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p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失败模式,并依据其失败模式讨论术后放疗意义及可行性。方法 对2007-2010年符合入组条件的227例pT3N0M0期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主要分析其单纯手术后失败模式,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来探讨p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辅助性放疗意义及适合人群。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OS、LR、DM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治疗后出现胸腔内LR 58例(25.6%),DM 27例(11.9%),其中10例为LR+DM。单纯胸腔内纵隔淋巴结复发所占比率为50%(29/58)。单因素分析显示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术后3、5年OS率低于胸中、下段患者(P=0.000),而其胸腔-区域复发率高于后两者(P=0.047);低分化鳞癌患者3、5年OS率低于中高分化鳞癌患者(P=0.005),而其DM率高于后者(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不同病变部位、不同病理分化程度为患者OS的影响因素(P=0.014、0.010);病变部位为影响患者胸腔内LR的影响因素(P=0.046);不同病理分化程度为DM的影响因素(P=0.000)。结论 p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行常规胸腹两野根治术后胸腔内LR为其主要治疗失败模式,且胸上段食管癌高于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建议p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胸上段患者行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食管鳞癌两野术后有阳性淋巴结转移者复发率很高,回顾分析食管鳞癌术后淋巴结转移者,采用术后淋巴结转移区域预测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 收集329例胸段食管鳞癌两野R0术后淋巴结转移患者资料,术后淋巴结转移区域位于上腹部、纵隔、纵隔+上腹部者分别为116、119、94例。计数资料行χ2检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影响术后复发因素;累积复发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和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总复发率为72.4%(239/329),总局部区域复发率为58.1%(139/329),其中颈部、纵隔和上腹部复发率分别为14.6%、42.9%和10.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淋巴结转移区域是影响术后总复发和局部区域复发的因素(P<0.05)。术后淋巴结转移区域位于上腹部、纵隔、纵隔+上腹部者术后总复发率和局部区域复发率分别为57.8%、77.3%、85.1%和44.0%、62.3%、72.3%;术后淋巴结转移区域也是影响术后纵隔和上腹部复发的因素(P<0.05),但不影响颈部复发(P>0.05);术后淋巴结转移区域位于上腹部、纵隔、纵隔和上腹部者,术后纵隔和上腹部复发率分别为27.6%、47.1%、56.4%和12.9%、4.2%、13.8%。结论 食管鳞癌两野术后淋巴结转移者失败原因主要为局部区域复发;术后淋巴结转移区域可以预测术后总复发和局部区域复发,尤其是术后纵隔或上腹部复发,其结果有助于指导术后辅助放疗靶区设计。  相似文献   

3.
术后辅助3DRT改善pT2-3N0M0期食管癌患者长期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3DRT (3DCRT、IMRT)在pT2-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辅助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04—2011年本院入组pT2-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3DRT前瞻性非随机Ⅱ期临床研究的96例及同期全部单纯手术820例患者的复发、生存及放疗不良反应。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Cox模型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放疗组T3期、肿瘤长度≥5 cm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术后放疗、单纯手术组5年样本数分别为35、270例。术后放疗、单纯手术组5年OS率分别为74.3%、59.9%(P=0.010),5年DFS率分别为71.0%、51.7%(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放疗是影响OS、DFS的因素(P=0.030、0.004)。术后放疗组和单纯手术组总复发率、LRR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2.9%和43.0%(P=0.000)、18.8%和35.2%(P=0.001)、11.5%和21.3%(P=0.024)。术后放疗组25例(26.0%)发生3级早晚期不良反应。结论 辅助3DRT较单纯手术降低了pT2-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率,提高了5年DFS、OS且不良反应反应可耐受,但还需前瞻性Ⅲ期随机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胸中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结复发危险因素,并依据结果讨论术后放疗靶区设计方案。方法 对2007—2012年间收治的 913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根治性术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析影响患者治疗后出现腹腔淋巴结复发的因素,并比较高危人群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OS并Logrank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分析与腹腔淋巴结复发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疗后 37例出现腹腔淋巴结复发,复发率为4.1%;复发部位共53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低分化鳞癌、pT3+4期、术后病理阳性淋巴结数≥3个和术后显示腹腔淋巴结阳性为影响腹腔淋巴结复发因素(P=0.032、0.001、0.009、0.000)。