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药子别名“赤药”,始载于《图经本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多用于肠胃炎、菌痢,扁桃体炎、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外用治外伤出血、烫火伤、痈疖等。黄药子始载于《开宝本草》,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消瘿的功效,用以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毒蛇咬伤、甲状腺肿等。白药子始见于《开宝本草》具有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多用于痈疽肿毒、腮腺炎、毒蛇咬伤、跌打肿痛、咽痛喉痹、瘰疬等。以上3种药物其功效及应用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山豆根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能。用于咽喉、牙龈肿痛、肺热咳嗽、热结便秘等病症。《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蔓草类。目前各地以山豆根为名的药材不下二十余种之多,其中以华南产的广豆根和北方产的北山豆根应用最为普遍。广豆根为豆科植  相似文献   

3.
山豆根、北豆根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和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不同功效。山豆根始载于《开宝本草》,《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蔓草部蔓草类,苏颂谓:“山豆根生剑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以忠州、万州者为佳,苗蔓如豆,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广南者如小槐,高...  相似文献   

4.
山豆根能清热解毒,多用于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药,其又能入阳明胃经,清胃火,能治疗胃火上炎之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  相似文献   

5.
山豆根山《开宝重订本草》,又名广豆根。性味:苦、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主治,火毒蕴结,咽喉肿痛,急性扁桃腺炎,牙龈肿痛,肺热咳嗽等。山豆根有毒始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笔者在临床中使用山豆根已20多年,观察到山豆根饮片在配方中用10克以上易出现毒  相似文献   

6.
山豆根毒副反应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根及根茎。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主治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龈肿齿痛、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痈肿疮毒等症。《本草求真》言:“山豆根大苦大寒,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临床治疗咽喉疾患极为普遍。古代本草言其无毒,其有毒的记载始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6年版。近代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7.
山豆根与北豆根的药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晓东 《国医论坛》2002,17(6):41-42
药典虽然明确列出山豆根与北豆根是两种不同的药材 ,但因两者均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中药 ,故常见一些医师在临床上不加区别的应用 ,或一些药师不加区别的调配。有鉴于此 ,笔者通过对山豆根与北豆根的来源、本草记载、性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 ,认为两者不可混用 ,应引起重视。1 山豆根、北豆根的来源及本草记载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 ( Sophora tonkinensis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茎 [1] ,主产广西、广东 ,又名广豆根 ,别名山大豆根 (《经验方》)、苦豆根 (《中药材手册》) ,也有处方名为南…  相似文献   

8.
正牛黄多为复方制剂组方的君药,又是传统名贵中药材[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痓。"《日用本草》中记载牛黄"治惊痫抽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经"。牛黄具有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等疾病的治  相似文献   

9.
山豆根临床中毒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豆根属清热解毒药,有广豆根和蝙蝠葛(北豆根)之分,二者均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抗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广泛用于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早期肺癌、喉癌、膀胱癌、慢性迁延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疾病。2001~2004年,笔者在应用山豆根时有3例发生中毒,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山豆根临床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豆根始载于唐<开宝本草>,来源于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茎,其运用历史已超过1 100年.山豆根大多用于火毒热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的治疗;近年来,临床上用于治疗肝炎、肺热咳嗽、肿瘤、皮肤病等疗效也很好,运用前景十分广阔.山豆根主产于广西,广东、江西、贵州等地亦产,以广西产量最大、产品质量最佳,故有"广豆根"之称.  相似文献   

11.
山豆根在《图经本草》别名有北大豆根之称,于北豆根实为不同来源,功效不尽相同的两种药物,且山豆根毒性较北豆根毒性大。有些药店、医疗单位山豆根、北豆根不分,处方上开北豆根,常给山豆根,在临床使用中,时有中毒报道,凡中毒者,皆由过量服用引起。《中国药典》早在1997年版就将山豆根与北豆根两药分别收藏,以资区别,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12.
钟成 《河北中医》2010,32(12):1865-1865
<正>山豆根又名北豆根、云豆根、土豆根,性味苦寒,归肺经,功能清热解毒、散肿止痛、利咽,临床上为治疗咽喉肿痛的首选药。笔者曾遇见过量服用山豆根引起中毒1例,现介绍如下。唐某,男,50岁。2010-07-19就诊。因咽喉干痛,  相似文献   

