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Ig A肾病中医虚证与西医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Ig A肾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遵循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确定证候类型,分析313例Ig A肾病患者中医虚证分型与西医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尿检异常型以气阴两虚证较多;肾病综合征型以气虚证最多;慢性肾炎型合并高血压者以阴虚证、阳虚证居多。阴虚证高血压发生率最高;气阴两虚证重度血尿发生率较高。气虚证和阳虚证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血白蛋白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阳虚证和阴虚证血肌酐明显高于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气虚证和阳虚证血胆固醇高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阳虚证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其他3证、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其他3证。气虚证慢性肾脏病(CKD)1~2期居多,气阴两虚证CKD1期、3期较多,阴虚证CKD4期最多,阳虚证CKD4~5期较多。结论 Ig A肾病中医虚证与西医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相关指标对弥补中医"四诊"信息不足,提高辨证准确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IgA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主要预后指标的关系进行调查,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中心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016例IgA肾病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探索IgA肾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 出现概率在10%以上的中医症状包括阴虚、气虚、阳虚、湿热及血瘀症状;其中气阴两虚证最多(41.4%),脾肾阳虚证最少(8.1%);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肺气虚证患者比例下降,而脾肾阳虚证患者比例上升;兼证中湿热(31.6%)和血瘀(28.9%)最为常见。脾肺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证(P〈0.05);脾肺气虚、气阴两虚证血压水平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P〈0.05)。结论 气虚、阴虚是IgA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证型与尿蛋白、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预后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IgA肾病中医证候谱分布及其与西医临床指标的关系研究,探讨本病证候分布规律,为提高IgA肾病的辨证准确率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06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调查,收集实验室检查资料,计算肾小球滤过率。遵循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采用主、次症定证候法确定证候类型,分析中医证候分型与西医实验室指标及肾功能的关系。结果:本证以气阴两虚证居多,兼证以湿热候多见。气阴两虚证多见慢性肾炎型,脾肾阳虚证多呈大量蛋白尿型。肾小球滤过功能由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依次呈现降低趋势,其证候呈现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的演变规律。当本虚证兼瘀血候时肾功能损害较重,兼湿热候时尿蛋白排泄量较多。结论:IgA肾病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其证候变化与病情轻重存在相关性,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和既病防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运用德尔菲法制定《慢性心力衰竭症状诊断量表》,并根据该量表对76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数据挖掘,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探究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分布规律。结果:运用德尔菲法形成的《慢性心力衰竭症状诊断量表》共包含96个症状条目。针对患者四诊信息进行的因子分析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涉及心、脾、肝、肾、脑,病性涉及气虚、阴虚、血瘀、痰湿、阳虚;聚类分析显示,慢性心力衰竭证型包括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痰浊壅盛证。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为主,最终可致气虚与阴虚、阳虚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和探讨原发性IgA肾病中医各证候分型与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明确该病宏观表现与微观改变之间的联系.方法 对120例经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中医证候与临床指标及病理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中医证候分型中,气阴两虚型所占比例最大;脾肾阳虚型的尿素氮比肺肾气虚型高,其内生肌酐清除率较肺肾气虚型、脾肾气虚型及气阴两虚型低,且该型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较其他四型均高;肝肾阴虚型间质炎细胞浸润积分、肾小管萎缩积分以及气阴两虚型肾小球萎缩积分与总积分均高于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与间质炎细胞浸润及血管壁增厚有相关性;气阴两虚与肾小球增生呈正相关;脾肾阳虚与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血管壁增厚相关.结论 IgA肾病临床与病理加重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证型脾(肺)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演变过程,中医证候分型与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医临床病理关系。方法:采用多中心协作研究的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传统的中医辨证,收集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分析286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关系。结果:脾肺气虚、气阴两虚证病理变化较轻,Lee分级以I~Ⅲ级为主(72.3%,70.2%);肝肾阴虚证病理变化较重,以Ⅲ~Ⅳ级为主(84.6%);脾肾阳虚证病理变化最重,以Ⅳ~V级为主(88.0%)。辨证分型与Lee分级相关显著(r=0.26,P<0.01)。脾肾阳虚证球性硬化比率明显高于脾肺气虚、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证。按病变程度进行半定量积分,脾肾阳虚证总积分、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血管积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中医证型;肝肾阴虚证总积分、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积分及血管积分明显高于脾肺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总积分、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积分高于气阴两虚证。脾肺气虚与气阴两虚证两组之间积分无明显差异。结论: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证明,IgA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IgA肾病病理分级及病变程度显著相关,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对推测肾脏病理改变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其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53例临床病例,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三型,兼证外感风热、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观察以上各证型与病理参数、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3例病人中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三种证型比较,脾肾气虚型临床表现最轻,病理改变最轻,病理分级最低,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最重,病理改变最重,病理分级最高,P<0.05。