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动物模型是肝纤维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肝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及其防治必须建立合适的模型。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制作肝纤维化模型的常用方法及其优缺点。 1 肝毒质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 1.1 四氯化碳(CCl_4)诱发的肝纤维化模型CCl_4是实验室中最早使用诱发肝纤维化的毒剂。如Cameron曾给大鼠每周2次皮下注射0.1mlCCl_4,第6次注射后可见肝纤维化;注射21次后肝硬化已甚为明显,但停止注射后仍可痊愈;注射40次后肝纤维化即不可复原。此法造模时间长,动物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DDC剂量递增腹腔内注射诱发大鼠胰腺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并与常规恒量DDC腹腔内注射方法比较。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注射组、低剂量DDC恒量注射组(600 mg/kg/次。每周2次,共8次)、高剂量DDC恒量注射组(1 000 mg/kg/次,每周2次,共8 次)及DDC剂量递增注射组(首次400 mg/kg/次,以10%浓度连续递增,每周2次,共8次)。每周于注射后2d h、48 h、1周、2周、3周、4周6个时间点分别随机处死3只大鼠,并对胰、肝、肾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与胶原纤维测定。实验中观察动物并发症(鼻出血,尿失禁,震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DDC递增组大鼠并发症较少,但成模时间及纤维化程度与恒量注射组无显著性差异,纤维化程度增加过程较为渐进,提示更为接近胰腺纤维化的发展过程。结论DDC注射递增法可以建立大鼠胰腺纤维化动物模型, 此模型较常规恒定DDC腹腔注射法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DDC剂量递增腹腔内注射诱发大鼠胰腺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并与常规恒量DDC腹腔内注射方法比较.方法 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注射组、低剂量DDC恒量注射组(600 mg/kg/次,每周2次,共8次)、高剂量DDC恒量注射组(1 000 mg/kg/次,每周2次,共8次)及DDC剂量递增注射组(首次400 mg/kg/次,以10%浓度连续递增,每周2次,共8次).每周于注射后24 h、48 h、1周、2周、3周、4周6个时间点分别随机处死3只大鼠,并对胰、肝、肾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与胶原纤维测定.实验中观察动物并发症(鼻出血,尿失禁,震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DDC递增组大鼠并发症较少,但成模时间及纤维化程度与恒量注射组无显著性差异,纤维化程度增加过程较为渐进,提示更为接近胰腺纤维化的发展过程.结论 DDC注射递增法可以建立大鼠胰腺纤维化动物模型,此模型较常规恒定DDC腹腔注射法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抗纤软肝颗粒对四氯化碳(CCl_4)加乙醇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M)15只,抗纤软肝颗粒组(K)15只,正常对照组(N)10只。M、K组大鼠分别以40%CCl_4橄榄油液腹腔注射,2坎/w,并以5%乙醇为唯一饮水;N组大鼠同期注射等剂量的橄榄油。造模同时,K组大鼠即予抗纤软肝颗粒2g/100g/d(中等剂量)灌胃,1次/d;M、N组大鼠同期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7周。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变化及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Alb/Glo比值、ALT、AST的变化。结果:K组大鼠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纤维化程度较M组明显减轻,结缔组织明显减少,纤维间隔显著变薄,未见明显假小叶;M组大鼠血清Alb显著降低,ALT、AST均有明显升高(P0.05);K组大鼠Alb回升,ALT及AST明显下降,与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纤软肝颗粒可通过保护肝细胞,降解纤维组织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四氯化碳(CCl_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探讨强肝胶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的影响。方法:3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40%CCl_4(2 ml/kg),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每周2次,共6周。从建模的第4周开始,治疗组大鼠用强肝胶囊溶液(浓度为0.1 g/ml, 5 ml/kg)灌胃,其他两组大鼠用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每天1次,共6周。第3周末和第6周末各组6只大鼠采血,第9周末全部大鼠采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第9周末时采集肝组织,经HE染色、Masson染色和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进行病理诊断;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方法检测肝组织目的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强肝胶囊治疗3周后,治疗组大鼠ALT和AST分别较模型组下降27.90%和22.94%。强肝胶囊治疗6周后,治疗组大鼠的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显著改善(P0.05),肝星状细胞(HSC)激活程度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大鼠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TGF-β1相关信号通路中Smad2和Smad3 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同时,治疗组大鼠PDGF-B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强肝胶囊能显著抑制CCl_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其可能作用机制为下调细胞因子TGF-β1/Smads信号通路和PDGF-BB表达,从而抑制HSC激活、增殖,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正常对照组(NC,10只);CCl_1损伤组(CI,20只,50%CCl_40.12ml/kg灌胃);PGE_2保护组(PP,20只,在给CCl_4前24h,30min及后6、12、2430hPGE_2300μg/kg腹腔注射);PGE_2对照组(PC,10只,PGE_2同PP组)。CI组、PP组于给CCl_4后48、72h各处死一半。CCl_4  相似文献   

7.