多元回归分析病理T分期、术后病理显示腹腔淋巴结阳性为影响腹腔淋巴结复发因素(P=0.011、0.000)。术后放疗可以提高术后腹腔淋巴结阳性和pT3+4期患者OS和LC,而对降低DMFS作用有限。结论 T分期和术后腹腔淋巴结阳性为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结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对pT3+T4期期和术后病理显示腹腔淋巴结阳性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两野根治术后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胸段食管鳞癌行胸腹两野食管癌根治术后、分期为pT3N0M0者249例,中位年龄60岁(33~78岁);胸上段39例、胸中段166例、胸下段44例,病变中位长度5 cm(2~12 cm);术中无粘连者35例、轻度粘连者90例、重度粘连者124例;术中清扫淋巴结中位数9枚(1~27枚);98例单纯手术、151例行术后辅助治疗。结果 249例中1、3、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分别为90.0%、68.7%、55.2%和82.1%、61.7%、5 3 . 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位置、病理分化程度和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与O S 有关(P<0.05);年龄、肿瘤位置和术中粘连程度与PFS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CT有纵隔小淋巴结(<1 cm)和清扫淋巴结数目是OS独立影响因素,肿瘤位置是影响PFS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治疗对OS和PFS均无明显影响;但术前CT纵隔有小淋巴结(<1 cm)者,术后辅助治疗可以提高OS和PFS(P<0.05)。结论 p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胸腹两野根治术后,肿瘤位置影响OS和PFS,胸下段癌预后最好,胸上段癌预后最差;术中清扫淋巴结数多、术前CT纵隔无淋巴结者预后较好,反之预后较差;术前血红蛋白高者生存率低;而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有待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模式,并分析术后病理分期与复发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15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74例局部晚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全组患者均采用术前同期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化疗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放疗剂量为40.0~50.4 Gy,常规分割。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差异,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53.9个月,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为44.8%,其中59例(33.9%)患者复发。术后病理分期为0/Ⅰ、Ⅱ、Ⅲ期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2.2%、38.7%、68.2%(P=0.000),疗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4.7%、61.4%、20.9%(P=0.000)。20.5%的0/Ⅰ期或Ⅱ期患者的复发时间在术后3年以上,而Ⅲ期患者的复发时间均在2年以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化疗方案、放化疗相关病理反应是影响无复发生存的因素(P=0.027、0.047、0.010、0.005)。结论 胸段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病理分期与复发风险密切相关,临床医生可根据不同的病理分期制定个体化的随访监测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者挽救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2008—2009年间第四医院收治的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者108例,其中局部区域复发59例、远处转移26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23例。复发后支持治疗53例,挽救性放疗32例、化疗9例、放化疗14例。Kaplan-Meier法计算OS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100%。全组复发后1、3、4年OS率和中位OS期分别为29.9%、16.5%、14.4%和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方式和挽救治疗与复发后OS有关(P=0.017、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挽救治疗是影响复发后OS的唯一因素(P=0.000)。与支持治疗相比,复发后化疗、放疗和放化疗能使死亡风险分别下降约76.7%、76.7%和86.1%。结论 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后疗效不佳,挽救治疗能明显改善复发后OS。