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治疗存在门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7年6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确诊为BCLC C期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FOLFOX4方案系统化疗2疗程以上。按照是否合并门静脉癌栓分为2组:无门脉癌栓20例,有门静脉癌栓组17例,分析疗效与是否存在门静脉癌的关系。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 Meier估算,组间生存曲线的比较则用log-rank检验,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以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结果 37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个月(1~3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9个月(1~34个月)。无门静脉癌栓组客观缓解率为40. 0%,疾病控制率为85. 0%,而有门静脉癌栓组客观缓解率为5. 9%,疾病控制率为35. 3%,客观缓解率(χ2=4. 1,P=0. 042)及疾病控制率(χ2=7. 65,P=0. 006)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生存期(P 0. 001)和6个月(χ2=16. 76,P 0. 001)、12个月(χ2=8. 70,P=0. 003)及24个月(χ2=1. 12,P 0. 001)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常见的毒副作用为白细胞减少、神经毒性、消化道反应以及肝损伤,所有毒副反应经积极处理均缓解。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负荷(HR=0. 045,95%CI:0. 009~0. 216,P=0. 001)及门静脉癌栓(HR=0. 181,95%CI:0. 066~0. 497,P 0. 001)是影响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无门静脉癌栓的患者化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存在门静脉癌栓的患者,门静脉癌栓是晚期肝细胞癌系统化疗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霉素肾病(AN)大鼠肾脏清道夫受体A(SR-A)基因表达水平与脂质代谢及肾脏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法制备AN大鼠模型, RT-PCR法检测大鼠肾脏SR-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N大鼠尿中蛋白排泄量明显增加(P<0.05),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降低(P<0.05),血脂水平升高(P<0.05),AN组大鼠肾脏SR-A基因表达水平(1.17±0.13)亦高于正常组(0.74±0.14)(P<0.05)。电镜下AN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内皮细胞增生,严重者肾小球基膜增厚,模糊不清,内皮细胞呈连拱状。结论:正常大鼠肾脏有低水平SR-A基因表达,AN大鼠肾脏SR-A过度表达与肾脏脂质代谢异常有关,也是造成肾脏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在我国尤其高发。近年来,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成为原发性肝癌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免疫治疗在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患者治疗疗效及预后差异大、原发性及继发性耐药、严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问题,这些问题给临床上免疫联合治疗的应用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探索疗效及预后预测生物标志物,筛选免疫治疗优势人群,对于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本文将就原发性肝癌免疫联合治疗疗效及预后预测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及各标志物所面临的临床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导致肿瘤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 尽管目前针对 HCC 的治疗手 段众多,包括手术切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消融治疗、肝移植和药物治疗等,已经很大程度上地改善了患者的生 存情况,但相同分期且接受相同治疗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有很大差异,这不仅与肿瘤本身的异质性有关系,还与患者 机体不同的体力状态、营养状态及对治疗耐受性的差异密切相关。 肌肉减少症是影响 HCC 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而骨骼 肌的定量测量是肌肉减少症诊断和评价其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影像学测量技术也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评估的精准性,对 临床决策更具指导意义,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因此,本文将对 HCC 患者肌肉减少症的影像学测量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并 探讨其在 HCC 预后评价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脂肪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脂连素是其分泌的多种活性蛋白因子之一。脂连素与糖、脂肪代谢以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参与动脉硬化、胰岛素抵抗、慢性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本文对脂连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人体的脂肪组织分为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组织两种。白色脂肪主要负责储存能量,而棕色脂肪组织的主要作用 是产热和消耗能量。近期研究显示,在白色脂肪组织内还存在第三类脂肪组织即浅褐色脂肪组织,其由白色脂肪转化而来, 在功能上与棕色脂肪细胞相似,这一过程称为“白色脂肪棕色化”。白色脂肪棕色化是肿瘤恶液质脂肪代谢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方面,其通过棕色化后热量消耗增加而影响代谢,引起脂肪减少;另一方面,棕色化本身也会参与肿瘤恶液质的发生、 发展全过程。肿瘤组织分泌的白介素 -6 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两大驱动因子主要通过兴奋交感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 释放,作用于脂肪细胞上的 β3 肾上腺素受体,再进一步激活相应转录因子和产热基因如UCP1 的表达,而引起棕色化。它 既是肿瘤恶液质发生的早期事件,又贯穿恶液质全程,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干预该过程的各个环节,改善临床结局,为肿 瘤恶液质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持续应用索拉非尼(400mg/次,2次/日)治疗3个月以上的43例中晚期HCC患者,其中22例患者口服索拉非尼单药治疗,另21例患者口服索拉非尼联合局部治疗。评价客观疗效、不良反应及总生存期。结果 全组43例患者获CR 2例,PR 15例,13例持续6个月以上SD,疾病控制率(DCR)为69.8%。其中索拉非尼单药组获PR 2例,SD(持续6个月以上)10例,DCR为54.5%(12/22);索拉非尼联合组获CR 2例,PR 13例,SD(持续6个月以上)3例,DCR为85.7%(18/21)。两组D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 4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为22个月(4~39个月)。亚组分析显示,巴塞罗那分期(BCLC)A期患者的中位OS为未达到,B期为12个月,C期为9个月,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肝功能Child-Pugh A级患者的中位OS优于Child-Pugh B级患者(24.0个月vs.4.9个月,P=0.002);索拉非尼联合治疗组的中位OS优于索拉非尼单药组(25.0个月vs.8.7个月,P=0.043)。43例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腹泻等。除3例出现3级不良反应外,其他均为2级及以下,经对症治疗好转。结论 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HCC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老年肿瘤患者心理社会问题的现状。方法采用痛苦评估及应答系统对吉林省长春市等5个地区7家医院就诊的患者按照1∶1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χ~2检验探讨心理痛苦评分与患者年龄分布的差异。结果共有58例肿瘤患者接受调查,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两组患者症状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疼痛:χ~2=0.017,P=0.897;疲劳:χ~2=2.698,P=0.100;恶心:χ~2=0.220,P=0.639);老年组抑郁的发生比率为46.16%,中青年组抑郁的发生率为40.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5,P=0.875);老年组焦虑的发生率为30.77%,中青年组焦虑的发生率为46.8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5,P=0.212)。结论老年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存在较多躯体症状,心理痛苦温度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可及时发现具有严重心理负担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癌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痛患者出院后更需要得到规范化镇痛治疗和护理,才能达到无痛生存,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因此,我院通过摸索建立了以肿瘤科为主导,配合宁养院访视、多学科团队支持的多学科随访管理体系,通过电话随访、短信咨询、居家访视和网络互动等方式,帮助出院的癌痛患者进行疼痛管理,并给予心理支持和帮助,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随访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吉西他滨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8例在我院确诊为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HIFU联合吉西他滨组和单纯吉西他滨化疗组。观察治疗后临床受益率、近期有效率、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吉西他滨治疗组相比临床受益率(CBR)(83.3%VS30.0%,P〈0.05)、中位生存期(MST)(10.4个月VS6.4个月,P〈0.05)、6和12个月生存率(73.8%,35.2%VS52.3%,17.3%,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疾病控制率(DCR)(82.1%VS60.O%,P〉0.05)和不良反应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IFU是一种安全,无创,疗效确切地治疗胰腺癌的方法。HIFU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且能有效地提高CBR和DCR,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