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滋阴凉血解毒汤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阴虚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阴虚血热证病例30例,服用滋阴凉血解毒汤并配合减停糖皮质激素,9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血小板算术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180天PAIg G、PAIg M、PAIg 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治疗后90天和180天中医证侯总有效率70%和80%,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73.33%。结论滋阴凉血解毒汤对改善CITP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和提升血小板及改善血小板参数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血小板参数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目的:观察糖尿病并发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与高凝状态的密切关系,血小板许多功能异常,对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作用[1]。方法:对血小板参数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MPV,PDW明显增高,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结论:该类疾病发生率的增高部分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评价双嘧达莫对于行冠脉介入术后患者中抗血小板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冠脉介入术后患者136例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每日给予阿司匹林150mg,氯吡格雷75mg。双嘧达莫组66例给予双嘧达莫,对照组70例不予双嘧达莫。术后3~7 d应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检测方法测定AA通道血小板抑制率和ADP通道血小板抑制率。结果 ADP通道血小板抑制率双嘧达莫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A通道血小板抑制率双嘧达莫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双嘧达莫组ADP通道药物低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双嘧达莫可提高ADP通道血小板抑制率,有助于改善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与缺血性脑卒中及抗血小板药物作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介绍有关脑缺血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和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和评价。方法 综述5年以来并追踪以往国内外脑缺血后有关血小板功能变化和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资料,分别进行介绍。结果 脑缺血后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皆处于激活状态,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新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抗血小板药物不断出现。结论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出现必然给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5.
徐建  王翘楚 《天津中医》1995,12(6):20-21
本文报告了用中医辩证结合西医辨病的方法,对47例原发性血小析减少性紫癜应用益气清热法进行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后不仅症状、体征显著好转,外周血中血小板数、抗血小板抗体测定值等指标也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3.62%。  相似文献   

6.
1西医对急性脑梗死时,血小板体积异常的临床研究状况 从临床病理学的进展看,1990年始,国外已有临床报道,急性脑梗死时,血小板体积异常增高可达45d[1];1995年,O’Mal-ley等[2]报道,血小板体积异常增高可持续6个月,是促进脑梗死病情发展的危险因素;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报道,2009年国外仍有临床研究认为血小板体积水平是脑梗死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的参考因素之一[3]。国内随后也有北京医科大学、  相似文献   

7.
阐述血小板活化过程的相关信号转导,并对临床已用和正在研发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相关的中药活性成分进行总结。结果表明,随着血小板活化信号转导通路的不断阐明,可能的治疗干预靶点也逐渐被揭示。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化学单体,针对血小板活化过程的某一个靶点进行干预,进而到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但是存在抗血小板效果不佳、出血及过敏反应等缺陷。建议针对不同途径的靶点进行药物干预,有针对性地联合用药,以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要加强中药活性成分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为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国外正在研制的抗血小板药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丽  郑虎 《中国药学杂志》1995,30(10):628-631
国外正在研制的抗血小板药物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成都610041)郭丽,郑虎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功能亢进是脑血管和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的重要原因,抗血小板作用的药物已用于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不可忽略的是,抗血小板...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中医药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 (ABI)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体积异常的影响 ,将 6 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中药补化汤加常规治疗组 ) 34例和对照组 (常规治疗组 ) 31例。治疗 2周后观察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以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大型血小板比率 (P -LCR)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的变化均有显著性意义(P <0 0 0 1 ) ;治疗组PDW、MPV、P -LCR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P >0 0 5 )。提示 :中医药对ABI血小板体积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是血管黏附分子大家族中的一大类成员,可反映内皮细胞受损和血小板活化程度及血栓形成倾向,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全世界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现已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总结近年的相关文献,中医主要通过理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法、活血化瘀法、清化痰热法、温补肾阳法来治疗冠心病,有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并且可降低GMP-140的含量。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之一是通过调节GMP-140的含量来抗血小板活化、抗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冠心病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5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Ⅰ组为抗血小板治疗方式和Ⅱ组为抗凝治疗方式,观察两组的冠心病抗栓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治疗和抗栓治疗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应用时需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综述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方法 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临床上现有的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新的抗血小板药物及其新靶标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与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开发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当前对血小板生物学以及对血小板黏附、活化和聚集相关的机制以及药物作用的潜在靶点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笔者主要从影响血小板黏附、活化扩增,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小板作用新靶点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开发出具有临床作用的新靶点的抗血小板药物,为血栓栓塞性疾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脱水、抗血小板、脑保护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通络化痰汤加减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Ashworth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均<0.05);2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但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体积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肢体痉挛有明显改善作用,可能与改善血小板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CD-16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了10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以观察二者与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及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结果显示:NIDDM患者MPV和PDW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合并血管病组增高更明显(P<0.05~0.001)。中医三个证型组均较对照组增高,且三型间呈依次递增,(P<0.05~0.001)提示:MPV和PDN增高与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有关,与中医消渴病机发展及辩证分型相符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根据血小板聚集功能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且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患者311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并根据是否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复查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较2组基本临床资料、药物使用情况及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2组基本临床资料、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随访期间(12个月内)再发胸痛、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1个月时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高反应性(HPR)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根据血小板聚集功能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具有良好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治疗急性脑梗死应重视早期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和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朱会兰  戴林枫  许勇钢 《中医杂志》2014,(12):1022-1024
目的观察益气通阳汤加减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CITP患者31例服用益气通阳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记录血小板计数、中医证候积分,判定西医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1个疗程后及2个疗程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患者西医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58.06%。治疗1个疗程后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51.61%,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0.65%,治疗2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益气通阳汤加减治疗CITP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及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和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厦门市海沧医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将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40例),将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4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栓长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栓长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单一用药治疗,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较佳,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血脂水平,还具有...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我国心脑血管总患病人数为2.9亿,每年因心脑血管死亡人数占总死亡者的41%,居死亡原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是冠心病,而冠心病发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突然破裂以及继发性血栓的形成是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血小板的活化在这其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治疗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人参皂苷(Ginsenoside,GS)具有多种心血管药理作用,也显示出抗血小板作用。目前研究显示,人参总皂苷、GS-Re、GS-Rg1、GS-Rk1、GS-Rg3及GS-Rg3衍生物GS-Rp1均具有抗血小板作用。GS能够提高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可能是现代血栓栓塞性疾病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应用miRNA等新技术、分子模块等新观点等可以指导GS的抗血小板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