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云南省边境县(市、区)出境务工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高危行为及HIV感染状况,为制定出境务工人员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边境地区的返乡出境务工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调查对象8 867例,HIV感染率为0.2%。与配偶或固定性伴、临时性伴和商业性伴最近1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比例(X^2=664.85,P〈0.001)和最近1年发生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X^2=1 044.4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出境务工时间和有无临时/商业性伴为HIV感染危险因素,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为HIV感染保护因素。结论应重点加强云南省尤其是边境地区出境务工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探索科学长效的艾滋病综合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州2007—2009年自愿咨询检测(VCT)人群HIV新近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德宏州2007—2009年全部VCT人群中新报告HIV感染者的血清样本采用BEDHIV-1发病率捕获酶联法(BED-CEIA)进行检测,以确定新近感染比例。结果 2007—2009年德宏州VCT人群HIV感染率为12.6%(1091/8674),HIV感染者中有80.7%(880人)属新检测发现,其中13.8%(120/871)BED-CEIA检测为阳性,确定为新近感染。新检测发现的HIV感染者中经BED-CEIA检测确定属新近感染的比例2007年为15.2%,2008年为12.3%,2009年为14.1%,19岁及以下组与20~29岁组高于40岁及以上组;本地户籍者高于缅甸籍者;汉族高于景颇族。结论德宏州2007—2009年VCT人群HIV感染率高,新检测发现的HIV感染者中新近感染的比例波动不大,低年龄、本地户籍者及汉族感染者中新近感染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静脉注射毒品者(IDU)中HIV新发感染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10月招募HIV检测阴性的245名IDU进入队列,启动IDU人群艾滋病流行病学队列研究,于2006年底进行第一次随访检测确定HIV发病率.自2007年1月起,不断纳入新发现的HIV阴性的IDU,扩大流行病学研究队列,并每半年进行一次有关毒品使用和性行为等暴露因素的随访调查,同时血清学检测确定HIV新发感染率.结果 截止2008年底,共招募入组760名IDU,至少随访1次者有540人,累积观察1153.6人年,新发现HIV感染者47人,HIV新发感染率为4.07/100人年,其中2004-2006年为4.45/100人年,2007年为4.50/100人年,2008年为2.54/100人年.随访期间,研究对象中IDU比例和HIV新发感染率均有显著下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景颇族[风险比(HR)=2.56,95%CI:1.06~6.19]和除傣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HR=3.26,95%CI:0.89~11.96)的HIV感染风险高于汉族;随访期间注射毒品但未共针者(HR=2.27,95%CI:0.98~5.25)以及有共针注射毒品行为者(HR=5.27,95%CI:2.25~12.34)的HIV感染风险高于随访期间没有注射毒品者.结论 云南省德宏州既往IDU人群中注射吸毒的比例和HIV新发感染率近4年来均呈现下降趋势.共用注射器吸毒仍是IDU人群HIV感染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不同民族IDU的HIV感染风险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婚前体检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德宏州2006-2009年间所有参加婚前体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确定HIV感染率,并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截止2009年全州共有68 529例婚前体检者接受HIV检测,发现HIV抗体阳性676例,HIV感染率为0.99%,其中男性HIV感染率为1.14%(417/36 460),女性HIV感染率为0.81%(259/32 069).2006-2009年婚检人群HIV感染率依次为0.95%、1.09%、0.89%和1.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年度、不同县市以及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婚检人群HIV感染率有差异,2008年和2009年度低于2006年度;瑞丽市高于其他县市;妇幼保健院检测者高于乡镇卫生院检测者;男性高于女性;25岁以上者高于20岁以下者;傣族和景颇族高于汉族;大学文化程度者低于文化程度较低者;无业者高于农民;外地户籍者低于本地户籍者,而缅甸籍者则高于本地户籍者.各年度婚检发现的HIV感染者中属首次新报告阳性者所占比例依次分别为88.51%(2006年)、79.41%(2007年)、72.43%(2008年)和59.40%(2009年),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33.901,P<0.001).结论 德宏州2006-2009年间婚检人群HIV感染率较高,不同年度、不同县市、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婚检人群HIV感染率不同.在艾滋病严重流行区,开展婚前HIV检测有助于发现HIV感染者、了解艾滋病疫情以及预防HIV婚内性传播及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5.
