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究学龄期儿童膳食多样化与微量营养素摄入量的关系,为指导儿童科学饮食促进儿童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课题组于2009年在江苏省射阳县建立关于儿童生长发育研究的出生队列,选取随访的442名6~7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4 h膳食回顾调查评估儿童膳食状况,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估算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并计算儿童膳食多样化评分(DDS和DDS10)和食物多样性评分(FVS);同时评估儿童体格发育指标,应用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膳食多样化和微量营养素摄入量与儿童肥胖的关系。结果 研究地区儿童膳食微量营养素摄入量低于该年龄组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三种儿童膳食多样化评分均值低于国内其他研究(DDS:6.69±1.59; DDS10:4.94±1.51;FVS:16.79±7.53)。儿童膳食多样化评分与大部分微量营养素摄入状况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DDS:β=0.14~1.28; DDS10:β=0.17~1.58 ; FVS:β=0.04~0.25,P<0.05),但膳食多样化评分与儿童肥胖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膳食多样化评分能从一定程度反映儿童微量营养素摄入的状况。倡导饮食多样化的膳食模式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西安市成年肥胖人群的膳食多样化与肥胖代谢表型的关系。  方法  数据来源于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中西安城市队列人群的基线调查,选择具有血样且反映代谢表型指标完整的肥胖人群(BMI≥28 kg/m2)1 069例。根据代谢综合征联合国际多学会联合声明的标准定义肥胖代谢表型。参考膳食多样化得分的评价规则,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构建膳食多样化指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膳食多样化与肥胖代谢表型关系。  结果  研究对象的膳食多样化存在性别差异,不同肥胖代谢表型者的膳食多样化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代谢正常肥胖者相比,代谢异常者膳食多样化得分较低[(4.20±1.88)vs.(4.51±1.97), P=0.010],其畜禽肉、鱼虾、蛋、奶及奶制品的摄入较低。控制混杂因素后,与膳食多样化得分最低的肥胖者相比,得分最高者患代谢异常的风险降低38%(OR=0.62, 95% CI: 0.40~0.96),膳食多样化得分每增加一个单位,肥胖者的代谢异常风险降低10% (OR=0.90, 95%CI: 0.82~0.99),这种关联在女性和强体力活动的肥胖人群中更明显。  结论  膳食多样化增加与成年肥胖人群代谢异常风险减少有关联。采取多样化膳食可能是预防和控制肥胖人群代谢异常的重要营养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DBI_16)评价安徽省部分3~6岁留守儿童的膳食质量,为快速、准确地评估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方法  2018年9—12月,选择安徽省怀远县和舒城县有完整膳食调查资料的3~6岁留守儿童306名和非留守儿童598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DBI_16的总分(TS)、负端分(LBS)、正端分(HBS)和膳食质量距(DQD)等指标评价膳食质量,比较留守儿童组与非留守儿童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留守儿童的TS(-18.2,-16.1)分值低于非留守儿童,LBS(24.8,23.1)、HBS(7.9,6.4)和DQD(35.9,34.4)的分值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6.02,12.45,4.14,4.78,P值均 < 0.05);在食物摄入量及评分上,学龄前儿童的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奶类豆类和饮水摄入存在明显不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奶类(-4.1,-2.7)、动物性食物(-2.2,-0.8)和食物种类(-7.4,-6.2)的膳食摄入得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6.42,-13.51,-6.59,P值均 < 0.01);学龄前留守儿童中高度的摄入不足比例为44.1%,66.0%的留守儿童存在中高度的膳食不平衡,留守儿童组和非留守儿童组在摄入过量和膳食不平衡的膳食质量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79,11.51,P值均 < 0.05)。  结论  安徽省学龄前儿童的膳食质量亟待改善,膳食摄入不足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留守儿童组与非留守儿童组间的DBI_16存在差异。应适量增加学龄前儿童奶类、蛋类、水果的摄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学龄儿童挑食状况及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为中国学龄儿童的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市洪山区2所小学三至六年级的796名学生,开展为期3 d的膳食调查,同时对儿童及其看护人进行营养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40.58%的儿童存在挑食问题,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间挑食行为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P < 0.05),拒绝蔬菜类食物的儿童最多(23.87%)。与非挑食者[(0.49±0.01)(57.35±0.76)mg]相比,挑食者[(0.46±0.01)(54.32±0.90)mg]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的每天摄入量较低(t值分别为2.03,2.57,P值均 < 0.05),且挑食者身高发育生长迟缓的发生风险比非挑食者更高(OR=1.42,P < 0.05)。  结论  挑食行为普遍存在于学龄儿童中,且与儿童身高发育迟缓显著相关。亟需针对儿童(特别是流动儿童)的营养教育活动,改善中国儿童膳食结构,促进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小学生家长的儿童伤害预防监护能力, 并分析其关联因素, 为减少儿童伤害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1年5—6月从上海市(虹口、金山和宝山)3个行政区的3所小学抽取2 577名儿童家长开展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根据本研究团队前期开发的儿童伤害预防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标体系(6~11岁)制成。