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分析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延迟、不足等睡眠问题检出率,为中国学龄前儿童睡眠模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0-11月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安徽、江苏三省共11座城市的27 200名学龄前儿童,以幼儿园为单位进行家长问卷调查,描述学龄前儿童睡眠延迟、不足和睡眠模式的分布特征.结果 长江中下游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检出率为15.3%,各年龄段平均就寝时点为21∶31,睡眠延迟检出率为86.5%;平均睡眠时长为(10.60±1.12)h,学龄前儿童睡眠不足的检出率为15.7%.睡眠延迟与女童、年龄升高、父母文化程度高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居住在城市、非独生子女和卧室无电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睡眠不足的检出率与高年龄组儿童(4岁组:OR=1.32,95%CI=1.19~1.46;5岁组:OR=2.10,95%CI=1.91~2.32;6岁组:OR=2.47,95%CI=2.20~ 2.77)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卧室无电视(OR=0.91,95%CI=0.84~0.98)和睡觉不开灯(OR=0.87,95%CI=0.78 ~ 0.97)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延迟和睡眠不足等睡眠问题比较突出受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河南城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学龄前儿童保持合理睡眠时间和睡眠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5—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对4 226名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并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河南城市学龄前儿童平均睡眠时长为(9.46±1.98)h,睡眠不足的比例为56.60%。在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抚养者、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等方面睡眠不足的比例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853、48.424、27.763、19.654、20.06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河南城市>4~4.5岁(OR = 1.313,95%CI:1.064~1.567)、>4.5~5岁(OR = 1.982,95%CI:1.627~2.355)、>5~5.5岁(OR = 2.052,95%CI:1.674~2.435)、>5.5~6岁(OR = 2.374,95%CI:1.812~2.944)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时间<60 min/d(OR = 1.745,95%CI:1.483~2.011)、体力活动时间60~120 min/d(OR = 1.481,95%CI:1.251~1.722)、外祖父母等抚养(OR = 1.222,95%CI:1.061~1.381)、母亲学历初中及以下(OR = 1.364,95%CI:1.147~1.595)、母亲学历高中(OR = 1.171,95%CI:1.024~1.321)者其学龄前儿童的睡眠不足发生率较高,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河南学龄前儿童睡眠不足问题凸显,年龄、体力活动、视屏时间、抚养者、母亲学历等是导致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应针对影响因素给予干预和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父亲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编调查问卷、父母行为量表(PBI)及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问卷对芜湖市2 201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或主要监护人进行调查,应用卡方分割法进行不同组别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问题的比较,应用 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父亲不同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相关性。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总检出率为35.4%,男童的检出率(37.7%)高于女童的检出率(32.9%),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 5.45,P = 0.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敌意强制程度高的教养方式能显著增加学龄前儿童吸吮手指(OR = 2.73 95%CI = 1.39~533)、喜爱吐舌、伸舌(OR = 4.25 95%CI = 1.54~11.71)、咬嘴唇(OR = 2.45 95%CI = 1.22~4.96)、咬指甲、玩具(OR = 1.75 95%CI = 1.03~2.96)、侧边咀嚼(OR = 3.93 95%CI = 1.57~9.86 )、夜间磨牙(OR = 3.93 95%CI = 1.57~9.86 )、不良姿势(OR = 4.23 95%CI = 1.69~10.63)等口腔不良习惯的发生风险。结论 父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随访数据探讨学龄前儿童园外户外活动不足、视屏时间过长及睡眠时间不充分的可变决定因素,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9月对4所幼儿园的819名学龄前儿童(3~6岁)父母/监护人进行了1年随访调查,调查了学龄前儿童的园外户外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长及母亲/家庭相关因素等,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当调整了相关因素之后,学龄前儿童随访户外活动、视屏时间及睡眠时间都与其自身的基线水平密切相关(χ2=4.68、19.74、8.74,P<0.05);并且,基线母亲视屏时间(OR=2.01,95%CI:1.36~2.99)、屏幕可及性好(OR=1.62,95%CI:1.14~2.31)与学龄前儿童随访视屏时间超标有关;基线母亲户外活动不足(OR=2.17,95%CI:1.48~3.18)、户外活动场所较少(OR=1.55,95%CI:1.11~2.17)与学龄前儿童随访户外活动不足有关;基线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不足(OR=1.42,95%CI:1.01~1.99)、非母亲照护者(OR=...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个主城区、3个开发区、3个县和1个地级市7 318名学龄前儿童,使用ACEs问卷和儿童睡眠评估问卷等进行调查,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联。  结果  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检出率为34.31%。调整胎次、父母文化水平、父母职业和家庭结构等混杂因素,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95% CI)值为1.62(1.45~1.81) (P<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睡眠质量不良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95%CI)值为1.66(1.42~1.93),女童OR(95% CI)值为1.58(1.35~1.86)(均有P<0.05)。  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相关,促进学龄前儿童睡眠健康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效应。  相似文献   

6.
