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前期(45~59岁)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和糖尿病患者腹主动脉内膜-中层病变情况,研究老年前期动脉硬化罹患人群腹主动脉病变,为临床提供预防和治疗的基础资料。方法应用超声对186例老年前期罹患者与30例对照组进行腹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检测。所选例数均行超声测量腹主动脉内径、中-内膜厚度及回声变化。结果186例罹患组老年前期患者腹主动脉中层-内膜病变,与正常老年前期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老年前期罹患人群腹主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及病变例数均大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表明罹患人群腹主动脉中层-内膜的厚度和斑块,与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时间的长短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对腹主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及腹主动脉疾病的易患因素.方法:78例老年患者空腹状态行腹主动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69例发现腹主动脉内膜毛糙,中内膜增厚,45例发现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例检出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结论: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相关,超声对于腹主动脉疾病的诊断率较高,可用于腹主动脉疾病诊断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梁晓 《广西医学》2013,(6):717-718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隐性心肌缺血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合并糖尿病组70例,单纯高血压组50例,健康对照组40例。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踏车运动试验判断有无心肌缺血,比较各组心肌缺血发生率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肌缺血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伴高血压组心肌缺血发生率为78.6%,单纯高血压组为42.0%,对照组为12.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伴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6±0.15)mm,单纯冠心病组为(0.71±0.12)mm,对照组为(0.66±0.15)mm,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肌缺血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可能与患者心肌缺血有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测7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同时检测血脂状况。结果:血脂异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超过正常,高TC、高LDL-C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脂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在原发性高血压病(PH)患者中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PH主动脉病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30周岁的2级PH患者194例(高血压组),行腹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测,对于IMT≥3.0 mm,主动脉管径≥3.0 cm的4例患者,行人工血管转换术并进行病理检查,并与203例非高血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 高血压组IMT为(2.46±0.34) mm,正常对照组为(1.70±0.30)mm,高血压组高于正常对照组(t=23.833,P<0.01).其中,高血压组男性IMT为(2.41±0.36) mm,正常对照组为(1.68±0.29) 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20,P<0.01);高血压组女性IMT为(2.53±0.27) mm,正常对照组为(1.72±0.31)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60,P<0.01).两组IMT偏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组峰度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频数在高血压组呈正偏态分布,在正常对照组呈负偏态分布;增厚的动脉多数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如内膜呈现黄色脂点或黄色脂肪条纹,内膜增生的结缔组织含有脂质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其中央基底部变性、坏死,与脂质混合形成粥样物质,为粥样斑块或粥样瘤.结论 PH患者,不论男性或者女性,其IMT平均值高于正常对照组,IMT频数在高血压患者呈正偏态分布,在正常健康者呈负偏态分布,增厚的动脉内膜中层多数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脂蛋白血症(HLP)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此评价HLP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方法:利用高分辨率超声对46例HLP患者及50例自愿健康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作为动脉壁的厚度,并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决出现的情况。结果:病例组所检测的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值可反映HLP患者早期动脉病变,并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决大小定量的指标。高分辨超声图像能为我们提供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动脉壁病变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7.