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pT1~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失败模式,失败后挽救治疗的价值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并在术后出现失败的265例pT1~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其失败模式以及挽救性治疗对患者预后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失败后全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2.9%、20.0%和15.2%,中位9.8月(95%CI:7.9~1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分化程度、失败类型、失败后放疗和放化疗为显著影响失败后患者生存的因素(χ~2=5.090,8.319,11.566,17.982,6.87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失败后治疗和失败后放化疗为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分化程度和失败后治疗模式为影响pT1~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失败的独立性因素,挽救性放疗和放化疗可以提高此部分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N0期食管鳞癌术后预防性放疗价值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N0期食管鳞癌术后预防性放疗价值.方法 分析1993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术后病理诊断证实鳞癌、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N0期患者859例,其中单纯手术760例,术后放疗99例.术后3~4周开始放疗,放疗中位总剂量50 Gy,分25次,2 Gy/次,5次/周,5周完成.结果 5年生存率手术组和术后放疗组分别为72.2%和77.4%(x2=0.13,P>0.05).分层分析术后放疗较单纯手术可提高pT4期及病变长度>5cm的生存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67.1%对34.6%(x2=7.72,P<0.05)和81.3%对70.2%(x2=4.01,P<0.05),并能降低pT4期瘤床复发率.结论 N0期食管鳞癌术后预防性放疗可明显提高pT4期及病变长度>5cm的生存率和降低pT4期瘤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模式,为指导术后放疗靶区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1-2017年间接受根治性切除且术后复发的66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临床资料,参照AJCC第八版食管癌分期定义,将1-8M区定义为中上纵隔淋巴结引流区,8Lo、9、15区定义为下纵隔淋巴结引流区,16-20区定义为上腹部淋巴结引流区。结果 41例(62%)患者发生单纯局部区域复发,25例(38%)为远处转移。54例患者共计148枚淋巴结发生治疗失败,最高危的复发区域为中上纵隔淋巴结引流区(118/148,80%),其次为上腹部淋巴结引流区(24/148,17%)。发生上腹部淋巴结失败患者共计9例,其中6例为胸下段癌,8例(89%)为术后病理≥Ⅲ期。结论 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高危淋巴结区为中上纵隔,术后放疗靶区应重点涵盖。对于术后病理≥Ⅲ期胸下段鳞癌患者需谨慎考虑照射上腹部淋巴结引流区。吻合口及下纵隔可能不需常规包含在射野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T2-3N0-1M0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远期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2-3N0-1M0期胸段食管鳞癌127例初治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单因素Kaplan Meier法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127例接受根治手术患者的总生存期(OS)及其影响因素,应用列线图模型实现对患者个体1、3、5年生存率的数值预估。结果 127例患者术后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54.3%、38.4%,中位OS为40.0个月(95%CI:32.285~47.715个月)。Cox多因素分析显示,pT分期(pT2、pT3)、pN分期(pN0、pN1)、有无脉管瘤栓、肿瘤直径(≤3 cm、>3 cm)是影响根治切除术后OS的独立因素,pT3、pN1、有脉管瘤栓和肿瘤直径>3 cm分别较对应项的生存期缩短,风险倍数分别为2.207、2.157、1.758和1.607倍(均P<0.05)。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准确预测pT2-3N0-1M0期胸段食管鳞癌个体根治术后的生存率。结论 pT2-3N0-1M0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1、3、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预后差,其生存预后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肿瘤直径4个因素密切相关,值得临床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Wu J  Chai Y  Zhou XM  Chen QX  Yan FL 《癌症》2007,26(3):307-311
背景与目的:食管切除局部区域淋巴清扫是胸下段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旨在评价Ivor Lewis食管切除术二野淋巴清扫治疗胸下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73例行Ivor Lewis食管切除术二野淋巴清扫的胸下段食管鳞癌病例,观察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指标,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1%,死亡率2.7%.淋巴结转移率71.2%,上纵隔淋巴转移率17.8%.Ⅰ期5例,Ⅱ期34例,Ⅲ期32例,Ⅳ期2例.总的5年生存率为23.3%.N0与M病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38.1%与17.3%(P<0.01).ⅡA、ⅡB、Ⅲ期病例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31.2%、27.8%、12.5%(P<0.01).