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取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06年~2008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住院患者40例,分为手术组(20例)和非手术组(20例).手术组通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静脉取栓,术后辅以溶栓、抗凝、祛聚等治疗;非手术组采用常规抗凝、祛聚等治疗.结果 平均随访12个...  相似文献   

2.
董春锋  王苏杭 《医学综述》2012,18(16):2673-267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0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观察组)及200例术后未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及术后患肢皮下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肢皮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同时不增加患肢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不同频次应用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行腹腔镜子宫全切、年龄35~75岁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患者根据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程度分成了3个组(高、中、低危组),再将每一组的研究对象按组别随机分配到A、B、C 3个试验组.A组,术后不用预防措施;B组,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澳思达) 4 100U次皮下注射,1次/d,连用5d;C组,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澳思达) 4 100U皮下注射,1次/12h,连用5d.结果 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4/50),B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50),C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50).结论 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可以明显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术后不同频次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于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行分段剥脱术+腔内激光闭合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40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不给于抗凝药物,实验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对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浸透敷料出血、切口出血、血小板减少以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两组患者在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和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防时,低分子肝素具有比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安全性高,应该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自2004年11月~2011年8月收治16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内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联合浅表曲张静脉激光腔内治疗并局部清创和(或)植皮术的手术方式。结果本组患者刀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为11.3天。46例下肢活动性溃疡于术后平均愈合时间15天。平均随访时间21.3个月,139例患者肢体下肢酸胀沉重症状消失,27例患者肢体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12例患者肢体局部出现静脉曲张复发,再次门诊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后治愈。结论采用内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联合静脉激光腔内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可有效处理小腿穿通静脉及足靴区浅表静脉曲张,并且避免足靴区手术切口并发症,配合清创植皮,临床疗效明显,实现了微创、安全、简单有效的目的,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选取老龄髋部骨折患者166例,按入院先后分为治疗与对照2组,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结合足底静脉泵物理预防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结合足底静脉泵物理预防治疗,对比2组患者用药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10 d后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DVT的发生率为5%,对照组DVT的发生率为2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均较术前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龄患者髋部骨折后早期采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是必要的,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的预防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髂股静脉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患者经腘静脉插管球囊扩张狭窄或闭塞的髂股静脉并支架置入术治疗,伴下肢浅静脉曲张5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同时行患肢大隐静脉及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3例下肢溃疡患者通过换药后点状植皮。结果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肺栓塞发生,治疗2周后,治愈和显效14例,有效6例。5例伴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经腔内激光治疗术后浅静脉曲张消失,3例伴下肢溃疡的患者溃疡面出现新鲜肉芽组织,经清创后行溃疡点状植皮痊愈。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见效快等优点,其近期效果较好,但需长期抗凝治疗,并穿循序减压弹力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溶栓加抗凝组与单纯抗凝组比较,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能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估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尿激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及二炮总医院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9例,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全部患者均通过下肢血管彩超确诊.本组患者经患肢足背静脉输注尿激酶7~10天,(25~50)万U/天;同时辅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0~14天,4000~64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其中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20例.出院后服用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继续抗凝治疗5~26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全部缓解并顺利出院.其中发生肺动脉栓塞4例,2例为有症状性肺栓塞,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好转.63例随访1个月至4年,平均14.1个月.结论 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置入永久或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田七祛瘀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田七祛瘀胶囊口服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单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程均为1周.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且凝血酶原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12.5%(P<0.05).结论:田七祛瘀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物理方法预防骨盆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间歇充气压力泵( IPC)及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骨盆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0年10月该科45例骨盆肿瘤术后患者应用LMWH及IPC预防DVT发生的情况,其中LMWH组21例,IPC组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性质、手术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创腔引流量、D-二聚体阳性率及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C可有效地预防骨盆肿瘤术后患者DVT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经住院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院外分别继续应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e weight heparin,LMWH)或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s,VKA)的效益-风险比的对比研究,探讨较为有效、安全、简便的抗凝方案。【方法】将2008年12月-2011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B组(应用华法林),并随访6个月,期间通过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调整用药方案;每2个月做1次全面随访,包括有无出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和复发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均取得有效的抗凝效果,并且A组副作用发生率在各监测点明显低于B组(P<0.05),随访中发现两组DVT复发率无差异(P>0.05),但随着抗凝时间延长,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增加。在DVT复发患者中,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复发率最高,其次是股静脉、腘静脉。患者对应用A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较高。【结论】DVT患者院外继续应用LWMH抗凝效果可靠,用药安全性高,副作用较小,操作及监测简单,与应用VKA相比效益-风险比较高。  相似文献   

13.
