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预后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 连续入选2009年6月~2012年6月因初发STEMI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307例,比较男性和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特征、病死率和联合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较大,既往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者较多,院前延迟时间较长,Killip分级≥Ⅱ级者多,有吸烟史者少,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肌酐、三酰甘油水平降低,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高于男性患者,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不是影响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中,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增加,但与男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不是影响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经急诊PCI诊治的年龄>60岁女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0例为老年女性组;另收集同期年龄匹配的男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90例为老年男性组,对比老年女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老年女性组吸烟史及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低于老年男性组,LDL-C、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老年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明显高于老年男性组,3支病变比例明显低于老年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女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较晚,3支病变比例低;肥胖、LDL-C升高及炎性反应是女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谭静  华琦  李静 《心脏杂志》2010,22(6):913-915
目的:调查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住院病死率性别间有无显著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993年~2006年我院心内科首次发作且发病24 h内入院的1 278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女性患者年龄、并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男性,女性患者无发病诱因、症状不典型者多,发病至就诊时间延长,且住院期间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以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低于男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较大、并发高血压病、入院空腹血糖较高且较少接受ACEI、β-受体阻滞剂以及PCI治疗。结论:急性STEMI患者女性住院病死率较男性高,与其并发较多危险因素且未接受更积极的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之间的危险因素、相关病史以及院内病死率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于阜新市中心医院和北票市中心医院循环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550例,其中男性321例,女性199例。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相关病史、出院诊断以及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等临床资料。结果男性AMI患者中,55岁组发病比例最高;女性AMI患者中,≥75岁组AMI发生比例最高,且年龄和AMI发生比例呈正相关(P0.05)。AMI发病比例男性多于女性。女性AMI患者有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多于男性AMI患者;男性AMI患者吸烟史明显多于女性AMI患者(P均0.05)且吸烟史在55岁组所占比例最高。阜新地区的AMI患者血脂异常率高于来自北票地区,合并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所占比例低于北票(P均0.05)。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下壁心肌梗死和前壁心肌梗死(包括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发病例数高;STEMI的院内死亡率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P均0.05)。结论男性AMI患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且随着年龄增长AMI发生比例增加,AMI发病比例男性多于女性,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AMI患者危险因素和相关病史所占比例不同。不同梗死部位发病例数和院内死亡比例不同,STEMI发病例数多于NSTEMI,在STEMI中,其中下壁心肌梗死发病例数最高,STEMI的院内死亡比例高于NSTEMI。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右胸V_4R导联ST段抬高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EMI的患者96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6±11)岁。根据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右胸V_4R导联抬高程度分V_4R ST段抬高≥1.0 mm与V_4R ST段抬高1.0 mm 2组,观察2组患者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主要不良事件(包括PCI术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及心血管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与V_4R ST段抬高1.0 mm组患者相比,V_4R ST段抬高≥1.0 mm患者收缩压及射血分数偏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评分及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评分较高,Killip分级1患者比例、心脏前间壁中段运动障碍比例及合并多血管病变比例较高(均P0.05)。V_4R ST段抬高≥1.0 mm组患者发生PCI术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住院期间出现心力衰竭及复合事件的比例均高于V_4R ST段抬高1.0 mm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V_4R ST段抬高1.0 mm患者相比,V_4R ST段抬高≥1.0 mm患者PCI术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增加2.76倍,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增加3.29倍,复合事件增加5.88倍。结论:急性前壁STEMI患者右胸V_4R导联ST段抬高≥1.0 mm是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52例,按性别分为两组,女性组102例,男性组35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实验室检查、心脏功能和结构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发病年龄大[(66.4±10.6)岁比(58.4±11.1)岁,P0.001],就诊时间晚[(4.6±4.9)h比(2.6±1.9)h,P0.001],GRACE评分高(206.5±45.1比186.7±50.5,P0.001)。此外,女性单支血管病变比例低(14.7%比32.6%,P=0.037),术后发生慢血流及使用IABP比例高(11.8%比4.6%,P=0.008;11.8%比5.4%,P=0.026)。女性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高敏肌钙蛋白I和B型利钠肽峰值均显著高于男性组,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男性组(53.9%±10.3%比57.9%±8.2%,P0.001)。女性组的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组(7.8%比2.3%,P=0.013)。