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对近年来关于糖尿病前期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的文献研究总结,发现将中医体质学应用于糖尿病前期人群,突出中医"治未病"理念,进行个体中医体质辨识及保健,合理适度的饮食指导及生活方式干预,为糖尿病前期中医辨证施治和预防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前期是指高代谢综合征,如烦渴,多尿,易饥,体重减轻、乏力等,测得的血糖水平已超过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这种状态称为糖尿病前期,包括单纯IFg,单纯IGT、IFG合并IGT。糖尿病前期患者如不积极地进行有效干预,则极易发展为糖尿病。笔者通过文献回顾综述治疗糖尿病前期中西医干预的研究现状,从糖尿病前期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治疗目标进行详细阐述,对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诊断、中医治法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脾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前期的观点,详细介绍药对在治疗脾瘅中的运用,并总结中医各家学术思想及复方在脾瘅中的运用。糖尿病前期的中医体质干预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一脉相承,中医历来强调对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中医"治未病"思想广泛运用于以糖尿病前期为代表的亚健康人群,笔者主要汇总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中医体质与糖尿病前期的相关性研究,以总结中西医治疗经验为主,旨在共同提高对糖尿病前期的临证思维,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治未病"角度出发,引用古典文献及历代医家论述,指出脾虚是糖尿病前期的基本病理基础,可通过中医健脾法综合调治,以防止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期转化.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前期是指正常血糖水平向糖尿病发展的过渡阶段,针对糖尿病前期展开有效干预,可减少糖尿病及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多数医家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范畴,脾瘅常以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常为病因,认为湿热是脾瘅的关键致病因素,湿热内蕴为脾瘅之基本病机。基于“脾瘅理论”从湿热探讨糖尿病前期的发病机制及治法,通过“脾瘅理论”及湿热的致病特点,分析湿热与糖尿病前期的发病关系,以除湿健脾为法治疗糖尿病前期,为糖尿病前期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及病情进展、临床诊治等方面,概述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预防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并提出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四诊"和辨证体系结合现代检查对糖尿病早、中期进行干预,能够在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前期患者是糖尿病的"后备军",如果不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则不可避免地变成糖尿病,同时糖尿病前期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因此,从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方面研究来干预糖尿病前期患者,从而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前期是发展为糖尿病的关键环节,经过早期适当干预,可防止向糖尿病转化,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有利于人们健康状态的保持。通过检索关于糖尿病前期干预的近5年文献,对糖尿病前期的中医干预有了较新认识,经过中药、针灸、穴位按摩、中西医结合、药膳、八段锦等疗法可有效防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松旭 《光明中医》2009,24(4):737-738
糖调节受损是糖尿病的前期,易转化为2型糖尿病,所以积极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糖调节受损有很大可逆性,通过合理干预是可以避免发展成糖尿病的.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求园对IGR有着本质的认识,灵活丰富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对IGR患者进行整体调理以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从而在根本上防止IGR发展为糖尿病.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不断上升的糖尿病前期人数,非药物综合干预已成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主流治疗方法,而所纳入研究的试验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不统一,大多选用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随机对照试验的随机方法和盲法描述质量不高;提及脱落病例的仅4篇,其中1篇详细说明了脱落原因;疗效评价指标糖代谢、脂代谢指标居多;疗程长短不一,最短的仅1月,非药物干预的疗效很难完全体现;描述干预后随访追踪者较少,难以明确治疗后的效应;干预方法的不良反应评价不够充分;针刺疗法及耳穴贴压的穴位选择没有较为统一国际标准,以个人经验取穴为多;中医干预方式的试验中涉及具体中医辨证分型及对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较少;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的试验未设立空白或阳性对照组,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上述不足之处可能造成临床试验的偏倚,影响疗效的客观评价,可重复性不强,难以积累足够的数据形成可推广的综合干预方案,同时也不利于学术交流和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尿病发生率。目前针对中医非药物干预治疗糖尿病前期的机制研究非常少,难以明确其临床疗效的科学客观性,今后亟待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机制研究,为中医特色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前期为血糖值高于正常水平但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水准的疾病,可归于中医学中"脾瘅"的范畴,在此阶段通过有效干预进行控制可降低向糖尿病进展的风险。然而,目前西医对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尚不明确,所以应当积极结合西医的诊断方法与中医治疗的方式,达到"治未病"的目的。笔者主要探讨糖尿病前期在中医理论的病因病机,以及中药、针灸、运动等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1.
