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方合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经方合用的相关条文及历代名医名家运用经方的相关文献,探析经方合用的原因、合用原则、合用的形式及历代医家运用经方合用的典范,结合自己临床上经方合用的经验与体会,探讨仲景经方合用的思想,为临床经方合用提供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知网1980-2011年公开发表的岭南地区研究经方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归类、分析评述,对近30年岭南地区经方临床运用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经方在岭南地区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包括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骨科;应用广泛、方法灵活且疗效卓著的经方有桂枝汤类方、柴胡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根据岭南特有的地理、气候、人文等特点,谨守方义,药因证用,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精心遣药,量随证变是岭南地区经方运用特色。探讨岭南地区经方运用规律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张聿青医案》的详细研读,分析探讨清代名医张聿青应用仲景经方的学术特点。张聿青秉承师古而不泥古的精神,善于抓病机灵活运用仲景经方。既承袭经方之方与法,紧扣病机,巧用经方异病同治,亦可根据临床实际取经方之法而不泥其方,病症互参,扩大经方的运用范围,对现代临床上经方的应用有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余年,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喜选用经方,尤以<伤寒论>方为多,屡试屡验,颇得其旨.本文精选两则运用经方治疗急性热病的临床验案以飧读者,与其共勉.  相似文献   

5.
唐宗海的《血证论》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血证专著,对血证机理及血证临床诊治论述详细全面,条理清晰。其学术思想根植于中医经典,他认为血证渊源出经方,用经方独重小柴胡汤,学经典重义不重形并且善于药物的加减化裁,补血证临床诊疗之空缺。唐氏特别善用前人经典处方,尤其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其对经方的理解和运用贯穿于血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各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用经方的经验。其方配伍精当,变通化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已得到充分验证,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方证对应,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点,亦是运用经方的一大原则。临证时有是证则用是方,方证紧密结合,乃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但在临床运用上,一些医者总感觉临床疗效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原因在于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的过程中存一些误区:只重局部,忽略整体;只重方“证”对应,忽略病机;只重症状体征,忽略脉诊;只重单方,忽略合方;只重经方,忽略时方;只重方证,忽略药量。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上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时不仅要重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同时应将“抓主证”与“辨病机”结合起来,更要注意患者整体情况综合辨证,不能顾此失彼,同时不能忽略时方、合方及药物剂量,避免临证误区,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现代医学多运用抗感染抗病毒等治疗方法,有效者亦有无效者,笔者运用经方治疗2例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显的病例,经用经方治疗后效如浮鼓,故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研究经方应从临床实践着手历代医家研究经方、注释经方的书籍汗牛充栋。虽然有很多人研究经方,但是在临床中能熟练运用经方的人却很稀少,应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第一要看经方研究者能否在临床实践中熟用经方。第二要看经方研究者能否把历代医家已用过的经方通...  相似文献   

9.
经方多指《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剂,经方立法严明,配伍精当,虽历经千百年,若用之得宜,仍效如桴鼓.何庆勇副教授善用经方,强调方证辨证,指出桂枝附子汤的方证是畏风、肌肉疼痛、阴雨天加重、脉虚浮涩;推崇运用仲景本源相对剂量,特别强调附子的剂量;注重随证活用或叠用经方.临床使用桂枝附子汤治疗痹证,每收良效.  相似文献   

10.
对于经方的临床应用,应强调把握经方内涵、灵活施治的重要性。谨守病机,活用经方,对拓宽中医临床诊治思路尤为重要。临证采用经方半夏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运用旋覆代赭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加减治疗呕吐、便秘,用四物汤加养血活血补肾健骨之品治疗股骨头坏死均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素圃医案》系清康熙年间江浙名医郑重光(号素圃)晚年的医案集,《素圃医案》4卷计收184案.素圃为火神派前期的扶阳名家,医案具有鲜明的火神派风格.笔者对《素圃医案》这本旷世奇书作了逐方逐药研究,现在此从“重视阳气”、“敢用姜附,喜用人参,重用茯苓”、“治病宗经,喜好经方”、“诊断独重脉诊”、“善用合方和药物组成”、“博采后世名方成方”等几个方面将其特色浅探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为阐述外感疾病的专书,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专著,全书共计397条原文合113首方剂。承《黄帝内经》,理论联系实际,首创“六经辨证论治”治疗外感病。其中的“三承气汤证”是一个典型缩影,可谓“冰山一角”。其方证主要包括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后世演化不胜枚举。此三证在《伤寒论》中共涉及条文34条:其中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7条,“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2条,“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1条。其内容思想贯穿全篇始末,是辨证论治思想的经典体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调查整理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藏药成方制剂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现状,为藏药成方制剂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1980年至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收录的20种藏成方制剂的不良反应临床相关文献,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收集到20种藏成方制剂的不良反应相关文献51篇。结论:藏成方制剂可能引起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偶见过敏反应,有时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建议临床使用过程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药师以会诊方式参与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探讨其在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方法抽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临床药师会诊并参与制订的284张(255例)TPN处方,对处方中用药选择、能量供给、配比以及稳定性等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临床药师参与设计的284张TPN处方药物选择合理、能量供给适宜、热氮比、糖脂比比例合适、电解质浓度无一例超标;用药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以会诊的方式参与制订个体化的肠外营养处方,可保证组方的合理性、稳定性、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石志超教授临床辨治急腹症,总结出治从少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分清虚实真假。灵活运用“腑以通为用”,清、下勿过的辨治原则,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抵挡汤临床应用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抵挡汤是活血化瘀的名方,古代主要用此方治疗"蓄血证",近年来,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内伤杂病都表现为瘀热互结,亦可使用抵挡汤治之,应用此方治疗各科疾病,临床屡有报道,文章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从主要病机、方论解读、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对葛根芩连汤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本方所针对的主要病机为“脾虚湿阻,湿热交结”;在其配伍环境中,君药葛根发挥其输肌以散之功;临床广泛治疗以“湿热阻滞”为主的病证,不惟“泄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严氏济生方》附子方药配伍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附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济生方》中82张附子方,对其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附子方中温里药使用频率最高;补气药、解表药、补阳药、理气药、收涩药、补血药是附子常配伍的药物。结论:《济生方》附子方药配伍规律体现重视温补阳气以固根本的思想,通过合宜的配伍,增强药力,使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既取速效,更求稳妥。  相似文献   

19.
耿樱  段安  杨淳  张维平 《中外医疗》2014,(27):161-163
针灸处方思路的形成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学理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共治,强调病、证、症的整体把握。该文试从"病、证、症结合"和"经筋病、脏腑病、皮部病、络病辨位治疗"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临床疾病针灸治疗处方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依据,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针灸临证处方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