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麦冬块根形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研究麦冬块根的形成部位、形成时期以及块根增长、增粗和体积膨大的规律!为麦冬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麦冬块根为不定根的皮层细胞膨大而成。形成过程历时6个月,形成时期相对集中于11月和次年3月。块根一经形成即迅速膨大,开始45天内可达体积的80%左右,而且,块根的直径增长速度大于其长度,与前人报道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西南中山地区玄参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对西南中山地区玄参不同生长期进行动态采样调查。根据玄参各器官生长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特点,将玄参的个体发育分为4个时期,即苗期、茎叶生长期、块根膨大期和块根充实期。玄参一生共形成叶片约370片(主茎叶50片左右)。茎叶生长期的叶面积增长速度最快,平均日增量为225 cm2,8月中旬叶面积达到16 270 cm2/株。整个生育期内叶面积系数随着茎叶的生长直线上升,茎叶生长期和块根膨大期维持在8以上,块根充实期迅速降低至0。叶面积比率总体呈降低的趋势。净同化率的变化幅度较窄,一般为1~3 g·m-2·d-1,分别在苗期和块根充实期出现了2个小高峰。比叶面积值苗期较高,生长中期有所下降。相对生长率值变化幅度较大,苗期最高,茎叶生长期迅速降低,块根膨大期有所升高,块根充实期下降,甚至出现负值。作物生长率茎叶生长期至块根充实期前期相对较高,苗期和块根膨大期后期较低。干物质积累规律为苗期慢,茎叶生长期和块根膨大期快,块根充实期减慢,略微降低,整个过程呈S曲线。生长中心由茎叶逐渐转移至块根。准确掌握玄参生长发育时期、干物质积累特点及其生长参数的变化规律,可为生产中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太子参块根膨大过程中生长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初步探索太子参块根膨大过程中的生长规律,为太子参的营养调控和高产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太子参出苗30d后每隔15d定期取样,洗净,按块根、须根、茎、叶、花和果实等生长部位分开,测定各种指标。结果:太子参干物质积累量、地下部分体积、块根直径、块根长度、膨大块根数、叶片数、开花数、须根长度、株高等性状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超过出苗105~120d后会逐渐消减,各指标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约在75~105d左右,块根干物质积累量比地上部分出现峰值的时间晚15~30d,而且,全株干物质积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地下部位转移。结论:太子参块根干物质动态积累变化规律可利用Ration方程Y=(a+bx)/(1+CX+dx^2)(30≤X≤120)进行模拟,决定系数达到0.95以上,对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初步探讨出太子参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黄丝郁金生长发育规律,为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定期取样进行调查测定。结果:根据郁金各器官生长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特点,将郁金的个体发育分为5个时期,即出苗期、苗期、叶丛期、块根膨大期和块根充实期。郁金一生形成8片叶,叶面积在苗期增加较慢,叶丛期迅速增加。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进程而增加,苗期和叶丛期干物质主要分配到叶部,块根膨大期主要分配到根茎,块根充实期主要分配到块根。结论:可根据黄丝郁金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特点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野生太子参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J  Wang DQ  Yao Y  Jin XF 《中药材》2011,34(9):1323-1328
目的:探讨野生太子参的生长发育状况及规律。方法:在生长期对野生太子参进行连续观察与研究。结果:其生长发育可分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并存、有性生殖3个阶段,种子萌发第1、2年只有形成替代块根和茎生块根的无性生殖,此后块根发育的植株在继续无性生殖的同时,又出现开花结果的有性生殖,最后一年的太子参植株只有有性生殖而后生命终结。太子参地上植株的生长是从早春直至深秋,以块根越冬。无性生殖有春季的块根替代和秋季的匍匐茎上不定根膨大形成茎生块根两种方式。太子参的块根均来自不定根,块根的存在最长只有1年,2~3月是块根快速膨大期。结论:为栽培太子参的品种优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川产道地药材郁金(块根)和莪术(根茎)的原植物蓬莪术为试验材料,研究蓬莪术植株不同生长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其营养元素积累、吸收特点,探明其生长发育规律和营养需求特性,为其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测定并分析道地产区不同生长时期蓬莪术的植株生长指标、干物质积累量、营养元素含量。结果 蓬莪术在10月之前以地上部分叶、茎生长为主,10月开始生长中心逐渐转移到地下部分,且以根茎、块根生长为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蓬莪术对营养元素氮、磷、钾、钙、镁、铁、锰、锌、铜的单株积累量分别达2 450.31、907.09、3 171.18、625.94、493.38、14.53、2.24、2.93、0.46 mg,积累量大小均为钾>氮>磷>钙>镁>铁>锌>锰>铜。结论 植株生长需要吸收足量的钾、氮,适量的磷、钙、镁,少量的铁及极少量的锌、锰、铜,且对钾元素吸收最多。氮磷钾肥为大量元素肥料,宜在苗期、叶丛期及根茎膨大初期、块根膨大及根茎二次膨大期补充氮肥;在苗期、块根膨大及根茎二次膨大期、块根及根茎干物质积累期施用磷肥、钾肥;在苗期、叶丛期及根茎膨大初期、块根膨大及根茎二次膨大期使用多种中微量元素叶面肥。  相似文献   

7.