结论:IgA肾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标实主要是外感、湿热、瘀血等。其病机演变规律多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且随病机演变,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型特点。方法:对2009年2月~2011年6月301例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糖尿病100例、糖尿病肾病201例)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运用描述分析、样品聚类等统计方法,结合临床得出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型特点,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结果: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兼证以血瘀多见;糖尿病肾病主要症型为气虚证78例(39%)、阴虚证53例(26%)、肾虚证20例(9%),但各证型之间存在交叉。结论:经多元分析后结果表明,糖尿病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为主,兼证以血瘀证多见,其病位主要在脾;糖尿病以气虚证、阴虚证为主要表现,贵之脏腑主要为脾肾,且肾虚血瘀存在于糖尿病肾病整个疾病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15年来我国IgA肾病中医证候学研究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对15年来我国IgA肾病中医证候学研究方面文献资料的回顾性总结,重点对中医证候研究、辨证治疗研究、基本方治疗研究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认为IgA肾病的最常见中医证型依次是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合并月经失调的HIV/AIDS患者的证候分布,探讨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选取月经失调的HIV/AIDS患者141例,基于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证候要素,归纳可能提示的证候。结果症状体征分布特点:主要症状以乏力为主,次要症状以自汗、盗汗、恶心、气短为主,体征以皮疹为主。因子分析结果得出8个公因子,症状组合提示的证候要素有12个,其中病位类要素有脾、肾、肝、肺,病性类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湿、热。提示的常见证候有9个,为脾气虚弱、气虚血瘀、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肝经郁热、气滞痰阻、湿热蕴结、气阴两虚、肝火犯肺。结论合并月经失调的HIV/AIDS患者有自己的证候特点,在临床上应予以针对性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egsin基因C2093T基因多态性与广西汉族人群IgA肾病(IgAN)患者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中医将IgAN病例辨证分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风湿热毒证4型。采用PCR-RFLP检测86例IgAN组和59名正常组Megsin基因C2093T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IgAN病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分布规律。结果:①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Megsin基因C2093T存在3种突变基因型,即CC型、CT型、TT型及C、T两种等位基因,IgAN组和正常对照组Megsin基因C2093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具有群体代表性;②IgAN组和正常组3种突变基因型之间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C、T两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IgAN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风湿热毒证;④IgAN脾肾气虚证组基因型中CC型占比例最大,脾肾气虚证组Megsin基因C2093T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IgAN各中医证型之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IgAN患者中医证型以虚证为多,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为其主要证型。Megsin基因C2093T位点基因型CC型可能是IgA肾病脾肾气虚证发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5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多中心调查的MHD患者2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收集一般资料及中医症状信息,同时采用舌象仪采集舌象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症状及舌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综合公因子中医证候含义。结果:共提取12个公因子,病位证素有肾、脾、肝、心、胃,以肾、脾、肝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以气虚、阴虚为主,病邪证素有湿、热、血瘀、风动,以湿、热、血瘀为主。结论:CKD5期MHD患者本虚标实并见,本虚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实证包括肾络瘀热、肝胆湿热,虚实夹杂包括脾虚湿浊、肾虚湿热、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研究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与病理检查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研究资料均选择我院接收治疗的肾小球肾炎患者,选择治疗时间为2014年5月—2016年5月,共选择86例患者,并采用中医辨证方法对86例患者进行分型,分别为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并观察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病理损害为Ⅱ级至Ⅲ级中,肝肾阴虚型占比8.14%,气阴两虚型占比9.30%,脾肾气虚型占比24.42%,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损害为Ⅳ级至Ⅴ级中,肝肾阴虚型占比27.91%,气阴两虚型占比13.95%,脾肾气虚型病理占比16.28%,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患者的肾小球损伤积分、肾小管间质损伤积分、肾血管损伤积分均显著高于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比较,脾肾气虚型IgA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理损害最轻,而肝肾阴虚型IgA肾病患者病理损害最严重,但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马红珍  何灵芝  陈红波  卢冰 《中医杂志》2011,(17):1483-1485
目的观察IgA肾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123例IgA肾病患者辨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3型,检测各证型患者血压、生化指标、评定病理分级,并分析其关系。结果 3组证型中肝肾阴虚型血肌酐(SCr)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1);脾肾气虚型白蛋白(Alb)水平低于气阴两虚型(P<0.05),24h尿蛋白定量大于气阴两虚型(P<0.05);脾肾气虚型总胆固醇水平高于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型(P<0.01);肝肾阴虚型IgG水平低于气阴两虚型(P<0.05);肝肾阴虚型收缩压高于气阴两虚型(P<0.05)。各证型患者病理分级中Ⅲ级、Ⅳ级最多见,共95例占77.24%,但各证型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gA肾病患者以气阴两虚型最多见、病理分级较高,脾肾气虚型患者蛋白尿排泄多但病理改变相对较轻,肝肾阴虚型常伴肾功能不全和高血压。  相似文献   

15.