将评估结果转换为标准化得分进行描述性分析, 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家长在环境、产品、行为与技能和心理4个一级指标的标准化得分分别为(0.91±0.08)(0.93±0.08)(0.97±0.04)(0.95±0.05)分, 监护能力标准化得分为(0.95±0.04)分。家长在知识、态度和实践3个维度的标准化得分分别为(0.99±0.03)(0.97±0.05)(0.89±0.10)分。母亲的伤害预防知、信、行及总分均高于父亲; 高学历家长的伤害预防知、信、行及总分均高于低学历家长; 家长认为"父母"这一社会角色越重要, 其得分越高。  结论  小学生家长儿童伤害预防的整体实践水平与其知识和态度之间存在差距。监护角色、学历和家长对父母角色重要性的认知是影响其伤害预防监护能力的主要因素。建议针对不同监护角色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长有针对性地探索更适合、其更易接受的伤害预防监护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石芮  韩钰  高磊  汪耿夫  张欣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18-1322
  目的  调查分析天津市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和营养状况,为ASD儿童制定科学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3 d 24h膳食回顾法调查天津市某特殊教育学校90名3~9岁ASD儿童24种膳食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并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  结果  ASD儿童中超重肥胖儿童共31名,占34.4%;3名消瘦者占3.3%;1名生长迟缓者占1.1%。各年龄组ASD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D、维生素B6、叶酸、钙和碘的平均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标准,铜、磷和锌的摄入量均高于推荐摄入量标准,其中有超过10%的ASD儿童铜和镁的摄入量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能量、脂肪、维生素A摄入情况构成在正常、超重、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24,10.03,P值均 <0.05)。  结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营养素缺乏与过量的现象同时存在,建议采取个性化的饮食营养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抽动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为合理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神经门诊就诊的69名抽动障碍(TD)儿童作为病例组,并按性别与年龄匹配同期69名非TD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量表 41项(SCARED-41)、长处和困难问卷(SDQ-25)及儿童抑郁量表 10项(CDI-10)等,分析TD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  结果  TD组与对照儿童组SCARED-41总分、SDQ-25总分及SDQ-25困难部分、CDI-10总分分别为(22.1±12.5,13.3±12.3)(21.1±6.0,15.9±3.4)(15.6±6.3,9.3±3.6)(3.7±2.9,2.6±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Z值分别为3.8,13.9,6.9,-2.6,P值均 < 0.05)。对TD组儿童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学历大学本科对SDQ-25情绪症状、大学专科对SDQ-25亲社会行为(B值分别为-2.20,2.14),父母管教态度宽松对SCARED-41广泛性焦虑、担心对SDQ-25多动(B值分别为-7.44,3.00),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对SCARED-41躯体化/惊恐、学校恐怖和SDQ-25品行问题(B值分别为0.49,0.30,0.20)及运动强度小强度对CDI-10(B=-0.15)等量表得分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TD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及行为问题,并与母亲学历、父母管教态度、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及运动强度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大肌肉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运动及社交能力的影响,并分析运动与社交能力间的相关性,为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康复干预提供新思路。  方法  通过微信公众号在南昌市招募23名确诊孤独症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13名)和对照组(10名),实验组进行6周的大肌肉运动干预,对照组保持原有生活状态,通过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TGMD-3)量表检测运动能力的变化,社交反应量表(SRS)、孤独症儿童社会技能评定量表(ASSS)检测社交能力的变化,并分析运动与社交能力的相互关系。  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TGMD-3得分为(34.31±19.79)分,干预后为(59.77±13.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8,P < 0.01)。干预前实验组SRS与ASSS得分分别为(96.77±15.79,97.31±29.22)分,干预后分别为(82.92±15.86,117.62±24.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5,-5.61,P值均 < 0.01)。干预后对照组TGMD-3、SRS与ASSS得分较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肌肉运动能力和物体操控能力与SRS总分、ASSS总分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SRS值分别为-0.49,-0.45;rASSS值分别为0.54,0.51,P值均 < 0.05)。  