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开封地区人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尤其是机会性致病原虫和人兽共患寄生虫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甲醛-乙酸乙酯-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卢戈碘液染色法对该地区门诊和住院病人6093份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查。结果检出肠道寄生虫8种,总感染率为1.49%,首次摸清了人环孢子虫感染的流行状况,感染率为0.85%;蓝氏贾第虫和粪类圆线虫感染率次之,分别为0.16%和0.15%;蛔虫、人隐孢子虫和阿米巴原虫感染率均为0.10%.钩虫感染率为0.08%,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率为0.02%,混合感染感染率为0.05%。结论开封地区临床病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低,但仍应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本病在潍坊地区人畜中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方法:收集了3562份人体粪便和123份家畜粪便;用金胺-酚染色法及改良抗酸复染法检查卵囊;抽取部分儿童静脉血进行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结果: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为2.36%(84/3561);低年龄儿童感染率较高,母乳喂养的婴幼儿的感染与母亲的感染有重要相关关系;夏秋季为人兽隐抱子虫感染的高峰期:感染儿外周血液TI林巴细胞总数和辅助T淋巴细胞均明显减少,感染儿童家中饲养的家畜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家中的家畜,结论:潍坊地区人体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与国内其它地区报道的的感染情况相近似,低龄儿童感染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不良的卫生习惯及机体免疫功能不健全有关,夏秋季为高发季节;病畜可能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州某哨点医院门诊腹泻儿童隐孢子虫感染现状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广州市某哨点医院门诊腹泻儿童的人口资料学和粪便标本。采用巢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方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的隐孢子虫卵囊。结果348份粪便标本中隐孢子虫的检出率为3.45%(12/348),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为主(n=10),检出率在患者的性别、年龄、月份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时间分布有2个高峰,分别为3—4月和11—12月。检出的12株隐孢子虫经测序分型,8株为C.hominis,4株为C.parvum,其中Ia亚型6株,Ib亚型2株,lIa亚型3株,IId亚型1株。结论广州某哨点医院腹泻儿童存在隐孢子虫感染,高发于春季和冬季,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主,主要流行C.hominis。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并分析人源隐孢子虫卵囊的形态学参数,明确其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收集一名严重腹泻儿童的粪便,涂片经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隐孢子虫卵囊。应用奥林巴斯(Olympus)BX50万能生物显微镜(日本)摄像系统采集1439个隐孢子虫卵囊的图像,利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长径(L)、短径(w)、周长、面积,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12.0版本)分析,计算其卵形指数(L/W)等一系列形态学参数。结果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技术测定人源1439个隐孢子虫卵囊长径均值为4.78μm,95%可信区间为4.73~4.82;卵囊短径均值为4.35μm,95%可信区间为4.33—4.37;卵囊周长、面积和卯形指数均值分别为15.63μm、15.22μm:和1.10。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技术测定的人、狗和小鼠源隐孢子虫卵囊的形态学参数,经方差分析F值在10.7374.68.8776,P〈0.01。结论利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系统和SPSS数据处理软件,获得人源隐孢子虫卵囊长径、短径、周长、面积、卵形指数的累加和、均值、中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及95%可信区间等一系列形态学参数。获得的资料是精确的,为鉴别人源隐孢子虫提供了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郑州地区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制定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儿童新鲜粪便样品进行检查。结果共调查1996份粪便样品,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5%,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环孢子虫、隐孢子虫、阿米巴原虫和粪类圆线虫5种肠道寄生虫,其感染率分别为0.6%、0.5%、0.1%、0.3%和0.1%。不同性别、不同季节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阿米巴原虫主要发现于春季和冬季,隐孢子虫和环孢子虫仅发现于夏季和秋季。结论郑州地区儿童土源性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显著下降,以机会性原虫感染为主,应进一步加强健康卫生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十堰地区恶性肿瘤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流行特点,为恶性肿瘤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十堰市太和医院217例恶性肿瘤患者粪便,采用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结果 217例肿瘤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8.85%,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49.58%和47.