叶海亮  江燕  孙伟 《河南中医》2016,(6):1056-1058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法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气阴两虚型轻中度Ig 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阴两虚型Ig A肾病患者在给予基础治疗同时予益气养阴法联合雷公藤多苷片口服。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23例患者痊愈13例,显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1.30%。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尿蛋白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血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则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法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气阴两虚型Ig A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HIV/AIDS 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探讨HIV/AIDS 患者的病因病机、病性及辨证分型。方法:观察498 例AIDS 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采用数码相机拍摄患者舌象,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AIDS患者的证候学特点。结果:498 例患者中症状频次统计由高到低依次为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健忘、盗汗、失眠等;证型依次为气虚湿阻、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等;舌质颜色统计依次为淡红舌、红舌、淡白舌;脉象统计依次为弦、沉、细、滑、数。结论:静脉吸毒患者中医药治疗可从补益肝肾,益气养阴,健脾和胃着手,为静脉吸毒艾滋病患者建立一套中医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2237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艾滋病(AIDS)中医证候及其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我国AIDS流行的10个主要地区13家医疗单位2 237例患者,采用现场访谈的形式,根据艾滋病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总结不同感染途径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根据不同病期、不同干预手段,采用潜变量转移模型分析患者证型的演变规律。结果 AIDS患者有偿供血者以脾气虚弱、脾肾阳虚为主;性传播者以肝郁气滞、脾肾阳虚为主;静脉吸毒者以脾气虚弱、气阴两虚为主。不同病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所有证型在5个时点向气阴两虚证转移最多;AIDS患者中,所有证型在5个时点向脾肾阳虚证转移最多。不同干预手段:中药治疗的HIV感染者中,肝郁气滞、脾气虚弱、气阴两虚向湿热蕴结转移较少,湿热蕴结向肝郁气滞和气阴两虚转移较多;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的AIDS患者各证型分类均以30%左右比例向气阴两虚证转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AIDS患者各证型分类均以30%~40%比例向气阴两虚证转移,10%左右比例向脾肾阳虚转移。结论 HIV感染者以脾气虚弱为主,AIDS患者以脾肾阳虚为主;证候演变呈气虚→气虚夹湿、阴虚火热→气阴两虚→阳虚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13例IMN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肾脏病理分期及临床生化指标检测,并分析其间关系。结果 IMN的证型以气阴两虚证(42.5%)和脾肾气虚证(35.4%)为主,兼证以湿热证(25.7%)和瘀血证(23.9%)为主;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证病理多见于Ⅰ、Ⅱ期;气阴两虚证除见于Ⅰ、Ⅱ期外,也见于Ⅲ和Ⅳ期。气阴两虚证患者24 hUpro、LDL值较高(P0.05),ALB较低(P0.05);脾肾阳(气)虚证患者血Scr水平较肝肾阴虚证高(P0.05),较气阴两虚证低(P0.05);肝肾阴虚证患者ALB水平较高(P0.05)。结论 IMN的中医证型与其病理类型、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关系,结合病理和生化改变有助于IMN微观辨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