结论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年龄大,就诊时间晚,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重,血管开通后发生慢血流比例高,术后心功能差,住院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住院期间发生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发生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查阅这些患者的住院信息,将患者分为心内科组、外科组、其他科组3组,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3组之间的年龄、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内科组的有创操作患者比例低于其他两组,而冠心病药物治疗患者比例、Grace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内科组的再灌注治疗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而短期及长期并发症发生率却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冠心病的认识。对于入院时即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应尽早行急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ACS患者462例,其中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7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0例,分析比较男性和女性患者ACS临床分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伴发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各项生化指标。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患者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明显升高(P0.05,P0.01);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2支病变、3支病变、≥2个危险因素、TC和LDL-C均明显升高,血尿酸及入院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降低(P0.01)。结论男性多表现为ST段抬高,女性多表现为非ST段抬高。男性单支病变较多,女性多支病变及合并危险因素较男性多。应激情况下男性的氧化应激激活和抗氧化能力优于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发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近期预后。方法入选我院1993年1月—2005年12月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056例,糖尿病176例,按照是否有糖尿病分为两组,比较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住院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年龄高,多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见;住院期间心功能更差,病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大、住院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徐宁  陈欣  王彦欧  李超  李江 《山东医药》2008,48(48):69-70
回顾性分析38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性别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心功能、冠脉病变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发病年龄高,并发高血压者多,心功能差,冠脉病变程度重,心脏事件发生率高。提示临床对老年女性STEMI患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院内病死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共1 189例,其中男性869例,女性320例。先比较女性与男性之间年龄,合并症等基线资料和典型症状,院内病死率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再分析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性别差异。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STEMI患者年龄大(68.51岁vs.60.76岁,P0.001),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高(24.4%vs.14.6%,P0.001;61.3%vs.42.2%,P0.001),脑力劳动者少(3.4%vs.23.7%,P0.001),吸烟和饮酒者少(27.2%vs.68.1%,P0.001;2.2%vs.27.0%,P0.001);女性患者中有明显诱因和出现典型胸痛者少(27.5%vs.35.9%,P=0.008;50.9%vs.68.2%,P0.001),出现并发症者多(41.9%vs.32.2%,P=0.002),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比例低(67.2%vs.77.7%,P0.001),院内病死率高(17.5%vs.7.9%,P0.001)。女性对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的影响很明显(OR 2.459,95%CI 1.684~3.593,P0.001);校正年龄,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后,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性别差异消失(P=0.109),而年龄,高血压和低急诊再灌注治疗率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P=0.022,P0.001)。结论:女性STEMI患者的院内病死率高于男性。这是由于女性STEMI患者年龄大,合并高血压者多,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比率低所致。女性不是造成STEM2患者院内病死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龄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和病死率。方法收集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74例临床资料,按照患者年龄分为高龄组(≥75岁,n=161)和对照组(〈75岁,n=813),对两组临床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化验指标、并存疾患)、治疗方案、住院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龄组女性以非典型症状为首发表现者更多,从症状发作到医院就诊所需时间更长,心、肾功能更差,存在较多的并患疾病。对照组患者血脂异常、吸烟的比例更高。高龄组服用B受体阻滞剂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高龄患者住院期间经历了更多的不良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高龄组住院病死率为18.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01)。结论高龄心肌梗死患者一般状态较差,多合并其他系统疾患,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入选2003-2004年我院住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904例,并随访728例,根据性别分为两组,共随访4.5年.结果 与男性相比,女性入院时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病者多,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成功再灌注率低(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随访期间女性坚持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明显少于男性,病死率及因再次AMI、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2.130,95%CI 0.954~4.754,P=0.045),但不是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多种因素导致女性AMI患者的预后差,重视女性的临床特征,积极干预危险因素才能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情况及近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收治入院的女性患者共336例,根据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298例,非老年组38例。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发病特点和发病后30d内死亡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对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的影响。结果老年组患者年龄、血肌酐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老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老年组患者近期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25.8% vs5.3%,P0.01)。年龄≥60岁的女性是急性心肌梗死后30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死亡危险较非老年组患者高6.6倍(OR=6.553,95% CI:1.183~36.294,P0.01)。