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噬(autophagy)是利用溶酶体对细胞自身成分如细胞器等进行降解的过程。细胞自噬是一个连续动态发展的过程,首先细胞内膜包裹形成自噬囊泡,囊泡相互融合形成自噬小体,紧接着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最后包裹内容物被溶酶体降解。细胞自噬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和生存尤为重要。在应激状态时,机体会诱导自噬,同时激活体内抗应激防御体系来对应激做出响应,从而保持稳态。研究表明,Keap1/Nrf2/p62和NLRP3炎性小体对机体应激状态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而细胞自噬的调节机制复杂多样,其受多个重要信号转导通路和关键分子的调控。本文主要从Keap1/Nrf2/p62和NLRP3炎性小体与自噬的调节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研究自噬调控机制和药物开发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噬是真核细胞特有的"自食"现象,也是细胞进行自我保护的代谢途径[1],在多细胞生物遇到危险时可进行应激与防御调控。自噬发生时,胞内需降解的细胞器、蛋白质和部分胞质被膜包裹形成自噬体,而后与溶酶体等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并对包裹内容物进行降解与回收,实现物质与细胞器的更新,维持胞内物质与能量供给的平衡[2]。自噬在维持细胞内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通过较低水平的自噬持续维持细胞内稳态;  相似文献   

3.
<正>自噬又名自我消化,是细胞生长、发育以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途径[1]。在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内需消化的蛋白质、细胞器等会被多层膜结构包被的形成自噬体,溶酶体参与并降解其所包被的内容物,从而细胞完成自身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自噬与多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此本文对细胞自噬及其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1细胞自噬1.1定义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一种依赖溶酶体的、用于  相似文献   

4.
王瑞  刘蕾 《重庆医学》2022,51(5):874-879
纳米二氧化硅(SiNPs)作为经典的纳米材料之一,已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使其健康风险备受关注.自噬是近些年来报道的细胞响应纳米颗粒材料暴露的分子事件,包括自噬小体诱导形成、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自噬溶酶体降解底物3个过程.SiNPs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上述自噬的各个阶段,例如SiNPs能够通过氧化应激诱导自噬发生,或...  相似文献   

5.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4):346-348
<正>自噬是亚细胞水平上细胞发生自我吞噬的过程,是双层膜结构的溶酶体与自噬囊泡融合成自噬溶酶体,降解泡内细胞质、器,释放氨基酸及游离脂肪酸,实现细胞自身代谢和细胞器更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状态的过程,当细胞受到外界多种刺激(如缺乏营养、缺乏氧气、辐射、药品等)时均可诱发细胞自噬.自噬活性的改变及自噬信号通路和转运途径的负向调控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自噬基因的异常表达可启动或抑制某些肿瘤的形成[1],而Bec-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罗哌卡因对HeLa细胞自噬及自噬溶酶体的影响方法:采用HeLa、HeLa-GFP-LC3、HeLa-RFP-LAMP1等细胞系进行研究,并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饥饿组(饥饿处理0、4、12 h)和罗哌卡因组(10 mg/mL罗哌卡因,处理0、4、12 h),使用显微成像技术联合多种生化手段检测罗哌卡因处理的细胞中自噬的诱导、自噬溶酶体形态及溶酶体数目.结果:罗哌卡因组与空白对照组细胞相比产生大量LC3点状聚集,并且LC3Ⅱ蛋白水平明显提高(P<0.05);相比于空白对照组细胞,罗哌卡因组和饥饿组细胞经4h处理后产生大量自噬溶酶体,罗哌卡因组细胞自噬溶酶体体积大于饥饿处理组;饥饿组细胞溶酶体数目在4 h减少,而在12 h有所恢复,但是罗哌卡因组细胞溶酶体数目持续减少无法恢复.结论:罗哌卡因可引发HeLa细胞自噬并破坏自噬溶酶体.  相似文献   

