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釆用温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电针治疗,观察组行温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温针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阴虚风动型临床疗效。方法: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用西医治疗,观察组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Fulg-Meyer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阴虚风动型效果较单用西医治疗更好,可显著提高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在常规药物干预基础上实施临床康复训练和Bobath技术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温针灸治疗,均治疗4周。以神经缺损、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为依据判定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评价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巴塞尔(Barthel)指数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P0.05)。两组治疗前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次治疗观察组仅出现1例(2.50%)多次针刺引发下肢肌阵挛所致的明显疼痛,未见其它针刺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可减轻神经缺损和痉挛症状,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扶阳罐药物导入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焦氏头针结合扶阳罐药物导入法,2周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以及Fugl-Meyer(FMA)、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FMA、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结合扶阳罐药物导入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方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方法。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状态(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治疗前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为(86.97±18.63)分,高于对照组的(68.42±18.52)分,Barthel指数为(79.62±16.82)分,优于对照组的(62.48±16.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给予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方法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促进其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郭严 《河南中医》2015,35(2):278-280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结果:观察组上肢、下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并显著改善患者Barthel指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循经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温针治疗,对照组应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温针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促进技术治疗中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头针及促进技术,对照组仅采用促进技术.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定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头针结合促进技术对改善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麦粒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两组均用靳三针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麦粒灸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痉挛分级明显降低,且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升高,临床痉挛指数评分降低,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麦粒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可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蜂针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蜂针组、Bobath疗法组和联合组(蜂针+Bobath疗法治疗),各30例,蜂针组用蜂针进行治疗,每隔3 d进行1次治疗,每周进行2次治疗,连续治疗4周;Bobath疗法组予Bobath疗法治疗,每天1次,每周6次,休息1天后继续下1个疗程,共治疗4周;联合组采用蜂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治疗方法及疗程同上。[结果]治疗28d后,三组Ashworth痉挛评分降低,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升高,但联合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蜂针组和Bobath疗法组(P<0.05)。[结论]蜂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可改善患者痉挛程度,提高神经功能、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患者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予以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对照组以常规治疗及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治法拟定的方剂治疗,在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痉挛等级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为86.7%,对照组的疗效为63.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等测试项目的测评成绩作为观察指标,评定其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7%,优于对照组的51.3%。结论:艾灸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贺氏火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类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脑梗死后出现患侧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联合贺氏火针速刺治疗4周,对照组仅给予常规针刺治疗4周。分别于基线期(入组前)、治疗后(入组后4周)及随访期(入组后24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BI)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改善程度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SS-QOL量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患侧上肢屈肌、患侧下肢伸肌)方面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患侧手)方面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改良Rankin量表方面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24周进行随访,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SS-QOL量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患侧上肢屈肌、患者手、患侧下肢伸肌)等方面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改良Rankin量表方面改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贺氏火针疗法可改善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偏瘫患肢的屈肘肌、屈腕肌和股四头肌的肌张力,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张秋香 《河北中医》2012,34(5):690-692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加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5例加巴氯芬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2组疗效和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86%,对照组总有效率74.2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肌张力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明显(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明显改善患者患肢的肌张力,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自理能力,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徐安瑜  徐应倩  黄璐 《新中医》2021,53(3):135-139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症状、肢肌张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分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2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联合推拿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肢肌张力改善情况(Ashworth评分)、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改良RANKIN量表)及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Ashworth评分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RANKIN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RANKIN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肢体肌张力与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自拟滋阴养血舒筋汤加妙纳片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病人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西药妙纳片治疗,治疗组加服自拟滋阴养血舒筋汤剂口服,6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肌张力改善情况、Fuge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同时可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存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芳玲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94-796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锻炼,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为推拿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CTR、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5.2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共16项研究总计109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Fugl-Meyer评分中有7个亚组、Ashworth评分和NDS评分各有4个亚组、Barthel指数评分有3个亚组、CSI量表有1个亚组,均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据目前临床证据表明,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有效,但本评价所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仍期待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痉挛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