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治疗一般采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切除范围较大,包括棘突、双侧椎板及部分关节突等,术后易引起脊柱不稳、硬膜外广泛瘢痕粘连继发医源性椎管狭窄等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自1995年9月~2001年3月应用有限的椎板切除(保留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1例,其中9例同时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经椎板间孔减压棘上与棘间韧带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解决由于术中破坏了脊柱后部结构和过多切除椎板引起的医源性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设计了一种“经椎板间孔减压棘上棘间韧带重建”术式,用此术式治疗31例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随访16个月以上19例,摄腰椎屈曲和伸展位片,无1例椎体间相对移位≥3mm。按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为100%。本术式改变了传统的手术路径,保证了棘上和棘间韧带的血液供应,且术野开阔,切除黄韧带通过椎板间孔解除致压因素,减少了“椎板切除膜”形成的空间,将棘上和棘间韧带吻合于原切断处,保护了脊柱的前屈刚度,对脊柱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LSS)的治疗一般采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 ,切除范围较大 ,包括棘突、双侧椎板及部分关节突等 ,术后易引起脊柱不稳、硬膜外广泛瘢痕粘连继发医源性椎管狭窄等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自 1 995年 9月~2 0 0 1年 3月应用有限的椎板切除 (保留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6 1例 ,其中 9例同时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 1例 ,男 2 8例 ,女 33例。年龄 4 1~70岁 ,平均 5 6岁。有腰痛及单侧或双侧下肢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者 32例 ,单纯间歇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347-1352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在6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年龄5268岁,平均61.3岁),30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3例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差异。术前、术后随访时分别采用ODI和VAS评分进行相关功能评价。随访时间最少为2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下肢痛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无明显差异。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组患者的腰背痛VAS评分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组(P<0.01),并且其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有较好的效果。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下腰痛效果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者术中创伤较少,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保留了竖脊肌、棘突、棘间和棘上韧带,并对这些脊柱后部结构元素进行解剖重建,起到了维持术后腰椎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1995~ 2 0 0 2年对 6 2例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 ,仔细分型 ,采用 3种方法 ,a)开窗潜行扩大椎板减压术 ;b)扩大的半椎板切除减压术 ;c)全椎板切除加椎间融合术。结果 随访 1~ 6a ,按Nakal分级评定优 4 3例 ,良 16例 ,可 3例 ,优良率 96 .5 %。结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主要以充分彻底的减压、解除神经根的致压因素为主 ,但要兼顾减压的彻底性与腰椎的稳定性。单节段病变选择开窗潜行减压术或扩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 ,多节段病变选择全椎板减压术同时行椎间融合术以保证腰椎稳定。  相似文献   

6.
保留棘突韧带扩大椎管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钙化,腰椎后路手术中保留棘突,棘上、棘间韧带,椎板切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骨科67例腰椎管狭窄症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钙化等患者,保留棘突、棘上、棘间韧带,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的术式.结果 67例随访2-12年,平均60个月,复查CT显示,椎管扩大,棘突骨性愈合,无一例塌陷入椎管内及腰椎不稳.结论 腰椎后路手术保留棘突、棘上、棘间韧带,切除椎板扩大腰椎管术式是可靠的,扩大椎管减除症状,又重建腰椎后部完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和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以中央椎管狭窄为主目的腰椎管狭窄症目的疗效,并介绍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目的手术方法.[方法]10年间手术治疗有间歇性跛行症状目的以中央椎管狭窄为主目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3例;其中用舣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治疗62例(开窗组),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除减压术治疗31例(保棘组).获随访82例(其中开窗组54例,保棘组28例),平均随访4年.以术后间歇性跛行足否消失做为减压是否充分目的标准,以术后遗留活动性腰痛做为术后腰椎不稳目的标准.[结果]开窗组术后间歇跛行消失40例(74.1%),残留活动性腰痛5例(9.3%).保棘组术后间歇性跛行消失23例(82.1%),残留活动性腰痛3例(10.7%).x2检验P值>0.05.[结论]在对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目的]减压果和对腰椎稳定性目的影响上开窗组和保棘组无统计学差异.两者目的减压效果均良好,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但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野开阔、操作简单、不易损伤神经,是值得推荐目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保留脊柱后部结构椎板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保留脊柱后部结构椎板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刘永才张松涛吴天顺马中立作者单位:471003河南洛阳解放军534医院腰椎管狭窄症传统的手术方法多采用狭窄段全椎板切除的中线减压法。对脊柱后部结构破坏性较大,近年国内外学者[1,2]针对脊柱后部多椎板切除减压术后...  相似文献   

