol,7)。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化合物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小秋葵(Hibiscus trionum Linn.)化学成分,为进一步阐明其活性成分,为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重结晶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小秋葵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即咖啡酸(caffeic acid,1)、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2)、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3-methoxyl-4-hydroxybenzoic acid,3)、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4)、苯甲酸(benzoic acid,5)、丁二酸(succinic acid,6)、腺苷(adenosine,7)。结论化合物1、3、4、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为首次从小秋葵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辽藁本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et Kitag.)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和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经理化常数和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阿魏酸(ferulic acid,1)、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2)、胡萝卜苷(daucosterol,3)、香草酸(vanillic acid,4)、柑橘黄酮(tangertin,5)、川陈皮素(nobiletin,6)、3′,4′,3,5,7-五甲氧基黄酮(3′,4′,3,5,7-pentamethoxy flavone,7)。结论化合物2、5、6为首次从藁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7为首次从辽藁本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千斤拔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蔓性千斤拔(Moghania philippinensis)根的95%(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制备薄层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 9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flemichapparin C(1)、白桦脂酸(2)、medicagol(3)、osajin(4)、对甲氧基苯丙酸(5)、6, 8-di-(3, 3-dimethylallyl)genistein(6)、4-羟基邻茴香醛(7)、6, 8-diprenylorobol(8)、β-谷甾醇(9)。结论 化合物 2、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3、4 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滇桂艾纳香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离鉴定中药滇桂艾纳香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柱色谱及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醛(1)、原儿茶酸(2)、对羟基苯甲醛(3)、β-谷甾醇(4)、豆甾醇(5)、山柰酚(6)、3,5,3′-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7)、3,5,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8)、槲皮素(9)、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10)。结论化合物3~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