7.
杨柯 《重庆医学》2015,(31):4432-4434
1细胞自噬
  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的降解途径主要有两条: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和自噬/溶酶体途径。自噬/溶酶体途径(auto‐phagy)是大分子物质及细胞器的降解途径,尤其存在缺氧、营养匮乏、蛋白质错误折叠、病原菌感染等细胞适应性应激时,通过双层膜包裹待降解物形成自噬体,后运送至溶酶体隔离并被吞噬降解,用来维持细胞本身结构、代谢、功能的平衡和细胞器的更新,以及细胞内能量和物质的转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1],这一过程作为保持细胞稳态的必要过程不依赖caspase凋亡途径,而以出现自噬体为特征,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凋亡、癌变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细胞自噬是种“自我吞食”的现象,通过降解细胞内受损或多余的蛋白、细胞器和其他胞质成分,从而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细胞器的更新。正常情况下,自噬有利于维持细胞的稳态,防止损伤的蛋白或细胞器在细胞内堆积。通过吞噬泡的形成和延伸,产生自噬小体,继而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细胞内聚物及损伤的细胞器,为细胞的更新提供营养和能量。肝脏在代谢和应激后可发生高水平的自噬反应,自噬紊乱会影响肝细胞内的稳态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自噬的缺失是多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肝癌作为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肿瘤形成早期自噬作为肝细胞肝癌形成的抑制因素,晚期肝癌细胞通过自噬在营养缺乏和低氧环境下生存,自噬为癌细胞提供营养物质促进生长。目前大量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在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自噬对肿瘤治疗有细胞保护性和细胞毒性的双重影响,因此通过调控自噬能提高肝细胞肝癌的治愈率,为肝癌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及方向。本文主要总结细胞自噬的发生机制,了解细胞自噬对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和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镜酶细胞化学(AcP酶)方法观察了γ射线照射后大鼠肝细胞内自噬体的一系列变化特征,特别是线粒体的降解,及此过程中自噬体的形成和自噬体与溶酶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照射后大鼠肝细胞产生大量自噬体,受损线粒体被自噬后,溶酶体参与其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γ射线照射后大鼠肝细胞内自噬体的一系列变化特征,特别是线粒体的降解,及此过程中自噬体的形成和自噬体与溶酶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照射后大鼠肝细胞产生大量自噬体,受体线粒体被自噬后,溶酶体参与其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11.
《右江医学》2019,(6):401-405
自噬是细胞通过溶酶体降解细胞内"废物",维持细胞稳态的一种进化上保守的行为。自噬与癌症的关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自食",另一方面在癌细胞形成后,又可通过自噬为癌细胞提供存活的能量。舌癌作为一个高发、预后差的癌症,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迄今为止,已有30多种自噬相关基因及其蛋白质被发现并研究,其与癌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研究自噬基因与舌癌的关系,可以为舌癌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右江医学》2017,(3):361-364
<正>自噬(autophagy)是细胞将受损细胞器及衰老的生物大分子(如变性的蛋白质)运输到溶酶体进行消化降解,以胞质内出现自噬体为特征的细胞自我消化过程,自噬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生物[1]。目前认为自噬在应激防御、维持细胞的自稳态、促进细胞的存活、调节生长发育等方面有很大作用。在细胞内,细胞自噬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共性是通过溶酶体降解细胞内的成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自噬与创面的愈合、修复密切相关。本文将对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细胞自噬在阿霉素诱导Raji细胞发生细胞凋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阿霉素杀伤Raji细胞过程中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并用MDC染色法观察Raji细胞内的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形成情况;并在给予阿霉素的同时使用PI3K通路抑制剂3-MA和自噬溶酶体抑制剂NH4Cl对细胞自噬进行抑制后利用MTT和流式细胞术测定Raji细胞的细胞活力与凋亡。 结果 阿霉素能诱导Raji细胞发生细胞自噬,并且通过抑制自噬能显著地增强阿霉素诱导的Raji细胞的细胞凋亡(p<0.05, p<0.01)从而增加阿霉素的疗效。 结论 在阿霉素杀伤Raji细胞的过程中,阿霉素诱导的细胞自噬能减弱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并且自噬抑制剂3-MA和NH4Cl抑制细胞自噬能增强阿霉素诱导的Raji细胞的细胞作用,增强对Raji细胞的杀伤,并提示抑制自噬可能能增强阿霉素对淋巴瘤的杀伤。  相似文献   