王丽丽 《四川医学》2012,(11):2043-204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09年12月~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入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查体人群7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人群颈动脉斑块情况,并测量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75.0%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群软斑块、混合斑块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群颈动脉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存在密切关系,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程德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0):1819-18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的疗效及对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ISH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马来酸依那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脉压]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BP和脉压均低于对照组,DBP高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有助于控制老年ISH患者的血压,缩小脉压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表现。方法5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动态脉压分为〉60mmHg组25例和脉压40-60mmHg组26例,入选者做冠状动脉造影,应用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根据相关公式计算颈动脉紧张度,颈动脉扩张性,颈动脉僵硬度。以左右颈动脉系统全部宽块分级的总和计算宽块指数,作为评价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组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94±0.15)mm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为(1.46±0.32)mm,颈动脉僵硬度为(3007.3±1022.47),均明显高于脉压40-60mmHg组(P〈0.01或P〈0.05)。而颈动脉扩张性为(0.12±0.08)、紧张度为(2.31±1.03),明显比脉压40-60mmHg组降低(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92%、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68%,脉压〉60mmHg组升高(P〈0.01或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僵硬度与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9、0.752、0.596,P〈0.01或P〈0.05)。颈动脉紧张度及颈动脉扩张性与脉压呈负相关(r分别为-0.626、-0.598,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增高,可使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
李蔚  杨青  李越平 《中外医疗》2008,27(21):162-163
目的 探讨血管病变的超声表观.方法 使用HP55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MHz,对1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病变段血管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病变段血管的声像图改变.结果 大动脉炎患者受累血管分布为头臂动脉9例,其中锁骨下动脉8例,无名动脉1例,颈总动脉8例;腹主动脉2例,肾动脉1例,病变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1.22~4.98mm,管腔内不同程度的狭窄及闭塞.结论 大动脉炎超声声像图特征是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弥漫性增厚,回声偏低,管腔狭窄或闭塞,累及血管以头臂型为多,彩色多瞢勒超声可较准确、直观地显示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受累的性质和范围.是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黄蕊 《当代医学》2014,(19):18-19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意义,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超声检测特征、与踝臂指数检测(ankle arm index, ABI)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就诊的30例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测量内中膜厚度,并且分析病变特点、及超声检测与ABI检测结果的比较观察。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示动脉内中膜增厚,局部斑块形态多样,血流改变,与ABI异常一致性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下肢动脉硬化组动脉中层厚度(media thickness) MT〉1.0mm的患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创检测下肢动脉闭塞症,可显示病变特征,早期发现MT增高的患者,与ABI的检测结果一致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80例和老年健康查体者75例,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IMT。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组随血压增高,IMT逐渐增厚,56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情况,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监测高血压病的进展、预后,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其血糖状态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病程为5~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298例,根据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两组,一组为血糖控制良好组(144人),另一组为血糖控制不良组(154人),所有病例均接受颈动脉彩超常规检查,血清生化检查(肝功、肾功、血脂分析、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并进行体重指数(BMI)、血压(BP)的检查,比较各组间颈动脉病变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差者存在更多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血糖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持续而有效的血糖控制为2型糖尿病患者避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贾淑琴  吴彤 《河北医学》2000,6(3):202-20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内膜厚度、流速与血脂相关性。方法:应用肱动脉超声的方法对高血压病患者Ⅱ~Ⅲ级40人及健康者40人,分别进行肱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流速测定并做血脂测定。结果:高血压患者与健康者肱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流速、血脂存在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组患者肱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流速与血脂(除HDL、TG外)完全相关P〈0.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流速与血脂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2例EH患者为EH组,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单纯EH组(n=40)与EH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n=42),选取血压正常者80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测EH组与正常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强度。结果:EH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面积、斑块回声强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越严重,斑块面积越大,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越高(P<0.05);单纯EH组的颈动脉斑块大于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内-中膜厚度小于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结论:EH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于血压正常者,且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未受药物影响、且未合并其他疾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测及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检测 (ELISA法) ,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组90例患者收缩压为 (150.16±9.18) mm Hg, 舒张压为 (99.92±6.32) mm Hg;颈动脉IMT为 (0.78±0.43) mm, 血清PDGF-BB为 (25.78±12.76) ng/m 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呈中度正相关关系 (r=0.483, P=0.000, P<0.001) .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中度正相关关系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代容 《四川医学》2012,33(6):1040-104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60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硬化组(CAS)及颈动脉正常组(CAN)。将两组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对照,并对相关数据与颈动脉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AS组白天、夜间及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CAN组,两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AS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或减弱者较CAN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有显著影响,且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存在着明确的异常昼夜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夹层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宜澜  吴锦林  朱星红 《医学综述》2009,15(23):3594-3596
颈动脉夹层的病理改变是动脉血流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造成血管内膜及中层分离。动脉夹层造成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埃勒斯-当洛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创伤等病因可引起颈动脉夹层,现就其病因学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无创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比较冠心病(CAD)患者与非CA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情况,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与CAD的关系.方法: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的137例患者根据血管病变分成分为4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n=31)、单支病变(n=36)、双支病变(n=33)、三支病变(n=37),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后1周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测定其生化、血脂水平,测量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计算体重指数,并记录其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且有统计学意义;随着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的增加,CAD的发生明显增加.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CAD关系最为紧密,可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来筛查出伴有心血管多种危险因素CAD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