13.
张玉萍  庞燕 《山西中医》2012,28(8):36-37
山豆根汤源自《喉科紫珍集》,其方由山豆根、桔梗、连翘、玄参、薄荷、射干、陈皮、麦冬、甘草组成,具有养阴清热、解毒散结之功。方中主药山豆根,《开宝本草》谓:"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本草图经》称其"解咽喉肿痛";《本草备要》谓:"泻热解毒,去肺、大肠风热,含之咽  相似文献   

14.
通过本草考证,证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爵床和始载于唐·《新修本草》的紫葛应分别为唇形科植物野草香和葡萄科植物葎叶蛇葡萄。  相似文献   

15.
山豆根毒副作用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豆根,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如《本草汇言》云:“山豆根,苦寒清肃,得降下之令,善除肺胃郁热,凡一切暴感热疾,凉而解毒,表里上下,无不宜之”。《本草求真》云:“山豆根,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故临床中凡热毒蕴结而致的咽喉肿痛均可应用,并可取得显著疗效。但本品有毒,大苦大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胸闷、头晕、心悸等副作用,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应用。常用量:3~10g,可是笔者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用常用量治疗咽喉肿痛时,碰到较重中毒反应4例,现加以报道,以引起大家使用时注意。  相似文献   

16.
山豆根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豆根,又名广豆根。其性苦、寒,有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的功效,是治疗咽喉肿痛和子宫颈癌,恶性葡萄胎的要药。在香港,鲜有人认识山豆根的毒性作用,山豆根内含的苦参硷、氧化苦参硷、甲基金雀花硷等生物硷对胃肠道、呼吸系统、脑神经均有强烈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蜀羊泉再考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建民  胡世霞 《中药材》2001,24(8):603-603
蜀羊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以后诸本草多有记载。目前蜀羊泉常与另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的白英相混淆,当作同一种药使用。张树人已考证蜀羊泉与白英是两种不同的药物。但张氏认为蜀羊泉为中药大辞典所载茄科茄属  相似文献   

18.
三棱的本草考证山东省烟台市药品检验所(264000)迟芳振,邓君丽三棱始载于《本草拾遗》,药用其块茎,为活血祛瘀药,具破血行气,消结止痛之功。多用于月经不调。积聚结块等,为临床上常用药材。药材商品称荆三棱,现有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和莎草科植物荆三棱,两...  相似文献   

19.
<正> 广豆根与北豆根临床上统称为山豆根。山豆根药载于《开宝本草》,原植物为豆科槐属柔枝槐Sophora Subprostrata Chun ef T.主产广西,所以,称为广豆根。另一种是蝙蝠(虫葛),载于《中国药植志》,原植物为防己科蝙蝠(虫葛)属蝙蝠(虫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所以称为北豆根。山豆根是属于全国性同名异物的混乱品种之一,中国药典1977年版对这两个品种都已收载。 [性状](1)广豆根: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数条根。根为长圆柱形,常有分枝,长短不等,略弯曲,直径0.7~1.5厘米,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突起的横向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2)北豆根:本品干燥根茎  相似文献   

20.
中药的品种比较复杂.自古以来存在着“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为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有关部门对中药的品种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和大量的科学研究.使一些混乱的品种逐步得到澄清。但到目前为止,临床上仍然存在着相似品种混用的现象。下面就几对易混药材的区别简述如下:1山豆根与北豆根山豆根.又称广豆根,来源于豆科植物越南愧的干燥报及根茎。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常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等。现代药理研究:本品具有较好的消炎镇痛作用。北豆根,本品来源于防已科植物蝙幅葛的干燥根茎。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