14.
<正>自噬(autophagy)是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程序,对于维持细胞稳态及适应应激非常重要。自噬能够把细胞内的亚细胞成分如蛋白、细胞器及入侵的病原体"扣押"在双层脂质膜的自噬体中并输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1])。自噬分为巨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三种类型~([2]),本文所讨论的自噬特指巨自噬。自噬还可调节免疫系统的级  相似文献   

15.
自噬是细胞质物质传递到溶酶体并在溶酶体中降解的过程,能够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自噬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脂代谢与自噬密切相关。SCD1是一种中枢脂肪生成酶,是控制脂肪生成的潜在靶点,其在自噬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促进自噬体的形成,以及通过脂类生成、脂阀-AKT-FOXO1途径、AMPK途径、影响自噬体-溶酶体融合等方式调节自噬等。本文就SCD1在自噬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溶酶体膜蛋白Sidt2缺失后对肝脏自噬的影响。方法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Sidt2敲除的人肝脏(HL7702)细胞模型,对自噬关键蛋白LC3Ⅱ/Ⅰ、P62及自噬相关蛋白Atg5、Atg7、Atg12进行蛋白水平检测,同时使用免疫荧光方法对LC3B及P62进行共定位,检测自噬小体对P62货物蛋白的识别与封存以及自噬溶酶体的降解。对LC3B及LAMP1进行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过程。使用LysoTracker对酸性溶酶体进行示踪。结果 成功构建HL7702细胞Sidt2+/+组 及Sidt2-/-组,HL7702细胞Sidt2-/-组较Sidt2+/+组相比,自噬关键蛋白LC3-Ⅱ/Ⅰ及P62表达均增多(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LC3B及P62亦明显增多(P<0.001),同时自噬相关蛋白Atg5、Atg7、Atg12表达减少(P<0.05)。LC3B与P62共定位降低,LC3B 与LAMP1共定位降低,酸性溶酶体数量减少(P<0.05)。结论 Sidt2基因的缺失导致人肝脏细胞自噬小体对P62货物蛋白的识别和封存障碍,同时酸性溶酶体数量减少、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障碍导致自噬溶酶体途径受阻,最终导致LC3B与P62发生堆积,肝脏细胞自噬受损。  相似文献   

17.
张云  罗萍 《广东医学》2016,(12):1892-1894
自噬是一种细胞通过囊泡吞噬自身胞浆蛋白或细胞器形成自噬体,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包吞的内容物成为氨基酸等基础物质的过程。细胞在饥饿、缺血缺氧或胞浆中出现变性的蛋白、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活性氧( ROS)的累积时,都可诱导自噬的发生,通过消化回收代谢废物,实现细胞的自我调节和胞内物质的循环利用。干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成各种体细胞的潜能,是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基础,组织器官会随着成体干细胞的衰老出现生理功能的衰退,抑制干细胞的衰老将有利于延缓机体衰老。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自噬在干细胞衰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将针对自噬在干细胞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自噬又称为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是运输细胞质成分进入溶酶体的蛋白降解系统[1-2].主要清除细胞内受损细胞结构、衰老的细胞器以及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等,自噬机制失灵将导致细胞异常甚至死亡[3].通过对酵母遗传学筛选的研究,已发现一些关键的自噬分子,即自噬相关蛋白(Atgs)[1-2].在Atgs和其他蛋白作用下可促进自噬清除病原体,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损害.但某些细菌,如福氏志贺菌[4],感染后可通过干扰或阻止自噬溶酶体形成等来调控或阻碍自噬,以利于自身存活.可见,自噬在先天性免疫、特别是模式识别受体与病原体成分相互作用过程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一自噬(autophagy)引起科学家们广泛的注意,相对于之前发现的程序性死亡形式一凋亡,人们将自噬命名为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生命现象,细胞通过单层或双层膜包裹自身受损的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形成自噬体,然后运送到溶酶体形成自噬溶酶体经过多种酶的消化和降解,以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  相似文献   

20.
自噬在真核生物中主要起到清除受损或老化蛋白质以及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作用.各种应激下,自噬在维持细胞存活、恢复细胞稳态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引起细胞死亡.自噬通量定义为货物通过自噬系统的整个过程,从吞噬体形成到自噬体形成,再到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以及最终的货物降解与回收再利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