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目的以单纯性血浆置换为对照,评价5%白蛋白部分替代血浆用于人工肝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不同的血浆供应条件,治疗组33例肝衰竭患者用5%白蛋白500 m L部分替代血浆进行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40例肝衰竭患者进行单纯性血浆置换治疗,上述患者均在接受标准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人工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比较两组疗效,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部分生化指标包括血转氨酶、胆红素、胆汁酸等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胆碱酯酶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组、对照组在降转氨酶、球蛋白、降胆红素、降胆汁酸、升胆碱酯酶及改善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方面疗效类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临床好转率亦相当(P0.05)。但两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5%白蛋白部分替代血浆用于人工肝选择性血浆置换是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节约了血浆用量,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51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常规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117次,比较人工肝血浆置换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和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人工肝血浆置换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较人工肝血浆置换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PTA上升(P<0.05)。早期重型肝炎24例存活22例(91.67%),中期重型肝炎17例中存活12例(70.59%),晚期重型肝炎10例存活3例(30%)。不良反应较轻,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人工肝血浆置换对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较好,对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较差,宜早期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对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肝功能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共行人工肝治疗317人次.入院后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观察组给予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 (plasma exchange+hemo-diafiltration, PE+HDF) 治疗, 对照组给予血浆置换 (plasma exchange, PE) 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及近期疗效.结果 (1) 治疗后, 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钾等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凝血酶原活动度指标明显上升, 且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在近期疗效方面, 观察组达到78.95%, 高于对照组 (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相对血浆置换来说,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肝衰竭合并肝肾综合征方面更具优势, 能够有效改善肝肾功能及维持电解质平衡, 近期治疗有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早中期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及对照组63例;两组均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血浆置换治疗。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早中期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肝衰竭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采用血浆置换联合日间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的效果,并研究治疗期间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随机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衰竭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3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血浆置换联合日间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且实施有效安全的护理措施,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对治疗前后132例患者的肝肾功能改善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素,肌酐均明显上升,而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衰竭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采用血浆置换联合日间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并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血总胆红素(TBil)水平、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氨(NH3)、ALB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可以有效的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生化指标,对提高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郑群  曾文斌 《西部医学》2014,45(1):34-35
目的分析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前后指标的差异及单用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的疗效差异。方法469例肝衰竭患者,共889例次人工肝治疗,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血液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功能,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结果人工肝治疗后,ALT、AST、TBIL、GGT、BUN、Cr、K+、WBC、Hb、PLT、PT、INR均下降;ALB、Na+、PTA、中性粒细胞率均上升。单用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相比,治疗前后血AST、ALB、GGT、TBIL、PTA、Na+、K+、WBC、Hb水平的改变程度有差异。结论人工肝治疗能改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但可导致血钠上升、血钾下降、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下降、中性粒细胞率显著上升。单用血浆置换在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方面疗效优于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联用与单用相比,更不容易造成血钠上升和血钾、血红蛋白的下降。血浆置换联用血浆灌流在较少的血浆消耗的情况下,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中间型(血浆置换)和混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1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PT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总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但两种治疗方法间比较各项指标变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中间型、混合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血浆置换(PE)与连续血液滤过相结合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26例不同病因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应用上述人工肝方法进行治疗68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判断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患者意识、黄疸、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均明显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90.8±93.6mmol/L,PTA上升19.7±0.089,治疗后存活率达80.8%,不良反应主要以血浆过敏居多,未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患者耐受良好.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可显著改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治疗肝衰竭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8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人工肝治疗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患者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以及人工肝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好转率分别为85.7%(36/42)、88.4%(38/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主要生化指标中ALT、AST、TBIL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对应性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共103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5例次,人均2.45次,发生不良反应36例次(34.95%);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单纯血浆置换共99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4例次,人均2.3次,发生不良反应25例次(25.3%)。