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覆盖面积(腋窝以下全覆盖)充液式抗荷措施对高过载暴露下小型猪的生理防护效果,验证该措施的有效性,为大覆盖面积充液式抗荷服的研究提供基础实验数据。方法 将小型猪随机分为两组:无抗荷措施(对照组,n=10)和采用大覆盖面积充液式抗荷措施(防护组,n=9)。利用载人离心机模拟+Gz暴露(基线1.4 G,增长率1 G/s,峰值8 G,持续时间60 s)。观察高过载暴露下小型猪的眼水平动脉血压(EABP)和+Gz耐力的变化。结果 两组小型猪的+Gz耐力存在显著差异(P<0.01),防护组高于对照组。+Gz暴露期间,防护组EABP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平均脉压差与+Gz暴露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覆盖面积充液式抗荷措施可明显减轻+Gz引起的EABP降低,维持脉压差,提高小型猪对+Gz的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等速肌力训练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和改善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的效果.方法 1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于术后14d开始行患侧多角度间歇等速肌力训练,选用60、90、120、90和60%等5种角速度,每天1次.分别于第1次训练前、训练1周及2周后,测定下蹲过程中患肢与健肢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取中间的3次下蹲运动(包括蹲下和站起)的肌电积分值(iEMG值)进行分析,对比患侧与健侧肢体股四头肌、口绳肌及腘绳肌/股四头肌比值(H/Q比率)的变化.结果 训练前,患肢股四头肌、口绳肌iEMG明显低于健侧,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1周及2周后的患侧股四头肌、腘绳肌iEMG值均有明显提高(P<0.05):训练后健侧股四头肌、腘绳肌iEMG值有所降低(P<0.05);健侧H/Q比率则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等速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卒中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针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巴塞尔指数(BI)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以及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BREF)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状态下腓肠肌和胫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及足背伸协同收缩率(CR)的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77.50%(31/4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BI及Berg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MA、BI及Berg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腓肠肌iEMG、RMS,胫前肌iEMG、RMS及CR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腓肠肌iEMG、RMS,胫前肌iEMG、RMS及CR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方面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生存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卒中弛缓性瘫痪,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表面肌电参数,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7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析因设计方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n=18).常规治疗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BWSTT组、肌电触发电刺激组(触发组)、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BWSTT组(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及积分肌电值(iEMG)评定.统计学处理采用析因设计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治疗前各组Fugl-Meyer评分、CSI评分及iEM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WSTT组和触发组脑卒中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提高(P<0.01),CSI评分及腓肠肌iEMG数值均降低(P<0.05);使用肌电触发电刺激、BWSTT对Fugl-Meyer评分、CSI评分及iEMG数值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肌电触发电刺激与BWSTT联合干预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更佳.各组iEMG结果与Fugl-Meyer评分和CSI评分一致.结论 肌电触发电刺激和BWSTT均可减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缓解肌痉挛,二者联合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iEMG在脑卒中肌张力评价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背景脑梗死常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障碍,降低生活质量。研究显示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可改善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但研究尚少,且评价方法有待补充。目的 基于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12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住院部的90例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靳三针组、镜像组、靳三针+镜像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靳三针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靳三针治疗,镜像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膝关节镜像训练,靳三针+镜像组则在基础治疗上增加靳三针治疗和膝关节镜像训练。三组均治疗1次/d,5次/周,共治疗4周。采用s EMG评估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肌肉神经系统功能,包括时域指标[均方根值(RMS)]和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中的下肢部分(FMA-LE)评分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镜像组与靳三针组患者患侧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股直肌、腓肠肌治疗4周后RMS、M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靳三针+镜像组患者患侧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股直肌、腓肠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表面肌电联合等速测试评定肌痉挛的作用.方法 16例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和16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项研究,采用表面肌电测试训练系统联合等速测试训练仪,进行踝关节等速被动运动时腓肠肌表面肌电的动态测试.惠者痉挛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1+级,设定踝关节被动运动时测试角速度分别为10°/s、30°/s,每一角速度下重复关节屈伸动作5次,组间休息1 min.分别测定两组踝关节被动活动过程中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IMS)、峰阻矩(PT)和峰阻矩/体重比(PT/BW),并进行重复测试,二次测试间休息3min.结果 前后两次测试数据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角速度为分别10°/s、30°/s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RMS、PT,、PT/BW指标,除30°/s时的RMS值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10°/s、30°/s两种角速度下观察组间及对照组间比较,除对照组组间PT.