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转运体系在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再灌注时间与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在胸痛中心协同救治急性STEMI患者模式下院前急救转运体系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救治的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的资料。随机抽取经院前急救转运体系转运的患者和自行来院的患者各117例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再灌注时间与预后。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可明显缩短急性STEM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及进门-球囊时间(D-to-B),可明显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内1周病死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P均0.05)。结论:在胸痛中心协同救治急性STEMI患者模式下,院前急救转运体系的应用,可缩短急性STEM患者FMC-to-B、D-to-B,可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内1周病死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值得大力宣传、推广、普及急性胸痛患者呼叫及使用院前急救转运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管室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对胸痛中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EMI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常规流程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导管室绿色通道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症状发作至急诊时间、激活导管室时间、进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1),D-to-B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导管室绿色护理路径有助于缩短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门-球囊扩张时间,降低恶性心率失常、心源性休克事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转运模式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急诊PCI的268例STEMI患者,其中139例患者的一次性12导联心电图由社区医师或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通过手机微信传输到指定的心内科医师手机上(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129例患者自行来院就诊(普通就诊组)。比较两组的进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达标率(D-to-B低于90 min的概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和普通就诊组的D-to-B时间[(86.4±4.5)min比(97.4±10.3)min,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2.9%比9.3%,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4.3%比11.6%,P0.05)、平均住院天数[(8.7±3.2)d比(10.9±4.5)d,P0.05]及住院费用[(50 347±19 310)元比(58 102±41 178)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胸痛中心模式能缩短STEM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降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急救护理路径干预。观察组实施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院内并发症发生率、就诊10min内完成规定项目达标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所占比例、射血分数、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D-to-B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房颤动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就诊10min内完成规定项目达标率、PCI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STEMI患者中可有效优化诊治流程,缩短D-to-B时间,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信息化优先定向转运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疗效的影响。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增城区120指挥中心调度转运至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救治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应用信息化优先定向转运之前救治的急性STEMI患者90例(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为对照组,随机抽取应用信息化优先定向转运之后救治的急性STEMI患者90例(2019年1日至2019年12月)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的时间(FMC-to-B)、进门-球囊时间(D-to-B)、急救成功率、院内一周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可缩短急性STEM患者FMC-to-B、D-to-B、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内一周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住院天数及费用,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息化优先定向转运救治急性STEMI患者的应用,可明显缩短其FMC-to-B、D-to-B,提高急救成功率,减少住院天数及费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的成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救护理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后2017年5月—2018年4月40例STEMI病人作为观察组,同样随机抽样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前2016年5月—2017年4月40例STEMI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急救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进大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急诊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急诊救治期间病人病死率和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胸痛中心为STEMI病人开通绿色通道,缩短了病人急诊滞留和D-to-B时间,使其能够尽早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规范病人救治流程,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做好转运前风险评估,环环相扣,降低了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了救治成功率,降低了院内病死率,让病人、家属及社会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缩短胸痛中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时间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主题选定后进行现况把握,目标设定,分析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on,D-to-B)延长原因,制订对策并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D-to-B时间、入医院大门到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确诊到签介入同意书时间、导管室启动到开放时间,入导管室到造影开始时间及D-to-B达标率。结果活动后D-to-B时间明显缩短,中位数由95min下降到85min,D-to-B达标率由48.7%上升到71.1%,品管圈活动前后比较,均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入医院大门到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入导管室到造影开始时间明显缩短,达标率明显提高,品管圈活动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确诊到签介入同意书时间、导管室启动到开放时间改善不明显,品管圈活动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缩短胸痛中心STEMI患者急诊PCI术D-to-B时间,提高其达标率,从而提高患者救治时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后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成立胸痛中心后收治的162例STEMI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未成立胸痛中心时收治的131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床旁肌钙蛋白T(TNT)时间、激活导管室时间、家属签字同意时间、门球时间(door-to-balloon, D-to-B)、住院用时、人均住院费用、住院病死率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首份心电图时间为(12.90±2.34)min、床旁TNT时间为(27.37±3.91)min、激活导管室时间为(26.35±2.46)min、家属签字同意时间为(48.44±7.80)min、门球时间为(116.20±42.62)min;观察组首份心电图时间为(3.86±0.49)min、床旁TNT时间为(16.80±2.11)min、激活导管室时间为(17.67±2.38)min、家属签字同意时间为(30.06±4.70)min、门球时间为(69.95±16.36)min;两组观察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用时(10.64±4.09)天、人均住院费用(43407.00±544.00)元、住院病死率(7.63%)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6.87%)与观察组住院用时(7.77±3.06)天、人均住院费用(36425.00±370.00)元、住院病死率(1.85%)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23%)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可减少激活导管室时间和家属签字同意时间,缩短D-to-B时间和住院用时,减少人均住院费用,降低住院死亡率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通过不同方式来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门球时间,进一步探索出最佳来院方式,缩短STEMI患者的门球时间(D-to-B),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救治效率。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总共28例,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一般情况、心血管高危因素、D-to-B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及心血管高危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转运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D-to-B时间低于其他转院方式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基层医院转运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D-to-B时间明显低于其他方式来院的病人,提示积极建设区域协同救治系统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时间路径式急救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心内科急性STEMI患者19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98例采用传统的急救措施,观察组96例实施时间路径式急救护理。