9.
保留棘突-棘上棘间韧带复合体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往传统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式是切除狭窄段腰椎棘突;棘上、棘间韧带及椎板,扩大狭窄的椎管及侧隐窝,以缓解神经受压[1].但是,过多的腰椎后结构切除可能产生潜在的腰椎不稳,导致腰椎手术后失败综合症(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 FBSS)[2].从1998年开始,我们采取保留棘突-棘上棘间韧带复合体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椎板减压术后远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椎板切除减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5 6例患者术后随访 6年以上 ,根据JOA标准及影像学检查进行治疗前后评定。结果 :5 6例优良率占 6 0 7% ;6 2 5 %的患者日常活动无障碍。有 4例因减压节段有椎间盘突出而再次手术。两个以上椎板切除者和术前椎体间矢状旋转角 >10°者的疗效差。结论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选择单纯椎板切除减压术 ,但术前矢状旋转角 >10°并需多个椎板切除者 ,减压的同时应采用器械固定或行脊柱融合术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90~1995年对60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后1~5年的随访观察,并根据当时的手术方式认为:解决全椎板减压术后脊柱不稳定的有效方法是,术前全面准确的判断腰椎的稳定程度,严格掌握适应症及在手术中尽可能的保留椎小关节及棘上韧带,或采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2年9月~2007年3月共收治45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6例,女29例,年龄36~80岁,平均61.3岁,病程5个月~20年,平均16个月.依据Hansraj等的经典与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分型标准及引起症状的"责任"部位,经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有限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A组,14例):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有限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并脊柱融合内固定术(B组,10例)或行全椎板切除减压并脊柱融合内固定术(C组,21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15分法及Eule法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9个月~5年,平均3.4年,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A组58.2%±34.0%,B组61.7%±23.6%,C组56.4%±26.8%,优良率A组78%,B组80%,C组76%,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Eule法评估除A组与C组分别有1例术后疼痛加重外,其余病例腰腿痛症状均改善.结论: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可靠术式,只要把握好手术适应证与减压范围,无论单纯有限减压还是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个椎板间潜行式开窗,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特点及疗效,旨在较大限度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预防传统的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引起的不良综合症。方法:自1994年至2001年,作者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286例。其中127例,55岁以下者,采用 多个椎板间潜行式开窗、减压术。开窗减压最少2处,最多4处。结果:参照陆裕朴疗效标准;本组优89例,良31例,可7例,优良率94.5%。结论:椎板间多窗潜行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达到减压的目的,不良并发症少,但应强调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结合,防止手术范围扩大。手术者要具有熟练的脊柱开窗手术技巧,松解神经根管与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棘间减压治疗退行性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尤待探讨的问题是,减压范围多大和哪种方法才能最有效地维持术后远期腰椎的稳定。全椎板减压虽然减压范围充分,但破坏了腰椎后张力带结构,术后远期腰椎不稳和椎管再狭窄发生率较高,疗效明显下降。半椎板减压椎板开窗需将骶棘肌剥离关节突,有可能损伤骶棘肌的支配神经,同时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复合体可能因缺血而发生变性一引。近来,  相似文献   

15.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附12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传统的的临床手术治疗方式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因为全椎板切除破坏了脊柱后柱结构,存在术后腰椎不稳定和硬膜外瘢痕形成等缺点,影响术后效果。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临床应用能减少椎板切除术后腰椎不稳的发生,提高了融合率,但也存在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脱落和移位等内固定并发症,同时内固定又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故应严格掌握内固定应用的指征。自1996年12月~2 0 0 1年12月本研究对13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病变特点,采用三种术式,即保留腰椎棘突韧带复合体的腰椎管扩大术,经椎板间隙开窗神经根管潜行扩大术及…  相似文献   

16.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学评估与椎管环切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管狭窄症是多种椎管管壁狭窄因素综合表现的一种病症,遗留致压因素势必影响疗效,减压不彻底或盲目扩大减压均与手术目的相悖。自1996年5月~2001年6月采用术前评估致病因素及棘间人路椎板撑开椎管环切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5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特点,探讨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策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2003-02-2009-02,对67例65岁以上的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针对引起狭窄和症状的不同因素,分别采取椎板开窗、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并植骨融合等手术方式,并注重围手术期治疗,参照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6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度过围手术期,术后随访64例,平均18月。治疗效果优良率90.63%。结论年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应针对不同的病变情况,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措施,注重椎管有效减压和脊柱稳定性的平衡,并重视围手术期治疗,可取得满意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单节段或多节段椎板间隙开窗潜行减压加神经根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0例。结果疗效参照JOA分级标准评定,术后对45例获得随访,平均3.1年,优27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手术优良率88.8%。结论该术式保留了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部分椎板,关节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腰椎稳定性,避免了因手术瘢痕粘连和骨化造成的医源性的椎管狭窄,术后疗效确实可靠。  相似文献   

19.
背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如何有效使用脊柱内镜技术优势进行椎板减压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方向。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行椎板减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8例,其中32例行传统半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为开放组,46例行脊柱内镜下椎板减压手术为内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内镜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切口长度、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和ODI评分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术后1个月的JOA和ODI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椎板减压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相比于传统半椎板切开减压术具有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能够满足减压要求基础上,对腰椎稳定性破坏较少,更有效的保留了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20.
腰椎管狭窄症的不同术式选择及其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指征和术式选择,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4年入院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87例,其中156例获得随访。根据病情分别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术(全椎板或半椎板)89例,椎板减压 横突间植骨融合术3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 横突间植骨融合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34例。结果156例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4年1个月。三种手术方法优良率分别为89.89%、87.88%、88.24%。结论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和手术技巧,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各种类型的腰椎管狭窄症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