、PT/BW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数据各组问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表面肌电、等速测试评定肌痉挛有良好的信度,稳定性较好,可联合应用作为评定肌痉挛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核心肌群形态、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因痉挛型脑瘫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儿童康复医学科门诊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20例)和训练组(22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记录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及Berg平衡量表得分,超声检查肌骨,观察腹直肌、腹外斜肌和竖脊肌厚度及多裂肌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 组内比较,治疗3个月时,常规组仅右侧竖脊肌厚度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训练组腹直肌厚度、腹外斜肌厚度、竖脊肌厚度和多裂肌水平面面积,以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训练组腹直肌厚度、腹外斜肌厚度、竖脊肌厚度和多裂肌水平面面积,在治疗3、6个月时,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训练组比较,常规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治疗6个月时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腹壁强化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收治的108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每组36例。腹壁强化组采用腹壁强化训练治疗,电刺激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联合组采用腹壁强化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超声指标、腹部核心肌群肌力、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P<0.05)。治疗后,三组腹直肌间距小于治疗前,腹直肌厚度、弹性模量值、剪切波速度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腹直肌间距小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腹直肌厚度、弹性模量值、剪切波速度高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P<0.05)。治疗后,三组腹直肌、腹横肌、腹斜肌肌力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P<0.05)。治疗后,三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腹壁强化组、电刺激组(P<0.05)。 结论 腹壁强化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显著,可增强患者腹部核心肌群肌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扶正祛瘀法联合左甲状腺素钠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伴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术后甲状腺功能和骨代谢的作用。方法 将我院104例PTC伴HT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口服左甲状腺素治疗,治疗组采用扶正祛瘀法、左甲状腺素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三碘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L3~4、左侧股骨粗隆、Ward’s、股骨颈骨密度、CD3+/CD4+、CD3+/CD8+值。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FT3、FT4水平较治疗前升高,TSH水平较治疗前下降( P<0.05),治疗组L3~4、左侧股骨粗隆、Ward’s、股骨颈骨密度、CD3+/CD4+、CD3+/CD8+值较治疗前增加(P <0.05),对照组L3~4、左侧股骨粗隆、Ward’s、股骨颈骨密度较治疗前减少( P<...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健康成年人下肢膝关节等动屈伸运动至疲劳过程中下肢股内侧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特征,为sEMG在动力性运动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校男性大学生10人,使用艾力尔(Ariel)等动训练仪在60°s-1运动速度下诱发下肢股内外侧肌疲劳,同时使用ME6000表面肌电仪记录2块肌肉的sEMG,对其时域指标均方根振幅(RMS)和积分肌电(iEMG)以及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进行分析。结果:在膝关节等速屈伸运动至疲劳过程中股内侧肌的时域指标RMS和iEMG显著上升(P<0.05),疲劳对iEMG影响的效应尺度大于RMS;频域指标MF和MPF显著下降(P<0.05),疲劳对MPF影响的效应尺度大于MF;肌肉疲劳过程中iEMG增加率显著高于RMS(P<0.05),MPF下降率显著大于MF(P<0.05)。结论:时域指标iEMG以及频域指标MPF可以作为评价动力性肌肉疲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阴道壁膨出的新方法 .方法 选择成年雌性家兔,制作阴道壁膨出模型,术后观察3个月,阴道壁膨出不自愈为模型制作成功,然后行腹直肌筋膜部分宫颈悬吊术,观察疗效4个月.结果 阴道壁膨出模型制作成功率为95.2%,腹直肌筋膜部分宫颈悬吊术后复发率为5.0%.结论 腹直肌筋膜部分宫颈悬吊术手术方法 新颖,时间短,痛苦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不同分娩方式女性腹直肌超声特征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观察分析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早期腹直肌超声特征的影响。  方法  以2020年8月—2022年10月于诸暨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检查的20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均行腹直肌高频超声检查,统计研究对象腹直肌分离(DRA)发生率,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不同位置、不同状态下DRA发生率、腹直肌厚度及腹直肌间距(IRD)差异,观察DRA与非DRA女性腹中线超声特征和腹直肌回声特征。  结果  产后6~8周,经阴道分娩组女性DRA总体发生率(62.12%,82/132)显著低于剖宫产组(82.35%,56/68),P<0.05,且脐上缘、脐下缘及脐上3 cm处DRA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均P<0.05)。经阴道分娩组女性平卧、屈曲和直立状态下腹直肌厚度[(0.79±0.11)cm,(1.13±0.18)cm,(0.71±0.09)cm]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0.68±0.10)cm,(0.98±0.16)cm,(0.64±0.08)cm],均P<0.05,且平卧、屈曲和直立状态下不同位置IRD数值均显著小于剖宫产组(均P<0.05)。DRA与非DRA女性腹中线超声特征和腹直肌回声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剖宫产女性产后早期DRA发生率较经阴道分娩女性更高,腹直肌厚度更小,IRD更大。DRA女性腹中线多表现增宽超声特征,腹直肌回声多表现增强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腹直肌与脊旁肌的肌电图差异,探讨斜方肌及腹直肌肌电图的作用及意义,为ALS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8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确诊的43例ALS患者的肌电图资料,其中在延髓段成功获取39例患者斜方肌及42例患者胸锁乳突肌肌电图资料,在胸髓段成功获取37例患者腹直肌及10例患者胸段脊旁肌肌电图资料,均包括肌肉在安静状态下的自发电位、在小收缩时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及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比较延髓段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胸髓段腹直肌和胸段脊旁肌的自发电位、MUAP、募集相的阳性率。结果 39例斜方肌肌电图的自发电位(87. 2%)、MUAP(92. 3%)、募集相(84. 6%)均高于42例胸锁乳突肌的自发电位(35. 7%)、MUAP(59. 5%)、募集相(45.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7例腹直肌肌电图的自发电位(62. 2%)、MUAP(64. 8%)、募集相(75. 6%)均高于10例胸段脊旁肌的自发电位(20. 0%)、MUAP(20. 0%)、募集相(50. 0%),两者自发电位和MU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募集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ALS患者,斜方肌较胸锁乳突肌、腹直肌较胸段脊旁肌更易出现肌电异常,斜方肌及腹直肌肌电图在ALS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对疑诊ALS的患者应重视斜方肌及腹直肌肌电图的检查。  相似文献   

14.
