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晚期癌症伴慢性中重度疼痛患者镇痛效果的相关因素,为晚期癌症姑息治疗提供一些参考。方法 收集260例晚期恶性肿瘤伴有慢性中重度疼痛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规范化镇痛治疗。以疼痛强度数字分级法评分降至≤3分,爆发痛次数≤3次/日,解救治疗次数≤3次/日作为疼痛控制良好的指标,以镇痛3天疼痛控制情况、镇痛时间、镇痛药物剂量作为评价镇痛难易的指标。分析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有无骨转移、疼痛强度、疼痛部位、疼痛原因、疼痛机制及有无频发爆发痛(每天3次以上)对镇痛效果的影响。结果 260例患者镇痛治疗3天疼痛控制良好率为75.4%(196/260),中位镇痛时间为2天。Logistic回归及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消化系统肿瘤、重度疼痛和频发爆发痛是导致镇痛3天疼痛控制不佳(P<0.05)及镇痛时间长(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骨转移、疼痛部位、疼痛原因和疼痛机制对镇痛3天疼痛控制情况及镇痛时间长短无显著影响(P>0.05)。185例应用强阿片类药物患者中,年龄<60岁(P=0.018)、重度疼痛(P<0.001)、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P=0.002)及频发爆发痛(P=0.015)的患者需止痛药物剂量大,而性别、肿瘤类型、骨转移、疼痛部位、疼痛原因对镇痛药物剂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年龄<60岁、消化系统肿瘤、重度疼痛、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及频发爆发痛为影响镇痛效果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我国西南地区基层医务人员的癌痛认知状况,为提高基层癌痛控制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横江镇及所辖部分村级医务人员,进行集中式癌痛问卷调查并进行癌痛知识宣教。   结果   横江镇医务人员认为仅有17%(8/46)的癌痛患者得到治疗;70%(32/46)医务人员不注重对患者进行癌痛治疗宣教;64%(40/46)医务人员对规范癌痛控制知识不了解;87%(40/46)医务人员认为麻醉止痛药不能满足患者需要;70%(32/46)的医务人员要求增加癌痛培训次数。   结论   横江镇医务人员癌痛认知状况较差,需要更多适应基层的癌痛知识培训,建议将癌痛控制纳入社区慢性病肿瘤的具体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3.
邵月娟  王昆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5):989-922
  目的   通过对伴有中重度癌痛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前瞻、开放性横断面评估,旨在了解癌痛发病的总体特征、提高诊治水平。   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因中重度癌痛首次收治入院的恶性肿瘤患者,于入院当天评估疼痛强度、部位、性质、诱发缓解因素,并进行病理生理学分类。   结果   310例患者完成疼痛评估,包括中度痛101例(32.58%),重度痛209例(67.42%)。肿瘤来源前5位依次为:肺癌102例(32.90%)、结直肠癌30例(9.68%)、胰腺癌27例(8.71%)、乳腺癌24例(7.74%)和胃癌20例(6.54%)。310例患者共报告533处疼痛,常见为腰部132例、上腹125例、胸部88例、下肢71例,其次颈肩上肢47例、盆腔33例、会阴区23例、头面部14例,胰腺癌疼痛部位中90.63%与原发肿瘤部位一致。病理生理学分类中骨痛145例(27.20%)、内脏痛138例(25.89%)、软组织痛126例(23.64%)和神经病理性疼痛124例(23.27%),胰腺癌患者内脏痛的发生率为92.59%。   结论   中重度癌痛发生于各种常见恶性肿瘤,以肺癌来源最为多见,胰腺癌痛主要表现为与原发肿瘤部位一致的内脏痛,其他肿瘤疼痛特征没有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癌痛患者疼痛门诊镇痛药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疼痛门诊癌痛患者诊治情况每月汇总,分析引起癌痛的疾病种类,癌痛原因、分类、程度,药物治疗种类,疗效及不良反应等。  结果   疼痛门诊收治患者787例。镇痛药物用药途径以口服为主680例(86.4%)。使用单一药物盐酸羟考酮缓释片430例(54.6%),日剂量20~90 mg/d为疼痛控制。632例(80.3%)患者以阿片类药物单一治疗为主,少数患者联合2~3种药物治疗。规范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中重度疼痛患者比较明显减少(31.5% vs. 55.5%),无痛患者增多。不良反应方面,254例(32.3%)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易引起便秘,轻度恶心呕吐、头晕、嗜睡、食欲减退、尿潴留、口干、腹胀、幻觉症状均可耐受,少数患者需干预处理预防或对症治疗。  结论   在医院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项目中疼痛门诊作用不容忽视,规范管理意义重大。疼痛门诊的设立使癌痛规范化治疗成为示范病房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目的  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药物。目前以缓释阿片类药物为背景的滴定方法的剂量调整时机和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旨在评估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2 h滴定方案用于中重度癌痛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 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24家医院收治的中重度阿片类药物未耐受癌痛患者114例[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4 分]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合并1次以上爆发痛且存在中重度以上疼痛(NRS≥4 分)患者87例,按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调整的时间不同分为试验组(12 h滴定组,n=45)和对照组(24 h滴定组,n=42)。试验组起始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 mg并根据疼痛情况给予即释吗啡补救镇痛,12 h后根据即释吗啡量调整剂量,剂量调整为背景剂量+12 h内即释吗啡剂量。对照组起始剂量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 mg q12h,并根据疼痛情况给予即释吗啡补救镇痛,24 h后剂量调整为背景剂量+24 h内即释吗啡剂量/2。比较两组24 、48、72 h的疼痛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即释吗啡补救镇痛情况及使用量、生活质量评分,以及镇痛满意度。  结果  给药后24 、48 、72 h,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显示出较高的疼痛缓解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在24 、48 及72 h补救镇痛次数及剂量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大多数为轻中度,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满意度水平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中重度癌痛患者应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为背景的滴定方案中,12 h调整剂量能有效减少补救镇痛次数及剂量,维持较高的镇痛缓解率和镇痛满意度,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胃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模式及预后因子。  方法  收集1996年12月至2014年12月北京肿瘤医院收治的146例胃癌骨转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中,51例(34.9%)为同时性骨转移,95例为(65.1%)异时性骨转移。