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DM)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因腰腿痛至我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并满足入选标准的390例50~60岁患者,详细记录患者DM病史,其中非DM患者123例(非DM组)、血糖控制较好患者140例(A组),血糖控制较差DM患者127例(B组);A组中DM≤10年68例(A1组),DM10年72例(A2组);B组中DM≤10年60例(B1组),DM10年67例(B2组)。用Pfirrmann评分系统对各组患者各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评分,用SPSS 19.0统计分析DM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各组资料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各组间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L1/2~L5/S1每节段上,A1组Pfirrmann评分与非DM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2、B1及B2组的Pfirrmann评分显著高于非DM组(P0.05)。A2、B2组Pfirrmann评分显著较A1、B1组高(P0.05);B1、B2组Pfirrmann评分均较A1、A2组高(P0.05)。在A、B组中,L1/2~L5/S1每一节段上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M病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 :DM10年及血糖控制不良是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M病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锁骨骨折是常见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的3%.常见于青年人和运动较多的人群.锁骨骨折中,中段骨折最为常见,约占75%,其中大部分伴有移位. 目前大部分文献均认为简单的、无移位的锁骨中段骨折应采取保守治疗,而且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都有较好的预后.还有一些对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保守治疗疗效的研究显示保守治疗的并发症较少见,如骨不连.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保守治疗的骨不连发生率高于以前的报道,约为5%~1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17例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患者,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42~78岁,平均56.5岁。17例患者均有颈痛,9例伴发热,6例伴脊髓损伤,5例伴神经根性损伤。影像学检查13例有硬膜外脓肿形成,4例椎前脓肿形成伴椎体广泛破坏。均于广谱或敏感抗菌素治疗7~14d后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术后抗菌素治疗12~14周,定期复查血白细胞计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术后12个月行MRI检查。结果:手术时间50~150min,平均110min,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发生;术后2例切口浅层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无食管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于术后1周内颈痛缓解,体温恢复正常。13例于术后12周前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4例白细胞计数正常,但血沉及C反应蛋白至术后9个月才降至正常。所有患者于术后12个月复查CT,16例植骨融合;1例融合失败,24个月随访时假关系形成。随访18~24个月,平均20.3个月,术前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感染均无复发。结论:在规范、有效、充分的围手术期抗菌素治疗期间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VDD)的诊断还是根据病史、临床体检和影像学的一致性来判断,MRI是最佳的辅助检查方法。但是,影像学变化是滞后于组织病理学改变的,无法在病理变化的早期做出诊断。目前,血清与尿液分子标志物在许多疾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外基质降解和炎症介质的产生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的病理过程。本文对椎间盘退变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背景:治疗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单纯后路复位固定常不足以维持前柱稳定性,导致后凸畸形矫正丢失或者内固定失效。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前路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 方法: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Viper系统结合小切口前路椎体内植骨治疗无神经功能损害A型胸腰椎骨折14例,随访观察伤椎的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后凸角变化等影像像学指标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个月,临床疗效判定优良,X线显示,骨折均获得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失效。影像学测量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术前71.7%±7.5%,术后即刻94.7%±3.5%,末次随访时88.7%±4.2%。后凸Cobb角术前为19.6°±3.4°,术后5.0°±2.7°,末次随访时9.9°±2.6°。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微创前路椎体内植骨作为微创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地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治疗,取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数字化技术测量并比较微创极外侧经椎问孔腰椎椎间融合术(E-TLIF)与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TLIF)的相关解剖参数,并通过解剖验证. 方法 选取门诊60例成人腰椎CT扫描资料,男30例,女30例;年龄18 ~55岁,平均46.3岁.应用Superimage TM软件,三维重建实体模型,模拟E-TLIF、mini-TLIF固定,分别测量并比较L3-4、L4-5节段上 E-TLlF、mini-TLIF固定的切口距正中线距离、操作通道深度(切口至关节突的距离)、融合器长度、椎弓根螺钉置入长度和角度.并在2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标本上进行实际操作验证. 结果 图像上则量E-TLIF切口距正中线为81.3~87.6 mm,操作通道深为81.6~86.9 mm,融合器长为29.8~32.2 mm,椎弓根螺钉长度为51.6~57.2mn.椎,弓根螺钉倾角为37.2.~40.4.E-TLIF与mini-TLIF相比切口更加偏外,可以绕过下关节突,从侧后方直接处理增生内聚的上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置入角度更加倾斜,长度增加.在尸体标本上采用E-TLIF数字化设计测量值进行操作,尸体标本上测量的解剖参数:切口距正中线距离为80.0~ 90.0)mm,操作通道深度约85.0 mm,椎弓根螺钉置入倾角近40.0°,与图像测量值相近. 结论 通过数字化技术洲量和解剖验证,与mini-TLIF相比,E-TLIF更完整地保留了脊柱后方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术后即刻稳定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