吴发明  王盼  李敏  姚尹伊  包小红  周娟 《中草药》2018,49(7):1682-1687
目的研究麦冬块根发育过程中有效组分的积累规律,为麦冬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DAD检测器:柱温30℃,检测波长203 nm,进样量15μL,以乙腈(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20 min,25%~40%A;20~50 min,40%~50%A;50~60 min,50%~70%A;60~70 min,70%A;70~80 min,70%~100%A,80~90 min,100%A,体积流量1.0 mL/min。ELSD检测器:柱温35℃,漂移管温度100℃,气体体积流量3.0 L/min;进样量15μL,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B)溶液,梯度洗脱:0~60 min,35%~65%A,体积流量1.0 mL/min。结果 2种不同检测条件色谱图中主要代表组分均能较好分离,203 nm条件下有14个有效峰,主要峰为黄酮类成分,ELSD条件下有11个有效峰,主要峰为皂苷类成分,黄酮类成分中以麦冬甲基黄烷酮A为代表,皂苷类成分中以麦冬皂苷D为代表,根据峰面积可以判断出麦冬药材中各组分在不同生长阶段其积累特征各不相同,但其整体变化特征呈增大至平衡后小幅下降趋势。结论 HPLC特征图谱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麦冬块根有效组分积累特征,可为指导麦冬生产和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中药葛根来源于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的干燥根,该研究在对野葛根系的实地调查及对块根的解剖学研究基础上,阐明野葛膨大块根的发育与异常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野葛的根系有种子发育和不定根发育2种类型,根系中的根可根据形态和功能分为膨大的块根、不定根和输导根3种类型;块根由不定根发育而来,其次生结构符合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特征;随着根的发育,块根的次生韧皮部外侧开始出现片段状的异常维管组织,最终根中的异常维管组织呈"同心环状"分布于次生维管组织的外方,膨大的块根可具有4~6个环状的异常维管组织;野葛块根的性状是其内部异常维管组织的发育形成的,异常维管组织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是膨大块根的主体部分。研究结果揭示了野葛块根中异常结构的解剖,也为合理采收野葛药用部位、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湖北麦冬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进行湖北麦冬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建立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的模型。方法:运用SPSS11.0,Excel 2000.Cvxpt32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每丛块根数量、块根百粒重、叶片面积与产量呈线性关系;试验范围内增加块根体积可提高产量;块根膨大期,当叶绿素总量为最大时,产量最高。结论:在试验范围内湖北麦冬产量可根据地上部形态指标预测。  相似文献   

10.
温郁金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温郁金生长发育规律,为获得优质、高产药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定期观察植株形态变化,并测定叶片、根茎、块根干物质及挥发油含量。结果:温郁金发育过程大体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发根发芽期、苗期、叶丛期、根茎膨大期、干物质积累期。在根茎膨大期以前,地上部分干物质占全株干物质的70%以上,在叶丛期,其增长率达到最大值每天3.90 g/株;在干物质积累期,根茎干物质所占比例迅速增加,达到33%以上,增长率最大值每天3.83 g/株,期末根茎挥发油含量大值1.20 mL·100 g-1。结论:温郁金经历了2个生长中心,当地上部分干物质增长率曲线与根茎干物质增长率曲线相交时,可作为地上部分的生长向根茎部生长转移的依据。根茎挥发油含量随其干物质增长率的迅速上升而增加,12月中旬为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1.
