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胎脊髓修复成鼠损伤脊髓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将妊娠14天胚胎脊髓植入急性损伤的成体脊髓后1,3,5,7,10,15和30天。用原位和斑点分子杂交技术对胚胎脊髓和正常脊髓内BDNFmRNA的表达变化作了定性和定量观察。结果在正常脊髓内,BDNFmRNA以前角运动神经元和少量胶质细胞分布为主:脊髓损伤后,杂交产物扩大到中小型神经元,同时更多的胶质细胞参与了反应;胚胎脊髓移植后,除移  相似文献   

2.
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胚胎脊髓修复成鼠损伤脊髓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将妊娠14天胚胎脊髓植入急性损伤的成体脊髓后1、3、5、7、10、15和30天,用原位和斑点分子杂交技术对胚胎脊髓和正常脊髓内BDNFmRNA的表达变化作了定性和定量观察。结果在正常脊髓内,BDNFmRNA以前角运动神经元和少量胶质细胞分布为主;脊髓损伤后,杂交产物扩大到中小型神经元,同时更多的胶质细胞参与了反应;胚胎脊髓移植后,除移植物本身继续维持表达外,正常脊髓阳性反应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加。损伤组原位和斑点分子杂交的反应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组,而移植组的分子杂交反应又在很多时相点上显著高于损伤组。结论移植的胚胎脊髓除为自身和宿主脊髓提供神经营养外,也诱发了正常脊髓在发生过程中曾经拥有的合成机制,以增强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方式为自身的再生提供营养,同时也为移植物的发育分化提供合适的营养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胚胎脊髓移植并神经营养因子防止成年大鼠脊髓轴突损伤后引起神经元萎缩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腰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6组:A组: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胚胎脊髓移植组;C组:损伤+移植+NGF组;D组:损伤+移植+CNTF组;E组:损伤+移植+NMT-3组;F组:损伤+移植+BDNMF组。手术后应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应用Nissl染色方法观察脊髓神经元的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胚胎脊髓移植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尼莫地平(ND)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72只大鼠半切洞脊髓损伤后,随机分为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移植+NGF组,移植+NGF+ND组,并观察了脊髓血流量(SCBF),运动诱发电位(MEP)及行为学变化。结果:NGF与ND可明显增加损伤移植部位的血流量,缩短MEP潜伏期,且显著提高后肢运动功能的Tarlov评分。结论:胚胎脊髓移植与NGF、N  相似文献   

5.
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神经元损伤后c—fos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脊髓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采用Alen′s法制成大鼠T8脊髓损伤模型,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神经元c-fosmRNA的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元c-fos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未损伤神经元显著增加,表达高峰出现在损伤后1h;神经生长因子能显著抑制损伤后神经元c-fosmRNA的异常表达。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损伤后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其抑制了c-fos基因异常表达,保护了神经元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c-fos基因的影响。Wistar大鼠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GF组;用AllenWD法以10g×2.5致伤力损伤T8脊髓。NGF组经蛛网膜下腔导管分别于术后即刻、10、30分、1、2、3、4小时注入NGF溶液20μl,生理盐水组经导管于同时间内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fos蛋白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示生理盐水组在术后1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胚胎脊髓移植同时应用NMDA受体拮抗剂MK-801观察其是否能够促进半切洞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方法:将成年大鼠分为三组,A组:脊髓关切洞损伤组。B组:脊髓半切洞损伤+胚胎脊髓移植组。C组:脊髓半切洞损伤+胚胎脊髓移植+MK-801组。手术后应用联合行为评分(CBS)、感觉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三组CBS得分A组〉B组〉C组,SEP和MEP潜峰时A组〉B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性急性脊髓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26例生脊髓损伤患者脑脊髓(CSF)中天门冬氨基酸(Asp)、谷氨酸(Glu)等EA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24h内CSF中Asp、Glu显著升高,其升高幅度与脊髓损伤的程度成正相关,即脊髓损伤越重;Asp、Glu升高越显著,且预后就越差;结论;伤后CSF中EAA含量可作为衡量脊髓损伤程度和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诱导型NOS(iNOS)基因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参考Nystrom方法建立的大鼠脊髓压 迫伤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伤段脊髓组织iNOS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脊髓组织内未 见iNOS mRNA表达,脊髓压迫伤后iNOS mRNA开始表达并逐渐增强,伤后24h达到高峰。结论iNOS未参与脊髓 组织正常生理调节,脊髓损伤后iNOS mRNA开始表达并逐渐增强,提示iNOS参与了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0.
慢性砷中毒大鼠脊髓神经元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慢性砷中毒大鼠脊髓神经丝蛋白(NF)的免疫组化观察,研究其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大鼠中毒35d、3个月、6个月时取材,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中毒35d脊髓内NF免疫反应基本同对照组;中毒3个月脊髓内NF阳性反应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中毒6个月NF阳性反应产物明显减少消失。结论:实验表明砷中毒可影响NF的合成,且其毒性具有蓄积性,证实砷可直接损伤脊髓神经  相似文献   