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放疗、化疗+放疗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38.46%、37.88%和6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别的肿瘤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是:呼吸系统为37.50%、消化系统为60.78%、乳腺为38.89%、其他(包括脑瘤、肾上腺瘤、甲状腺瘤等)为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易发生隐孢子虫感染,可能与其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艾滋病患者中隐孢子虫的感染状况.方法 收集广东和云南省部分地区艾滋病患者的粪便,采用改良的抗酸染色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隐孢子虫卵囊;并同时检测患者的CD4细胞计数.结果 212例艾滋病患者粪便标本中9例标本为阳性,感染率为4.25%.广东和云南的艾滋病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4.00%(5/126)和4.65%(4/86),两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稀便与软便中的隐孢子虫卵囊检出率分别为12.00%(3/25)和3.21%(6/187),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2.31,P>0.05);男性与女性艾滋病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5.07%(7/138)和2.70%(2/74),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21,P>0.05);50~59岁组隐孢子虫感染率高于30~39岁组的感染率(校正χ2=7.15,P<0.01);接受抗病毒治疗组与未接受治疗组艾滋病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1.12%(2/179)和21.21%(7/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8.54,P=0.0000);艾滋病晚期,尤其是CD4细胞计数少于100个/μl的患者其发病率明显提高.结论 我国南方艾滋病患者中存在着隐孢子虫感染,但发病率明显低于国外报道;艾滋病患者的便形、性别及所处地区不能预示隐孢子虫感染率;抗病毒治疗能降低隐孢子虫病感染率,艾滋病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多发生在疾病的终末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4种主要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2008年哨点医院门诊腹泻患儿粪便686份,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抗原,用RIDASCREEN ELISA试剂盒进行诺如病毒抗原检测,并对以上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86份标本中,4种病毒的阳性率:轮状病毒为34.0%、诺如病毒为20.7%、腺病毒为6.0%、星状病毒为1.2%,其中有混合感染的病例数占5.1%.以轮状病毒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85.7%。4种病毒阳性率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有关,均以2岁以下患儿为主,分别占阳性总数的93.1%、92.3%、87.8%和100%。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特征,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诺如病毒等常年均有发病,无特殊的时间分布。混合感染的患儿腹泻症状较重(P〈0.05)。结论4种病毒均有检出,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秋冬季为发病高峰,2岁以下为发病高危人群,同时混合感染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菏泽市手足口病儿童病例肠道病毒71型抗体水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低龄儿童病例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状况。方法采集手足口病(HFMD)病例的血样,通过ELISA间接法检测EV71 IgG和IgM抗体并分析年龄、性别分布情况。结果收集到159例HFMD儿童病例的血样和资料,年龄为1—5周岁,平均EV71 IgG抗体阳性率为63.5%,无性别差异,平均IgM抗体阳性率为12.0%;EV71 IgG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呈降低趋势,男童的IgM阳性率显著高于女童。结论本次HFMD疫情的病原体是EV71,男性儿童的EV71感染发病率高于女性儿童,结果可为HFMD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儿童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住院及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抽吸物(NPA)及咽拭子(NPS)共642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hMPVM基因,将阳性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同源性和进化分析。结果642例标本中共检出hMPV阳性扩增产物35份,检出率为5.5%。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南京地区hMPVB1型占51.4%,A2b型占31.4%。hMPV的发病高峰在4月份。其致呼吸道感染以1岁以内多见(71.4%)。35例hMPV感染患儿中有15例(42.8%)存在混合感染,其中与HRV的混合感染检出率最高。临床诊断以肺炎(17例,48.6%)最为常见。结论人偏肺病毒是南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该年度其优势流行型别为B1型,南京地区A、B两型hMPV感染患儿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清远市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12年清远市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了解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以及流行优势毒株。