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体外撑开结合伤椎骨水泥注入治疗中老年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皮椎弓根钉体外撑开结合伤椎骨水泥注入治疗中老年胸腰椎骨折。测量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的高度丢失率。结果术前平均腰背痛VAS评分(7.2±1.6)分,ODI(52.6±16)。术后平均腰背痛VAS评分(2.4±1.6)分,ODI(21.6±9),平均腰背痛VAS和ODI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前椎体前缘的丢失率(49.4±12.5)%,术后(8.2±4.9)%,末次随访时(9.2±5.1)%;术前后凸角度(18.1±4.3)°,术后后凸角度(3.5±1.9)°,末次随访时(4.2±1.8)°。椎体高度丢失率、后凸角度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伤椎成形术结合体外椎弓根钉撑开系统一期矫正伤椎的压缩高度及恢复正常的脊柱生理曲度,创伤小,是中老年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15例,比较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变化,观察椎体复位丢失情况。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4个月,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无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时无严重椎体复位丢失。结论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是胸腰椎骨折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应用中黏度与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恢复压缩椎体高度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58个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例(随访时间大于等于2年),记录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测量手术前、后和随访时病椎的前缘、后凸Cobb角,按使用骨水泥黏度不同分为两组,计算两组术后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及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对其椎体高度恢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黏度组骨水泥注入量(4.2±1.6)mL,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7.8±5.7)mm、后凸Cobb角(20.3±6.7)°,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2.2±4.2)mm、后凸Cobb角(13.8±4.8)°,术后末次随访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2.0±4.5)mm、后凸Cobb角(13.1±5.2)°。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15.1±9.6)%、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6.7±5.5)°;高黏度组骨水泥注入量(4.8±1.5)mL,术前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7.1±5.5)mm、后凸Cobb角(21.8±6.5)°;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3.6±4.7)mm、后凸Cobb角(12.5±5.6)°,术后末次随访椎体前缘平均高度(23.3±4.8)mm、后凸Cobb角(12.8±5.4)°。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20.7±12.1)%,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9.4±7.5)°。两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和后凸Cobb角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度骨水泥组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较中黏度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方面均有一定作用,且应用高黏度骨水泥恢复椎体高度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背景:治疗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单纯后路复位固定常不足以维持前柱稳定性,导致后凸畸形矫正丢失或者内固定失效。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前路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 方法: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Viper系统结合小切口前路椎体内植骨治疗无神经功能损害A型胸腰椎骨折14例,随访观察伤椎的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后凸角变化等影像像学指标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个月,临床疗效判定优良,X线显示,骨折均获得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失效。影像学测量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术前71.7%±7.5%,术后即刻94.7%±3.5%,末次随访时88.7%±4.2%。后凸Cobb角术前为19.6°±3.4°,术后5.0°±2.7°,末次随访时9.9°±2.6°。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微创前路椎体内植骨作为微创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地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治疗,取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叶辉  陈其昕 《中国骨伤》2017,30(2):105-109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1例需手术治疗的胸腰椎单纯骨折患者,其中29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微创组),32例采用传统切开暴露椎板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开放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并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变化。结果:与开放组相比,微创组手术切口总长度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伤口疼痛缓解快、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短。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后凸Cobb角明显减小,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与开放手术具有相同的内固定效果,但可减小手术切口,避免开放手术广泛剥离腰背肌,缩短术后疼痛、卧床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撑开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选取4具人胸腰椎标本(T9~L5)截成10个脊柱功能节段,按Dennis分类,将标本造成前屈位压缩性骨折,再将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自行设计的经椎弓根椎体撑开器对骨折椎体复位,复位后再注入骨水泥,对照组单纯行椎体成形术。测定术前、术后骨折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和骨水泥注入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能顺利完成整个手术过程,实验组注入的骨水泥量为(3.9±0.14)mL,对照组(2.8±0.26)mL(P〈0.01)。实验组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后Cobb角观察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VP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主研制的经椎弓根椎体撑开器在椎体压缩骨折中能有效地撑开压缩椎体,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椎弓根钉椎体成形术,观察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术后VAS评分、后凸Cobb角和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凸Cobb角、椎体高度改善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系统治疗35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ODI、Cobb角、椎体塌陷率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ODI、Cobb角、椎体塌陷率、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可用于治疗无明显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中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07—2011-07应用后路经皮双侧共4个棘旁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0例。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0~60 min,平均50 min;手术出血量40~150 ml,平均60 ml。术后X线侧位片测量手术椎椎体前缘的压缩百分比由术前(43.0±5.1)%减小至(8.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由术前(26.2±3.1)°缩小至(6.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椎体高度和后凸畸形矫正丢失。结论采用后路经皮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后路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与单纯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青壮年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40例,均无神经功能障碍,采取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方法治疗20例(A组),单纯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20例(B组).