11.
把E_(14)胎鼠脊髓移植到成鼠损伤脊髓后7、15、30、60、120和240 d后,作者测定了宿主鼠脊髓SSEP和SMEP。并观察了其后肢的临床运动机能。同时用单纯脊髓损伤和髓内肌肉移植鼠作为实验对照。结果表明,移植后30 d时,宿主鼠的运动机能基本恢复正常。但诱发电位测定显示,无论是SSEP还是SMEP,其潜伏期直至术后240 d时才恢复正常。与此同时,对照组大鼠的两种诱发电位也在术后呈逐步恢复的趋势。作者认为,胚胎脊髓在成鼠脊髓的机能修复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如何证实两者间的机能联系,仍需借助诱发电位测定以外的更高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大黄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血-脊髓屏障(BSCB)的影响,筛选大黄煎药灌服的最佳浓度,拟为临床治疗SCI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成年健康SD大鼠1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及大黄低、中、高剂量组.大黄各剂量组用大黄水溶液灌胃,其余两组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大鼠SCI后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脊髓含水量以及荧光显微镜观察注入伊文思蓝(EB)后的BSCB情况.结果 (1)BBB评分:模型组和大黄低、中、高剂量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脊髓含水量的测定:模型组和大黄低、中、高剂量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Sham组没有EB染出,模型组EB大量染出,以3 d时染出最多,大黄各剂量组EB染出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减少,以大黄中剂量组EB染出最少.结论 中剂量组大黄有效地降低了大鼠SCI后BSCB的通透性,对其保护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了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胎鼠脊髓的移植方法,并用形态学技术研究了胎龄及其他因素对移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_(14)~E_(20)胎龄中,以取自E_(14)的移植物存活率最高,为70.83%。E_(16)以后,无一例移植物存活。附于移植物的结缔组织严重阻碍移植物的存活与生长。脊髓损伤及继发的病理反应也对移植物的存活与生长带来不良影响。我们认为,胚胎神经组织移植时,除注意技术操作和改善脊髓损伤外,事先确定移植物的分化程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2-氯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腺苷受体激动剂2-氯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和脊髓血流量的影响,探讨腺苷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脊髓腹侧压迫法造成T13脊髓损伤,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损伤前后的脊髓血流量、治疗组于伤前15例min蛛网膜下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非特异性腺苷受体激动剂2-氯腺苷(2-CADO),对照组注射同量的生理盐水。伤后24h观察神经功能评分、倾斜平面临界角和组织学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立即下降,而治疗组较对照组显改善(P<0.05,P<0.01)。大剂量(500μmol/L)的2-CADO能显改善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小剂量(50μmol/L)则对脊髓损伤无明显神经保护作用,大小剂量的作用有显差异(P<0.01)。结论:腺苷通过改善脊髓血流量,从而对脊髓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脊髓穿刺致不同损伤程度后病理生理、运动及电生理改变,寻找对脊髓损伤程度最小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局麻药脊髓毒性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健康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A组(29G)、B组(25G)和C组(21G)。实验动物暴露L4-5节段间硬脊膜,直视下分别用21G、25G、29G刺伤L4-5节段脊髓,缝合切口。各组分别在术前进行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术后各时点记录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电生理检测及脊髓病理观察。结果对照组麻醉恢复后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正常。实验组29G组行为学评分最高,脊髓损伤区域无明显病理改变;21G组运动、脊髓电生理和组织病理的改变明显,2周时明显恢复。结论应用29G穿刺针对脊髓进行针刺对大鼠脊髓功能影响小,具有穿刺损伤小、重复性好的优点,可为研究局麻药脊髓毒性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带血运的组织并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带蒂的大网膜、椎旁肌并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将动物分为胚胎脊髓移植 大网膜组、胚胎脊髓移植 椎旁肌组、胚胎脊髓移植组、损伤对照组。移植后1、2、4、8、12周,进行HE、Nissl、嗜银染色、电镜检查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查,观察移植存活、分化及其宿主之间的关系。结果 提供血运的胚胎脊髓移植到损伤的脊髓后,移植物膛逐渐增大,充满损伤的洞腔,并可在宿主脊髓内继续分化发育,与宿主脊髓形成部分纤维和血管联系。结论 带蒂的大网膜和胚胎脊髓组织联合移植能较好地修复损伤的脊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刺激的负载脊髓匀浆蛋白(homogenate protein of spinal cord,hp)树突状细胞(hpDCevo)对小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促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CI后24 h给予治疗,随机分6组:分别腹腔注射PBS、EVO、未成熟DC(DCs)、经EVO刺激的DCs(DCevo)、负载hp的DC(hpDC)、hpDCevo。利用BMS功能评分及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hpDCevo对小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和局部瘢痕等病理学改变的影响。ELISA法测定SCI损伤局部组织和T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的含量。结果注射后第84天,hpDCevo组BMS评分明显高于hpDC组和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胚胎脊髓在缓解损伤脊髓的病理反应及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妊娠14d大鼠胚胎脊髓植入半切洞损伤的成鼠脊髓后1、3、5、7、10、15、30、45和60d时,取材做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单纯脊髓损伤后,发生了出血水肿,变性坏死以及囊腔成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纤维再生,胚胎脊髓植入后,明显减轻了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坏死变性程度,并能对损伤元实施挽救,有效抑制了病理囊腔的形成,也可填补原发损伤造  相似文献   

19.
成人脊髓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具(男10,女10)成人尸体上,测量观察了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位置关系,各脊神经根间交通支的连系情况及脊髓圆锥下极的位置,其结果与现今教科书及国内其他作者所得的数据有出入,这可为临床工作者及从事本项研究的其他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啡肽A在脊髓损伤(SCI)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lien打击法复制大鼠SCI模型,应用强啡肽A放免检测技术和氢清除法分别测定伤段脊髓组织24h内主A含量和脊髓血流量(SCBF)的变化,并观察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强啡肽A及其受体拮抗剂nor-BNI对SCBF的影响。结果;SCBF在伤后10min即有明显下降,2h较1h略有回升,4-8h又进一步下降,两次下降相差显著;SCI后脊髓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