腹壁下动脉穿支横行下腹部皮瓣游离移植乳房再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下腹部横行腹直肌(TRAM)肌皮瓣的术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避免腹部并发症,扩大皮瓣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 TRAM瓣改进为保留腹直肌及其前鞘,分离出腹壁下动脉穿支横行下腹部皮瓣(DIEP),用于21例乳房再造。结果 20例双侧腹壁下动脉的双蒂穿支皮瓣病例全部成活;1例仅保留单侧穿支的皮瓣远端出现缺血现象。随访5月~3年,再造乳房外形满意,未见腹壁薄弱、腹疝等腹部并发症发生。下腹供区疤痕隐蔽,同时也达到了腹壁整形减肥的效果。结论 移植横行下腹部DIEP瓣再造乳房,供区损伤小,组织量充足,血供丰富,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手术方法。DIEP瓣也能根据需要修复多种软组织缺损,因保留了腹直肌及其前鞘,对供区的创伤最小,对肥胖者还能起到腹壁整形的作用。该皮瓣的应用代表了整形外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改进和完善下腹部横行腹直肌(transverse rectus abdom in is myocutaneous,TRAM)肌皮瓣乳房再造术式。方法: 将TRAM瓣改进为保留腹直肌及其前鞘的下腹部横行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用于乳房再造4例,并复习文献阐述其优点。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不仅再造了乳房,同时又有腹壁整形的效果,患者满意。结论: 该皮瓣具有TRAM瓣的所有优点,又避免了腹部并发症;DIEP瓣的大小、厚薄、血管蒂的长短应用都有很大的灵活性,从而大大拓宽了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训练结合盆底肌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便秘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同意接受球囊扩张训练治疗方法的列入治疗组,不接受球囊扩张训练治疗的为对照组,每组4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球囊扩张训练。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7 d、15 d进行排便积分、肛门括约肌的RMS、iEMG评估。结果:2 组患者治疗前排便积分、RMS、iE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7 d和15 d时,治疗组排便积分、肛门括约肌的iEMG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15 d时治疗组RMS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便秘发生率均下降,对照组分别高于治疗组31.3%和10.4%。结论:盆底肌康复结合球囊扩张训练早期康复介入对脑卒中后便秘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7.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收治的继发于剖宫产术后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32例,24例(75.00%)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6例(18.75%)病灶向下浸及腹直肌,2例(6.25%)病灶累及腹直肌后鞘及腹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经阴分娩1个月以内的健康产妇的腹部肌肉厚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3月来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80名未孕健康女性、80名经阴分娩1个月以内的健康产妇,使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仰卧位时上腹直肌(URA)、下腹直肌(LRA)、腹内斜肌(IO)、腹外斜肌(EO)、及腹横肌(TrA)的厚度(假设左右腹部肌肉对称,只测量右侧腹部肌肉厚度)。结果经过比对,上腹直肌厚度及下腹直肌厚度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腹内斜肌厚度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经阴分娩1个月以内的健康产妇的上腹直肌、下腹直肌及腹内斜肌的厚度(8.27±1.82)、(8.89±2.27)、(7.05±1.82)mm要明显的薄于未孕女性(10.81±1.92)、(11.13±2.38)、(8.37±1.86)mm,而腹外斜肌及腹横肌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2,P=0.7177)。结论该研究表明经产妇与未孕女性的腹部肌肉存在明显的形态学差异,这种形态学的差异可以为研究妊娠期女性的腰背痛与腹部肌肉形态及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