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初期HIV/AIDS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5月~8月准备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155例,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测量表(PSQI)及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调查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状况。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变化,采用岭回归分析影响抗病毒治疗初期HIV/AIDS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结果 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睡眠质量、焦虑、抑郁得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患者睡眠质量受服药前焦虑、抑郁状态、抗病毒治疗及相关支持的影响。结论医护人员应对准备或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初期的HIV/AIDS患者进行睡眠质量以及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的评估以发现其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关怀的手段为患者提供支持,改善其负性心理、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对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2006年9月-2013年12月接受抗病毒治疗的216例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经分析发现,依从性好、依从性不好的2组患者的婚姻、居住情况、对药的用量、用法、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最近的服药情况、朋友或家人对按时服药的提醒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服药依从性受婚姻、居住、用药治疗相关知识、最近服药、服药提醒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安徽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共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综合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安徽省阜阳市接受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的HIV/HCV共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和服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6例HIV/HCV共感染者在过去1个月内抗病毒治疗的服药不依从率为34.0%,结婚年限较长(OR=3.049,95%CI:1.435~6.481,P=0.004)、抗病毒治疗时间较长(OR=1.803,95%CI:1.251~2.599,P=0.002)和饮酒者(OR=2.512,95%CI:1.152~5.478,P=0.021)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较差,而女性(OR=0.180,95%CI:0.089~0.366,P<0.001)和设置服药提醒者(OR=0.315,95%CI:0.159~0.626,P=0.001)的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较好。结论 降低社会公众的艾滋病歧视和提高HIV/HCV共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信心,是改善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服药依从性,分析其相关因素,从而为探究如何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4年3~5月对前往恩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其以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抗病毒治疗的PLWHA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析其服药依从性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的91名感染者中,近三个月服药依从性良好者占67.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婚姻、月可支配资金、居住状况、感染途径、感染时间、治疗时间与其服药依从性均有关(均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与家人同住(OR=5.358,95%CI:1.486~19.326,P=0.010),确诊时间>8年(OR=19.526,95%CI:3.514~108.560,P=0.001)的PLWHA服药依从性更好。结论 恩施州PLWHA服药依从性较低,居住状况及确诊时间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可通过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提高其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西安地区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情况,并分析影响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改善依从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在西安地区HIV感染者/AIDS患者ART定点机构(西安市第八医院)进行现场调查,内容包括接受ART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ART治疗时间、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服药依从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63例接受ART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男622例,女141例,平均年龄(48.52±9.26)岁,平均ART服药时长(9.15±2.71)年。共627例服药依从性好,服药依从率为82.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773)、ART服药时长(OR=0.685)、文化程度(OR=1.204)、每日服药次数(OR=0.624)、感染HIV途径(OR=1.893、1.540、1.422)、既往脱失(OR=0.561)均是接受ART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简称HIV/AIDS病例)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抗病毒治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重庆市九龙坡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379名HIV/AIDS病例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基本知识、治疗相关知识和治疗情况,并采用依从性评价中心指数对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估.结果 调查379名HIV/AIDS病例,其中335例服药依从性好,占88.39%,44例服药依从性差;335例知晓艾滋病基本知识,301例(占79.42%)抗病毒治疗前接受过依从性教育.女性(OR=3.170,95% CI:1.537 ~6.539)、治疗时间1年以内(OR=3.071,95%CI:1.278~7.378)、未接受过服药依从性教育(OR=2.148,95% CI:1.047~4.407)和认为治疗效 果微效(OR=2.424,95% CI:1.157~5.077)的HIV/AIDS病例更容易发生服药依从性差.结论 服药依从性教育和HIV/AIDS病例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对服药依从性有重要影响,应当对HIV/AIDS病例开展规范的服药依从性教育,帮助其掌握服药知识和正确认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新确诊HIV/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意愿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14年12月30日—2018年12月30日在我中心新确诊的HIV/AIDS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健康变化及抗病毒治疗意愿。结果 新确诊HIV/AIDS患者抑郁发生率为59.58%,焦虑发生率为59.17%;干预后,2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得分和抑郁、焦虑发生率均比干预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干预后实验组SDS、SAS得分和抑郁、焦虑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后,实验组接受抗病毒治疗人数比例(97.5%)显著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2,P=0.001)。