结论: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与单纯血浆置换比较,能减少血浆的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选择性血浆置换技术对8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共计173次人工肝-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血清电解质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52例患者比较肝炎不同时期采用血浆置换治疗的疗效。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ALT、AST、γ-GT、AKP、TBIL、DBIL、TBA等肝功能指标以及PT、INR、APT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好转;治疗组早、中期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58.54%,总有效率51.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31.82%和32.69%(P均〈0.05)。结论选择性血浆置换治疗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尤其对早、中期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性血液透析联合活性碳血液灌流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梅州市大埔县人民医院8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3)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及活性碳血液灌流治疗,观察组(n=45)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48h后的临床疗效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达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的复常率分别为100%和84.4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肾功能明显改善.血BUN和Scr明显减低(P〈0.05):且治疗后血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48h后观察组总胆红素反弹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性碳血液灌流联合持续性血液透析可显著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和肝肾功能,延缓胆红素治疗后反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PA)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时机、可行性。方法将8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均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LSS治疗,并及时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有关实验室检查。对照组只给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TBil、EhT、PTA、NH,改善明显(P〈0.01),治愈好转率明显提高。联合治疗组较单用血浆置换疗效好,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LS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能显著改善肝功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肝联合CRRT(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治疗妊娠急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14例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患者,在给予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人工肝联合CRRT方法治疗,观察患者入科时、住院期间峰值和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变化以及治愈率。结果所有患者人工肝联合CRRT治疗(4.0±2.8)次,经过治疗逐步消除了患者恶心、黄疸、出血及少尿等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凝血酶原时间和胆红素等指标,三个时间点的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中有11例存活。结论人工肝联合CRRT治疗后AFLP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提高了治愈率,是治疗重症AFLP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模式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80例肝衰竭患者共207例次,选择单纯血浆置换治疗77例患者共200例次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追踪近期转归.结果两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前后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及对照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显效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能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阻止病情恶化,明显提高临床治愈好转率,疗效及并发症与应用单纯血浆置换相当,是辅助治疗肝衰竭的另一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可敬  罗晓红  孙厚坦  王方  包建涛 《疑难病杂志》2014,(11):1126-1129,1133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对肝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0例为治疗组,经肝固有动脉进行异体人脐血干细胞移植;选择资料匹配的同期住院未行脐血干细胞输注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门静脉血流动力学、B型超声肝脏体积及造影剂消退时间等指标,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肝内脐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为100%,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3、6个月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Alb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3、6个月总胆红素(TBil)明显降低,对照组治疗6个月时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1、3、6个月后甲胎蛋白(AFP)明显增加,且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与移植前比较,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PT)于移植后3、6个月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纤维蛋白原(Fib)在移植后3、6个月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时间(TT)在移植后均呈降低趋势,但与移植前差异不显著,对照组亦无明显变化(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门静脉最大流速(PVX)、脾静脉最大流速(SV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肝脏体积均有增大趋势.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脐血干细胞移植后,治疗组造影剂消退时间明显减慢(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肝固有动脉行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可以改善肝功能及静脉血流情况,且安全有效,为临床肝病的治疗探索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林兰英  林财珠 《黑龙江医学》2009,33(10):727-729
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以下简称高渗盐复合液)对急性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手术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肝、肾、凝血功能、电解质和尿量的影响。方法急性颅脑损伤手术伴失血性休克患者25例,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手术开始前输入高渗盐复合液250 mL,输注速度10 mL/(kg.h)-1。检测输注前、输注后24 h的肝、肾、凝血功能,并在输注前、输注后30、60、120 min、24 h,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Na+、K+、CL-、HCT。观察并记录输注前、输注毕、输注后30、60、120 min、术毕SBP、DBP、MAP、HR。输注前放空尿袋,观察并记录输注后30 min、60 min、120 min、术毕尿量。结果输注毕、输注后30、60 min血压明显升高(P<0.05);在输注后各个时间点心率明显下降(P<0.05),尿量明显增加。血气分析检测电解质和HCT的结果,血清Na+在输注后30、60 min明显升高(P<0.05);在输注后120 min稍有下降,在输注后24 h恢复至正常水平,与输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K+、C1-24 h恢复到正常,且与给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CT24 h未恢复到正常,且与给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其输注前及输注24 h的结果,除TBIL、DBIL和APTT检测结果有差异外,其他几项2个时间点的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渗盐复合液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手术患者,在升高血压、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同时,可提供一种有效地扩充血容量液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人工肝血浆滤过透析(PDF)模式及人工肝血浆置换(PE)+血液滤过透析(CHDF)模式在晚期肝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肝衰竭晚期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PDF治疗,对照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PE+CHDF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临床肝功能生化的改善情况及对临床治疗3个月病死率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前生化治疗比较无差别(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较观察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3个月死亡率相同,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晚期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PE+CHDF治疗与配合PDF治疗相比,能获得更好的肾功能改善及脱水效果,相近的肝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但在节约治疗时间及治疗成本的控制方面PDF更有优势。两组患者3个月病死率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