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何首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鉴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鉴别何首乌真伪的方法。方法通过何首乌及其混伪品的psb A-trn H基因序列,寻找SNP位点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来自于不同产地的何首乌及其3个同属混伪品进行PCR扩增,优化反应体系条件,并对此方法进行考察。结果建立了何首乌特异性PCR的方法,在退火温度48℃、循环次数30时仅有何首乌能扩增得到191 bp的特异性条带,伪品则无。结论等位基因特异性PCR鉴别何首乌真伪方法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2.
何首乌作为药物,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为传统的补益类药材。近年来,何首乌的肝毒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该文对历代本草著作中的何首乌药图进行了考证,并对影响何首乌的品质及毒性因素进行了本草学考察。历代本草中收载的何首乌图基本上均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仅《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和《圖解本草》中的附图可能分别为蓼科植物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和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历代本草著作中何首乌图与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相差甚远。唐代《何首乌传》中已经注意到何首乌块根中的异常维管束,该特征被历代本草所沿承,这也是推断其基原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证据之一。历代本草中对异常维管束性状的描述逐渐形成了"云锦花纹"这一术语,并认为"五瓣者良"。此外,古代医药学家已经注意到不同性状的何首乌存在毒性有无之别,即"体润而嫩大者佳""老硬多筋,服之塞血"。该文梳理了历代本草中何首乌种质及其"辨状论质"观,为开展何首乌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石斛为名贵中药之一,市场种质混杂,其质量评价主要依靠辨状论质。为了解历代医药学家对石斛的质量评价观,该文对历代本草书籍中石斛的质量评价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历代本草认为石斛的质量与种质、产地、加工及性状密切相关。石斛的种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霍山石斛、铁皮石斛及金钗石斛的临床应用侧重不同。自清代以来就推崇霍山石斛为道地。石斛的加工主要以鲜石斛和干石斛为主,两者临床应用各有侧重;枫斗的商品规格可能始自清代,但目前已成为石斛的主流商品形态。历代本草认为,不同石斛,其性状有别,临床功效也不同;石斛类药材常以黏性强者品质为佳。因此,传统的石斛质量评价结合了"种质""道地药材""加工""性状"几个方面,并注意到石斛不同种质、不同加工方法对临床功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HPLC-荧光法测定人血浆中的甲苯磺酸妥舒沙星,以加替沙星为内标,血浆样品萃取后经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pH 6.5)(10:30:60),荧光激发波长350 nm,发射波长420 nm.血浆中妥舒沙星在18.2~2 28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为93.7%~104.1%,日内、日间RSD不大于10.1%和9.4%.18名健康志愿者采用随机交叉方式分别单剂量口服甲苯磺酸妥舒沙星分散片(受试制剂)或片剂(参比制剂)0.3 g,AUG 0→24h为(6403.0±1 827.4)和(6 544.1±1 937.9)ng·h·ml-1,c max为(1 266.9±409.6)和(1 258.2±395.8)ng/ml,t max为(0.9±0.3)和(1.0±0.3)h.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6±7.4)%.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复方苯海拉明制剂中樟脑与薄荷脑的体外经皮渗透性。方法采用改良Franz直立式扩散池,分别用离体乳猪和裸鼠皮肤为渗透屏障,20%乙醇溶液为接收液,GC法测定接收液中樟脑与薄荷脑的含量,比较2种挥发性成分的体外经皮渗透性。结果离体乳猪皮肤渗透性试验中,乳膏中的樟脑与薄荷脑的渗透系数分别为(0.55±0.15)、(0.23±0.04)cm.h-1,搽剂中2种成分的渗透系数分别为(0.59±0.13)、(0.25±0.03)cm.h-1,而在裸鼠皮肤渗透性试验中,乳膏中的樟脑与薄荷脑的渗透系数分别为(2.91±0.44)、(0.70±0.09)cm.h-1,搽剂中分别为(3.71±1.88)、(1.44±0.65)cm.h-1。结论在乳猪与裸鼠皮肤中,2种制剂中樟脑的渗透系数均大于薄荷脑(P〈0.05),而不同制剂间2种挥发性成分的渗透系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吲哚美辛(indomethacin,IMC)亚微乳胶在兔体内的药动学,评价其生物利用度和经皮渗透性行为的体内外相关性。方法 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SD大鼠腹部皮肤进行体外经皮渗透性实验。以家兔为实验动物,两侧腹部去毛涂抹亚微乳胶或市售普通乳膏10 g(相当于IMC 100 mg),不同时间点心脏取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IMC的血药浓度。