结论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更高的近期病死率。年龄≥6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空腹血糖、严重心律失常和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是预测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既往具有卒中病史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和病死率。方法纳入1994年1月—2006年12月初发心电图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1233例,其中男901例,女332例,按照是否有卒中病史分为卒中组(158例)和对照组(107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住院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卒中组患者年龄大,不典型症状多,发病至就诊时间长,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主要危险因素比较后,卒中组的高血压(69.7%)、糖尿病(30.3%)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43.4%和14.5%),吸烟比例(41.0%)低于对照组(5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卒中组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期间急性脑血管事件(3.0%对0.8%)、心房颤动(6.5%对2.5%)、室性心动过速(3.2%对1.0%)、心力衰竭(42.9%对22.9%)和病死率(17.6%对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卒中组因呼吸衰竭死亡的比例高于对照组(14.2%对2.9%),因心脏破裂死亡的比例低于对照组(14.3%对3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大,危险因素较多,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低,住院期间更易出现并发症,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性别是否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对1501例男性和635例女性AM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可能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年龄较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较高(分别为52.1%比41.1%,35.4%比17.3%,均P<0.01),入院时血清总胆固醇>4.68 mmol/L和心功能≥KillipⅢ级者较多(分别为71.3%比55.0%,11.7%比5.1%,均P<0.01).男性患者吸烟史多于女性(69.4%比15.7%).女性患者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率低于男性(22.2%比31.5%,P<0.01),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和调脂药的使用率也明显低于男性(分别为64.6%比71.2%,P=0.003;43.1%比48.0%,P=0.041).女性患者住院病死率高于男性(11.7%比6.3%,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功能Killip分级、再灌注治疗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为影响AMI患者住院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未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论 女性AMI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女性患者年龄较大,伴随危险因素多,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率和B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明显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17.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合并右心室梗死对病情和转归的影响,并探讨早期再灌注治疗对预后的作用.方法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304例,其中单纯下壁心肌梗死232例,合并右心室梗死72例,记录一般资料、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 右心室梗死组心源性休克、机械并发症、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持续性室速和再梗死均明显增高.单纯下壁心肌梗死组病死率为8.6%,右心室梗死组病死率为34.7%.右心室梗死组进行再灌注治疗者病死率为27.8%,保守治疗者病死率为55.6%.结论 右心室梗死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亚组,其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通过早期再灌注治疗能显著降低右心室梗死的住院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不同性别院内病死率的差异。方法入选199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收治住院的STEMI患者1189例,其中男性869例,女性320例,年龄23~91岁。根据年龄分为3组:A组(65岁)571例;B组(65~74岁)419例;C组(≥75岁)199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2型糖尿病、血脂、血压等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中,与男性STEMI患者比较,女性(3.1%vs.8.3%)院内病死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组中,与男性STEMI患者比较,女性院内病死率升高(11.9%vs.20.1%)。C组中,男性与女性STEMI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对男性院内病死率的优势比(OR)亦呈逐步下降趋势(2.861 vs.1.875 vs.1.143)。通过多因素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在A组,年龄(OR=1.154,95%CI:1.052~1.264),高血压(OR=7.685,95%CI:2.276~25.946)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急诊再灌注治疗(OR=7.685,95%CI:0.007~0.098)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保护因素。在B组,女性(OR=1.875,95%CI:1.088~3.232)是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较男性高,年龄越大其差异越小。在65岁人群中,年龄,高血压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危险因素,急诊再灌注治疗为保护因素;在65~74岁人群中,女性为STEMI患者院内病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时间12 h、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41例。根据入院时HbA1c水平分为2组:HbA1 c升高组206例(HbA1c≥6.5%)和对照组335例(HbA1 c6.5%),分析HbA1c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组在年龄、吸烟、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冠状动脉造影、再灌注成功率、双支血管病变及住院期间药物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升高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血糖水平、3支血管病变、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男性比例、LVEF及单支血管病变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A1c升高是影响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OR=1.355,95% CI:0.498~2.788,P=0.039)及病死率(OR=0.872,95% CI:0.421~1.733,P=0.04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A1c水平升高是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及病死率的预测因素,应重视HbA1c对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作用,指导患者控制血糖,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人类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女性AMI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归纳总结了女性AMI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并发症、病死率及治疗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