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前护理干预对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4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院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进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FMC-to-B及D-to-B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93±26)min vs.(123±29)min,(25±9)min vs.(104±23)min,t=4.319、5.495,P0.05],术后第2天、术后4周、术后24周,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缩短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MC-to-B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转运体系在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再灌注时间与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在胸痛中心协同救治急性STEMI患者模式下院前急救转运体系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救治的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的资料。随机抽取经院前急救转运体系转运的患者和自行来院的患者各117例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再灌注时间与预后。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可明显缩短急性STEM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及进门-球囊时间(D-to-B),可明显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内1周病死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P均<0.05)。结论:在胸痛中心协同救治急性STEMI患者模式下,院前急救转运体系的应用,可缩短急性STEM患者FMC-to-B、D-to-B,可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内1周病死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值得大力宣传、推广、普及急性胸痛患者呼叫及使用院前急救转运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管理下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收治STEMI患者64例为对照组,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STEMI患者67例为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行CPC管理下的急救护理路径。观察两组救治效率及效果。结果研究组首份心电图完成、确诊到术前准备完成、门-导管室(D-to-C)、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CI治疗支架植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院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患者行CPC管理下的急救护理路径可显著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管室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对胸痛中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EMI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常规流程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导管室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症状发作至急诊时间、激活导管室时间、进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1),D-to-B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导管室绿色护理路径有助于缩短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门-球囊扩张时间,降低恶性心率失常、心源性休克事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院前及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院前→急诊室→导管室→监护室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STEMI患者(GroupⅠ,n=16)采用一体化模式救治,再随机选取以往未采用本模式救治者23例(GroupⅡ),对比其进门至球囊扩张(door to balloon,D2B)时间.结果 与以往相比,采用一体化模式救治D2B时间中位数由120 min缩短至67 min,MACE发生率由26.09%降至6.25%(P<0.001).结论 采用一体化模式救治STEMI可显著缩短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区域化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救治的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FMC-to-B)时间、经济学指标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非我院首诊的ACS患者(包括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发病时间在24 h以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根据患者是否为“区域化协同救治”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FMC-to-B时间、门-球(D-to-B)时间、转诊时间、心功能、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药占比等指标有无差别,并随访6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研究组FMC-to-B、D-to-B、转诊时间及获得知情同意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缩短[(106±33) min,(31±8)min,(62±18,8±3) min] vs.[(231 ±35) min,(109 ±26)min,(98 ±31) min,(28±11) min,研究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较对照组改善,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日[(8.7±4.1)d vs.(13.2±6.4)d]、住院费用[(44123.0±3427.0) vs.(51587.0±5 621.0)元]及药占比(9.3% vs.11.2%)明显减少,研究组MACE事件为6.2%,对照组为16.8%.结论 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缩短FMC-to-B时间,减少MACE事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化协同救治模式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院前基层医院、转运途中、导管室及出院后随访)和对照组。观察两组在FMC-to-B时间、心功能、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等指标有无差别。结果护理干预组FMC-to-B、D-to-B较对照组缩短,护理干预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较对照组改善,护理干预组MACE事件为5.8%,对照组为16.2%。结论护理干预能缩短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MC-to-B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时间路径式急救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心内科急性STEMI患者19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98例采用传统的急救措施,观察组96例实施时间路径式急救护理。比较两组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to-B)时间及D-to-B时间达标率、第一份心电图时间、急救总时间、患者住院时间以及临床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D-to-B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D-to-B时间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份心电图报告出来时间、急救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转归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时间路径式急救护理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门-球囊(D-to-B)扩张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急性STEMI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胸痛中心成立时间分为成立前(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85例和成立后(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8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胸痛中心成立后STEMI患者D-to-B扩张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成立前,住院费用明显少于成立前(P0.05),D-to-B达标情况明显高于成立前(P0.05)。胸痛中心成立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成立前(P0.05)。结论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有助于缩短急性STEMI患者Dto-B扩张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3月STEMI患者55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75例和对照组2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按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STEMI患者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率、院内死亡率、PCI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减少死亡率,降低医护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缩短胸痛中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时间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主题选定后进行现况把握,目标设定,分析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on,D-to-B)延长原因,制订对策并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D-to-B时间、入医院大门到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确诊到签介入同意书时间、导管室启动到开放时间,入导管室到造影开始时间及D-to-B达标率。结果活动后D-to-B时间明显缩短,中位数由95min下降到85min,D-to-B达标率由48.7%上升到71.1%,品管圈活动前后比较,均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入医院大门到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入导管室到造影开始时间明显缩短,达标率明显提高,品管圈活动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确诊到签介入同意书时间、导管室启动到开放时间改善不明显,品管圈活动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缩短胸痛中心STEMI患者急诊PCI术D-to-B时间,提高其达标率,从而提高患者救治时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成功率及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该院急诊治疗的STEMI患者132例,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65例)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分诊时间、入门至心电图时间、采血时间、建立通路时间、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介入治疗时间(D-to-B时间)等各个急诊时间窗及D-to-B达标率;比较两组救治成功率、再次复发、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并发症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护理后各项心肌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分诊时间、入门至心电图时间、采血时间、建立通路时间、D-to-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to-B达标率(87.69%)高于对照组(74.