采用反卷积分法对体外经皮渗透数据和体内药动学数据进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结果 IMC亚微乳胶体外24 h累积经皮渗透量是市售IMC普通乳膏的2倍;经皮给药后,与市售IMC普通乳膏相比,IMC亚微乳胶的TmaxCmaxT1/2均无显著性差异;AUC0-24和AUC0-∞均为市售IMC普通乳膏的2倍。IMC亚微乳胶体内外相关性系数r=0.930。结论 与市售IMC普通乳膏相比,IMC亚微乳胶能够增加IMC渗透入血量,提高IMC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且其体内外经皮渗透行为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测定吲哚美辛亚微乳胶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评价其在离体大鼠皮肤中的渗透性。方法 采用Hypersil BDS C18柱(4.6 mm×20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冰乙酸(50∶50∶0.06);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28 nm,柱温40 ℃,外标法定量计算结果。改良Franz扩散池测定药物在离体大鼠皮肤中的渗透量。结果 吲哚美辛在8.46~126.90 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60%,RSD为1.35%(n=9)。吲哚美辛亚微乳胶24 h平均累积透过量为(1 311.38±74.95) μg·cm-2,渗透系数为(54.17±4.91) μg·cm-2·h,渗透行为经拟合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简单快速,适用于该制剂的含量测定及体外经皮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HPLC测定吲哚美辛亚微乳胶含量及其体外经皮渗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测定吲哚美辛亚微乳胶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评价其在离体大鼠皮肤中的渗透性。方法采用Hypersil BDS C18柱(4.6mm×20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冰乙酸(50:50:0.06);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28nm,柱温40℃,外标法定量计算结果。改良Franz扩散池测定药物在离体大鼠皮肤中的渗透量。结果吲哚美辛在8.46~126.90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60%,RSD为1.35%(月=9)。吲哚美辛亚微乳胶24h平均累积透过量为(1311.38±74.95)μg·cm^-2,渗透系数为(54.17±4.91)μg·cm^-2·h,渗透行为经拟合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结论本试验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简单快速,适用于该制剂的含量测定及体外经皮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草图经》于1061年编撰成书,可视为我国历史上继《新修本草》之后的第二次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的成果结晶,为探究宋代中药资源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史料。《本草图经》中所涉及今江苏区域的州军府地名的药图共50幅,文中考释出涉及今江苏省区域的药图共38幅,其中可以推测到种的药图31幅,可推测到属的药图4幅,可推测到科的药图3幅;待考药图12幅。药图基原绝大部分可考,归功于药图精美及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且图经对原动植物性状描述详实,为考证宋代药物提供了精美的本草图文史料。在对《本草图经》药图考证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图文不一致的情况及不同药图可能来源于同一植物的情况,推测可能与苏颂“举凡进呈药物,所记形类,与文献不符者,则并存之;若与文献有联系者,即根据文献加以注释,以条悉其本源。”的整理原则有关。结合《本草图经》中江苏省药材产地分布情况,反映出北宋时期江苏省中药资源的利用与发展侧重于低海拔的山谷地貌及沿海地区。对于涉及今江苏省地名的药图来看,药图数量较多的产地,不论是当时的政治、经济,还是交通都较为发达,使得其药材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中药葛根来源于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的干燥根,该研究在对野葛根系的实地调查及对块根的解剖学研究基础上,阐明野葛膨大块根的发育与异常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野葛的根系有种子发育和不定根发育2种类型,根系中的根可根据形态和功能分为膨大的块根、不定根和输导根3种类型;块根由不定根发育而来,其次生结构符合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特征;随着根的发育,块根的次生韧皮部外侧开始出现片段状的异常维管组织,最终根中的异常维管组织呈"同心环状"分布于次生维管组织的外方,膨大的块根可具有4~6个环状的异常维管组织;野葛块根的性状是其内部异常维管组织的发育形成的,异常维管组织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是膨大块根的主体部分。研究结果揭示了野葛块根中异常结构的解剖,也为合理采收野葛药用部位、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