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对4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治疗,年龄65~75岁,平均(69.5±3.5)岁,病程3d~5年,术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45个月,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设计问卷随访,对临床效果进行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术式总体优良率92.5%。结论全椎板切除术为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彻底减压创造良好条件,无论是单节段或双节段病变,均能提高临床疗效。全椎板切除术是治疗单节段或双节段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discherniation ,LDH)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常用手术方法有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椎板间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但生物力学研究及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发现传统术式有以下缺点 :硬膜外大量瘢痕形成导致医源性椎管狭窄 ;腰椎有失稳倾向 ,严重者导致腰椎滑脱。我院1998— 2 0 0 0年应用椎板截骨回植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尤其是伴有腰椎管狭窄症者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 ,其中男 2 6例 ,女 10例 ;年龄 36~ 6 8岁 ,平均 5 2~ 5 8岁 ;病程 3个月~ 10年 …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miation,LDH)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常用手术方法有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椎板间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但生物力学研究及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发现传统术式有以下缺点:硬膜外大量瘢痕形成导致医源性椎管狭窄;腰椎有失稳倾向,严重者导致腰椎滑脱.我院1998-2000年应用椎板截骨回植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伴有腰椎管狭窄症者,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微创术式——保留椎板及后韧带复合结构瓣回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后正中切口扩剥棘突旁骶棘肌并保留骨膜附着于椎板表面,完整保留棘上、棘间韧带、棘突及切断双侧椎板,并向侧上方翻开。充分显露椎管内容物并完成髓核摘除,椎管或神经根管扩大,回植"结构瓣",使椎管重新成形。结果本组381例,男性292例,女性89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16岁,合并腰椎管狭窄者318例,中央型偏一侧者306例,游离型28例,极外侧型7例,小关节增生并侧隐窝狭窄者19例,黄韧带增厚21例,327例获得随访,分别为40~84个月,优284例,良22例,可12例,差4例。结论本术式保证微创条件,保持生物最佳内环境稳定状态即保留原解剖结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并能有效防止术后椎管内广泛性粘连及挛缩而导致的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扩大椎板截骨回植术在椎管内疾患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笔者于1999年5月至2000年4月对11例椎管内疾患行扩大椎板截骨回植术,术后诊断中央型腰椎间盘突症9例,椎管内肿瘤2例。结果:平均随访8个月,优6例,良4例,可1例,疗效满意。结论:扩大椎板截骨回植术能更广泛显露椎管,有效避免硬膜及神经根粘连,减少术后腰痛,防止脊柱失稳,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保留椎板及后韧带复合结构瓣回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术式-保留椎板及后韧带复合结构瓣回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常规后正中切口入路暴露保留部分腰背筋膜将棘上、间韧带完整保留并附着于棘突上,充分显露椎板,但尽量保留附着于椎板表面的骨膜,在欲摘除突出髓核椎板与下一个联结之棘突间将棘上、间韧带切断,显露间隙并潜行剥离黄韧带,用专用骨刀在距上、下关节突内侧2mm处分别自下而上向外侧倾斜10-15度切断椎板后再以神经剥离器潜行剥离并向上翻开,充分显露椎管内结构后完成髓核摘除,椎管及神经根管、侧隐窝扩大等操作后,将翻开之椎板及后韧 带复合结构瓣回植,使椎管重新成形。结果:本组128例,男98例,女30例,合并腰椎管狭窄者82例,中央型偏一侧者70例,游离型12例,极外侧型6例,并发侧隐窝狭窄者47例,黄韧带增厚者17例,小关节增生67例,2例手术者12例,3次手术者1例。其中102例经6-32个月随访:优92例,良8例,可2例。结论:本术式可基本保证原解剖结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并能有效防止术后椎管内广泛粘连及挛缩而导致的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潜式扩大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半椎板或全椎板加椎管潜式扩大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的患者.结果:通过随访67例,随访(1~8)年,近期优良率为95.5%,远期优良率90.38%,有效率98.00%.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常与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同时存在,必须同时处理好突出和狭窄两个方面问题,并保护腰椎的生物力学结构,后遗症少,病人康复快.  相似文献   

8.
扩大椎板截骨回植术在椎管内疾患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扩大椎板截骨回植术在椎管内疾患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笔者于1999年5月至2000年4月对11例椎管内疾患行扩大椎板截骨回植术,术后诊断中央型腰椎间盘突症9例,椎管内肿瘤2例.结果:平均随访8个月,优6例,良4例,可1例,疗效满意.结论:扩大椎板截骨回植术能更广泛显露椎管,有效避免硬膜及神经根粘连,减少术后腰痛,防止脊柱失稳,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以往多采用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术。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现认识到该法易造成医源性腰椎不稳。为保留脊柱生物力学功能和减轻症状,我科自1991年7月~1996年6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78例,合并椎管狭窄97例,其中采用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4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前瞻性探讨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术在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通过对16例接受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方案治疗腰椎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资料的分析,验证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术在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以及临床应用疗效。结果 接受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术的所有16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术后疗效满意,术后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假关节、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术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特别是在防止术后医源性、继发性椎管狭窄、维持脊柱稳定性方面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 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与髓核摘除术等。术中通过“C”臂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 ,于后正中做1~ 2个长约 1 5cm互不相连的小切口 ,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 ,钻除部分椎板 ,置入内窥镜 ,于监视器下显露并清除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 ,彻底解除其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 本组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732例 ,随访 3个月~ 3年。按NAKAI标准评定 :优 6 40例 ,良 6 9例 ,可 18例 ,差 5例。优良率为 97%。 3例改行开放式手术治疗。结论 该术式在保证神经充分减压的前提下 ,可减少创伤 ,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该方法适用于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脊髓受压型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北京市延庆县医院骨科自2003年8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30例颈脊髓受压型病人及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12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35例颈脊髓受压型患者行不同术式的手术治疗:颈前路减压30例,颈后路减压30例,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5例。按JOA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65例患者均得到9个月至5年门诊或电话随访,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者、退变性椎管狭窄者,选择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1~2个椎间盘突出者选择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或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较大脊髓前后受压者,可选择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3.