东阳市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感染现状与相关知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东阳市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感染状况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水平,为制定针对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期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20名长期(6个月以上)在东阳市以外打工的返乡人员,进行HIV抗体检测和面对面问卷调查. [结果]对620份血样进行HIV抗体检测,未发现阳性者.东阳市外出务工人员的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为66.06%.电视是他们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占69.09%;其次是报刊,占36.03%.只近半数人员愿意坚持使用安全套. [结论]东阳市外出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存在误区.根据外出务工人员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知识需求,采用针对性强、易于接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措施,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进一步推广安全套在该类人群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州婚前体检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德宏州2006-2009年间所有参加婚前体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确定HIV感染率,并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截止2009年全州共有68 529例婚前体检者接受HIV检测,发现HIV抗体阳性676例,HIV感染率为0.99%,其中男性HIV感染率为1.14%(417/36 460),女性HIV感染率为0.81%(259/32 069)。2006-2009年婚检人群HIV感染率依次为0.95%、1.09%、0.89%和1.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年度、不同县市以及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婚检人群HIV感染率有差异,2008年和2009年度低于2006年度;瑞丽市高于其他县市;妇幼保健院检测者高于乡镇卫生院检测者;男性高于女性;25岁以上者高于20岁以下者;傣族和景颇族高于汉族;大学文化程度者低于文化程度较低者;无业者高于农民;外地户籍者低于本地户籍者,而缅甸籍者则高于本地户籍者。各年度婚检发现的HIV感染者中属首次新报告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吸毒哨点人群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及相关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的要求对2011—2013年德宏州4个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HIV、HCV检测。结果 2011—2013年共监测4 878人次,其中2011年监测1 597名吸毒人员,HIV和HCV的感染率分别为11.6%和20.5%;2012年监测1 602名吸毒人员,HIV和HCV的感染率分别为9.6%和23.9%;2013年监测1 679名吸毒人员,HIV和HCV的感染率分别为10.8%和26.1%;3年间HIV感染率变化不明显(χ2=0.52,P=0.471),HCV感染率明显上升(χ2=14.49,P=0.000)。2011—2013年德宏州吸毒哨点监测人群接受艾滋病相关卫生服务情况显著不同,其中接受“同伴教育”卫生服务的比例分别为24.4%、56.4%、51.9%,接受“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卫生服务的比例分别为44.3%、69.0%、60.3%,接受“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提供/交换”卫生服务的比例分别为14.2%、2.9%、2.3%。不同HIV和HCV感染状态者接受艾滋病相关卫生服务的情况不同。结论 德宏州吸毒人群HIV和HCV感染率高,但相关卫生服务利用率低,必须加强吸毒人群健康教育与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3年上林县出国淘金返乡人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在上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HIV抗体筛查的返乡人员信息,分析其艾滋病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行为。结果 4 237名出国淘金返乡人员以男性为主,占99.13%;年龄以20~49岁的青壮年为主,占90.02%;婚姻状况以已婚有配偶为主,占93.13%,文化程度为中小学居多,占59.88%;外出务工时间多在10~19个月,占49.66%;主要务工地为非洲加纳,占99.08%。4 200例男性调查对象中,在出国务工期间与境外当地女子有非婚异性性行为史的比例为6.17%,安全套使用率为82.24%。HIV抗体阳性6人,阳性率为0.14%;对3例进行分子分型,均为CRF01-AE亚型。结论出国淘金返乡人员存在HIV感染风险,应加强对该类人群艾滋病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江西省铅山县鹅湖镇男性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高危行为和艾滋病感染状况。方法自拟调查表,于2013年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采用入户面访方式,经知情同意后,对鹅湖镇男性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血检测。结果共调查1481名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其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72.38%,艾滋病单项知识知晓率在65.02%~96.15%之间;全部否认有吸毒行为和男男同性性行为,最近1年与小姐(暗娼)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为4.96%;HIV阳性检出率为0.14%,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为1.22%。结论鹅湖镇男性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全面,存在高危性行为,存在艾滋病知识与行为发生分离的情况,存在已被感染HIV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大姚县艾滋病感染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我县艾滋病流行趋势,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对1997~2007年HIV/AIDS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7~2007年底,大姚县累计发现HIV感染者/病人147例,其中AIDS病人21佣,死亡1例,艾滋病感染者127例,死亡10例;大姚县HIV/AIDS流行地区广泛,分布不均匀;HIV/AIDS 3种传播途径并存,2004年以前以吸毒传播为主,以后经性途径传播正迅速上升,超过吸毒传播.