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豆根毒副作用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豆根,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如《本草汇言》云:“山豆根,苦寒清肃,得降下之令,善除肺胃郁热,凡一切暴感热疾,凉而解毒,表里上下,无不宜之”。《本草求真》云:“山豆根,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故临床中凡热毒蕴结而致的咽喉肿痛均可应用,并可取得显著疗效。但本品有毒,大苦大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胸闷、头晕、心悸等副作用,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应用。常用量:3~10g,可是笔者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用常用量治疗咽喉肿痛时,碰到较重中毒反应4例,现加以报道,以引起大家使用时注意。  相似文献   

2.
山豆根与北豆根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山豆根为常用中药材,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味极苦性寒,主清热解毒、利咽、杀虫。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本草求真》载:"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然而各地以"山豆根"为名的药用植物有20余种,其中就有北豆根药材。北豆根始载于《中国药植志》,原名蝙蝠葛根,其性味苦寒,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理气化湿之功效。传统用于治疗咽喉肿痛、肠炎痢疾、风湿痹痛等症[1]。故为了保证临床  相似文献   

3.
张玉萍  庞燕 《山西中医》2012,28(8):36-37
山豆根汤源自《喉科紫珍集》,其方由山豆根、桔梗、连翘、玄参、薄荷、射干、陈皮、麦冬、甘草组成,具有养阴清热、解毒散结之功。方中主药山豆根,《开宝本草》谓:"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本草图经》称其"解咽喉肿痛";《本草备要》谓:"泻热解毒,去肺、大肠风热,含之咽  相似文献   

4.
山豆根山《开宝重订本草》,又名广豆根。性味:苦、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主治,火毒蕴结,咽喉肿痛,急性扁桃腺炎,牙龈肿痛,肺热咳嗽等。山豆根有毒始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笔者在临床中使用山豆根已20多年,观察到山豆根饮片在配方中用10克以上易出现毒  相似文献   

5.
山豆根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能。用于咽喉、牙龈肿痛、肺热咳嗽、热结便秘等病症。《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蔓草类。目前各地以山豆根为名的药材不下二十余种之多,其中以华南产的广豆根和北方产的北山豆根应用最为普遍。广豆根为豆科植  相似文献   

6.
山豆根与北豆根的药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晓东 《国医论坛》2002,17(6):41-42
药典虽然明确列出山豆根与北豆根是两种不同的药材 ,但因两者均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中药 ,故常见一些医师在临床上不加区别的应用 ,或一些药师不加区别的调配。有鉴于此 ,笔者通过对山豆根与北豆根的来源、本草记载、性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 ,认为两者不可混用 ,应引起重视。1 山豆根、北豆根的来源及本草记载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 ( Sophora tonkinensis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茎 [1] ,主产广西、广东 ,又名广豆根 ,别名山大豆根 (《经验方》)、苦豆根 (《中药材手册》) ,也有处方名为南…  相似文献   

7.
山豆根临床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豆根始载于唐<开宝本草>,来源于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茎,其运用历史已超过1 100年.山豆根大多用于火毒热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的治疗;近年来,临床上用于治疗肝炎、肺热咳嗽、肿瘤、皮肤病等疗效也很好,运用前景十分广阔.山豆根主产于广西,广东、江西、贵州等地亦产,以广西产量最大、产品质量最佳,故有"广豆根"之称.  相似文献   

8.
山豆根临床应用撷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豆根是临床常用药物,近年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除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呼吸道感染外,在肿瘤、肝炎、皮肤病及妇科炎症等疾病的治疗方面亦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山豆根的药用价值值得肯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植物形态描述、生境、地理分布及相关图片记载对中药山豆根进行基源考证,并探索其毒性缘由;补充现代对古籍山豆根具体基源探索方面的欠缺,为现代用药安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以历代主流本草及其同时期本草方剂丛书为基础,同时比对《中国植物志》和现代毒理研究,将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和考证。结果在植物形态描述、生境等方面,部分古籍所记载的山豆根与《中国药典》中所规定的山豆根(基源越南槐)有些许差别。且古籍皆言山豆根无毒,与现代研究结果相悖。结论山豆根是极易混淆的中药,古籍所记载的山豆根可能为山豆根、千斤拔、红毛走马胎、紫金牛的统称,对于毒性,笔者认为与使用方法、剂量及配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山豆根能清热解毒,多用于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药,其又能入阳明胃经,清胃火,能治疗胃火上炎之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  相似文献   

