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前牙区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两组病例在修复2年后其软、硬组织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择2010 年10月至2011 年12月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拟在前牙区1~2颗不相邻的牙位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38名,共植入43颗种植体。在行种植上部修复前均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进行牙龈形态的诱导,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修复即刻及2年后测量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前牙即刻种植组完成16例,植入种植体17颗;常规种植组完成22例,植入种植体26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前种植体稳定性系数值(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2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平均增高分别为(0.15±0.42)mm和(0.06±0.65)mm,远中龈乳头高度平均增高分别为(0.06±0.50)mm和(0.02±0.57)mm;唇侧龈缘水平平均丧失分别为(0.15±0.23)mm和(0.15±0.46)mm;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0.67±0.35)mm和(0.69±0.49)mm,远中侧分别为(0.73±0.31)mm和(0.75±0.48)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病例在修复后2年内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软、硬组织均很稳定,提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可靠的修复效果。在严格掌握适应征的前提下,前牙区的即刻种植与常规种植在修复后的近期效果相当,但即刻种植在缩短疗程方面显然要优于常规种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临时冠牙龈成型后的上前牙种植修复负重1年后的牙龈形态学变化,探讨临时冠对牙龈组织进行干预的可靠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间因上前牙缺失要求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男37例,女41例),在行种植上部修复前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进行牙龈形态的诱导,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修复即刻及1年后测量近、远中牙龈乳头及唇侧龈缘水平高度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在经过牙龈成型后再进行种植上部修复,修复1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16±0.58) mm和(0.10±0.53) mm,唇侧牙龈水平变化仅为(0.10±0.41) mm.经临时冠诱导成型后的牙龈形态在种植修复1年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在前牙美学区的种植修复中对软组织的成型技术临床可行,近期美学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中Straumann种植体对牙冠美观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患者86例,应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即刻种植修复,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条件上联合Straumann种植体修复。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效果、6月骨吸收水平、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根部突度与牙龈色质、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高度、近中龈乳头、唇侧牙龈曲线等美观状况、边缘骨高度变化。结果 研究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6月骨吸收水平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根部突度与牙龈色质、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高度、近中龈乳头、唇侧牙龈曲线等美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边缘骨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 论 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过程中,应用Straumann种植体,其美观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观察测量上颌切牙即刻种植的手术当日与术后6个月牙槽嵴骨板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变化量,为前牙即刻种植治疗设计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上颌切牙即刻种植患者2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8.41±10.22)岁(20~40岁),共即刻植入23颗种植体于上前牙新鲜拔牙窝内,不进行即刻修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 分别测量种植体肩台下0、2、4、6、8 mm处[分别设为测量点1(measuring point 1,MP1)、MP2、MP3、MP4、MP5]牙槽嵴宽度变化及牙槽间隔中心点垂直向高度的变化。