以往本实验室研究表明对实验动物应用Vit E可防止其急性CCl_4性肝坏死,本文研究给大鼠饮食补充Vit E后是否影响CCl_4引起的慢性肝损害和肝硬化。材料和方法:将最初体重为40~50 g的雄性幼年Wistar大鼠分两组饲养,Ⅰ组用标准饲料(含Vit E50mg/kg),Ⅱ组在标准饲料中加用Vit E(Vit E总量250mg/kg)。饲养3周后分别从两组中选体重为130~140g大鼠的腹腔内注射CCl_4 0.15ml,每周3次,计5周以上。Ⅰ组为对照组(n=10),Ⅱ组为饮食补充Vit E组(n=10),Ⅲ组为标准饲料加CCl_4组(n=12),Ⅳ组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血柔肝方(HXRGF)对肝纤维化(LF)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特异性抑制物(TIMPs)的影响,评估HXRGF对LF的疗效。方法:将8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L,n=10)和肝纤维化模型组(FL,n=70),在大鼠颈背部皮下以60%CCl4溶液(CCl4∶Olive oil=3∶2,3 ml/kg体重,每周2次)连续注射12周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原FL组大鼠被随机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组、HXRGF低剂量组、HXRGF中剂量组和HXRGF高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相应的受试药液灌胃4周(1次/d)。比较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肝功能、病理Metavir评分和肝组织中MMP2、MMP13、TIMP1、TIMP2、TGFβ及Lect2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差异。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肝脏形态、HE染色、免疫组化和羟脯氨酸测定结果提示肝纤维化模型复制成功,其体质量下降、肝功能恶化、病理Metavir评分升高,MMP2、MMP13、TIMP1、TIMP2、TGFβ和Lect2 mRNA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缩肝丸对CCl_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CCl_4诱导大鼠肝纤维动物模型。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CCl_4模型组、安络化纤丸组、缩肝丸大剂量组、缩肝丸小剂量组,灌胃给药。用药第10周末处死全部大鼠,留取血清测生化指标,肝组织样本病理切片HE染色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镜下观察。结果:缩肝丸可使CCl_4造模大鼠血清中ALT、AST、HA、LN、PCⅢ含量降低;HE染色显示缩肝丸可降低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少假小叶的形成和脂质空泡的数量;Masson胶原纤维染色显示缩肝丸可降低胶原纤维增生程度。结论:缩肝丸具有较好的保肝及延缓肝纤维化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 CYP_(11)B_2在正常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评价安体舒通的治疗作用。方法取雄性 Wistar 大鼠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0只。模型组:CCl_4油0.25ml/100mg 皮下注射,每周三次;安体舒通组:CCl_4油注射的同时予以安体舒通20mg·kg~(-1)·d~(-1)灌胃,1次/日;马洛替酯组:CCl_4油注射的同时予以马洛替酯50mg·kg~(-1)·d~(-1)灌胃,1次/日;对照组:橄榄油皮下注射:光镜下动态观察组织学改变,图象分析仪测量胶原面积。RT-PCR 检测 CYP_(11)B_2的表达。结果 RT-PCR 显示 CYP_(11)B_2在肝纤维化形成时表达增强。第四、六周,安体舒通组肝纤维化分级、胶原面积低于模型组(P<0.05)。第八、十周,安体舒通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YP_(11)B_2在肝纤维化形成时表达增强。安体舒通对早期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DMN诱发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门静脉压力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光福  陆雄  陈文慧  刘成海  刘平  刘成 《肝脏》2001,6(3):200-201
本文通过模型大鼠门脉压力的测定 ,观察二甲基亚硝胺(DMN )诱发大鼠肝硬化过程中门脉压力的动态变化以及与肝纤维化关系。材料与方法一、材料Wistar雄性大鼠 ,体重 14 0~ 15 0 g ,购自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DMN购自瑞典威灵公司。PT14MX 4kPa生理压力传感器购自复旦大学传感器工程研究室。二、模型制备将 0 .5 %DMN溶液按 0 .2ml/10 0 g体重剂量予大鼠腹腔注射 ,每周连续注射 3d ,共 4周 ,第 1周用 2 /3量 ,以后用全量。共设 10个观察组 ,分别是 2d ,1、2、3、4、5、6、8、12和 2 4周。每组设正常对照鼠 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芪术颗粒(QXKL)对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LSECs)中整合素αVβ3-FAK-R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20只Wistar大鼠,对14只采取腹腔注射10%CCl_4橄榄油溶液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其余6只不造模,原代分离肝纤维化大鼠及正常大鼠LSECs。