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的疗效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5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椎体次全节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彻底解除颈椎管前路致压物,恢复椎间高度,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将术前及术后统计之JOA评分和颈椎X线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半年到两年回访,所有53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变。JOA评分由术前8.8分提高到11分。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全部骨性融合,椎间高度无丧失,颈椎前曲生理曲度维持正常。结论经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单间隙减压加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我院脊柱骨科采用颈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术前行完整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CT、MRI)。本组病例随访6~32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36例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明显提高,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Odom’s临床效果分级,优29例,良5例,优良率达到94.44%。[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单间隙减压加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固定坚强、多节段椎间高度均恢复理想,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结合中药治疗相邻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采取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对照组行手术治疗,治疗组术后结合中药治疗,观察并比较其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6-24个月。术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按JOA评分术前及随访时改善率评定疗效,术后6月,治疗组临床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术后恢复理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颈椎压力固定器对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术,应用JOA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于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行X正侧位片检查,评估椎体间融合情况,并记录每例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JOA评分随时间顺序逐渐升高,6个月内所有病例椎间全部融合,椎间高度在术后即显著恢复,3月内下降,术后6月趋于稳定,在随访期间,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早中期脊髓型颈椎病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权正学  蒋电明  欧云生 《重庆医学》2008,37(15):1687-1689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8月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椎间融合结合钛板颈前路手术治疗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并成功随访24例,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融合效果.结果 随访4~36个月,平均20.5个月,全部患者术后未见任何过敏或毒性反应.JOA评分从术前(9.3±2.1)分提高到术后(15.2±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 2).术后X线片未见人工椎体塌陷、移位或脱入椎管,无钛板或螺钉松动及折断,无明显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椎间融合,融合时间(8.6±3.4)个月.结论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植入融合率高,牢固可靠,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可以有效地进行颈椎前路融合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同定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我院骨科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8例,均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比术前术后颈椎(JOA)评分,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侧位X线片,钛网、锁定钢板位置及颈椎前凸角等变化.结果 38例均被随访,术后12~16个月36例植骨融合,2例在术后18个月植骨融合.术后颈椎前凸角改善明显,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满意,钛网及锁定钢板位置稳定,JOA评分经手术治疗后显著提高(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存脊髓型颈椎病应用中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但此术式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融合器联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钛网融合器联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及平均椎间高度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平均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无明显性差异(P0.05)。所有病例椎间植骨均融合,有1例出现融合器陷入椎体,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颈椎前路减压钛网融合器联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在脊髓型颈椎病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n-HA/PA66植入钛板内固定术,对其疗效及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7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植入物未引起过敏及毒性反应,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有良好的恢复和维持,术后6~8个月时获得植骨融合,n-HA/PA66人工椎体后缘存在不同程度的异位骨化。结论 n-HA/PA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手术植骨材料融合率高,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椎间撑开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行椎间撑开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01~2008-06收治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单节段病变30例,两节节段病变6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进行椎间撑开前路矩形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和脊髓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的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6例获得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无颈髓和喉上喉返神经损伤,无钢板和螺钉松动及椎前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术后6个月以及术后与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基本维持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结论椎间撑开前路矩形减压植骨钢板手术减压较彻底,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稳固固定,减少邻近椎体退变,是目前两节段以内脊髓型颈椎病较常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前路改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优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2001年6月~2003年12月期间收治2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改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结果 22例获随访,平均21个月,植骨融合时间3~4个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手术有效率为100%(22/22),优良率为95.5%(21/22),术后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9.0分上升至平均16.6分。结论 前路改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显著优点及应用价值,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地榆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理。[方法]对120例子宫肌瘤患者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和栓塞治疗,观察栓塞治疗效果及术后3~12个月随访患者症状改变情况。[结果]子宫动脉造影显示子宫肌瘤为富血管性肿瘤,TUAE治疗后治疗组有84.31%,对照组有83.33%,患者月经量减少,并逐渐恢复正常;术后2个月复查,治疗组有80.95%,对照组有77.5%,患者血红蛋白值达到正常水平。随访患者中,治疗组肌瘤大小平均缩小为73.2%,对照组缩小为70.1%。[结论]地榆粉在介入栓塞治疗子宫肌瘤中,比其他栓塞材料更具优越性和安全性,为子宫肌瘤治疗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绍华  徐月琴 《河北医学》2009,15(4):474-476