结论:Ivor Lewis食管切除术二野淋巴清扫治疗胸下段食管鳞癌是一项安全的手术,可增加完整切除(肉眼及镜下均无癌残留)机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瞻性研究益气通络解毒方为主的中医辨证施治联合平消胶囊对食管鳞癌术后pT1-3N1-2M0患者辅助化疗后复发转移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收治的食管鳞癌术后pT1-3N1-2M0患者,均排除复发或远处转移,入组后服用益气通络解毒方联合平消胶囊辅助化疗,连续服用6个月至不能耐受或疾病复发转移,观察疗效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实际入组的36例患者中,6例(16.67%)患者出现了疾病进展,1例(2.78%)吻合口复发,3例(8.33%)局部淋巴结转移,1例(2.78%)腹腔淋巴结转移,1例(2.78%)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复发转移率为16.67%,DFS为83.33%。结论:益气通络解毒方联合平消胶囊辅助化疗治疗方案可提高食管鳞癌术后的DFS,降低复发转移率,但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该结果尚需进一步高质量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vor-Lewis 手术后辅助放疗对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预防作用,旨在于提高食管癌手术的局部控制率。方法:回顾1999年6 月~2004年6 月间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采用改良Ivor-Lewis手术并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治疗366 例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应用SPSS13.0 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Kaplan-meier 法计算复发率;Log-rank 检验比较复发率差异;Cox 回归分析判定手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 年内,366 例患者中105 例(28.7%)发生淋巴结转移,占全部复发患者的52.2%(105/201)。 181 例辅助放疗患者中,3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20.4%),与单纯化疗和未经系统性辅助治疗患者相比,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降低(P<0.05)。 103 例单纯化疗患者中,3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32.0%),低于未经手术后辅助治疗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 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T 分类、淋巴结转移和手术后辅助放疗是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改良Ivor-Lewis 手术无严重的手术后并发症。术后辅助放疗患者的局部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降低。肿瘤的T 分类、淋巴结转移和手术后辅助放疗是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Ivor-Lewis 手术辅助术后放疗,是对胸中段食管鳞癌实现预防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的有效候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的复发模式及其影响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5年间确诊的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及随访资料完整可分析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275例。分析新辅助联合手术治疗后复发的模式、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及影响复发的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3~84个月),术后首次复发中位时间为10.6个月(2.0~69.1个月)。全组患者1、2、3年复发率分别为32.0%、45.1%、52.3%。全组共出现152例(55.3%)复发,其中77例(50.6%)为局部区域复发(LRR),34例(23.4%)为远处转移(DM),33例患者(21.7%)为LRR+DM,8例(6.0%)患者复发部位不详。LRR者中淋巴结复发最常见(98例,89.1%),DM者中肺转移(33例,49.3%)、肝转移(16例,23.9%)、骨转移(14例,20.9%)和非区域淋巴结转移(14例,20.9%)较常见。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T分期(P=0.008)、N分期(P<0.001)及清扫淋巴结数目(P<0.001)是影响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后仍有较高复发率,区域淋巴结为最常见复发部位。术后病理T、N分期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是影响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TSCC)术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同时比较不同治疗模式对预后影响。 方法 对2007—2010年间收治的 480例pT3N0M0期TSCC术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同时比较不同治疗模式对预后影响。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全组患者随访满1、3、5年者分别为439、333、278例,1、3、5年OS和DFS分别为90.0%、68.7%、57.9%和82.3%、60.4%、52.3%,中位数分别为87个月(95%CI=74.7~99.4)和71.3个月(95%CI=55.1~87.5)。三组患者部分临床病理资料的构成比有差异,经倾向得分匹配法法配对后每组各 55例患者且各组具有可比性(P均>0.05),倾向得分匹配法配对后单纯手术、术后化疗、术后放化疗/放疗患者的1、3、5年OS和D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6);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病变部位和治疗方式为影响患者OS和DFS的因素(P=0.029、0.004、0.000,P=0.009、0.003、0.002),另外病变长度为影响患者DFS的因素(P=0.003)。 结论 pT3N0M0期TSCC术后患者仍有较高的治疗失败率,术后放化疗或放疗可以改善pT3N0M0期TSCC患者的预后,提高术后患者 5年OS和DFS,但最终结论需要前瞻性大宗病例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