比较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以及Cobb角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在术后即刻和1年时,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未见明显差异;而在术后3年时,2组中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有明显差异(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A组为98.1%±2.1%,B组为92.2%±4.49%,P<0.05;Cobb角:A组为4.75°±1.68°,B组为11.75°±4.72°,P<0.01).A组出现慢性腰痛1例(占5%),B组出现慢性腰痛3例(占15%),A组内固定未见失用病例,B组中有1例椎弓根钉尾尾冒松动,1例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胸腰段爆裂性椎体骨折,能维持椎体的高度,增加脊柱的稳定性,降低内固定失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9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应用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术中通过椎弓根钉复位骨折椎体,经伤椎的椎弓根将骨水泥注入椎体的前中柱,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4.0°矫正到术后平均3.50;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18.5mm矫正到术后平均35.0mm.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元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等现象.结论 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2—2015-02分别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PFSF)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40例胸腰椎骨折。比较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VAS评分。结果 PFSF组随访时间1~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患者无明显腰背疼痛及内固定松动、断裂。PKP组随访时间1~21个月,平均15.6个月;3例存在部分疼痛,5例骨水泥渗漏,未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2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疗效满意,但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1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植骨治疗的32例胸腰椎骨折。观察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本组手术时间(72.5±9.2)min,术中出血量(50.4±12.3)ml。32例均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2.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无脊髓神经损伤。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Cobb角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3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可靠等优点,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与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未脱位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3—2013-06采用切开复位与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未脱位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100例,采用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50例(切开组)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50例(微创组)。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12~28个月,平均18.7个月。微创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以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后缘高度比、Cobb角度数方面均优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未脱位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微创、操作简便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5.
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目的分析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经病椎椎弓根植骨及TSRH、CD、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对照组用TSRH、CD、AF内固定系统加单纯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24例。根据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及Cobb角的矫正程度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的矫正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防止术后矫正度的丢失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固定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对3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给予伤椎及上下邻椎椎弓根固定,并行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经过13~30个月,平均17.6个月随访,术前伤椎椎体压缩率(57.1±11.2)%,C0bb角(17.2±7.8)°;术后12周伤椎椎体压缩率(16.5±5.7)%,C0bb角(5.5+7.2)°;术后1年伤椎椎体压缩率(19.5±8.7)%,Cobb角(7.5±5.9)°.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可有效的使胸腰椎爆裂骨折良好复位,可靠固定,防止术后后凸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何腾峰  郦志文  沈华松 《中国骨伤》2006,19(11):676-677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新鲜爆裂骨折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9~59岁,平均43岁;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对照组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21~63岁,平均41岁;单纯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两组均于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行X线检查,测量矢状面指数和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在纠正局部后凸(矢状面指数),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有效防止纠正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老年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行经椎弓根植骨后路内固定手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测量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后凸Cobb角,了解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变化。结果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后凸Cobb角恢复满意。随访12-36个月(平均22.4个月),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后凸Cobb角无明显再丢失,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疗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腰背部垫枕复位、腰背伸肌功能锻炼,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73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3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结果 PKP组32个椎体,Cobb角由术前平均21.6°矫正至2.3°,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4%恢复至术后96%。保守治疗组73个椎体,Cobb角由术前平均22.1°矫正至2.6°,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60%恢复至术后92%。结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中医或西医疗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有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实验组)与常规椎弓根钉内固定(常规组)治疗青壮年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2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上述两种方法治疗青壮年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20例。结果两组均复位满意,手术时间、术后1周和3个月Cobb角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实验组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单节段单纯椎体压缩骨折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