术前及永久修复后1年,通过临床检查对牙间乳头高度和唇侧丰满度进行评分。使用SPSS 20.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种植体在永久修复后追踪两年,存留率100%。所有患牙位术后各个位点牙槽嵴水平向宽度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吸收改建,在种植体肩台下0、2、4、6 mm等处4个位点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位点牙槽嵴水平向宽度分别为:MP1术前为(7.68±0.70) mm,术后为(7.00±0.76) mm;MP2术前为(7.81±0.87) mm,术后为(7.30±0.96) mm;MP3术前为(8.12±1.14) mm,术后为(7.62±1.20) mm;MP4术前为(8.48±1.57) mm,术后为(7.73±1.35) mm,P值分别为0.004,0.034,0.018,和0.016,均<0.05,术后与术前值相减为牙槽嵴宽度减少量,变化程度较大的测量点为M1和M4,分别为(-0.89±2.06) mm 和(-0.74±1.28) mm。牙槽间隔垂直向吸收量在不同系统结果不同:Ankylos系统为(-0.42±1.24) mm,Repalce系统为(-0.91±1.96) mm,经过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术前唇侧丰满度指数(labial convexity score, LCS)为3的有18个牙位,LCS为4的有2个;永久修复后1年LCS为2的有14个,LCS为3的有5个。术前牙间乳头指数(papilla index score, PSI)为2的有5个牙位,PSI为3的有15个牙位;永久修复后1年PSI为2的有7个牙位,PSI为3的有13个牙位,经过Willcoxon秩和检验,术前与永久修复后1年LC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I术前与永久修复后1年比较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结论:即刻种植术后不能避免牙槽嵴改建而导致的牙槽骨改建吸收;即刻种植后切牙牙间乳头高度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持,唇侧软组织丰满度由于牙槽骨改建而难以维持;即刻种植修复存在美学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分析下颌第一磨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时,不同牙根形态对种植体及其周围骨界面生物力学分布的影响.方法 用两组牙根解剖形态不同的下颌第一磨牙建立下颌第一磨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两组牙齿分别为牙根分叉角度(interradicular angle,IA)不同组、根柱高度(root trunk height,RT)不同组.每个模型以100N的力分别轴向(冠根向)、斜向舌侧45°、舌颊向、近远中向加载,应用ANSYS软件分析种植体的位移及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值.结果 成功建立了下颌第一磨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随根分叉角度增大,根柱高度变短,各加载方向上种植体的最大位移、种植体骨界面的最大应力都呈下降趋势.种植体的最大位移中最大值在近远中向加载RT=5.3 mm时出现达0.461 mm,最小值出现在轴向加载IA =42°时,为0.008 mm.骨界面的应力集中于颈部皮质骨及螺纹接触部位较薄弱的松质骨上.骨界面的应力最大值在近远中向加载IA=10°时出现,最小值在轴向加载IA=18°时出现.结论 不同牙根解剖形态对下颌第一磨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种植体骨结合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使牙根间隔骨量减少的解剖因素增加了第一磨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评估应用无创瓷贴面技术改变种植区域天然邻牙外形,减小或关闭种植修复体与邻牙间的黑三角,改善种植区域美学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上颌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10人(男4人,女6人,平均年龄41.5岁)共14个牙位,种植体骨结合完成后采用种植体支持的暂时冠对牙龈成型3~6个月。开始永久修复时,对相邻的天然牙冠缺隙侧的邻面以无创瓷贴面改善牙型,加宽邻牙缺隙侧邻面颈部至外形高点之间的近远中宽度,改善美学修复效果。观察指标:(1)评价标准:在模型上测量修复前、后种植体与邻牙之间黑三角的水平向和垂直向数值变化,水平测量龈缘水平(黑三角底边)的近远中距离(A-B),垂直测量龈缘中点(黑三角底边中点)至牙冠接触点之间距离(C-D);(2)瓷贴面的检查:有无脱落或缺损;(3)牙龈健康状况:牙龈出血指数。结果:10位患者共14个种植体邻牙接受邻面无创瓷贴面修复,修复后追踪观察6~27个月,平均10.4个月。修复前黑三角的水平向距离平均为(3.1±0.8)mm,修复后平均(1.1±0.5)mm,修复前黑三角的垂直向距离平均(5.3±1.1)mm,修复后平均(2.9±0....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数学上曲线分析的拐点定义为特征点,对上前牙健康牙龈的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建立龈缘高点、牙龈曲线特征点(拐点)、接触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以获取个性化的牙龈曲线特征,为前牙修复体的接触点位置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为修复后恢复自然形态的龈乳头创造条件。