结论 心理干预能提高新确诊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意愿,值得临床采纳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四川省中老年HIV/AIDS患者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关系,为改善该人群服药依从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四川省的艾滋病高发县区,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进行调查,采用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和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测量心理健康,自我报告法判断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焦虑症状和服药依从性的关系,亚组分析探索不同人群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共1 288人完成了调查,抑郁症状总分的均分为(4.43±4.90)分,焦虑症状总分的均分为(2.75±4.24)分,调查对象中依从的占85.56%,不依从的占14.44%。多因素分析显示,抑郁症状与服药依从性呈负相关,且症状越明显关联强度越大(轻度:OR=0.58,95%CI:0.38~0.89;中度:OR=0.51,95%CI:0.28~0.94;重度:OR=0.42,95%CI:0.18~0.95)。轻度焦虑与依从性正相关(OR=1.71,95%CI:1.01~2.93)。亚组分析显示,抑郁、焦虑症状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在不同户口性质的人群间存在差异。结论 中老年HI...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在佛山市南海区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随机选择200例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服药情况、未服/漏服原因、不良反应等进行问卷调查,依照Morisky等推荐的服药依从性标准对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评定,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80例患者中,服药依从者88例,依从率48.9%。患者服药时间1个月~6年,治疗方案分布中,147例(81.7%)患者的服药方案为AZT+DDI+NVP或D4T+DDI+NVP组合。药物不良反应前3位依次为头痛和头晕(27.5%),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反应(20.0%),药物性皮疹和皮肤瘙痒(1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显示:患者文化程度、服药时间是影响AIDS患者HAART治疗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论AIDS患者HAART治疗服药依从性较低,患者文化程度和服药时间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武汉市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现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面对面匿名调查。结果 在调查的451名PLWHA中,服药依从性均数为98.73%,其中,有414人(91.8%)服药依从性≥ 95%,37人(8.2%)服药依从性<95%。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时间>24月(OR=0.383,95%CI:0.191~0.767,P=0.007),歧视感知高(OR=0.980,95%CI:0.961~0.999,P=0.042)的PLWHA服药依从性越差。结论 武汉市PLWHA服药依从性较高,应加大对治疗时间较长,歧视感知水平较高的人群的关注,探索干预性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了解正在伊犁州乡级艾滋病治疗机构接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艾滋病病人的抑郁、焦虑症状状况并分析探讨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 本研究以伊犁州为研究现场,通过问卷调查和查询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采集相关信息。结果 在412例研究对象中,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0.6%和14.3%。结果显示,正确掌握ART知识、ART依从性良好和民间聚会活动的调查对象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降低,参加恰依活动可降低抑郁症状的危险性,离异/分居/丧偶的调查对象更易出现抑郁症状;无业者和有吸烟行为者更易出现焦虑症状。结论 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家庭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务有助于提高艾滋病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艾滋病患者及其直系亲属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 选取92例艾滋病患者及92名直系亲属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Morisky问卷(8条目版本)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患者治疗依从性评估,并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性分析.结果 艾滋病患者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得分都显著高于国内常模(t=6.64、4.45、11.54、4.88、18.80、11.15、18.49、7.21和11.57,P均<0.01);艾滋病患者直系亲属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和偏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t=7.16、3.66、13.61、17.60、2.48和8.09,P<0.01或0.05).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得分为4.00(3.05,5.00),且在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有无工作等因素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3、0.31、0.38和0.28,P均>0.05).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与本人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上的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负相关(r=-0.503、-0.653、-0.752、-0.722、-0.770、-0.654、-0.652、-0.676和-0.575,P均<0.01);同时,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与其直系亲属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和偏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23 、-0.255 、-0.371、-0.380、-0.388,P均<0.01).结论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较差,且与患者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直系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柳州市女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携带者/艾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carrier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现状,探讨抗病毒治疗后CD4变化的影响因素,为今后改善该人群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在2016年10月~2017年1月间,对柳州市接受病毒治疗的女性HIV/AIDS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和CD4计数情况,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抗病毒治疗后CD4计数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28名女性HIV/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12月CD4计数水平明显增加(Z=-16.596,P<0.001),配偶/固定性伴性行为(OR=1.465,95% CI:1.009~2.128,P=0.045)是抗病毒治疗后CD4变化的保护因素,吸食/注射毒品(OR=0.063,95% CI:0.007~0.547,P=0.012)、抑郁分级、治疗前合并机会性感染(OR=0.423,95% CI:0.281~0.636,P<0.001)、治疗前合并肺结核(OR=0.334,95% CI:0.179~0.622,P=0.001)是抗病毒治疗后CD4变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12月后CD4计数水平明显增加,同时表明了促进配偶/固定性伴性行为,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治疗AIDS相关疾病或感染可能有效的改善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艾滋病低流行地区免费抗病毒治疗依从现状,为探索适宜的治疗管理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意图抽样法,以吉林省吉林市患者居住集中的船营区和永吉县为调查点,通过结构式问卷调查53例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治疗基本情况、近期服药依从情况、遵医嘱服药信念、医疗卫生服务与医患关系.