目的:探讨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方法:总结25例颈椎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体会并详细介绍术前、术后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及术后康复训练等。结果:术后随访0.5-2年,根据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07年6月间收治的脊柱结核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9岁~72岁,平均36.6岁。其中,颈椎结核2例,胸椎结核11例,胸腰段结核16例,腰椎结核6例,骶椎结核1例;累及1个节段8例,累及2个节段17例,累及3个节段9例,跳跃性结核2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8例伴流注脓肿形成,16例患者伴不全瘫,所有病例均在全身抗结核治疗2周后手术。手术方式为: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植骨1例,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前路内固定18例,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后路内固定8例,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前后路联合内固定6例,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后路内固定3例。所有病例术中均在病灶清除植骨区域加用链霉素1g~2g,术后常规全身抗结核治疗超过12个月。结果:32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6个月~4年,平均13.6个月,术后胸背、腰腿痛及局部疼痛均缓解,16例不全瘫患者除1例改善外,其余完全恢复,围手术期伤口延迟愈合2例,经局部换药后愈合,术后3个月切口部窦道形成1例,经窦道切除、局部清创、换药后伤口愈合,未见远期并发症及复发病例。植骨平均于术后6个月完全融合,融合节段矫正角度平均丢失4°。结论:根据脊柱结核病灶的部位、范围以及是否累及椎管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一期完成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同时重建脊柱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用n-HA/PA66人工椎体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我科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n-HA/PA66人工椎体植入钛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通过与同期在我科行钛网植骨融合的颈椎病患者对照,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门诊或电话随访.两组所有患者术后较术前脊髓功能、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改善明显,植骨融合率100%.n-HA/PA66人工椎体组术中术后未见并发症,钛网组有5例术后出现钛网下沉.两组比较,n-HA/PA66人工椎体组在脊髓功能、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及局部反应等方面与钛网组无明显差异;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钛网组.结论:n-HA/PA66人工椎体能有效恢复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应用于颈前路治疗颈椎病的手术中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验证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治疗颈僵型项痹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推拿重点专科项痹病诊疗方案临床验证要求,建立临床病例观察表(Case Report Form,CRF),采用多中心验证评价,观察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对颈僵型项痹病疼痛、麻木、眩晕、上肢肌力、颈项活动度、x线颈椎曲度、情绪变化等7项指标的疗效,共验证病例105例。[结果]经10次治疗后,7项指标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随访与治疗前比较,除上肢肌力一项外,其余6项指标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随访与10次治疗后比较,随访者上肢麻木、眩晕、上肢肌力、情绪变化等4项指标没有出现显著变化(P〉0.05),疼痛、颈椎活动度、x线颈椎曲度3项指标较疗程结束(10次)有进一步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对改善颈僵型项痹病7项指标具有良好的疗效,经随访显示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Pyramesh钛网配合Orion钛板在颈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yramesh钛网配合器配合Orion钛板在颈脊髓损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yramesh钛网对11例颈脊髓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原位/髂骨)融合,配合应用ACLPS(anterior cervical locking plate system)内固定(Orion钛板)。结果 1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24个月,9例≥6个月,2例≥3个月。9例巳获骨性愈合,术后椎间高度及生理弯曲维持满意,无一例发生植入物并发症。结论 采用Pyramesh钛网配合Orion钛板行锥间融合内固定能充分保证固定节段的稳定性,植骨愈合率高,有效地维持了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在颈脊髓损伤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远期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颈椎脊髓损伤后的处理,药物的选择运用,手术时间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方法 通过对24例病人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随访1~3年,平均20个月,随访结果按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7级,D级6例,E级8例。结论 颈椎脊髓损伤后早期手术及合理的使用药物是提高临床疗效.恢复颈椎稳定和神经功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6例损伤性枢椎滑脱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6例损伤性框椎滑脱病例,按Levine分类: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1例,均无严重的脊髓损伤。2例手术处理,1例后路椎板植骨融合,1例前路椎间植骨融合。4例经非手术治疗骨折愈合,预后好。认为损伤性枢椎滑脱主要是上颈椎伸展和压缩外力所造成枢椎椎弓在原始外力作用下骨折,前纵韧带受牵张或颈3椎体前缘撕脱骨折,但此韧带仍完整,随即回弹屈曲使后纵韧带与椎间盘结构破裂,而致枢椎滑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确诊,行微创颈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同时行减压及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22.6月,观察病人的椎体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内植物并发症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8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椎体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未发生内植物并发症。采用Odom评定,优22例,良4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92.8%。结论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及早解除脊髓压迫,并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椎体间骨性融合率和维持术后椎体间高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疗效。  相似文献   

20.
颈椎前路手术钢板内固定适应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钢板内固定的适应证。方法:10例单一颈椎间盘突出症(包括外伤性单一颈椎间盘突出),2例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症(一个椎节范围),1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9例,8例无脱位的下颈椎骨折(包括4例爆裂型骨折)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2例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8例,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行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共计45例手术中38例平均随访7.6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融合者36例(钢板固定者15例获随访,均骨性融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者29例。手术总有效率为94.7%(36/38),优良率为84.3%(32/38)。脊髓型颈椎病及OPLL 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4分上升至术后的13.9分。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节段性OPLL(2~3个节段)、不稳定的下颈椎椎体骨折(包括爆裂型骨折、半脱位、全脱位、韧带结构损伤)压迫脊髓者均宜行前路开槽减压、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单一颈椎间盘突出(包括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局限性OPLL(一个节段内),无脱位的下颈椎椎体骨折(压迫脊髓)可行颈前路单纯减压、植骨;若超过1个以上的椎体骨质切除较多时,宜加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