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管饲方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留置鼻胃管法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同时给予间歇性口胃管营养法进行营养支持。收集两组患者入院24 h 内及30 d 的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障碍的程度评分(VGF)。结果入院30 d,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VGF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间歇性口胃管营养法可以对脑卒中吞咽功能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65例由脑卒中引起的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协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持续经鼻胃管置管鼻饲法协同吞咽功能训练,干预14 d后分别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对脑卒中引起的咽期吞咽障碍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31日~2020年5月31日收治的13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在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持续经鼻胃管管饲治疗,观察组给予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治疗,两组均持续15 d;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至胃管管饲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80例。将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取同样的基础治疗及护理,对照组行鼻胃管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间歇经口至胃管管饲进行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P 0. 05),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及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间歇经口至胃管管饲较传统的鼻饲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及其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对痴呆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来院接受治疗的痴呆吞咽障碍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梳理分析病例资料,挑选出符合试验要求的100例进行入组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留置鼻胃管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接受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胃肠营养支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组间差异性。结果在营养状况方面,治疗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MI、AMC、TSF、Hb、ALB、PA 6项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功能方面,入院1 d时洼田饮水试验得分、VGF评分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0 d时观察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VG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活力"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指标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营养法可有效改善痴呆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不仅促进了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而且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歇口-胃管饲法在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实施同步吞咽康复训练,实验组在训练中营养支持途径行间歇口-胃管饲法,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留置胃管营养支持.45 d后比较两组患者对不同管饲法的接受程度,同时进行各项营养指标的测量和吞咽功能的评估.结果 实验组对管饲法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营养指标及吞咽功能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间歇口-胃管饲法是一种吞咽障碍患者依从性良好,能有效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吞咽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艳丽  崔颖 《中国康复》2017,32(5):397-400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和间歇经口至胃管饲(IOG)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吞咽功能以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80例随机分为IOE组、IOG组和对照组(持续经鼻至胃管饲),每组各60例,治疗后比较3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吞咽功能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3组的营养指标、生活质量、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IOE组和IOG组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IOE组和IOG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IOE组、IOG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IOE组和IOG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IOE组和IOG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IOE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O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改善其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并且治疗过程中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歇口腔置管结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9月入住本科室的3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按照医嘱给予胃管鼻饲留置饮食或给予间歇置管管饲法,并给予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治疗;研究组采用经口间歇置管管饲法配合球囊扩张术,同时给予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治疗效果及肺部感染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间歇口腔置管结合球囊扩张术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间歇性经口管饲法对管饲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因脑卒中引起吞咽功能障碍而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间歇经口管饲进食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留置胃管进食法。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1个月后的营养情况、管饲并发症、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评估。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营养状况改善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腹泻、焦虑不安、便秘、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接受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经口管饲技术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保证患者营养,减少误吸等并发症,能有效恢复吞咽能力,提高患者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腕踝针联合间歇经口管饲法营养支持干预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2月—2022年2月如东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依据入院顺序予以依次编号,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予以持续经鼻滴注营养干预,观察组30例予以腕踝针联合间歇经口管饲法营养支持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吞咽功能、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及白蛋白(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的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SWAL-QOL)表评分是(177.50±16.23)分,高于对照组的(136.68±15.91)分(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间歇经口管饲法营养支持干预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增强吞咽功能与改善营养状态,而且还能促进病人生活质量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间歇置管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血清营养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3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采取长期留置鼻饲管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经口间歇置管给予肠内营养。观察干预前、干预2周及干预4周后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白蛋白值随着干预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F时间×组间=3.549,P=0.035;观察组转铁蛋白值随着干预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F时间×组间=5.666,P=0.006;观察组前白蛋白值随着干预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F时间×组间=5.338,P=0.007。结论经口间歇置管肠内营养干预能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聚氨酯鼻饲管与硅胶鼻饲管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鼻饲中一次置管成功率及舒适度情况。方法将80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与对照组38例,实验组患者给予聚氨酯鼻饲管插管鼻饲,对照组患者给予硅胶鼻饲管插管鼻饲。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及舒适度。结果实验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0.5%,对照组为60.5%,两组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置管所需时间为(12.2±2.3)min,对照组为(15.6±2.5)min,两组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插管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聚氨酯鼻饲管较硅胶鼻饲管更适用于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其置管一次成功率高、置管时间短、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持续留置胃管管饲技术治疗,治疗组采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肠内营养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的吞咽障碍评级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胃肠营养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两种不同体位留置胃管的成功率,减少反复插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方法将脑卒中吞咽障碍并需要安置胃管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抬高床头70~80°,头部正位"(以下简称头部正位法)法留置胃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平卧位再托头"法留置胃管。结果观察组一次留置胃管插管成功率为91.2%,对照组一次胃管插管成功率为6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抬高床头70~80°,头正位"法留置胃管一次插管成功率比传统法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刺激吞咽留置胃管法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意识障碍需鼻饲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刺激吞咽留置胃管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胃管法。比较两组插管成功所需时间、插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插管成功所需时间、插管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意识障碍患者采用刺激吞咽留置胃管法留置胃管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对脑小血管病(CSVD)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 将60例CSVD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实验组采用IOE,对照组采用鼻胃管饲法(NG)。入院24 h(治疗前)和2周时(治疗2周时),对两组患者的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分级、体重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肺炎发生率、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VFSS评分、FOIS分级、BMI、Alb、Hb、肺炎发生率、MBI及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治疗后VFSS评分[(8.22±2.20)分]、FOIS分级、BMI[(19.1±1.5)kg/m2]、Alb[(36.0±4.1)g/L]、Hb[(117.1±10.2)mg/L]、肺炎发生率、MBI[(50.3±14.3)分]及WHOQOL-BREF评分[(62.5±9.6)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OE较NG更能改善CSVD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吞咽功能,有助于提高其ADL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周按摩联合试喂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合并吞咽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42例HIE合并吞咽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鼻饲喂养,观察组采用予口周按摩联合试喂,对比两组护理干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奶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吞咽后口腔奶液残留量少于对照组,溢奶率和有吮吸动作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周按摩联合试喂用于HIE合并吞咽障碍患儿,可提高患儿喂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uscopic gastrostomy,PEG)在颅脑损伤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治疗的颅脑损伤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入PEG管饲组(PEG组)和鼻胃管(nasogastric tubes,NGT)管饲组(NGT组),每组各36例。管饲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主要包括体质量指数、血清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非瘫痪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肺部感染、脱管等)、舒适度情况和再插管率。结果管饲4周后,PEG组与NGT组相比,PEG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清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非瘫痪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等指标有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两组患者舒适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期间NGT组患者总重复置管率达136.1%,PEG组无重复置管。结论 PEG管饲比NGT管饲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且有简单、经济、实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