35例(24.0%)患者以骨转移为唯一远处转移灶;111例(76.0%)合并其他部位转移,包括肝(30.0%)、腹膜(24.0%)、肺(15.1%)和骨髓(7.5%)。发生骨转移后,99例(67.8%)患者接受双膦酸盐治疗,34例(23.3%)行骨放疗,5例(3.4%)行骨手术;此外,96例(65.6%)患者接受全身化疗。骨转移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5.8个月(95%CI:4.284~7.316)。多因素分析显示KPS < 80分(P=0.030)、存在骨髓转移(P < 0.001)、骨转移后未全身化疗(P < 0.001)、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升高(P < 0.001)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子。  结论  胃癌骨转移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尤其是合并骨髓转移、KPS评分较差及CA199升高者,发生骨转移后给予全身化疗可能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检测血清CA19-9的必要性及其对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   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13例术前检测血清CA19-9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CA19-9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513例患者中CA19-9升高者86例(16.8%),CA19-9升高与高龄、大体分型(BorrmannⅢ、Ⅳ型)、组织学类型(低分化、未分化)及浸润深度相关。CA19-9正常(< 39 U/mL)和升高(≥39 U/mL)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5.7%和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分层分析显示,CA19-9水平仅与TNM Ⅲ期患者预后相关(P=0.001)。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CA19-9升高是影响胃癌患者根治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7,P=0.008)。   结论   术前检测血清CA19-9可为胃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信息,CA19-9升高可能是胃癌根治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指导下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自2012年3 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内科126 例癌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NRS 评分、爆发痛次数、生存质量影响评分3 个方面改善的情况;分析不同疼痛分级、病种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癌痛缓解的影响因素。结果:规范化治疗后NRS 评分的改善率在不同疼痛分级(P = 0.001)、不同性别患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01),在不同病种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112);规范化治疗后生存质量影响总分下降和爆发痛次数减少的改善率各组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疼痛分级、病种对癌痛缓解情况影响不大。抗肿瘤治疗、无远处转移两个因素是促使NRS 评分、生存质量影响评分下降的独立因素;无远处转移(P = 0.046)是促使爆发痛次数减少的独立因素。结论:规范化治疗癌痛带来NRS 评分、爆发痛次数、生存质量影响评分的获益;接受抗肿瘤治疗、无远处转移的患者止痛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与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可手术切除PDA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136例PDAC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率为27.9%,糖尿病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肿瘤最大直径、组织学分化程度、pT分期、脉管侵润及pTNM分期,均与PDAC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均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HR,1.873;P=0.007),组织学低分化肿瘤(HR=2.647;P=0.002)及肿瘤最大直径≥4.0 cm(HR=1.699;P=0.018),均是独立预后因子。   结论   合并糖尿病是可手术切除的PDAC患者预后差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氨酚羟考酮辅助治疗阿片镇痛不全骨转移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已接受阿片治疗的骨癌痛患者,疼痛评分≥4。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氨酚羟考酮(oxy/APAP)组,口服治疗药物1~2片,每日3次,连续3天。评价标准疼痛强度变化(PID)、爆发痛患者比例、生活质量(SF)评分、整体评价(GI)。[结果]两组共246例,各项基础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安慰剂组和oxy/APAP组第3dPID分别为0.3和1.5(P<0.001)。爆发痛病例数分别为58例和38例(P=0.003)。SF分别为22.2和21.2(P=0.001)。GI分别8.3%和61.1%(P=0.001)。药物相关轻中度不良反应共8例(6.3%)。[结论]小剂量oxy/APAP能快速减轻骨癌痛,减少爆发痛,提高生活质量,可规律用于阿片镇痛不全骨转移癌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1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并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   215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者36例, 单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最大直径(P=0.022)、浸润深度(P=0.003)、Hp感染情况(P=0.004)均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肿瘤的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2)。   结论   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后未控或1年内复发的部位、危险因素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同步放化疗初治后未控或1年内复发的30例宫颈鳞癌患者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35例无复发宫颈鳞癌病例作对照。   结果  30例患者中25例出现远处转移,其中14例发生于同步放化疗结束后6个月内。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前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10 ng/mL是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后未控或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肿大及SCCAg>10 ng/mL为独立危险因素。后续治疗以化疗为主,2年生存率为21.7%,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   结论  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后未控或1年内复发以远处转移为主,预后差。