椎板及后韧带复合结构瓣回植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椎板及后韧带复合结构瓣回植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 将部分腰背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椎板上骨膜保留,于病变节段下一椎间隙切断棘上棘间韧带,用骨刀(骨刀宽面与矢状面成角10-15度)在上下关节内侧2mm处自下而上并保持骨刀宽面进入椎板深度与椎板厚度相一致切断两侧椎板,牵开椎板及棘上棘间韧带,常规进行椎管减压,椎板及棘上棘间韧带回植。报告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62-81岁,平均67.6岁。结果 32例均随访,最长6年,最短8个月,平均36个月。总优良率90.6%。结论 本术式显露范围广、椎管减压彻底,使椎管重新成形,有效的预防术后脊柱不稳、顽固性腰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带蒂腰椎椎板楔形截同瓣再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并椎管狭窄症病人以带蒂椎板截骨再植进行腰椎管成形。结果:86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带蒂腰椎板骨瓣血供丰富,再植易愈合,可有效地防止术后脊柱不稳及瘢痕粘连。  相似文献   

15.
后路椎间盘镜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和适应症。方法 对我院骨科22例施行后路腰椎间盘镜治疗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6例,年龄39~68(平均46.5)岁。均有下肢痛和间歇性跛行,经MRI和CT检查确定。L4,5狭窄8例,L5S1狭窄5例,L4,5合并L5,S1狭窄9例。手术方式:双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14例,单侧入路减压手术8例。结果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优15例,良5例,可1例,差0例。2例脑脊液漏,1例神经根挫伤。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可以有效地保留棘间和棘上韧带,对关节囊破坏小,因而对脊柱的稳定性损害小。该手术疗效明确,恢复时间短。手术适应症应当严格掌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对35例65~79岁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病情,分别进行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减压+钢板内固定+植骨术,颈后路椎板切除+钉捧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7~30个月,平均18.4个月.术前JOA评分5~11分,平均7.8分.术后6个月JOA评分9~16分,平均14.2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善率:优:22例,良:10例,优良率为91.4%.植骨全部骨性愈合.结论:老年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治疗,只要方法得当,减压充分,固定牢固,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新 《当代医学》2010,16(31):58-5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3月期间CT诊断为腰椎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45例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硬膜囊脂肪层消失或不对称,硬膜囊受压变形,神经根被推压移位;4例腰椎间盘后缘弧形突出,位于椎体后缘的中央;13例并发黄韧带肥厚(6~8mm),5例黄韧带肥厚且伴有钙化,18例均见增厚的黄韧带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使之变形或移位;侧隐窝狭窄9例;椎间孔狭窄者4例。结论螺旋CT可准确显示腰椎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窗宽、宽位的调整对提高CT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应用局部减压骨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不同节段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探讨局部减压骨应用于多节段椎体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5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23例,双节段13例,多节段16例。术中经腰椎后路切除狭窄腰椎大部分椎板、黄韧带,保留上1/3椎板,彻底减压中央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从症状侧切除椎间盘,处理上下终板,将切除的棘突、椎板及关节突等修整成颗粒骨(直径约3 mm)植于椎体间,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所有病人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评价临床疗效;拍摄腰椎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腰椎前凸度、受累椎间隙角度及椎间高度,并观察植骨融合状况。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单节段、双节段及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病人VAS、ODI及SF-36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节段组腰椎前凸度、受累椎间隙角度及受累椎间高度与单节段、双节段组相比明显变小,差异有显著意义(F=4.244~9.377,P〈0.05)。结论 应用局部减压骨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不同节段椎体间椎管狭窄症效果可靠,但在多节段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中支撑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呼吸道硬结病致瘢痕性喉狭窄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导致瘢痕性喉狭窄的呼吸道硬结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对4例单纯喉瘢痕性喉狭窄者,行喉裂开成形术,术后随访7~14年,无复发;喉及颈段气管瘢痕性狭窄2例,行喉气管成形腔内扩张术和舌骨肌瓣成形术各1例,术后分别随访6年和8年,均无复发;1例声门下狭窄患者术后声门下腔宽敞,但术后3个月复查时肉芽肿病变增生致声门下闭锁,手术失败。结论:瘢痕性喉狭窄应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术中须避免过多的黏膜损伤,以防再度狭窄;对严重的喉气管狭窄者可应用黏膜瓣、骨肌瓣等组织充分增加狭窄部的管壁以解除狭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手术治疗方法、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本组自1999年9月-2008年7月手术治疗的62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按照JOA评分标准判定其术后改善率,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 62例患者中合并原发性椎管狭窄23例,术前MRI示脊髓信号改变者21例;采用前路手术23例,后路手术37例,后前路联合手术2例.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为72.7%,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为58.1%.后前路联合手术2例,改善率分别为32.3%和30.1%.前路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9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3例、切口感染2例、术后局部血肿压迫脊髓至神经症状急性加重1例.后路手术后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7例,皮肤坏死、切口不愈5例.结论 应根据后纵韧带骨化部位、范围及椎管狭窄率选择合适手术方法,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