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何复东主任医师治疗月经不调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何复东主任医师2013—2014年治疗月经不调的内服方剂,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其用药范围、性味、归经和功能等指标加以统计分析。结果:何复东治疗月经不调常用药用药频次从大到小前11味药依次为巴戟天、仙茅、葛根、补骨脂、紫河车、淫羊藿、制何首乌、当归、菟丝子、锁阳、炒白芍;使用最多的药类为补益药,其次为活血祛瘀药;入肾经、膀胱经和肝胆经药物最多;药味以甘、辛为主,药性以温、寒为主。结论:何复东主任医师治疗月经不调以补肾填精为主,疏肝健脾,活血调经为辅,辨病辨证相结合,使精血俱旺,气机调畅,气血调和,月经正常。何复东主任医师用药灵活,温润填精兼顾气血,辛开苦降以调畅气机,补而不滞,寒热平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何复东主任医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何复东2013年-2014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内服方剂,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其用药范围、性味、归经和功能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其用药特色和规律。结果:何复东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常用药以使用频次前20味药依次为葛根、巴戟天、紫河车、淫羊藿、补骨脂、知母、钩藤、天麻、仙茅、石决明、黄连、菟丝子、黄芩、甘草、何首乌、鹿茸、黄柏、栀子、桂枝、锁阳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补虚药,补虚药中又以补阳药使用频次最多,其次是清热药;归入脾、胃经的药物最多,占25.49%,其次是肝胆经,占24.37%;药味多为甘、苦,药性以寒、温为主。结论:何老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补肾健脾为主,佐以疏泄肝气、调畅气机,用药寒温并用、补泻同施,辨病辨证相结合,使精血俱旺,气机调畅,气血调和。  相似文献   

3.
从多方面介绍了温启宗老师对脾胃病治疗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对其用药规律进行了初步总结。温启宗老师在治疗脾胃病时理论上重视经典,博采众家之长;诊疗时积极倡导现代化中医,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原则以调畅气机为治疗大法,同时注重扶正祛邪与活血化瘀同用;遣方时强调经方时方合用;用药时重视中药的传统作用与现代药理相结合,并善用对药、注重药物剂量对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下利一病,散见于六经,《伤寒论》治利方剂常用药物归经以入脾胃二经最多,其次为心经,再次为肺经。为了进一步探讨药物归经在《伤寒论》治利方剂药物配伍中的运用规律,文章结合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和治利条文进行了分析,发现仲景治利方剂药物归经的主要特点为:用药以入脾胃经之药为多,旨在健脾复运以止利;配伍入心经的药物,意在温阳助脾以止利;选用入肺经药物,功在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而止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证治汇补》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治疗脾胃病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证治汇补》中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方剂进行性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核心组合、新方的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方剂137首,涉及中药159味,使用频次≥10的药物25味,以性温、味辛、归脾经类药物最多;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8,置信数为0.6,得到常用药对及组合15个;基于软件复杂熵层次聚类方法,得到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32组,聚合成新方16首。结论:《证治汇补》中治疗脾胃病以温补脾阳为主,用药方面以辛温药升阳行气为主,辅以甘性药滋补和中、调和药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病内服方药的性能,探讨叶天士治疗消渴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内服方剂,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其用药范围、性味、归经和功能等指标加以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其用药特色和规律。结果:叶天士治疗消渴常用药以频次大小前12味药依次为甘草、麦门冬、人参、山药、山茱萸、茯苓、生地黄、熟地黄、知母、附子、桂枝、石膏等;使用最多为补益药,其次为清热药;入脾胃和肺经药物最多;药味多为甘、苦,药性以寒为主。结论:叶天士治疗消渴病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其用药规律是:滋阴为本、借重甘味,清肺运脾、助肾气化,泻火致津、肃清阳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病的处方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方法:整理《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治疗脾胃相关病症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 2.5),利用频数分析确定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并对其药性、药味、归经及配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60首,涉及中药139味,治疗脾胃相关病症使用频次最多的单味中药是陈皮,其次是茯苓、白术,常用中药主要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为主,配伍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芳香化湿药等;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辛味、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主要归为脾经、胃经、肺经等。结论:《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治疗脾胃相关病症时,陈皮为治疗脾胃相关病症的核心药物,六君子丸为基础组方,补气健脾、燥湿化痰,兼温中散寒为基本法则,味辛、性温、归脾经之药可作为首选,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理虚元鉴》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理虚元鉴》中所载的22首方剂为依据,通过频数表对其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及药物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结果:药物应用频次显示,应用最多的是补虚药,以补气药,养阴药为主;化痰药,以清热化痰为主;清热药,以清热凉血为主。在药物归经上入脾胃经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入肺大肠经的药物。在药性上使用最多的是性寒之品,其次是性平、温的药物。结论:汪绮石认为虚劳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药物选择以补气养阴、清金化痰、清热凉血为主。养阴清热常选用甘寒清润入肺肾经之药,健脾益气常用甘温甘平入脾胃经之品,扶正祛邪,燮理阴阳。  相似文献   

9.