[结论]大姚县HIV感染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防治的重点是高危人群和外出务工人群;彝族特殊的生活习俗可能会加速艾滋病的传播,应加强对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州边境居民(以下简称"边民")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及相关卫生服务状况。方法运用配额抽样方法,在4个边境县(市)各选取1~2个乡镇,对15~60岁边境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匿名问卷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艾滋病相关卫生服务等信息,并抽取5ml静脉血进行HIV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边民HIV感染率为0.34%,部分地区超过1.00%。52.10%的调查对象最近一年获得过防治艾滋病的卫生服务;15~29岁组与30~39岁组居民获得服务的可能性是50岁及以上居民的1.5倍;汉族与其他民族边民获得服务的可能性分别是傣族边民的1.5倍与1.6倍;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边民获得服务的可能性是初中以下者的1.6倍;农民获得服务的可能性是非农民的近3倍;与配偶等固定性伴近一年曾使用安全套者获得服务的可能性是从未使用者的2倍;陇川县、芒市和瑞丽市居民获得服务的可能性分别是盈江县居民的近17倍、15倍和49倍。结论虽然德宏州边民HIV感染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防治艾滋病卫生服务覆盖率仍较低。未来德宏州需进一步强化边民防艾工作,尤其要重点关注高年龄、文化水平低、傣族及非农民等人群,并加强盈江县艾滋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S: The authors surveyed religious congregations in New York State to document the extent to which HIV/AIDS-related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services were being offered; to identify barriers to offering services; and to assess respondents' willingness to meet with HIV/AIDS service providers in their communities. METHODS: In October 1997, a questionnaire was mailed to all congregations in New York State. Due to an initially poor response rate, follow-up telephone interviews were made to a random sample of non-respondents. Survey responses were weighted to represent all congregations across New York State. RESULTS: Just 16.7% of congregations provided or facilitated HIV/AIDS-related prevention services. Respondents cited both attitudinal and resource-related reasons for not offering services. There was a striking discordance between respon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need for HIV/AIDS prevention services in their communities and an objective measure of need created by the Health Department. Approximately half of survey respondents expressed willingness to meet with HIV/AIDS service providers. CONCLUSION: Follow-up effort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religious congregations providing, facilitating, or offering referrals to HIV/AIDS-related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services are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homophobia to HIV/AIDS-related stigma in Jamaica. Ethnography, key informant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s were used to gather data from a sample of 33 male and female adults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3. The sample included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 providers, HIV positive men and women, and men and women with same sex partners in urban and rural Jamaica. A strong and con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ophobia and HIV/AIDS-related stigma was reported, but the relationship varied according to geographic location, social class, gender, and skin colour (complexion)-to the extent that this coincided with class. Stigma against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and homosexuality was implicated in low levels of use of HIV testing, treatment and care services and the reluctance of HIV positive people to reveal their serostatus to their sexual partners. Data reveal a pressing need for anti-stigma measures for both homophobia and HIV/AIDS, and for training for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  相似文献   

14.