放疗前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SCCAg> 10 ng/mL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在有效缓解肺癌骨转移患者姑息放疗导致的疼痛加重及其安全性。  方法   选取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03例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地塞米松(观察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其中观察组51例,对照组52例,分别于放疗后给予地塞米松(5 mg,iv)/安慰剂(生理盐水1 mL,iv)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放疗后疼痛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51例患者中13例(25%)发生疼痛加重;对照组的52例患者中20例(38%)发生疼痛加重(P = 0.03)。  结论  地塞米松可减少肺癌骨转移放疗引起的疼痛加重,该结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党彩玲  阳志军  李力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3):1926-1929
  目的  分析影响复发卵巢上皮癌手术疗效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   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 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对接受手术治疗60例复发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进行影响手术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分析。   结果   1) 60例复发卵巢上皮癌术后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95%CI: 1 8.302~33.698), 其中肿瘤细胞减灭术满意者(残留灶≤2 cm)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95%CI: 25.043~30.957), 不满意者为16个月(95%CI: 13.184~18.816, P=0.002)。2)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数目、复发时伴有腹水、复发部位是影响手术满意效果的因素(P < 0.05);而年龄、初次手术情况、病理类型、细胞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初次化疗方案、复发距离末次化疗时间、复发CA125水平、最大复发病灶直径大小、术前先期化疗对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P > 0.05)。3)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复发病灶个数、复发部位、复发后伴有腹水、年龄是影响手术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结论  多个临床病理因素影响复发卵巢上皮癌手术疗效, 其中复发病灶个数、复发部位、复发后伴有腹水、年龄是影响手术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结直肠癌患者1 17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 研究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 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17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 腹膜种植转移92例(7.86%)。单因素分析显示, 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肿瘤最大径、组织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有关。   结论   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是结直肠癌发生腹膜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   方法   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   结果   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淋巴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4%和92.4%;淋巴结大小、原发肿瘤位置及脏胸膜侵犯对纵隔淋巴转移的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淋巴结大小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依据,原发于右肺的肿瘤及肿瘤伴有脏层胸膜侵犯具有较高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三阴性乳腺癌、35例癌旁乳腺组织、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Livin的表达; 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资料, 建立Cox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   Livin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率为57.8%, 在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率为34.3%, 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率为0, 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ivi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脉管癌栓及腋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而与年龄、肿瘤大小、乳腺癌家族史及组织学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 > 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 Livin蛋白低表达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明显优于Livin蛋白高表达组患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临床分期、脉管癌栓及腋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仅临床分期及腋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Livin均被剔除。   结论  Livin的异常高表达可能与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相关性, 提示Livin的表达可能成为判断三阴性乳腺癌浸润进展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病因主要以良性病变为主,但仍有恶性病变的可能,病理性乳头溢液可为乳腺癌唯一或首发症状。本研究旨在探讨与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病变性质相关的临床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外科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207例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年龄>50岁、伴乳房肿块或乳腺钙化是乳头溢液患者与乳腺癌相关的高危因素(P < 0.05);溢液的性状、病程长短对病变性质的鉴别无明确临床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中年龄>50岁、伴乳房肿块和伴乳腺钙化是乳头溢液患者与乳腺癌相关的高危因素(P < 0.05)。  结论  患者年龄、是否伴乳房肿块及乳腺钙化对鉴别导致乳头溢液病变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