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清远市监测哨点医院就诊的流感样病例鼻咽拭子用RT-PCR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同时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细胞)法分离流感病毒并进行毒株鉴定。结果2012年共检测流感样病例鼻咽拭子标本489份,RT-PCR检出阳性115份,阳性率为23.52%,其中季节性H3型、B型和A未分型阳性率分别为45.22%、43.48%、11.30%。细胞培养分离出毒株97株,阳性率为19.84%,其中季节性H3N2型、Bv型、By型分离率分别为61.86%、35.05%和3.09%。1-2月份以B型流感病毒为主要优势毒株,3~7月份流感流行的优势毒株以季节性H3N2型为主。同时也伴随B型流感病毒流行,而8—12月份均未检测到流感阳性病例。结论2012年清远市流感流行优势毒株为季节性H3N2型和B型,流行季节主要在春夏季。RT—PCR检测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细胞培养法高。但细胞培养法作为流感病原学监测的基础,仍然是实验室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2.
微小隐孢子虫18SrRNA部分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从长春小白鼠、徐州人和南京黄牛的粪便中分离纯化了 3株微小隐孢子虫 (C .parvum)卵囊 ,根据C .parvum 18S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 ,用PCR扩增卵囊基因组DNA ,其大小为 5 86bp的片段 ,PCR产物用试剂盒回收纯化后直接测序。将测得的序列用DNASTAR软件分析并与国外已发表的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并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 ,徐州人源株与长春鼠源株及徐州人源株与南京黄牛源株同源性均为 97 6 % ;长春鼠源株与南京黄牛源株相应序列同源性为 99 6 %。此 3株C .parvum与国外株相应序列同源性为 81 4 %~ 10 0 0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分析仅发现徐州株有 1个特殊的DdeⅠ位点。本研究为人源及动物源微小隐孢子虫病诊断及人隐孢子虫感染来源和该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长江江滩江岸段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其特点,为制定江滩地区血吸虫病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法结合环境抽样法,开展江滩钉螺调查工作;根据等距离棋盘式投放法投放鼠夹,对捕获的野鼠通过解剖学与粪便检查法进行检测;采用系统抽样法,收集江滩滩面新鲜人粪、犬粪及其他动物粪便,并进行孵化计算野粪阳性率。结果共调查钉螺面积318.07万m^2,查出有螺面积256.93万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投放鼠夹868个,回收鼠夹738个,捕获野鼠67只,经解剖阳性野鼠2只,野鼠阳性率为0.23%;共收集各类新鲜野粪样本248份,经孵化阳性野粪2份,野粪阳性率为0.81%,阳性野粪经专家鉴定为犬粪。结论江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可能与野鼠、狗等哺乳动物有关,但明确各种感染宿主在该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地位尚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中山市小榄镇7月~7岁儿童乙肝病毒标志物携带情况,为传染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08年1月1日-6月30日在小榄镇小榄人民医院检测的7月~7岁3396名儿童乙肝两对半结果,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携带率为1.59%,且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HBsAb阳性率为60.48%,且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5),其中2~7岁年龄组儿童显著高于7月~1岁年龄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7.81%的儿童乙肝“二对半”五项标志物均为阴性,且随年龄的增长有上升趋势(P〈0.05)。结论小榄镇7月~7岁年龄组儿童HBsAg阳性率达到较低水平,2岁以上儿童HBsAb阳性率偏低且未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应积极推广乙肝疫苗的加强免疫,加大乙型肝炎的综合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5.
洛阳地区孕妇弓形虫感染的检测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探讨孕妇弓形虫感染在我地区流行情况 ,提高该病的防范意识 ,保障母婴健康 ,提高人口素质。方法 收集洛医附院妇科门诊孕妇 4 6 2例及在该院分娩的婴儿脐血 36份 ,引流产分泌物 2 4份 ,采用ELISA法检查弓形虫IgM抗体 ,采用PCR技术测检弓形虫DNA ,同时对弓形虫感染阳性的孕妇作跟踪治疗。结果 孕妇外周血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为 4 2 % ,而异常妊娠孕妇IgM抗体阳性率为 11 11% ,与正常妊娠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孕妇弓形虫DNA检查异常妊娠史的孕妇外周血弓形虫DNA阳性率为 2 2 2 0 % ,引流产物DNA阳性率为 8 33%。结论 弓形虫病是一种重要的围产期寄生虫病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母婴的身体健康。该病可能与动物接触和食肉习惯有关 ,建议基层工作中把弓形虫病检查作为妊娠妇女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0—2012年广州地区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的冠状病毒(HCoV)流行状况和特点,为进一步了解人冠状病毒的流行规律及防控奠定基础。方法收集广州市2010—2012年5家哨点医院共3376例符合要求的发热同时伴随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病人的咽拭子标本及相关临床信息,采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冠状病毒的核酸并对其进行主要型别鉴定,从人群分布、月份分布及各型别发病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3376例发热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中,55例为冠状病毒阳性标本,检出率为1.63%。亚型0C43、229E和NL63阳性的标本分别为23、13和19例,阳性率分别为0.68%、0.39%和0.56%,其中SARS、HUKl及EMC亚型未检出。冠状病毒流行高峰为1月(5.33%),不同月份之间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z=38.197,P〈0.01);阳性率最高年龄组为60。