In the U.K. immigrant women from Africa constitute an increasingly large proportion of newly diagnosed cases of HIV. A significant minority of these are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of living with HIV/AIDS, their psychosocial needs or their views of health care provision.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qualitative study that explored these issues by interviewing eight African women living with HIV in the British city of Nottingham. Women's ability to live positively with HIV was found to be strongly shaped by their migration history, their legal status, their experience of AIDS-related stigma and their Christian faith. Significantly, health services were represented as a safe social space, and were highly valued as a source of advice and support.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non-judgemental, personalised health care plays a key role in encouraging migrant African women to access psychosocial support and appropriate HIV servic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市郊区中学生对艾滋病认知情况,为今后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运用自填式问卷调查北京市顺义区两所中学400名学生,收集学生艾滋病认知情况。结果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9.00%,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均在93%以上;有46.75%的学生表示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共同学习或近距离接触的认同率较低。结论对中学生艾滋病反歧视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同时应加强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及其他性传播疾病教育。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昌平区大学生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树波  陈国敏  曾毅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416-2418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晓及性行为情况,为今后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运用自填式问卷调查北京市昌平区某所大学800名学生,收集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情况。结果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9.00%,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有46人(5.75%)报告曾有过性行为,但安全套使用率并不高。未检测出HIV抗体阳性者,梅毒抗体和丙肝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2%。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还不全面,存在不安全性行为。加强大学生性生理健康教育及艾滋病性病教育,对控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促进青少年性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清远市女性性工作者(FSW)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相关行为状况,为对该人群制定行为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县夜总会、桑拿沐足、卡拉OK、发廊、出租屋等场所的FSW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同时采集5mL静脉血样进行HIV及梅毒抗体检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333名FSW,艾滋病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8.47%。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小学以下(OR=0.08)、月收入在1000元及以下(OR=0.17)、3001~5000元(OR=0.36)的FSW知晓率较低,而既往接受过艾滋病干预服务(OR=9.59)的FSW知晓率较高。19.24%(61/317)的FSW觉得自己可能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近1个月与商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76.28%(254/333);近1周与临时性伴、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51.82%(57/110)、20.85%(54/259)。33.63%(112/333)的调查对象曾尝试过毒品。HI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梅毒感染率为7.51%(25/333)。结论清远地区部分FSW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安全套使用率均较低,因此全面推广安全套使用,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4城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了解福建省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AIDS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福建省4城市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AIDS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25个问题。[结果]共调查4709名大学生,对AIDS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完全回答正确的分别为42.8%和9.1%,有32.5%的人还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行为调查中,有6.4%的人曾经发生过性行为。最近1次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仅为56.0%;有2.0%的人曾尝试吸毒。[结论]目前大学生对AIDS知识认识不足,性观念和性行为开放,应在大学生中加强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AIDS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昌平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有效地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辖区建筑工人、工厂工人、个体经营者、住宿餐饮从业人员、家政从业人员、临时雇佣劳动力、娱乐场所从业人员7类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4.8%,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户籍、文化程度、是否做过免费HIV检测等因素对其知晓率有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现有的艾滋病相关知识通过多途径获得,从高到低依次是电视、免费宣传材料、广播等,但流动人口最希望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从高到低依次是电视、免费宣传材料、书籍等;有3.6%的流动人口做过免费HIV检测;仅22.1%的人不歧视HIV/AIDS;有4.7%流动人口有商业性行为,仅18.1%的人能每次坚持用套;有7.3%的流动人口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关系,仅18.1%的人能坚持每次用套;有0.5%的男性有同性行为,仅16.7%的人能坚持每次用套。结论昌平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全面,存在对HIV/AIDS的歧视态度和感染艾滋病的高危性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当地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的HIV/AIDS相关服务与支持利用行为,并探讨其与依恋模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 22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医生的评价和依从性与安全型和沉溺型依恋模式得分呈正相关,与漠视型呈负相关;相关行为的部分影响因素也与依恋模式相关.结论依恋模式对HIV/AIDS相关服务与支持利用有重要影响,为今后的干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