结果 53例患者中3例中断治疗,正在服药的50例近1周服药依从率为82.0%.患者感知遵医嘱服药的利益、感知不依从后果的威胁和自我效能得分均较高,除3例停药者外目前均用药盒管理服药,73.6%的患者自述已养成按时服药习惯,88.7%的患者报告有人督促和提醒服药.结论 研究地区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依从性较好,当地推行三级督导管理制度成为帮助患者保持服药依从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安徽北部地区中老年女性HIV/AIDS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为今后组织开展相关人群的关怀支持工作和提高生命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自2018年3月―2019年2月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抽取阜阳和亳州2市8个乡镇,对≥40岁的女性HIV/AIDS患者及其邻居同伴共计521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等。  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495人,患者组中近两周患病比例为45.8%,近1年住院比例为36.2%,且两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睡眠质量、食欲、视力、听力及腿脚行动情况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患者组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1.4%;焦虑症状检出率为65.5%,且抑郁和焦虑评分及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1)。  结论  中老年女性HIV/AIDS患者的疾病负担较重,且在身体和心理多个方面状况均差于同地区一般同龄女性,其在治疗、关怀及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卫生服务需求相对较大,应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在新的治疗策略扩大之际,广州市尚未开始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者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现状,并按感染时间分层分析社会支持、社会歧视和自我歧视对其的影响作用。方法 在广州市六个区对尚未开始抗病毒治疗的HIV阳性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HIV相关健康状况,抑郁,焦虑,从外界领悟的社会支持、社会歧视及自我歧视情况信息,以抑郁和焦虑分别做因变量,其他信息做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52名调查对象中,66.2%(299/452)和52.9%(239/452)的阳性者分别被评定为抑郁和焦虑。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感染时间<1个月的阳性者中,家庭支持(OR=0.80,95%CI:0.63~1.00,P=0.049)与自我歧视(OR=2.15,95%CI:1.36~2.44,P=0.001)会影响抑郁,重要他人支持(OR=0.68,95%CI:0.53~0.87,P=0.003)和自我歧视(OR=2.31,95%CI:1.55~3.43,P<0.001)会影响焦虑;在感染时间 ≥ 1个月的阳性者中,自我歧视(OR=2.72,95%CI:1.74~4.25,P<0.001)会影响焦虑。结论 广州市的HIV阳性者存在较高的抑郁和焦虑患病率,自我歧视是影响焦虑和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不同来源支持对不同感染时间的HIV阳性者的抑郁和焦虑的影响作用不同,故应针对性地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方便整群抽取安徽省3个地区HIV/AIDS患者,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对HIV/AIDS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开展健康促进,实施综合心理干预措施.结果 HIV/AIDS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74.02%和68.50%,且生活质量也不容乐观.通过稳定患者情绪、增强安全感及答疑解惑等心理干预手段,有效的缓解HIV/AIDS患者抑郁与焦虑情绪(干预后抑郁、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下降为55.28%和47.97%),且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预工作者对HIV/AIDS患者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有效的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可改善HIV/AIDS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干预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安徽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安徽省部分市及县区重点乡镇的801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进行横断面研究.在现有信息收集的基础上,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和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相关信息.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4.5±10.9)岁;177人(22.1%)来自南部地区,中部地区155人(19.4%),北部地区469人(58.6%);现有资料中,经既往有偿单采血浆感染389人(48.6%),经性传播感染361人(45.1%),经其他途径感染51人(6.4%).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均有P<0.05).最近1次随访有副反应(OR=5.062)、年龄大(≥50岁,OR=5.782)和最近1次随访WHO分期高(Ⅲ期及以上,OR=2.163)是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而个人年收入高(≥5000元,OR=0.381)、饮酒(OR=0.452)和社会支持得分高(OR=0.507)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安徽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与一般人群相比生活质量水平较低,年龄较大、有副反应和WHO分期高是影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生活质量的主要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发现即治疗策略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广州市黄埔区正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制问卷、多维度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视觉模拟评分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05份。调查对象平均(35.79 ± 10.66)岁。男性183例,占89.3%;未婚102例,占49.8%;职业为工人或农民工共93例,占45.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81例,占39.5%;同性传播121例,占59.0%。ARI治疗依从性好占75.6%,其中按时服药率90%~94%占21.5%。25~39岁(OR=0.28)、工人/农民工、其他(待业、学生等)职业(OR=0.13、0.13)、最近1次CD4计数≥350、500个/μL(OR=0.34、0.13)、社会支持程度为中间支持状态(OR=0.24)的HIV/AIDS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认可坚持按时按量服药可以延长寿命(OR=5.15)、对随访医生服务满意(OR=3.90)的HIV/AIDS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好。结论 黄埔区HIV/AIDS患者治疗依从性一般,且受较多因素影响,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ART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