金虹  王化东  何礼  江洪波  左承学 《中草药》2014,45(7):1002-1005
目的 考察四川麦冬基地麦冬须根的产量,对麦冬及其须根进行显微特征观察比较,并对块根和须根中麦冬皂苷质量分数进行对比。方法 统计麦冬植株块根与须根质量比值,应用显微镜及显微摄影系统观察须根的表皮细胞、皮层、中柱以及髓部的显微特征;采用UV法对麦冬块根及其须根的提取物进行了总皂苷测定,HPLC-ELSD法测定麦冬块根及须根中麦冬皂苷D质量分数。结果 川麦冬植株麦冬须根与块根质量平均比值为0.68,两者在表皮细胞形状、皮层与中柱排列及比例有一定差异;麦冬与须根平均总皂苷量为1.204%和2.847%;麦冬皂苷D在0.416~10.40 μg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3),平均回收率为99.12%,RSD为1.39%。麦冬块根与须根平均麦冬皂苷D质量分数分别为0.035%和0.041%。结论 川产麦冬须根资源量大,与麦冬组织学差异主要在于表皮细胞形状、皮层与中柱排列及比例,而粉末特征无显著差异;川产麦冬须根总皂苷质量分数明显高于麦冬,而麦冬皂苷D质量分数与麦冬块根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贯叶连翘不定根反应器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贯叶连翘不定根进行反应器培养,寻找适合不定根生长的适宜条件,为大量生产贯叶连翘不定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5L气升式生物反应器研究了IBA浓度、糖种类和浓度、不定根的接种量和通气量等影响因子对贯叶连翘不定根培养的影响.结果:在MS培养基中培养贯叶连翘不定根,随着IBA浓度的增加,贯叶连翘不定根增殖系数呈增长趋势,当IBA质量浓度在1.25~1.75 mg·L-1时不定根生长良好;在糖种类和浓度试验中,发现以蔗糖为碳源培养的不定根生长最好,增殖系数达最大值22.15,当蔗糖质量浓度为30g·L-1时鲜物重、干物重和增殖系数均达最大值;在接种量试验中,结果表明当反应器的接种量为20 g时有利于不定根的生长;在通气量试验中,当反应器的通气量为0.075(空气体积/培养体/min)时,不定根的生长最旺盛,不定根的增殖系数显著增加;在不同大小反应器中培养不定根,发现不定根在5L反应器中的培养条件完全适用于10,20 L的反应器.结论:IBA浓度、糖种类和浓度、不定根的接种量和通气量对贯叶连翘不定根的生物反应器培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七不定根的离体诱导与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三七不定根的诱导与体外培养方法。方法:通过从大田栽培三七外植体、再生苗外植体和愈伤组织诱导3种途径获得不定根,考察2,4-二氯苯氧乙酸(2,4-D)、吲哚-3-丁酸(IBA)、萘乙酸(NAA)等植物生长物质对不定根诱导的影响,比较4种不定根与其母体分离方式对其体外液体培养的影响。结果:3种方法均获得不定根,幼嫩花蕾愈伤组织是诱导不定根的理想材料;IBA诱导不定根的能力最强;采用将不定根连其母体组织一起在液体培养系统中连续培养后再分离的方法建立了液体培养体系。结论:成功诱导三七不定根并建立了液体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刘银花  王跃华  唐旭  陈燕  黄鹏  梅英 《中草药》2015,46(19):2925-2931
目的以华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chinensis根茎为外植体,建立华重楼植物的快速繁殖技术。方法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研究激素6-BA、2,4-D、NAA、IBA、KT、IAA和头孢曲松钠、活性炭等对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不定根产生的影响,找出组培苗诱导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华重楼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1.5mg/L+2,4-D 3.0 mg/L;最佳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6-BA 3.0 mg/L+IAA 0.3 mg/L+KT 1.0 mg/L+头孢曲松钠300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0.5 mg/L+NAA 0.1 mg/L+活性炭0.5%。当组培苗长出第1片叶且不定根长出4条以上时将组培苗取出,先放在无菌水中栽培5 d,再移栽至松软土壤中,组培苗生长健壮,成活率为100%。结论在获得愈伤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对不定芽的诱导与无根苗生根培养,筛选出了培育华重楼组培苗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产地麦冬1H-NMR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的不同产地麦冬鉴别新方法 .方法 以1H-NMR技术测定样品的全成分信息,并转化成数据矩阵,采用模式识别法中的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N别分析(PLS-DA)以及聚类分析(HCA)进行识别分析.结果 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法能有效地鉴别不同产地的麦冬样本.结论 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法是一种有效的药材分类鉴别方法 ,可作为药材质量控制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蒋攀  刘雷  黄怡  李辉  王金玲  张旭  杜艳玲  陈红梦  邓贤会  杜世章 《中草药》2020,51(24):6354-6361