《小儿推拿广意》成书于清代,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小儿推拿专著之一。熊应雄在审病辨证、推拿治疗、选方用药、药物炮制、方药用法等方面尤重视后天调护,并以"脾胃"为中心,辨治小儿脾系疾病时以健脾和胃、利湿化浊为重,辨治小儿肺系疾病时重用培土生金法,辨治小儿肝系及心系疾病时巧用抑木扶土法,辨治小儿肾系疾病时把握"先天和后天并重"的原则。用药方面善用甘味及归脾胃经的药物,同时严格控制剂量以保护脾胃功能,并采用姜制法、麸炒法、蜜制法等药物炮制方法及温服法如米汤化下、姜枣汤下等服药方法,进一步增强运脾和胃、温阳散寒之功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探讨黄褐斑中医内服方剂组方的规律,进而揭示近年来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和整理近十年来治疗黄褐斑的方剂456首,将方中药物按功用分类,并作各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统计;同时归纳药物的五脏归经.结果:补虚药与活血化瘀药是其主要部分或基本组成,治则以疏肝理气、补肾健脾为主,治疗的关键是理血.结论:气血亏虚、气滞血瘀为黄褐斑的主要病机,内服方剂的组方原则多为疏肝健脾补肾,养血活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搜集、整理明代医家龚廷贤治疗肿瘤相关疾病的内服方剂,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用Excel建立数据库录入系统,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结果:治疗积聚的药物用药频率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理气药(23.3%)、活血化瘀药(23.0%)、补虚药(11.5%)。治疗翻胃的药物用药频率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补虚药(22.7%)、理气药(17.9%)、清热药(9.1%)。治疗肠澼的药物用药频率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补虚药(28.5%)、清热药(24.0%)、止血药(11.8%)。结论:龚廷贤治疗肿瘤相关疾病善用补虚药,重视扶正培本和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袁莉  阮善明  沈敏鹤 《新中医》2018,50(4):15-20
目的:挖掘沈敏鹤辨治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沈敏鹤主任中医师门诊89例肝癌患者,共525诊次,将患者临床信息转化为方剂基础数据库,对处方药味频数、药物累计频数、药物性味采用描述性分析,对频数最高的51种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每剂处方的药味数介于3~14味,其中平均数是10.097味;89例肝癌患者525诊次中,共用药275种,累计用药频次5 244次。其中,用药次数最多者为茯苓;药性使用频次最多者为"平",药味使用频次最多者为"甘",药物类别频数最多者为"补虚药"。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20类,涉及方剂小柴胡汤、六味地黄丸、茵陈蒿汤、天麻钩藤饮,药对黄连和吴茱萸、桔梗和枳壳、麦冬和枸杞子等。结论:沈敏鹤辨治肝癌以补益肝脾为主,辅以清热解毒、利水渗湿、化痰散结之法;临证遣方用药善用经方,药用精当,直击主症。  相似文献   

13.
基于聚类分析1 300份处方总结沈敏鹤辨治肺癌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沈敏鹤主任中医师辨治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沈敏鹤主任中医师门诊172例肺癌患者的1 300份诊治处方,将患者就诊处方的药味频数、药物累计频数、药物性味采用描述性分析,对频数最高的51种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1 300份处方每剂处方药味数介于2~17味,平均10.38味;1 300份处方中共用药451种,累计用药频次13 512。其中,用药次数最多者为茯苓;药性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平",药味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甘",药物类别频数最多的为补虚药。系统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21类,涉及方剂有二陈汤、小柴胡汤、天麻钩藤饮,药对有枳实-厚朴、干姜-红枣、麦冬-五味子、生黄芪-炒酸枣仁、白花蛇舌草-鲜芦根、北沙参-枸杞子等。结论:沈敏鹤辨治肺癌以补脾益肺为主,辅以清热解毒、解表宣肺、化痰利水之法;临证遣方用药善用经方,药用精少。  相似文献   

14.