结论  大肌肉运动干预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孤独症儿童运动能力与社交能力之间具有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父母外出类型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结合亲子互动的调节作用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方法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的追访数据,对3 470名居住地为农村的八年级学生自我报告的亲子互动频率和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父母均外出的留守男生心理健康得分高于留守女生[(68.90±22.45)(63.59±20.83),t=3.02,P < 0.01]。两层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显示,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女生亲子互动频率和心理健康的负向预测作用大于留守男生(B值分别为-0.90,-4.02,P值均 < 0.05);亲子互动频率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起调节作用,控制亲子互动频率后,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减小(B=-3.65,P < 0.1)。  结论  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大于留守男生。需更多呵护青春期留守女生心理健康,促进外出父母与其进行更多沟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深圳市12~15岁儿童牙科畏惧症(children's dental fear, CDF)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儿童牙科畏惧情况和开展专项口腔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方法  2018年10月—11月,在深圳市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 509名12~15岁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畏惧调查-牙科分量表(Children's Fear Survey Schedule-dental Subscale, CFSS-DS)进行调查及口腔健康检查等。  结果  深圳市12,13,14和15岁儿童牙科畏惧症检出率分别为30.3%,30.5%,33.6%和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P=0.01),CFSS-DS得分分别为(29.86±13.23,29.72±13.59,31.23±14.47,29.79±13.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0,P=0.01)。男生和女生CFSS-DS得分分别为(27.92±13.69)和(32.62±13.12)(t=-12.97,P < 0.01),CDF检出率分别为23.8%和38.8%(χ2=159.29,P < 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刷牙频次、就诊经历、口腔知识水平、口腔保健态度、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状态与CDF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深圳市12~15岁儿童牙科畏惧症流行情况应引起重视,应开展综合干预措施,提升儿童口腔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特征及其与亲子分离经历的关联,为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上饶市4 945名7~18岁儿童完成中文版校园欺凌经历量表(C-SBEQ)测查,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差异。使用自编问卷获取其中1 791名留守儿童的亲子分离信息,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亲子分离经历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  结果  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受欺凌和欺凌他人的检出率分别为21.3%,18.3%和3.0%,均高于非留守儿童(15.4%,12.7%和2.7%)。不同学段留守儿童受欺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P < 0.05),由高到低依次为小学(21.4%)、初中(18.9%)、高中(14.7%);在留守儿童欺凌他人检出率上,男生(4.8%)高于女生(1.0%)(χ2=14.69,P < 0.05)。在曾留守(有留守经历)儿童中,分离时年龄 < 7岁组的受欺凌检出率(20.3%)高于分离时年龄≥7岁组(13.4%)(χ2=4.79,P=0.03),而留守儿童不同亲子分离经历组间欺凌他人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控制学段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亲子分离时年龄≥7岁的曾留守儿童为参考,亲子分离时年龄 < 7岁的曾留守儿童的受欺凌风险增加(OR=1.64,95%CI=1.04~2.59,P < 0.05)。  结论  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较非留守儿童严重,亲子分离时期越早,可能导致曾留守儿童受欺凌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华中地区乡村3~6岁儿童贫血状况及其与膳食行为的关联,为乡村学龄前儿童贫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4—6月,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华中地区乡村1 2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采集无名指末梢血,采用比色法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分析贫血状况。同时对谷薯类、水果、蔬菜、豆制品类、奶类、动物性食物、食物多样性、饮水等8个方面的膳食行为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贫血与膳食行为的关联。结果 华中地区乡村3~6岁儿童贫血检出率为13.88%。留守儿童贫血检出率(19.00%)高于非留守儿童(1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儿童(OR=1.28,95%CI=1.16~1.56)发生贫血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动物性食物摄入频率≥3次/周(OR=0.82,95%CI=0.69~0.91)、蔬菜摄入种类≥2种(OR=0.86,95%CI=0.71~0.93)的学龄前儿童发生贫血的比例较低(P值均<0.05)。