方法:对120名中国青年健康上前牙的牙龈曲线进行以标准化数码图片为基础的二维牙龈曲线形态分析,测量各种形态特征值及确定牙龈曲线特征点(拐点)与龈缘高点、接触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在上颌前牙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近中牙龈乳头高度平均值依次为(4.49±0.86)mm、(3.64±0.77)mm和(4.12±0.92)mm;远中牙龈乳头高度平均值依次为(4.09±0.72)mm、(3.48±0.83)mm和(4.13±0.94)mm。在上颌前牙区,中切牙牙龈曲线的近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61±0.10和0.26±0.07,远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57±0.10和0.25±0.07;侧切牙牙龈曲线的近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50±0.10和0.23±0.08,远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26±0.08和0.56±0.11;尖牙牙龈曲线的近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52±0.09和0.23±0.07,远中拐点的横纵向比例为0.60±0.12和0.26±0.08。结论:上前牙不同牙位的龈乳头形状和牙龈曲线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上前牙各个牙位近远中牙龈曲线的特征点(拐点)位置和牙龈缘高点、接触点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上中切牙种植单冠修复中种植体位置对临床冠长和龈乳头丰满度的影响。 方法 纳入158例因外伤导致上颌中切牙(11或21)缺失后进行种植支持式单冠修复的患者,以对侧天然牙为对照。拍摄患者种植冠技工模型的标准图片和种植冠戴牙后首次复诊的口内片及根尖周片,测得种植体各三维位置参数及龈乳头长度。配对t检验用于比较种植冠与对照天然牙的临床冠长及近中、远中龈乳头丰满度,种植冠近中、远中牙槽嵴高度和植体肩台参考平面上植体与天然牙间的近中、远中水平距离。Pearson相关检验用于分析种植体各位置参数与冠长差异和龈乳头丰满度的相关性。 结果 种植单冠的临床冠长长于对照天然牙[(10.9±1.1)mm vs.(10.4±0.8)mm,P<0.05],冠长差异为(0.3±0.7)mm。种植冠近中龈乳头和对照天然牙远中龈乳头均较种植冠远中位点更丰满(P<0.000 1)。种植冠近中牙槽嵴高度较远中牙槽嵴高[(2.2±1.4)mm vs.(1.2±1.5)mm,P<0.05]。种植体的唇腭向植入位置与冠长差异呈正相关(r=0.602,P=0.001)。种植体与缺牙区邻牙唇面凸点所在平面的矢状夹角、植体肩台和邻牙颈缘连线间垂直距离与冠长差异均无相关性。种植冠牙槽嵴高度与龈乳头丰满度间呈正相关(r=0.400,P=0.001)。 结论 种植体植入位点偏唇侧可导致种植冠临床冠长长于对照天然牙。种植体植入唇倾角度较小时可在修复时用常规角度基台加以修正,不会影响临床冠长。通过调整植入位点和深度或可避免牙槽嵴吸收并改善龈乳头丰满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单颗前牙即刻种植修复后的牙龈美学效果。方法选择19例患者行即刻种植,同时使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行骨组织引导再生,观察种植体周软组织愈合情况,6个月后行组织环切二期手术及种植冠修复,分别于修复完成的当天及6、12个月观察种植修复体周软组织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美学评价和满意度调查。结果种植成功率为100%,种植修复当天及6、12个月的牙龈附着水平测量值分别为(2.97±0.53)、(3.26±0.51)、(3.41±0.48)mm。28个龈乳头达到PIS 3级,10个为2级;改良菌斑指数为0或1,龈沟出血指数为0或1,牙龈色质正常,软组织健康状况好。84%的患者对种植义齿的美观效果满意,16%的患者表示基本满意,无不满意患者。结论龈乳头在修复完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程度的自动恢复。应用即刻种植修复可达到良好的软组织美学效果,应用时一定要注意操作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Zimmer单颗种植体微创种植即刻负荷技术用于牙齿修复中,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使用Zimmer种植体,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200例(200颗)牙齿修复患者分组研究,以数字随机表法分成观察组(n=100)与对照组(n=100),对照组于拔牙后3个月行单颗牙切开翻瓣种植术,观察组于拔牙后即刻行单颗牙微创种植即刻负荷技术,对两组修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牙槽嵴骨吸收量、牙周袋深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种植成功率为98.00%,与对照组89.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immer单颗种植体微创种植即刻负荷技术在牙齿修复中效果理想,且手术时间较短,可减少牙槽骨吸收,提升种植修复成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修复前牙的临床效果,包括种植修复成功率、牙周组织健康程度以及美学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共收治108例前牙种植体修复的患者,共需种植162颗患牙。所有患者均采用Straumnn种植系统。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54例,患牙79颗)与对照组(54例,患牙83颗)。研究组患者微创拔牙之后即刻将种植体植入拔牙窝内,同时辅以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技术完成种植植入过程;对照组患者微创拔牙完成后3个月,将植体植入拔牙窝内,同时辅以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技术予以失牙区义齿延期种植修复过程。