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盲源流考     
本文通过查阅古代文献,从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面对青盲源流进行考证。梳理青盲的病名沿革,探究青盲的学术脉络和诊治规律,剖析治法,以期指导临床。"青盲"一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后沿用至今。青盲病位在目,以目无所见为主症。青盲的病因病机多端:情志失常、气滞血瘀;热气拂郁、通光失灵;病邪乘脏、气血亏虚;肝肾亏虚、目窍失养;脾肾阳虚、目失温养;他病传变、金兽所伤;胎中受邪、小儿致盲等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青盲之治疗,当依病机,选用内治、外治法,随证治之。本病难治,预后不良,若为他病传变,当图早治,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为主。  相似文献   

2.
韩永刚  高思华 《中医杂志》2006,47(8):636-636
消渴病,首见于《内经》,散见于各篇中,在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预后及宜忌等方面均有论述。  相似文献   

3.
"灯笼病"为病名,是内伤发热病中属瘀血内停所致里热外凉之证。其命名是应用中医学常用的一种取象比类的思维和认识方法,首见于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1病因病机《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这样描述灯笼病:"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血瘀。"一句话,简洁形象,阐明了灯笼病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4.
“消渴”病名首见于《内经》,虽未有专篇论述,但内容散见于诸篇经文之中。现笔者就《内经》中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转胞名实考     
"转胞"作为病名首见于老官山汉墓出土文献资料,其症状首见于《金匮要略》。基于存世文献,对此病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源流进行梳理,明确总结《黄帝内经》中"胞"有多种含义;两汉时期转胞为妇科杂病;晋、隋、唐时期转胞为内科病证,胞指膀胱;自宋代开始"转胞"(胞转)多被"转脬"(脬转)代替;金元以降转胞分虚实,属内科病证,但女性妊娠期多见;清代转胞归类分化,一类将之归入妊娠病,另一类将之归为内科病,但女性尤其孕期多见。  相似文献   

6.
梅核气及其病机探幽山东省交通医院(250031)吕明伟山东中医学院(250014)彭欣关键词梅核气;病因病机;辩证论治梅核气作为独立病名,始见于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咽喉门》。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某些瘤病、咽部神经官能症、咽部感觉异常等,属情志病范畴,...  相似文献   

7.
脏躁病与低血镁--附36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躁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历代医家对脏躁病的病因病机推演不多,且与当今临床多有违拗。因此,如何认识脏躁的概念、病因病理、治疗原则,以及该病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笔者对临床症状较为典型的脏躁病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水疝源流考     
"疝"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称本病为"水","水疝"作为病名首见于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一直沿用至今,后世医家对其论述颇多。水疝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因病机主要可归纳为脏气虚损、寒湿内袭、肝经气滞,治疗方法为温阳、散寒、健脾、利湿,针灸亦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偏头痛属中医"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中首先提出"偏头痛"病名和偏头痛的症状、病因病机。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历史悠久。参考古代医家的思想、现代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等方面,均发现从肝论治偏头痛较为主流,且临床显示较好疗效。现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现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真心痛"范畴,有关胸痹的症状及病因病机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难经》首次提出真心痛的病名,胸痹病机概括起来不外乎气血痰瘀虚,其中以气、血、痰、瘀在胸痹发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以气血为纲论治,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虚为气血阴阳虚,实为痰饮、瘀血、气滞。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19.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益肾健脾,涤痰散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源于临床实践,又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深化,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临证治疗中。其代表方补肾抗衰片能够明显改善肾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胸痹心痛证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酪氨酸硝基化的作用,而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可能是"痰"的物质基础。补肾抗衰片的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脾虚生痰,痰瘀互结"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作用,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