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我国麋鹿资源的发展历程、药用价值及其本草记载,并基于麋鹿种群数量的有效恢复和快速扩大的资源现状,提出了以发展药用经济动物资源为目的,引导和推动麋鹿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建立野化驯养与人工规范化养殖相结合的麋鹿生物资源发展模式;以麋鹿角、麋鹿茸等药用部位的科学合理利用为目的,开展系统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研究制定符合国家法定标准的麋鹿各药用部位加工药材的生产技术体系与质量标准体系;以麋鹿资源为原料研究开发独具特色的系列健康产品.通过实施麋鹿药用资源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养殖,以提高麋鹿种群的质量与数量;通过麋鹿入药部位功效物质基础的系统研究,以揭示这一生物资源宝贵的药用等经济价值和不可替代性,促进麋鹿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麋鹿为我国珍贵的药用生物资源,其茸、角、骨、肉、血等入药已逾千年,均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由于麋鹿在我国的灭绝而无药可用.随着麋鹿种群重引入并快速扩大,围绕麋鹿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开展了广泛的现代研究.系统分析了麋鹿药用资源的保护现状,提出了应明确麋鹿作为我国特种经济动物的战略地位,积极开展麋鹿野化驯养与人工规范化养殖相结合的资源发展模式,通过开展以麋鹿药用资源科学合理利用为目的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并研究开发独具特色的麋鹿系列产品,促进麋鹿生物资源在中药农业、工业、商业、保健品业、食品业、化妆品业以及加工设备技术等产业化的构想,以期引导和推动麋鹿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麋鹿为中国特产珍贵药用动物,药用历史已逾千年。近代,麋鹿在我国灭绝,从而无药可用。今天,麋鹿重新引入我国,种群扩大,恢复药用地位成为可能。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麋鹿古代药用状况与现代研究进展,以期推动麋鹿由保护物种向经济型驯养动物转型,逐步将麋鹿角等组织器官开发成为新资源药材及系列深加工产品,促进麋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麋鹿产业健康发展,造福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4.
中药资源化学研究目的是促进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的有效生产、合理利用和产业的提质增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药用生物资源可利用物质、潜在利用价值的发现技术和手段,有赖于中药资源类群中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多途径、多层次、精细化利用和产业链的有效延伸,从而实现其循环利用的资源化学研究和资源产业健康发展的目的。该文基于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将围绕5个方面对中药资源化学与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及目标任务进行论述:立足于资源稀缺性原则,寻找发现或人工生产可替代性资源,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自然资源;立足于资源多宜性原则,通过系统性和精细化开发利用,实现资源价值增值和价值补偿,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立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益;基于化害为利的资源化策略,研究揭示外来入侵生物资源的药用及多途径利用价值并加以有效利用,转化和丰富我国药物资源体系;基于化学成分结构修饰策略,发掘和提升中药资源性化学物质的利用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以期为提升中药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中药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从根本上转变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麋鹿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入药历史已逾千年,但由于近代麋鹿的灭绝而导致无药可用。如今麋鹿种群随着重新引进,种群扩大使其药用地位的恢复成为可能。麋鹿角是麋鹿自然脱落产物,其资源蕴藏量随着种群扩大而日渐增大,其珍贵药用价值也亟待利用。首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的麋角丸,是中医药典籍中首张以麋鹿角作为君药的方剂,具有显著的补益功效。原书详细介绍了丸剂的组成、制法、功效主治与服用方法。但是由于该方已逾千年,处方关键信息与现代已有较大变化,严重影响了该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与产品开发,亟待系统梳理总结。该文依据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并对比2020年版《中国药典》,系统考证总结了麋角丸的处方来源、历史沿革、药物基原与炮制、处方剂量、制法用法等方剂关键信息,以期为该方的临床应用与后续的产品开发提供依据,推动麋鹿角这一珍贵药用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与评价麋鹿角中多糖类成分。方法:分别采用Elson-Morgan法、硫酸咔唑法及苯酚硫酸法,以氨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和葡萄糖为对照品,测定不同鹿龄及不同角部位麋鹿角样品中的氨基多糖、酸性多糖及中性多糖,并与鹿角进行比较。结果:多糖类成分含量因鹿龄和角部位不同存在较大差异。3种多糖类成分总含量以2岁龄麋鹿角为最高,其次为5岁龄,6~8岁龄,3岁龄和4岁龄。不同鹿龄麋鹿角3个角部位平均含量均以中性多糖为最高,其次是氨基多糖,酸性多糖含量相对较低。3种多糖在3个角部位中的平均含量均以2岁龄麋鹿角为最高,其中氨基多糖和中性多糖的含量与宁夏产鹿角接近,酸性多糖低于宁夏产鹿角。结论:该研究可为麋鹿角药用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茱萸为木本药用植物山茱萸成熟果实的果肉干燥品。其果实成熟及采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叶片、果核等传统非药用部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不仅造成生物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增加了生态环境负担。