两组患者均于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予以上部冠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体成功率、牙周袋深度以及美学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修复完成12个月后种植体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68);研究组患者在完成修复之后1、3、6个月及12个月的牙龈美学评分、牙周袋深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前牙即刻种植修复的牙周组织健康程度及美学效果优于延期种植修复,值得在临床种植体修复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评价即刻种植用于前牙外伤后的美学修复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邯郸市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的32例前牙外伤患者,共植入50枚种植体.外伤患牙予以即刻种植,部分患者同期实施骨组织再生,并3个月后实施最终修复.随访1年,观察期间的种植体成功率,分析红白美学指数和龈乳头指数、测量边缘骨水平.结果:本研究即刻种植成功率均为100%.修复完成后1周,测量并统计得出的白色美学总分(7.22±1.16)分.软组织得到良好恢复,牙龈乳头未见退缩,随着植入时间的增加红色美学得分相应上升,修复后12个月与修复后1周、修复后6个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12个月与修复后1周、修复后6个月相比,边缘骨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牙外伤患者应用即刻种植能够减缓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吸收,可以缩短患者的疗程,且可实现较高的美学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种植术后临时冠修复短期美学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口腔科2008年1月-2012年6月上颌前牙区修复患者60例,其中30例为临时冠修复组,30例为非临时冠修复组,随访1-5年,通过牙龈乳头外形及满意度调查,评价2组患者的美学效果和满意度。【结果】临时冠修复组的牙龈乳头外形明显好于非临时冠修复组(P〈0.05),临时冠修复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非临时冠修复组(P〈0.05)。【结论】上颌前牙区种植术后使用临时冠对牙龈塑形可很好地恢复龈乳头外形,与不用临时冠塑形相比,具有更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骆奇峰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8):1355-1357
目的 比较上颌前牙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延期种植修复对患者植体周围软组织和主观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杭州市口腔医院收治的单颗上颌前牙种植义齿修复患者61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即刻组患者33例给予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延期组28例给予延期种植修复。治疗后,采用红色美学评分(PES)评价植体周围软组织,测量牙槽骨垂直吸收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主观满意度(色泽、附着高度、义齿咀嚼功能、整体美观)。并采用统计学软件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探讨上颌前牙单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延期种植修复对患者植体周围软组织和主观满意度的影响。 结果 2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修复完成时,即刻组PES显著高于延期组PES (P<0.05);修复1年时2组PES均明显升高(P<0.05),即刻组PES显著高于延期组PES (P<0.05)。修复1年时,即刻组垂直骨吸收距离显著低于延期组(P<0.05)。修复1年时,即刻组附着高度、义齿咀嚼功能、整体美观评分均显著高于延期组(P<0.05)。 结论 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治疗单颗上颌前牙的成功率和PES与延期种植修复相当,但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牙槽骨垂直吸收以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软硬组织增量术联合即刻种植对重度慢性牙周炎软硬组织缺失患者的修复效果,分析其对口腔疾病的治疗以及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患者,男性,50岁。25和26残根,断面高度位于龈缘以下2 mm。锥形束CT(CBCT)测量26颊和腭侧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距离分别为5.9和3.6 mm。全口牙周袋探诊深度(PD)为5~7 mm,附着丧失(AL)为3~4 mm,探诊出血(BOP)(+)。对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稳定后拔除残根,同时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和即刻种植,并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联合引导骨再生术(GBR),择期行游离牙龈移植术。定期复诊。结果:患者牙周状态稳定,口腔卫生保持良好。移植术后供区恢复良好,受区平均角化黏膜宽度达到8 mm。18个月后复查,种植体稳固,随访X线片示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影像与邻牙无明显区别,种植牙牙龈上皮袖口形态良好,龈粉红,角化龈充足。结论:在牙周炎症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牙周软硬组织缺失的治疗可采取上颌窦外提升术、PRF和GBR联合游离牙龈移植术,有利于种植体的健康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