王桂霞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9-20
目的观察米格列醇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尿微量白尿蛋白排泄率的影响。方法对根据WHO的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初治患者,先采用经饮食控制、运动治疗或同时进行1个月以上,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初治患者,随机分为米格列醇组和格列喹酮组,疗程3个月,治疗期间,每月随访1~2次,检测相关指标。结果两种药物均具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组内比较结果显示,米格列醇和格列喹酮均可以降低早期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尿素氮、肌酐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米格列醇具有良好的降糖功能,还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对早期的DN患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改良张力带与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髌骨骨折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从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平均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改良张力带固定组优良率87.5%,聚髌器固定组优良率92.4%,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平均出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张力带和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异,聚髌器固定组在手术时间与术后平均出血量方面明显少于改良张力带固定组,且改良张力带固定组病例中较多患者存在钉尾刺激症,严重时影响康复锻炼,在费用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静脉腔内激光(EVLT)和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分析2009年1月~2011年5月该院采用(EVLT)90例及10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资料,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结果 EVLT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 EVLT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丁淑容  彭艳   《中国医学工程》2009,(4):282-283,287
目的探讨假性胰腺囊肿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手术治疗假性胰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均行一期内外引流术(A组),其余30例(B组)均行内或外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肠瘘、住院时间与费用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复发与腹腔感染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一期囊肿胃肠内外引流术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假性胰腺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梦醒丸合并氯丙嗪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将68例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梦醒丸+氯丙嗪)35例和对照组(氯丙嗪)33例。研究组梦醒丸18 g/d分2次口服,氯丙嗪起始剂量为50 mg/d分2次口服,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最大量加至500 mg/d。对照组氯丙嗪服用方法和剂量同研究组。两组观察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1个月、2个月、3个月,使用BPRS量表进行评定分析,观察疗效。使用Tess量表结合实验室检查评定观察副反应。【结果】(1)治疗1个月时研究组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有效率为51.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BPRS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月时研究组和对照组BP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显效时间上优于对照组。(3)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在副反应发生的总人次分别为28和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制剂梦醒丸合并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与单用氯丙嗪疗效相当。但对急性期和近期症状控制比单用氯丙嗪快。对焦虑抑郁、缺乏活力症状疗效优于单用氯丙嗪。同时可减低西药用量和减轻药物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视网膜病变(ROP)患儿[包括急进型后部ROP (AP-ROP)、阈值期ROP及阈值前Ⅰ型ROP,诊断均符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指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小剂量组42例,对照组使用0.25 mg/0.025 mL康柏西普治疗,小剂量组使用0.15 mg/0.015 mL剂量康柏西普治疗。记录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屈光不正发生率;比较治疗前后眼压;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屈光不正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眼压高于小剂量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盲肠造瘘联合小肠排列术治疗腹茧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 该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半个月拔除盲肠造瘘管,20d左右痊愈出院.全部病例随访,平均(23.4±19.3)个月,其中1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与14个月出现肠梗阻,经对症保守治疗后治愈;其余病例随访均未见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盲肠造瘘联合小肠排列术是治疗腹茧症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孙铁忠  何晓芳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2,21(9):678-681,F0003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 wilfordii,TW)与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分别联合泼尼松(prednisone,PED)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疗效、复发率等差异。【方法】对随访的经TW+PED治疗组[分3次口服TW 2 mg.(kg.d)-1,缓解后减量维持,6个月无效者停药,同时口服PED 0.5~1 mg.(kg.d)-1,8周后逐渐减量]和经CTX+PED治疗组[静脉滴注CTX 0.5~1.0 g.(m2.m)-1,1次/月,共6个月,此后每3个月1次,累计剂量8~10 g,同时口服PED0.5~1 mg.(kg.d)-1,8周后逐渐减量]定期检测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肝肾功能等指标,对患者治疗期间的疾病缓解率、复发率等进行观察。【结果】两组尿蛋白定量及血浆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变化,TW+PED治疗组患者最大缓解率出现在约第6个月;CTX+PED治疗组患者最大缓解率出现在约第12个月,两组总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TW+PED组患者复发出现在约第12个月;CTX+PED治疗组患者复发出现在约第18个月,CTX+PED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TW+PED治疗组(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IMN均有一定的疗效。TW+PED方法和CTX+PED方法相比较,前者患者的病情缓解发生早于后者,在总缓解率方面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前者短期的复发率要高于后者。对于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效果及患者肾功能的进展,仍需进一步的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