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成功率、再次复发率、再次PCI率、并发症发生率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心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ⅠCTP)、缺血修饰清蛋白(IMA)、胱抑素-C(Cys-C)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TNI、CK-MB、IMA、ⅠCTP水平低于对照组,Cys-C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可大幅缩减抢救STEMI患者的时间,及早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肌损伤程度,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焦点管理循环(FOCUS-PDCA)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缩短接诊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9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20年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377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救治管理模式。2021年1月实施FOCUS-PDCA模式后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319例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救治效果、救治时间、血清肾上腺素(血清E)及血清皮质醇(血清Cor)浓度、心理状况、生存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接诊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血清E、血清Cor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生存质量评分(除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心理弹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合理应用FOCUS-PDCA模式能够改善救治效果,缩短救治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区域化协同救治中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方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区域化协同救治的院前基层医院、转运途中及导管室实施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比较实施前(对照组)和实施后(试验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救治的时间节点、治疗效果及主要住院指标。结果比较两组的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患者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开通血管时间、转诊时间及获得知情同意时间、病死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使用耗材费占总费用的比率及使用药品费占总费用的比率、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可以缩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区域化协同救治时间,改善预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5.
钱宏梅  王艳  左霞 《当代护士》2021,28(7):133-137
目的 探讨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法在STEMI患者急救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精益流程改造结合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应用于STEMI患者从入院至球囊扩张急救护理流程中,对流程优化前2018年1—10月(对照组60例)和流程优化后2019年1—10月(观察组58例)STEMI患者的急救相关结局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STEMI行PCI患者分诊准确率、入室接诊时间、首份心电图出报告时间、肌钙蛋白T出结果时间、到达导管室时间、PCI造影开始时间、D-to-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患者转归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精益六西格玛有助于优化STEMI患者院内急救护理环节,提高急救效率,改善患者治疗结局,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的成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救护理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后2017年5月—2018年4月40例STEMI病人作为观察组,同样随机抽样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前2016年5月—2017年4月40例STEMI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急救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进大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急诊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急诊救治期间病人病死率和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胸痛中心为STEMI病人开通绿色通道,缩短了病人急诊滞留和D-to-B时间,使其能够尽早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规范病人救治流程,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做好转运前风险评估,环环相扣,降低了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了救治成功率,降低了院内病死率,让病人、家属及社会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通过不同方式来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门球时间,进一步探索出最佳来院方式,缩短STEMI患者的门球时间(D-to-B),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救治效率。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总共28例,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一般情况、心血管高危因素、D-to-B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及心血管高危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转运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D-to-B时间低于其他转院方式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基层医院转运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D-to-B时间明显低于其他方式来院的病人,提示积极建设区域协同救治系统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病人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从胸痛中心数据平台获取数据资料,连续入选某院胸痛中心认证前(2018年6月—2019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STEMI病人148例,设为对照组;胸痛中心认证后(2019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STEMI病人137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流程,观察组采用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病人的急救处置情况[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D2B时间(病人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导丝通过的时间)、首次医疗接触(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达标率、肌钙蛋白报告时间达标率、D2B时间达标率、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达标率]和救治情况(院内死亡率、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D2B时间、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首份心电图时间达标率、肌钙蛋白报告时间达标率、D2B时间达标率、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院内死亡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9);观察组病人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1)。结论: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STEMI病人的总缺血时间,降低病人院内死亡率和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胸痛中心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模式对STEIM的救治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进入临床路径的80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IM)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后,2016年7月-2017年7月进入临床路径的86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IM)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正常STEMI模式进行抢救,观察组患者实行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模;比较两组患者在急诊分诊时间、检查时间、球囊扩张时间(Door to balloon time,D2B time)、救治成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成立胸痛中心后,观察组患者进行急诊分诊的时间和检查时间显著少于胸痛中心成立前的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模式对STEIM的救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导向护理沟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101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常规;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行急诊PCI的98例患者为观察组,在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常规的基础上,运用以问题为导向模式进行护患沟通。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D-to-B)时间达标率及签署PCI手术同意书的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行急诊PCI的D-to-B时间、签署手术同意书时间显著缩短,D-to-B时间达标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沟通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至行PCI的护理过程中,有助于缩短抢救时间,可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