93岁,检出率为2.6%。亚型OC43发病高峰为12—1月,与其他月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L30.054,P〈0.01),检出率最高的年龄组为60~93岁(1.3%);229E月分布较为分散,各月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15.651,P〉0.05),在各年龄组的分布呈不集中趋势;NL63流行高峰为6-9月,与其他月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01,P〈0.05),检出率最高的年龄组为7~17岁(1.03%)。结论广州市2010—2012年冠状病毒流行高峰为1月份。老年组检出率最高;亚型中OC43阳性率最高,NL63次之,229E亚型阳性率最低;0C43流行高峰为冬季,老年组检出率较高;229E流行高峰及感染人群较为分散;NL63流行高峰为夏季,儿童青少年组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天河区孕产妇梅毒感染状况,为梅毒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08年在本院产科门诊产检的孕妇10754例,采用TRUST作梅毒抗体初筛试验,采用TPPA作梅毒抗体确认试验。结果广州市天河区孕妇梅毒感染率逐年上升,其中2006年3012例孕妇梅毒感染率为1.39%,2007年3727例孕妇梅毒感染率为2.20%,2008年4015例孕妇梅毒感染率为2.81%。不同年龄组孕产妇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15,P〉0.05);不同职业的孕产妇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53,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孕产妇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2,P〈0.05)。结论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及规范治疗是杜绝先天梅毒、切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疆5岁以下腹泻儿童人杯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08-2011年新疆782份5岁以下腹泻儿童粪便标本,利用RT-PCR方法进行杯状病毒检测.结果 杯状病毒阳性率为12.7%,其中男性儿童中为12.4%,女性为13.1%;2008-2011四年阳性率分别为11.3%、16.0%、11.9%和11.5%;城镇地区为12.1%,农村地区为16.0%;不同年度、地区和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岁以下儿童中,6月以下、6-12月、1-2岁、>2岁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10.2%、15.6%、13.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49,P<0.05).结论 杯状病毒感染是引起新疆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2008-2011年间的阳性率为12.7%,2岁以下儿童感染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曾发生登革热流行的旧疫区健康人群抗登革病毒的抗体水平及分布。方法在1986年曾爆发Ⅱ型登革热疫情的黄埔区鱼珠街一带,对2周内无临床症状的健康人群横断面采样,收集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G抗体,并和非疫点健康人群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RT—PCR法检测抗体阳性者血清中登革病毒。结果登革热疫点健康人群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23.3%,非疫点健康人群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登革热疫点人群抗体阳性率与年龄成正相关,0~20、21~30、31—40、41~50、51—60、61~70和70岁以上各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8%、5.8%、9.1%、26.5%、27.7%、32.5%和35.1%。30岁以下年龄组与31~40岁年龄组、31~d0岁年龄组与41~60岁年龄组、41-60岁年龄组与61岁年龄组间的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登革热疫点和非疫点15岁以下中小学生滤纸血样标本中均未检测到抗登革病毒IgG抗体。RT—PCR法未检测到抗体阳性者血清中有登革病毒。结论登革热疫点人群抗登革病毒IgG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疫点人群,疫点人群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提示登革热疫点在登革热疫情后,登革病毒可能在蚊媒体内存在低密度的循环。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林州地区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林州地区儿童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尤其是机会性致病原虫和人兽共患寄生虫的流行情况。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对林州地区8个乡镇进行了调查。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林州地区23个调查点的1949名15岁以下儿童进行了检测。结果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33%(26/1949),共查出6种肠道寄生虫,其中原虫和蠕虫均为3种,感染率分别为0.72%和0.62%。男女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1.27%(14/1103)和1.42%(12/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姚村镇、城郊乡、茶店乡、临淇镇、五龙镇、东姚镇、横水镇和采桑镇儿童感染率分别为1.76%、1.42%、0.83%、2.71%、0.00%、0.74%、1.45%、0.75%和1.33%,各个乡镇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摸清了林州地区儿童隐孢子虫感染的流行状况,感染率为0.15%。对分离到的1例等孢球虫进行了分子鉴定,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雀类的一种球虫Atoxoplasma sp.(AY331571)最为接近,同源性达99.4%,表明可能为鸟类粪便污染所致。结论 林州地区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低,但仍应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