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芪术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芪术颗粒0.625 g/kg、1.25 g/kg、2.5 g/kg剂量灌胃,对照组大鼠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混悬液灌胃,正常组大鼠给予三蒸水灌胃,2次/d,连续5天,制备4组大鼠含药血清和正常组大鼠无药血清。制备的无药血清分别加入正常和造模大鼠LSECs中,其余4种含药血清分别加入造模大鼠LSECs,常规培养48 h,Western Blot检测LSECs中整合素αVβ3及FAK-Ras-MAPK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结果:成功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大鼠LSECs高表达整合素αVβ3、磷酸化FAK、Ras、磷酸化MAPK蛋白(P0.05)。与模型组比较,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处理后肝纤维化大鼠LSECs整合素αVβ3的表达减少(P0.05),并且磷酸化FAK、Ras、磷酸化MAPK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尤以芪术颗粒大剂量组明显。结论:芪术颗粒通过抑制LSECs整合素ανβ3-FAK-Ras/MAPK信号通路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们用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动态地检测肝纤维化过程中TIMP-1的表达量,以探讨TIMP-l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 1.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wistar雄性大鼠36只,体重 180—210 g,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随机分组,对照组15只,模型组21只。模型组给40%四氯化碳花生油混合液,以 1.2 ml/kg皮下多点注射,每周2次,分别于4、8、12周末处死大鼠,模型组7只,对照组5只。麻醉后剖腹取肝,相应固定、保存备检。 2.主要试剂及方法:(1)试剂:TIMP-1抗体为Sa…  相似文献   

14.
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及肝纤维化改变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舒丹  厉有名  虞朝辉 《肝脏》2003,8(4):38-39
本文通过实验每日予大鼠灌食白酒建立了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 ,并系统地观察大鼠慢性酒精中毒时肝脏病理变化及肝纤维化情况。资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取SD大鼠 48只 ,雌雄各半 ,体重 15 0~ 2 5 0 g。由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动物中心提供。二、实验方法(一 )分组及慢性酒精染毒造模  48只大鼠随机分为 2组 ,均为雌雄各半。观察组 3 6只 ,用红星牌二锅头 (北京酿酒总厂生产 ,约为 10 .2mol/L酒精溶液 )平均以 1.5ml/10 0 g的剂量每日早晨灌注 1次 ;对照组 12只则以等量 0 .9%氯化钠灌注。实验期间各组大鼠均予以饮用水及全价营养颗粒饲料喂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γ干扰素(γIFN)对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模型组(15只)和γIFN预防组(15只)。模型组用0.5%DMN10mgkg体重腹腔内注射,共6周,第1周连续3次,其后每周2次;γIFN预防组大鼠则在用DMN腹腔注射同时,每天皮下注射γIFN105Ukg体重,停止DMN注射后再用药2周,共8周。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于第8周处死大鼠,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羟脯氨酸含量测定;以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ColⅠ、ColⅢ和TIMP1mRNA水平,BioRad凝胶成像系统对电泳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肝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模型组大鼠在第6周停用DMN时,多数大鼠肝纤维化达2~3级,有的大鼠甚至出现腹水,停用DMN后,肝纤维化程度仍持续加重,至8周末所有大鼠肝纤维化达3~4级,且大多数伴有腹水。γIFN预防组病变较轻,最严重肝纤维化只有3级。RTPCR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ColⅠ、ColⅢ、TIMP1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66±0.05、0.59±0.05、0.56±0.04,而模型组则分别为0.92±0.06、0.75±0.07、0.91±0.07,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γIFN预防组分别为0.73±0.06、0.66±0.07、0.66±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抗纤软肝颗粒对四氯化碳加乙醇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p65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15只,抗纤软肝颗粒组(K)15只,正常对照组(N)10只。M组、K组分别以40%四氯化碳橄榄油液腹腔注射,每周2次,并以5%乙醇为唯一饮水。造模同时,K组即予抗纤软肝颗粒20 g.kg-1.d-1(中等剂量)灌胃,每天一次。7周末,各组取肝右叶分别作肝组织病理观察及检测肝组织NF-κB p65 mRNA表达。