邵文慧  汪磊  蒲煜琴  林才志 《新中医》2016,48(12):195-197
目的:纳总《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方剂用药,分析其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方法:以《兰室秘藏》为检索源,对《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方剂、用药进行收集、分类,利用频数统计确定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并对其药性、药味、归经及配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55首,涉及中药110味,治疗脾胃相关疾病常用药为陈皮、升麻、炙甘草、柴胡等17味中药,常用中药主要为补虚药、理气药、解表药为主,药性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药味主要以辛味、甘味、苦味、酸味为主;归经主要归为脾经和胃经等。结论:李东垣先生在《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时以温补脾阳、升脾扶正为法;用药主要以辛温升阳,辅以甘味药补益滋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敦煌医书《辅行诀》方剂中五脏归经用药配伍规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临床运用敦煌方药辨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五脏归经对脏腑病证用药规律。结果:整理《辅行诀》中药方剂61首,涉及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为336次。归经配伍体系是归肺脾心三经补气药为甘草、人参;归心脾肾经的三经温里药为干姜;归肺脾二经发散风寒药为生姜;归脾肝二经补血药为白芍药;归肺经温化寒痰药为旋复花;归肺经发散风寒药为桂枝;归脾经清热燥湿药为黄芩。结论:《辅行诀》方药归经频次最高药物是治疗天行病小阴旦汤的基本组成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烦躁伴失眠的中医用药组方规律,探讨其病机和治疗特点。方法:在运用贝叶斯网络技术处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286首烦躁伴失眠治疗方剂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分类、使用频次、药性及各种治法的使用频次、配伍频次分析。结果:烦躁伴失眠的用药可分为辨病用药和辨证用药,辨证用药以益气药和养阴(血)药的使用频次最多;药性以味甘、苦,性温热为主,五脏归经各具特点;益气、养阴(血)、安神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结论:气阴(血)不足是烦躁伴失眠的主要病机,益气养阴(血)法是烦躁伴失眠治疗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虚劳的内服方剂总结出其组方用药的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为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在查阅了大量清代医家著作的基础上,对治疗虚劳的内服方剂进行采集、整理和编排,运用频数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内服方剂112首,其四气以温、寒、平三类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三类为主,归经以入肝、肾、脾、肺和胃经的药物为主,功效中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其中补虚药中补气药、补阴药和补血药为主;居前20位的药物依次为:熟地、甘草、麦冬、白芍、茯苓、生地、人参、山药、茯神、酸枣仁、五味子、北沙参、黄芪、阿胶、白术、枸杞子、牛膝、丹皮、橘红、大枣。结论:清代医家治疗虚劳的组方用药规律为:①甘温补中、扶正祛邪;②平调脏腑,共治气血;③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杨积茂医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其辨证以寒热虚实为纲;注重调理气机,用药长于温补脾胃;临证中西互参,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中方剂的用药特点,传承其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整理两书方剂共91首,对方剂中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整理,建立中药数据表,利用ACCESS、SPSS、EXCEL对其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122种药物单味药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规律,两味药、三味药配伍规律。结论:分析结果体现了李东垣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反映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用药规律,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王烈教授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的300首处方进行分析,总结其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方法:收集王烈教授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的有关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集成的频次分析、统计报表等功能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结果:300首处方共涉及中药94味,药味以苦辛为主,药性以寒温居多,归经以肺、肝、胃、脾和大肠经为主,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居多,其中使用频次在前10位的中药为其所拟"止哮汤"的组成药物。结论:王烈教授辨治小儿哮喘发作期以辨寒热为要点,以治肺肝为关键,兼顾脾胃及大肠;针对风、痰、瘀之病因病机和病理产物,用药以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及活血化瘀药为主,本研究为名医经验的传承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