为提高山茱萸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其药材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基于中药资源化学和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理念,在前期资源价值挖掘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山茱萸叶及果核等非药用部位含有的化学成分,结合其可能的生物活性及潜在应用价值,提出山茱萸资源提质增效与产业绿色发展的若干建议,以期为山茱萸传统非药用部位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是中药资源存在和药用生物资源繁衍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土地也是联系中药资源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药资源处于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复合系统中,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包括资源本身的持续性,还涉及到资源所处环境的持续性。基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相关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成果,进行中药资源所在区域环境的变化情况,及其与中药资源变化情况之间的关系研究,可为中药资源调查、变化情况监测、种群保护和人工种植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有助于深入研究中药资源及其所在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原因及未来变化趋势和结果。进而为探求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其非药用部位的产量远远高于花序,仅菊茎叶产量就为药用部位的3.5倍;长期以来,菊非药用部位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药用菊非药用部位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值得关注。研究表明,菊非药用部位富含挥发油类、黄酮类、酚酸类以及多糖类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惊厥和改善肠道失调等功效。通过对药用菊在栽培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茎、叶、根等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药用菊非药用部位的资源价值发现与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菊资源丰富,花序为其主要药用部位,其种植、采收过程的茎叶及根等非药用部位常被废弃。菊非药用部位同样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和Patsnap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对菊资源国内外专利进行系统整理分析,从发展趋势、全球分布、申请人构成、技术领域、技术生命曲线、技术生长率及专利质量等多个角度阐述菊资源当前专利的活动特征,揭示菊资源产业发展态势及资源化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菊花及菊非药用部位资源性化学成分特点及其潜在资源价值,并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提出精细高值化、转化增效、粗放低值化及文旅融合特色化的菊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策略与途径,为提升菊资源利用效率,延伸菊资源经济产业链,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构建及产业化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保护好和利用好中药资源已列入我国"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本团队针对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与深加工全产业链存在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等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在创新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的独特理化特性与资源化潜力,集成生物转化、化学转化、物理转化等适宜技术,系统创建了五类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基于药材生产过程传统非药用部位的新资源药材、医药产品开发模式;基于中药固废物及副产物的生物酶、低聚糖、生物醇等系列产品开发模式;基于中药固废物的炭-液-气联产产品开发模式;基于药材生产过程传统非药用部位的功能食品开发模式;基于中药固废物的功能材料制备及产品开发模式。研究成果通过产业化示范,服务于我国中药资源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麋鹿角为古方记载的补益类名贵中药,药用历史悠久,后因药源缺乏而被迫停用.而今麋鹿已能大量繁育,且其角自然脱落,药源充足,当尽快恢复药用.文章概述麋鹿角的药用历史及其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开发利用设想,为合理开发应用麋鹿角这一珍贵药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濒危植物三角叶黄连的资源调查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道地药材雅连的原植物--三角叶黄连的药用历史、资源现状、分布、生长环境、种群特性等的调查与研究,为雅连的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核对标本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报道和总结了三角叶黄连的利用历史、自然分布特点、种群生态特性并提出了保护策略等,有利于对三角叶黄连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结论:三角叶黄连资源已经濒危,应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以有利寻找雅连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当归及其不同药用部位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当归及其不同药用部位中5个质量指标为依据,建立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当归及其不同药用部位的质量评价模式。方法根据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项下规定对当归及其不同药用部位的理化检识项目进行测定,采用HPLC及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阿魏酸及当归多糖含量。结果当归及其不同药用部位样品的相对关联度介于0.435~0.576且比较集中,其中,全当归相对关联度为0.505,当归尾相对关联度为0.576,略高于当归身和当归头样品。结论基于多指标测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系统、全面比较当归及其不同药用部位的质量,为当归药用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及药用新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按现行生物分类系统,厘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正文中收载的98种药用动物、93个动物药入药部位的基本信息;回顾了《中国药典》2020年版药用动物养殖研究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分析了《中国药典》2020年版正文收载药用动物养殖进展,以期为药用动物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管理提供参考,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王月茹  谢伟  马存德 《世界中医药》2013,8(11):1351-1352
