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4月宜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38例)和护理组(39例),参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护理组行PDCA循环管理。统计分析2组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并发症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2组患者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健康知识评分、依从性评分、自护技能评分以及透析态度评分等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各项自我护理能力指标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前2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状态、角色功能以及社交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2.56%,低于参照组的18.42%(P<0.05)。护理组护理满意度97.44%,高于参照组的84.21%(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环护理模式在经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沛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循环护理模式。比较两组自我护理能力、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自我感念、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及自我责任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宣教、饮食护理、护理操作、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环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失调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要点。方法:将46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常规护理结合动静脉内瘘功能失调的原因分析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功能失调发生情况。结果:导致动静脉内瘘功能失调的原因包括低血压、过早使用动静脉内瘘、穿刺不当、护理不当、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沟通、护理操作能力、健康宣教等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着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任永梅 《大家健康》2017,(10):221-222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透析中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50例血液透析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动静脉内瘘综合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有9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6%,研究组有3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2%,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为72.00%,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0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透析中动静脉内瘘应用动静脉内瘘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保障血液透析效果,而且有效提高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严艳  阮可菲 《基层医学论坛》2023,(3):103-105+118
目的 观察内瘘护理专项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实施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根据干预措施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n=45)采用常规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n=45)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内瘘护理专项健康教育干预。采用自制自我护理能力调查表和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估2组干预前后自我护理及自我管理能力状况,同时比较2组干预期间血栓形成、内瘘狭窄、内瘘感染、内瘘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干预前各项自我护理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期间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瘘护理专项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及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采用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健康指导,比较两组并发症、内瘘完好率、使用寿命、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内瘘闭塞、感染、肿胀手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内瘘完好率、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使用寿命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健康指导干预,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透析的时候进行常规的护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内瘘闭塞、动脉瘤样扩张发生率、并发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后,其治疗后并发症如血栓的形成、出血、血管瘤以及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为7.5%(3/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透析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通过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效果显著,对临床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行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对其护理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5月、2018年6月~2019年5月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各50例,设置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治疗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管路通畅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总依从率、管路通畅率观察组更高,护理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更高,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C活动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强其自我护理能力,有利于维持管路通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基于随机森林模型进行重要性评价。方法 根据医院等级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泸州地区8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5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量表(ASBHD-AVF)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总分为(61.30±13.85)分;其中症状和体征管理得分为(50.71±11.93)分,并发症预防得分为(10.64±3.39)分。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每周透析次数、文化程度、心理弹性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症状与体征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户口所在地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预防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症状和体征管理得分最高,并发症预防得分最低。每周透析次数、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心理弹性和户口所在地是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结合品管圈护理在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60例于该院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结合品管圈护理、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结合品管圈护理可提高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SF-36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液透析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期间和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各40例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采用人性化优质护理前后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高透析效果,并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维护对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至关重要。远红外线照射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不良状况,但HITH-4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对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保护作用的有效性评价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HITH-4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对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 选取2020-01-01至2020-06-0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肾内科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局部涂抹;干预组:应用HITH-4远红外线治疗仪进行内瘘侧肢体照射并局部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干预半年,比较两组患者针眼愈合时间、血痂消失时间、透析血流量、透析动脉压、肱动脉血流量以及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针眼愈合时间与血痂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透析血流量和动脉压高于对照组,肱动脉血流量多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ITH-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方法及经验。方法:选取54例糖尿病肾病行维持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强化动静脉瘘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内瘘成熟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密的把控动静脉内瘘的启动时机,熟练的操作并严格按照无菌穿刺方法,在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并在结束时正确的按压血管,能够有效的保护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促其早熟。  相似文献   

14.
强飒 《中国民康医学》2023,(11):157-159
目的:观察计划-执行-检查-纠正(PDCA)循环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59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55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动静脉内瘘静脉端血流动力学指标(头静脉内径、头静脉血流量)水平、内瘘功能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4、12周后,两组头静脉内径和头静脉血流量均低于护理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瘘功能优良率为78.18%,高于对照组的6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护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可提高动静脉内瘘静脉端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和内瘘功能优良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能不可避免,为最大限度地节约血管资源,现有研究多以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加吻合口扩张手术在原血管基础上重建动静脉内瘘,该方法再通率高,但长期通畅率不佳,寻找一种既能节约血管资源,又可延长内瘘使用周期的方法十分必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后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浙江省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收治的维持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能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加吻合口扩张手术修复内瘘,研究组采用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分别于动静脉内瘘重建前后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肾功能、炎性因子、血脂、蛋白指标水平。记录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长于对照组,手术费用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及1年通畅率、内瘘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重建前,两组患者血肌酐(Scr)、尿氮素(BU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蛋白、清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后,两组患者Scr、BUN、总蛋白、清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s-CRP、IL-6、TNF-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重建后血清Scr、BUN、hs-CRP、IL-6、TNF-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β2微球蛋白水平低于重建前,总蛋白、清蛋白水平高于重建前(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2%(7/46),对照组为10.9%(5/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3,P=0.536)。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后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成功率高、疗效稳定,且操作简便、经济适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为减少透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按照数字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血液透析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透析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治疗护理后,观察两组患者透析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血栓形成、感染、出血等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早期护理干预明显减少了血透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延长了内瘘的使用时间,且早期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内瘘闭塞率和动脉瘤样扩张率分别为5.00%和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和1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如血栓的形成、出血、血管瘤以及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30.00%相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的护理干预能够对显著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效果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逄芬 《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1):133-135
目的 分析分阶段延续护理对终末期肾衰竭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护能力、生活质量及风险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开医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终末期肾衰竭透析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分阶段延续护理,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风险事件发生率、自护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动静脉内瘘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动静脉内瘘自护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终末期肾衰竭透析患者实施分阶段延续护理,不仅能降低患者动静脉内瘘风险事件发生率,还能够提升其动静脉内瘘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分析针对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方法及其对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4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70例均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70例均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予以早期护理干预。将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接受相应干预后,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29%(P<0.05)。接受干预前,两组患者各方面远期生存质量指标评分均较低且相对接近(P>0.05);实施干预后,两组相关指标均得以显著性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积极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其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可以促进患者预后,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早期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3年2月到2016年3月期间),将其依据信封式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护理,观察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早期护理,并将2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程管理模式在慢性肾功能衰竭行动静脉内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3月益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n=38)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接受常规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全程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知识掌握度、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失功预防、功能锻炼和危险因素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前教育、术后教育、总体评价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行动静脉内瘘患者护理中应用全程管理模式,能提高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