比较两组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to-B)时间及D-to-B时间达标率、第一份心电图时间、急救总时间、患者住院时间以及临床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D-to-B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D-to-B时间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份心电图报告出来时间、急救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转归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时间路径式急救护理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3月STEMI患者55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75例和对照组2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按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STEMI患者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率、院内死亡率、PCI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减少死亡率,降低医护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缩短STEMI患者PCID-to-B时间的成果。方法 2014年5月-2014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急诊科采用品管圈的方法,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的D-to-B月时间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并采取措施缩短STEMI患者急诊PCI术的D-to-B时间。结果 QCC实施后在急诊入院处延误时间明显缩短(40vs8 min)、导管室启动时间明显缩短(34.3vs16.5min)及明确STEMI诊断到确定手术指征时间明显缩短(19.7vs7.8 min)均显著低于QCC实施前。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缩短STEMI患者PCID-to-B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缝链接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44例作为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STEMI患者63例作为试验组,采用无缝链接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和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进门至开始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患者治疗后血栓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基层医院,实施无缝隙链接急救护理模式,减少患者在院前急救、转运和院内救治过程中时间的浪费,缩短了STEMI患者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于2017年3月开始运行胸痛中心,将运行前(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实施传统临床路径的A MI患者116例纳入实施前,将运行后(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给予基层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救治的AMI患者121例纳入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者胸痛缓解和血管再通情况、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至心电图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FMC-球囊扩张(FMC-to-balloon,FMC2B)时间、就诊-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总缺血时间、24 h内相关药物使用率、院内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前后两组患者胸痛缓解、血管再通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AMI患者FMC至心电图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FMC2B时间、D2B时间、总缺血时间均短于实施前患者(P0.05);实施前后两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后两组患者发生院内死亡、靶血管重建、Killip心功能II级以上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AMI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包括室颤、心脏骤停、心力衰竭、室性心动过速)总发生率5.79%,低于实施前的13.79%(P0.05)。结论:基层医院胸痛中心的建立可提高AMI患者救治效率,缩短患者心肌缺血时间,降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中山地区胸痛3D急救模式运行后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以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胸痛中心收治的胸痛患者为研究组,以胸痛中心国际标准为参照,比较远程传输比例、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ECG)时间、首份ECG完成至首份ECG确诊时间(STEMI患者)、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肌钙蛋白获得时间。结果:与胸痛中心国际标准相比,STEMI患者首份ECG完成至首份ECG确诊时间(8.88±14.10)min虽短,但无明显差异(P0.05);远程传输比例(95.60±4.07)%、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ECG时间(6.34±28.03)min、D to B时间(74.06±35.81)min、导管室激活时间(13.70±13.45)min、肌钙蛋白获得时间(15.61±2.35)min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中山地区胸痛3D急救模式的运行能快速、高效地解决胸痛患者容易延误的难题,特别为STEMI患者争取时间和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诊患者实施临床急救护理路径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ACS急诊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实施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将两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D-to-B)、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D-to-B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均显著性少于对照组(P0.05);实施相关护理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性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ACS急诊患者实施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对于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胸痛中心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模式对STEIM的救治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进入临床路径的80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IM)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后,2016年7月-2017年7月进入临床路径的86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IM)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正常STEMI模式进行抢救,观察组患者实行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模;比较两组患者在急诊分诊时间、检查时间、球囊扩张时间(Door to balloon time,D2B time)、救治成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成立胸痛中心后,观察组患者进行急诊分诊的时间和检查时间显著少于胸痛中心成立前的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模式对STEIM的救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胸痛中心建设以来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PCI)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的急性STEMI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胸痛中心建设初期的33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胸痛中心建设后期的39例STEMI患者为研究组。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有再灌注指征,即刻启动绿色通道,启动导管室,予以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和替格瑞洛180 mg/氯吡格雷300 mg,接受PPCI者尽快送入导管室行PPCI,比较两组球囊扩张(D2B)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D2B中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57.3 min vs 99 min,P0.05)。结论:胸痛中心建设最大限度地缩短D2B时间,尤其是将是D2B缩短到60 min之内,降低患者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胸痛中心建设是现阶段STEMI救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前护理干预对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4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院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进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FMC-to-B及D-to-B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93±26)min vs.(123±29)min,(25±9)min vs.(104±23)min,t=4.319、5.495,P0.05],术后第2天、术后4周、术后24周,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缩短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MC-to-B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我院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最佳优化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接诊的所有STEMI患者,根据接诊方式分为:胸痛专车组,病房急救组,绿色通道组。其中胸痛专车组是我院胸痛中心的核心组,该车的设备及人员配备与导管室形成院前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连接,简化了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使冠状动脉再灌注时间缩短到最短,从而优化近远期治疗及预后,形成了我院全新的胸痛全流程化救治模式。本研究对比观察该组与病房急救组、绿色通道组发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FMC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FMC至抗栓溶栓时间、FMC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血浆NT-pro BNP、Hs CRP浓度、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心源性死亡情况。结果三组患者中胸痛专车组的发病至FMC(2.59±0.74)min、FMC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7.38±0.92)min、FMC至抗栓溶栓时间(6.36±0.91)min、FMC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最短(29.38±0.92)min,与其他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患者血浆NT-pro BNP及Hs CRP浓度与发病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正相关(R~2值分别为0.454、0.290)。结论胸痛全流程化救治模式明显缩短了STEMI患者发病至再灌注时间,优化了抢救流程,有效提高了早期救治率并改善了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