目的:对陕南地区荨麻药用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编制分类检索表,为当地开发和利用荨麻类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有关研究文献及标本查阅,对陕南地区荨麻药用植物种类、生态分布、资源状况、药用部位及功效等进行归纳总结,编制分类检索表。结果:陕南地区荨麻药用植物有3种,基本查清了荨麻在陕南的野生资源情况。结论:陕南地区荨麻资源分布较广,但作为中药资源其开发利用较少,同时各种之间生态学均有较大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7.
创新性提出构建我国药用植物园体系,有机整合现有药用植物迁地保护机构和种质资源,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及其分所为技术依托,以各自的药用植物园为体系的主体园,联盟全国其它不同气候区域的有代表性的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保存和研究的药用植物园,共同建设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文中概述了构建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的必要性和建设规划等,系统地扩大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范围,提出建设我国药用植物迁地保护和种质资源保存信息共享平台。这将推动我国药用植物科研产业基地和行业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并进一步促进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和“三农”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枇杷作为蔷薇科枇杷属的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药食同源品种,享有“全身是宝”的美誉,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性成分、三萜酸、黄酮和多糖4大类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止咳平喘、降脂降糖等作用。然在其栽培和采收过程中,大量的非药用部位未得到合理利用,不仅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还增加了处理成本和环境污染。基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对枇杷药用部位和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资源利用现状进行整理和总结,旨在为枇杷的非药用部位的深入研究、资源价值发现与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为中药生态农业的生态功能提升及通过生态功能助力经济功能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丹参地上部分资源价值发现与开发利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根本保障。随着我国以消耗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为特征的资源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如何对药材生产过程产生的非药用部位及下脚料、中药制药等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固液废弃物及副产物等进行资源化利用,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走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亟待探索和迫切解决的重大社会及科学问题。本文以丹参药材生产过程产生的非药用部位丹参地上部分为例,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对丹参地上部分的资源性化学成分、资源价值发现及其资源化利用策略等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丹参地上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抗炎、抗肿瘤及抗氧化作用活性差异,为进一步明确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的合理使用,扩大车前草临床用药,更好地开发利用车前草资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0.2%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车前根、车前叶、车前子及除去根、叶、子剩余部位的指纹图谱;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活力,Griess法测定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水平检测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抗炎活性;采用MTT法检测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抗肿瘤活性;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法检测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抗氧化活性。结果: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指纹图谱既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差异性。药效学数据显示,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肿瘤及抗氧化活性,其中抗炎和抗肿瘤活性车前叶活性最高,车前草剩余部位大于车前根,车前子活性相对较弱;抗氧化活性车前叶最高,车前根活性较低。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醇提物指纹图谱及不同药用部位的抗炎、抗肿瘤及抗氧化活性差异,为进一步扩大车前草药材临床用药以及针对不同疾病合理利用不同药用部位精准用药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为车前草药用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及药用新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