结果抗纤软肝颗粒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纤维化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肝组织NF-κB p65 mRNA表达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抗纤软肝颗粒能下调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NF-κB p65 mRNA表达,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NF-κB p65 mRNA转录过程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纤软肝胶囊对大鼠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32只清洁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肝纤维化建模组各16只。建模组大鼠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_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正常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射等量植物油,随后将正常对照组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药物组8只,建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治疗组8只。药物组、治疗组均给予抗纤软肝胶囊治疗,其他组同期灌服相当量的生理盐水。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C型胶原(Ⅳ-C)及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RT-PCR法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血清体外对HSC-T6细胞中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mRNA表达以及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治疗组大鼠肝脏的肝纤维化程度减轻;治疗组血清ALT、AST、HA、LN、IV-C、PC-Ⅲ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而ALB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体外实验发现药物组及治疗组α-SMA和TGF-β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及模型组(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药物组及治疗组HSC-T6的凋亡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及模型组(均P<0.05)。结论抗纤软肝胶囊通过参与调控HSC的活化及凋亡,可发挥对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龙胆苦苷对大鼠肝纤维化中肝脏中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正常喂养2 w后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5只,模型组、秋水仙碱组、龙胆苦苷组各25只。各组均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和龙胆苦苷组每周腹腔注射2次40%四氯化碳(CCl4)橄榄油溶液(1 ml/kg),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周灌胃10 ml/kg的生理盐水3次,龙胆苦苷组每周灌胃龙胆苦苷(100 mg/kg)3次,秋水仙碱组每周灌胃秋水仙碱(0.12 mg/kg)3次,龙胆苦苷与秋水仙碱均溶于生理盐水中,按10 ml/kg灌胃。实验中实时监测大鼠体质量变化。在第3、5、7周各处死1只大鼠,取肝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第8周处死全部大鼠,取肝脏进行HE、Masso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肝组织无纤维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大量纤维间隔形成。与模型组相比较,秋水仙碱组与龙胆苦苷组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均显著改善(P<0.05);秋水仙碱组与龙胆苦苷组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肝脏》2002,(Z1)
研究丙烯腈对大鼠肝脏的毒性。对 4 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10只 ,以丙烯腈剂量分别为 0mg/kg(A组 )、5mg/kg(B组 )、15mg/kg(C组 )和 30mg/kg(D组 )灌胃染毒每天 1次、每周 5次 ,持续 15周后每组处死 7只 ,其余继续灌胃至 2 2周处死。结果显示 ,4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予二乙基亚硝胺(DEN)腹腔注射的大鼠在不同时间节点的肝脏大体形态及病理学特征,结合肝癌前特异性免疫组化指标,以明确DEN诱导肝细胞癌癌前病变形成的最佳时间点。方法: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予50mg/kg DEN腹腔注射,每周1次,持续16周;正常组大鼠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周1次,持续16周。实验分别于给药后第4、6、8、10、12、14及16周末取材,每次取材正常组2只、模型组4只,观察大鼠肝脏大体形态,并行HE、Masson染色及谷胱苷肽-S转移酶(GST-Pi)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随着DEN给药次数增加,病理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在第4周表现为肝脏炎性反应,第6周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第8周纤维间隔形成,第10周形成早期肝硬化,第12周形成肝硬化,第14周形成肝细胞癌前病变,第16周形成肝细胞癌。结论:予大鼠50mg/kg DEN腹腔注射,每周1次,可在第14周诱导肝细胞癌癌前病变模型形成,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