目的 综合评价不同钝化材料对镉(Cd)污染土壤栽培的涪城麦冬生长以及Cd吸收累积的影响。方法 以一年生川麦冬为供试材料,采用土壤盆栽实验方法研究了汉白玉(Ar)、秸秆生物炭(Br)、粉煤灰(Fh)、菌渣(Me)、硅藻土(Dm)5种不同钝化材料对川麦冬生长、生理生化指标以及Cd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 2种不同Cd污染程度土壤,不同钝化材料处理下均能显著提高麦冬生物量,以及麦冬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量;其中Ar和Me处理提升幅度最大。麦冬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均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均极显著提高麦冬地下部黄酮含量,其中Ar和Fh处理提升幅度最大。2种Cd污染浓度土壤,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均能降低麦冬各部重金属Cd含量;麦冬地上和地下部分Cd含量较对照均极显著降低;Ar、Br和Fh处理效果更佳。结论 综合对比施加不同钝化材料处理,从提升麦冬生物量方面,Me处理效果更佳,略优于Ar、Br。从降低麦冬Cd吸收积累以及提升麦冬有效成分黄酮的作用方面,Ar和Fh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以M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雷公藤不定根的诱导研究时发现,不论是以雷公藤幼叶还是以幼叶诱导的愈伤组织为外植体,在添加1.0 mg·L-1 IBA的培养基上均可以诱导出不定根并建立良好的不定根培养体系;以雷公藤愈伤组织建立的悬浮细胞在添加2.0~4.0 mg·L-1 NAA时,也可以形成不定根并建立稳定的不定根培养体系,雷公藤不定根的3个培养体系中雷公藤甲素含量均超过自然生长的根皮中的含量,其中AR3不定根中雷公藤甲素含量最高,为根皮的5.3倍。在使用5 L发酵罐进行中试放大培养时,与250 mL摇瓶培养相比,每升培养基不定根增长量、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差异不大,这为通过组织培养生产雷公藤次生代谢产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湖北麦冬、川麦冬及杭麦冬叶绿体基因组,分析其序列特征并完成特异性DNA条形码筛选。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湖北麦冬、川麦冬及杭麦冬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拼接及注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湖北麦冬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5 998 bp,鸟嘌呤与胞嘧啶(GC)总量37. 7%,成功注释出85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转运RNA(tRNA)基因和8个核糖体RNA(rRNA)基因,检测到274个简单重复序列(SSR),编码亮氨酸的密码子数量最多,编码色氨酸的密码子数量最少;川麦冬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6 078 bp,GC总量37. 8%,成功注释出85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检测到265个SSR,编码亮氨酸的密码子数量最多,编码色氨酸的密码子数量最少;杭麦冬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6 207 bp,GC总量37. 7%,成功注释出85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检测到274个SSR,编码亮氨酸的密码子数量最多,编码色氨酸的密码子数量最少。结论:系统发育树显示,与川麦冬相比,湖北麦冬与杭麦冬的亲缘关系更近。湖北麦冬、杭麦冬及川麦冬非编码区变异程度均大于编码区,叶绿体基因组可作为山麦冬属及沿阶草属植物物种鉴定的超级条形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瑶药童子益母草与益母草多指标成分含量差异,并结合含量对品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瑶药童子益母草与益母草中绿原酸、盐酸益母草碱、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5种化学成分含量,利用SPSS 25.0软件进行成对样品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推断各样品间含量差异,主成分分析评价药材品质。结果童子益母草与益母草成对样品t检验结果表明,绿原酸、盐酸益母草碱、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5种化学成分中芦丁含量呈显著性差异,其余成分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童子益母草和益母草药材中5种化学成分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益母草得分较高的产地为南宁和玉林,上思县得分最低。结论瑶药童子益母草与益母草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南宁和玉林的药材质量较佳,为2种益母草及不同产地益母草间含量的比较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