窦攀  王学美 《环球中医药》2010,3(4):302-306
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食郁”范畴,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要经过这一阶段,因此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糖尿病前期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古今中医学者对该期病因病机的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近年国内也有医家对该期患者证候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早期干预意义重大。为了强调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本文综述了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基于医易辨证哲学思维之太极消渴汤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6月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瑞丽江畔社区卫生服务站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予以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与对照组同样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用中药太...  相似文献   

13.
崔远武 《天津中医药》2019,36(3):266-268
通过对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和寒热错杂体质多寐病患者的体质进行判别与分析,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针对多寐患者偏颇体质进行调理,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实践证明体质辨证是临床疾病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治疗与调摄。对于人体体质的认识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中不能局限于目前所颁布常见体质相关内容,而要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和丰富中医对人体体质的认识,从而为中医药更加精准解决各类临床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辨证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机特点和中药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病例进行了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观察。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对病例辨证分型,按证型对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分组治疗,随机选取20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西药(二甲双胍)治疗,其余120例患者在西药基础上按证型分别加用相应中药汤剂,各组均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全部病例主要辨为阴虚燥热型、湿热(痰浊)困脾型、气阴两虚型、瘀阻脉络型。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变化,观察组指标变化程度均大于对照组,组内比较,阴虚燥热型和瘀阻脉络型疗效显著好于其他两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机主要有阴虚燥热、湿热(痰浊)困脾、气阴两虚、瘀阻脉络等,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疗效肯定,临床应结合中医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孙志教授认为肺癌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相关,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提出扶正祛邪、分期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观念、顾护胃气,中西医结合,针药结合、形神兼治等治疗理念。在肺癌的治疗上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前期患者是罹患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患者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减轻慢性疾病增长负担。中医对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有较系统的认识。张伯礼教授对于糖尿病前期的辨治有丰富经验,文章从病证结合,审证求因;治在枢机,调畅气血;预防为主,综合调护等方面,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分享经验。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候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进一步探讨,强调在糖尿病前期运用中医理论,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早期干预早期防治.在CNKI数据库分别先后输入主题词“脾瘅”、“糖尿病前期”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跨度从2002年-2012年,检索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在检索结果中去除流行病学调查、会议报告、西医相关实验研究等.输入主题词“脾瘅”检索到15篇相关文献,输入主题词“糖尿病前期”检索到169篇相关文献,经筛选符合条件的剩余相关文献共45篇.纵观中医发展史,历代医家多重消渴轻脾瘴,对脾瘅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及整体辨治规律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因此,从中医脾瘅角度认识糖尿病前期,为从源头上防治糖尿病提供了理论依据,突出“治未病”思想,提高中医药疗效,彰显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中医称之为"消渴".中医药膳食疗历史悠久,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为中心,寓医药于食,从而达到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目的 .文章就近年糖尿病中医食疗的临床研...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晚期肺癌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精准医学是应用现代遗传学技术、分子影像学技术等,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中医学辨证论治与精准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中西医结合对晚期肺癌的诊疗需要辨证施治与精准医疗的有机结合,以达到减少误诊误治、提高精准治疗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胃炎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再干预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而为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并且提高了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2年5月—2014年6月就诊并接受中医临床干预治疗的慢性胃炎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先经过中医辨证分型,再进行临床治疗,对比不同证型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并完善收集到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对象通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其中痊愈患者86例,有效患者28例,无效患者6例,临床上有效率达到95.0%。结论: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对于慢性胃炎病人采取辨证分型治疗,可以有效明确治疗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