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探讨“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联系与区别。从整体观看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脏腑系统属心 ,是“心主神明”的体现 ;具体而言 ,意识、思维属脑 ,是“脑主神明”的反映。从辨证论分析 ,心主“生命之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脑主意识、思维等高级生命活动 ,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两者结合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协同作用 ,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2.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首先分析了诸家对“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争论所存在的误区;其次阐明了“心主神明”并非《内经》原旨以及“神”、“神明”、“神志”的内涵;并揭示了“心神”与“脑神”的关系及其实质;最后结论说明“神明”之争是无价值的。心神说和脑神说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中获得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对中医学"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回顾《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关于心、脑功能的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变革“心主神明”说,确立“脑主神明”论的观点。指出:传统中医学虽以“心主神明”立论,但对脑与精神、感觉、知觉及生命健康的关系也有描述,与“脑主神明”的认识相按近;并从系统修正、审慎扬弃、理论建设、方法研究等四个方面分析,强调确立“脑主神明”论符合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再论"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理论是目前中医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临床上心血管病患者精神情志的异常表现,也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因此,阐明"心主神明"的现代生物学内涵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临床指导作用.为"心主神明"提供科学而有力的依据,是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之争由来已久 ,目前渐成三个学派 ,现分述如下。1 “心主神明”派自《黄帝内经》阐述“心主神明”以来 ,该理论为历代多数医家所遵从 ,贯彻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 ,体现于理、法、方、药诸方面 ,“心主神明”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当代医家多继承和遵循该理论 ,印会河和邓铁涛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一书 ,明确指出“心主神明”是心脏的重要功能 ,由于该书是作为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的教材出版发行 ,其影响很大并有很高的权威[1] 。邓铁涛教授在其《邓铁涛医集》中进一步指出“心脏不仅有血泵的机械作用 ,它一…  相似文献   

6.
"心主神明"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经典立论,本文从心主神明中医理论渊源,心主神明基础心主血脉,血与脑,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因子与神经细胞,临床证据等角度论述对"心主神明"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医药报>于2003年4月发起了"谁主神明"大讨论,此命题是根据陈士奎发表的<对中医学"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再认识>与邓铁涛发表的<"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两篇文章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吴迪  杨萍  敖杰男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423-2424
中医理论中“神明”的狭义定义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关于它的主宰者有心或脑之争。中医藏象学说中的每一脏腑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它不单纯是指解剖学中某个实质性脏器。“心主神明”之“心”是功能集合体,其对应的实体是心脏、血管、大脑的组合;主神明的功能活动是以实体心脏、大脑、血管的正常生理为基础的,其中任何一方处于或呈现病理状态都将影响'主神明'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9.
1 中、西医学对心与脑的认识发展概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脏腑学说及藏象学说 ,均认为“五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心脏的功能既“主血脉”(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等 ) ,又“主神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等 )  相似文献   

10.
孰主神明之论争及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中医界对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及心脑共主神明论之论述概况。认为心主神明论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心脑共主神明论实质还是倾向于脑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中医脑病学的理论基础,符合中医脑病的临床实践,应该确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袁蓉  王阶  刘巍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3):564-567
文章探讨冠心病"双心"异常的内涵、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并结合现代医学诊疗进展,笔者认为冠心病"双心"异常与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应激密切相关,病因多与情志内伤有关,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病机为心肝火旺、心肾阴虚、心脾两虚等。充分认识冠心病"双心"异常的内涵和病机,运用中医病证结合的优势进行治疗,对于减少精神心理应激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防治冠心病并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情志病与心肝二脏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志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强烈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内经》认为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然而由于心为君主之官,主藏神;肝为将军之官,藏血,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心肝二脏在情志病发病及治疗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孰主神明”的争鸣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主神明”观念的形成,乃是由心之于身,犹君主之于社稷国家的观念推论而来;在中医学中,脑连属于脏腑的“资格”都不具备,也就更谈不上将“主神明”的功能赋予脑了,故“脑主神明”“纵然能说必不能行”;“心脑共主神明”既无必要,也不可行。并对中医界热衷于“脑主神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四逆汤对脾阳虚、肾阳虚、心阳虚大鼠线粒体MDA/GSH-px的影响,揭示四逆汤的抗氧化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140只,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肾阳虚模型组、脾阳虚模型组、心阳虚模型组、肾阳虚干预组、脾阳虚干预组、心阳虚干预组,每组20只。造模成功后均予四逆汤灌胃15d,测定MDA含量和GSH-px活性。结果:造模成功后,肾阳虚、心阳虚、脾阳虚模型大鼠线粒体MDA含量增高,GSH-px活性降低,GSH-px/MDA比值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四逆汤干预后,MDA含量降低,GSH-px活性增高,GSH-px/MDA比值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汤具有提高机体GSH-px活力,减轻自由基损伤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物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心神主导脏腑机能活动,心神为五脏六腑之主,经络为神气行使之道;心神主导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明论"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背景,根植于中医传统藏象学说理论,是对人类复杂精神活动的高度概括,具有着浓厚坚实的文化底蕴。"心主神明论"不仅阐述了机体复杂生理活动的整合调控、心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心身统一,一元化地阐述了人类复杂生命活动的规律性。可见"心主神明论"在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晓冬  修英 《光明中医》2021,36(1):140-142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对老年心悸患者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4月在大连市中医医院内一科的80例老年心悸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临床传统的方法治疗;试验组40例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结合情志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乏力、畏寒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心悸患者来说,耳穴压豆结合情志护理对其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降低患者心悸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喘胶囊对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静脉泵入戊巴比妥钠复制犬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十二指肠给予心喘胶囊水提取液,观察各组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心喘胶囊具有明显提高衰竭心脏心肌细胞β受体密度,降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的作用;还具有明显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的作用,这方面作用与阳性对照药倍他乐克加开博通作用相似。结论心喘胶囊对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具有调节作用。提出中医对心力衰竭的治疗,除了针对"心主血脉"功能失调进行治疗外,还应针对"心藏神"功能失调,即心神不宁进行调治。  相似文献   

18.
从经典的心主神明、主血脉的概念探讨心的本义。回顾中医脏腑生成说,阐发心是随脾生成后而衍生出来,心是充实与完善了脾的功能;并从神明为五脏所主探讨其源本。认为中医脏腑的核心是在脾,并非在心,脾与心是呈主从关系。展现心脾气血互济,神意相承的密切相关及其临床的运用意义。进一步认识心的本义及心脾相关学说,有利于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运用中医心理干预方法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日常生活运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64例经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为轻、中度的抑郁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临床的治疗和康复,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心理下预,并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40d、70d、100d采用HAMD和ADL量表对疗效进行康复评价.结果 在干预前两组患者HAMD及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0d、70d和100d两组HAMD及ADL评分,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应尽早采取中医心理干预治疗,可明显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干预组ADL能力恢复和抑郁状态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