结论 华中地区乡村3~6岁儿童贫血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青春期知识信念行为(以下简称“知信行”)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制定改善青春期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年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某区5所小学和5所中学共3 524名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量表和青春期知信行问卷调查。  结果  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总分及生理、社会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t值分别为-2.28,-2.35,-3.52,P值均 < 0.05)。不同性别、学段、青春发动时相、家庭教养方式、经济状况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青春期态度、行为与留守儿童总生活质量总分及生理、心理、社会、青春期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B值分别为0.62,0.08,0.11,0.30,0.13;0.77,0.11,0.20,0.26,0.19,P值均 < 0.01);青春期知识与生活质量中的青春期维度呈正相关(B=0.04,P < 0.01),与其他维度及总生活质量呈负相关(B值分别为-0.13,-0.13,-0.15,-0.35,P值均 < 0.01)。  结论  留守儿童青春期态度、行为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向学生传达正确的青春期态度,并促进正确的态度向积极的行为转化,可以提高和改善青春期留守儿童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留守儿童行为生活方式因素与焦虑症状的关联强度,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江西省上饶市B县1 188名13~18岁儿童(非留守617名,留守571名)进行评估,同时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体力活动、看电视时间、使用电脑时间、膳食行为、睡眠情况等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结果  留守儿童焦虑检出率(66.0%)高于非留守儿童(60.5%),其中轻、中、重度焦虑检出率分别为26.3%,15.4%和24.3%。在控制年龄、性别条件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焦虑症状与使用电脑时间>3 h/d(轻度焦虑,OR=3.00,95%CI=1.27~4.16;中度焦虑,OR=4.09,95%CI=1.55~10.78;重度焦虑,OR=3.44,95%CI=1.46~8.11)、手机使用时间>3 h/d(轻度焦虑,OR=4.93,95%CI=2.71~8.94;中度焦虑,OR=5.93,95%CI=2.98~11.79;重度焦虑,OR=7.11,95%CI=3.85~13.15)、不吃早餐行为(中度焦虑,经常不吃,OR=6.09,95%CI=1.59~23.36;重度焦虑,经常不吃,OR=5.49,95%CI=1.68~7.97、有时吃,OR=2.68,95%CI=1.10~6.53)呈正相关;与适当的睡眠时间(中度焦虑,OR=0.28,95%CI=0.13~0.60)呈负相关。  结论  留守儿童视屏时间长、不吃早餐、睡眠时间长可能为焦虑症状潜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健康与家庭功能上的差异,以及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方法使用健康自评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311名留守儿童和351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量。结果健康自评量表得分平均为(7.03±1.14),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平均分为(3.12±0.6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5),留守儿童存在更多负面情绪;其他健康维度和家庭功能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家庭功能对生理、心理、社会症状均有显著正向的影响(F=23.93,63.51,81.71,p<0.01)。结论应从负性情绪方面去关注并调理该群体,改善家庭功能可以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疆伊犁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为该地区留守儿童营养均衡改善提供支持。方法 2016年9-10月在伊犁地区的3个县随机共调查18所中小学校的3 842名7~15岁的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根据身高和BMI进行营养状况的分类比较。结果 新疆伊犁地区7~15岁男女留守儿童身高、体重、BMI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较低。留守儿童在生长迟缓、消瘦方面的人数比例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2、314.12,P<0.01);非留守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7、24.92,P<0.01)。结论 伊犁地区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相对较差,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以消瘦为主,应需重点关注和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疆伊犁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为该地区留守儿童营养均衡改善提供支持。方法 2016年9-10月在伊犁地区的3个县随机共调查18所中小学校的3 842名7~15岁的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根据身高和BMI进行营养状况的分类比较。结果 新疆伊犁地区7~15岁男女留守儿童身高、体重、BMI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较低。留守儿童在生长迟缓、消瘦方面的人数比例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2、314.12,P<0.01);非留守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7、24.92,P<0.01)。结论 伊犁地区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相对较差,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以消瘦为主,应需重点关注和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