11.
山豆根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豆根,又名广豆根。其性苦、寒,有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的功效,是治疗咽喉肿痛和子宫颈癌,恶性葡萄胎的要药。在香港,鲜有人认识山豆根的毒性作用,山豆根内含的苦参硷、氧化苦参硷、甲基金雀花硷等生物硷对胃肠道、呼吸系统、脑神经均有强烈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山豆根栽培及其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征柱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83-1784
山豆根Sophoro tonkinensis Gagnep.为豆科植物,药用部位为根,是临床常用中药,为《中国药典》所收载。山豆根药材味苦、寒,有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功效。用于治疗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湿热黄疸、湿热带下以及钩端螺旋体病等症。现代研究证明,从山豆根中离析出多种生物碱,其中的苦参碱(Matrime)、氧化苦参碱(Oxymatrime)等具有抗癌和抗霉菌作用。山豆根主产于广西的西南部至西北部,广东、云南和贵州也有少量分布。由于山豆根的地域分布较窄,且零星生长于石灰岩山区石缝之中,一般海拔高度500~800m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中药山豆根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心律失常以及肿瘤等治疗领域.本文就山豆根药理作用、毒性表现以及临床不良反应做一综述,以供科研及临床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 山豆根系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smum dauricum)的根茎。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并经药厂提取总生物碱制成山豆根片,用为治咽喉肿痛等症的消炎成药。1979年我室等分离得蝙蝠葛碱纯品,并进行了系统的动物实验,发现其具有降压及抗心律失常作用,并已试用于临床。为了研究山豆根总碱提取蝙蝠葛碱后剩余产物是否仍有消炎抗菌作用,以便开展山豆根各种生物碱的综合利用。本实验分别以总碱、蝙蝠葛碱、山豆根酚性总碱提取蝙蝠葛碱的剩余产物(  相似文献   

15.
红药子别名“赤药”,始载于《图经本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多用于肠胃炎、菌痢,扁桃体炎、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外用治外伤出血、烫火伤、痈疖等。黄药子始载于《开宝本草》,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消瘿的功效,用以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毒蛇咬伤、甲状腺肿等。白药子始见于《开宝本草》具有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多用于痈疽肿毒、腮腺炎、毒蛇咬伤、跌打肿痛、咽痛喉痹、瘰疬等。以上3种药物其功效及应用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6.
山豆根被誉为治疗咽喉肿痛的第一要药,临床应用广泛。因山豆根毒效并存,临床常因不合理应用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结合近30年文献报道,剖析山豆根产生毒性反应的根本原因,并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探讨其发挥药效及产生毒性的实质,对如何促进山豆根临床合理应用提出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正> 我们发现湖南省有6种草药:管萼山豆根、朱砂根、大叶胡枝子、毛木防已、百两金、青荚叶皆称“山豆根”,其中管萼山豆根的原植物形态及药材性状,与传统中药山豆根的正品——“广豆根”相似(二者同科但不同属、种)。管萼山豆根在湘西民间俗称“山豆根”,又名鸦片七,其根治疗咽喉肿痛、牙痛、胃痛、腹痛、疮疖肿毒,药用历史悠久。近年来从管萼山豆根中分离  相似文献   

18.
治咽喉肿痛方 配方:板蓝根10-15g,山豆根6~12g。  相似文献   

19.
山豆根临床中毒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豆根属清热解毒药,有广豆根和蝙蝠葛(北豆根)之分,二者均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抗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广泛用于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早期肺癌、喉癌、膀胱癌、慢性迁延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疾病。2001~2004年,笔者在应用山豆根时有3例发生中毒,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山豆根在《图经本草》别名有北大豆根之称,于北豆根实为不同来源,功效不尽相同的两种药物,且山豆根毒性较北豆根毒性大。有些药店、医疗单位山豆根、北豆根不分,处方上开北豆根,常给山豆根,在临床使用中,时有中毒报道,凡中毒者,皆由过量服用引起。《中国药典》早在1997年版就将山豆根与北豆根两药分别收藏,以资区别,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