张寿锋  王慧 《中国校医》2021,35(8):579-581
目的 了解沂源县高中生的视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高中生生视力不良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沂源县高中生体检数据,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视力不良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沂源县高中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2.1%。不同学校类型中,沂源一中视力不良检出率最高(90.1%),职业教育中心最低(69.4%)(χ2=621.55,P<0.001);高三年级最高(87.3%),高二年级最低(76.6%)(χ2=153.37,P<0.001);女性(86.5%)高于男性(77.3%)(χ2=174.57,P<0.001);城市生源学生(88.2%)高于农村学生(80.5%)(χ2=78.3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三年级(OR=1.20,95%CI:1.05~1.37)和城市生源地(OR=1.16,95%CI:1.00~1.33)是高中生视力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沂源二中(OR=0.52,95%CI:0.45~0.59)、鲁山学校(OR=0.41,95%CI:0.33~0.49)、职业教育学校(OR=0.28,95%CI:0.25~0.31)和男性(OR=0.61,95%CI:0.56~0.68)是保护因素。结论 沂源县高中生视力不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应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保护高中生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芜湖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及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行为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对芜湖市12所幼儿园1 158名大班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和入睡前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2~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情绪行为及睡眠障碍问题。  结果  调查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总的检出率为44.21%,其中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学龄前儿童入睡前情况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单独睡眠及睡前是否需要安慰物两个方面;41.97%的学龄前儿童检出至少1种睡眠障碍类型,其中睡眠不安的检出率女童为33.83%,高于男童的25.97%;睡眠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出现,异态睡眠(OR=2.33,95%CI=1.25~4.34)和睡眠不安(OR=4.92,95%CI=1.28~19.00)增加女童该问题的风险,睡眠充足会降低此风险(OR=0.46,95%CI=0.27~0.77);异态睡眠增加男童情绪行为异常的风险(OR=1.86,95%CI=1.08~3.19),而单独睡眠降低该风险(OR=0.59,95%CI=0.37~0.95)。  结论  睡眠障碍增加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充足的睡眠及儿童单独的睡眠习惯可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睡眠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鄂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不良状况,为制订切实可行的眼保健措施提供可靠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2年对城区4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视力筛查资料进行整理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检出率为14.1%,2008-2012年检出率分别为16.6%、14.6%、13.9%、14.0%、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9,P<0.01)。3~6岁各年龄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17.0%、14.6%、12.3%、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1)。视力不良儿童屈光状态以远视最多(占75.0%),其次为混合散光(占19.7%),近视 (占5.2%)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442.3,P<0.01)。结论 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问题不容乐观,家长、老师应重视儿童视力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加强对儿童的视力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8—1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辽宁省、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四川省共计10所幼儿园,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CPEBQ)对1057名学龄前儿童看护人进行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和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儿童饮食行为的家庭人口学特征差异。结果发现7种饮食行为中,挑食检出率占比最高为58.0%,情绪性进食最低为1.8%。男孩(OR=1.31,95%CI:1.02~1.68)和独生子女(OR=1.30,95%CI:1.01~1.67)是挑食的危险因素;母亲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77,95%CI:1.12~2.78)是食物响应的危险因素;5岁年龄组(OR=0.55,95%CI:0.39~0.77)和家庭共同进餐每周超过6次(OR=0.31,95%CI:0.11~0.93)是不良进食习惯的保护因素;男孩(OR=1.41,95%CI:1.10~1.80)和独生子女(OR=1.45,95%CI:1.11~1.90)是过饱响应的危险因素;5岁年龄组(OR=0.50,95%CI:0.25~0.99)和家庭共同进餐每周4~5次(OR=0.23,95%CI:0.06~0.91)以及家庭共同进餐每周超过6次(OR=0.19,95%CI:0.05~0.76)是没有主动性进食的保护因素。结论家庭人口学特征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但不同饮食行为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华中地区乡村3~6岁儿童贫血状况及其与膳食行为的关联,为乡村学龄前儿童贫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4—6月,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华中地区乡村1 2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采集无名指末梢血,采用比色法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分析贫血状况。同时对谷薯类、水果、蔬菜、豆制品类、奶类、动物性食物、食物多样性、饮水等8个方面的膳食行为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贫血与膳食行为的关联。结果 华中地区乡村3~6岁儿童贫血检出率为13.88%。留守儿童贫血检出率(19.00%)高于非留守儿童(1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儿童(OR=1.28,95%CI=1.16~1.56)发生贫血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动物性食物摄入频率≥3次/周(OR=0.82,95%CI=0.69~0.91)、蔬菜摄入种类≥2种(OR=0.86,95%CI=0.71~0.93)的学龄前儿童发生贫血的比例较低(P值均<0.05)。结论 华中地区乡村3~6岁儿童贫血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功能性便秘与父母育儿因素的关系,以期为功能性便秘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功能性便秘儿童108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本院正常体检的324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育儿压力量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及儿童喂养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母亲或父母均有便秘病史(OR=2.877,95%CI:1.390~5.953;OR =8.950,95%CI:2.297~34.866)、孩子兄弟姐妹便秘病史(OR=2.109,95%CI:1.483~3.000)、不良排便习惯(OR=3.780,95%CI:1.949~7.329)、排便不顺利时责备儿童(OR=4.719,95%CI:1.963~11.347)、育儿压力(OR=1.917,95%CI:1.314~2.795)、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OR=2.064,95%CI:1.257~3.391)、逼迫进食(OR =1.585,95%CI:1.112~2.260)是学龄前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相关危险因素。父子互动>2h是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40,95%CI:0.078~0.741)。结论 学龄前期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与父母育儿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医务人员应增加对育儿层面的关注,增加对父母育儿压力的评估,指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增加父子互动时间,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喂养行为与排便训练行为,从而预防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小学生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 PA)、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 SB)与身体姿态健康的关系,为该群体异常身体姿态预防、矫正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9—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北京市朝阳区4所学校206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Body-Style身体姿态测试仪、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计客观测量身体姿态、PA,采用儿童休闲活动调查问卷调查SB。  结果  小学生异常身体姿态检出率为76.70%;PA与高低肩、X/O型腿、骨盆前倾、脊柱侧弯、综合测评具有正向线性相关(β值分别为0.17,0.21,0.19,0.24,0.19,P值均 < 0.05);SB与高低肩、X/O型腿、骨盆前倾、脊柱侧弯、综合测评具有负向线性相关(β值分别为-0.24,-0.22,-0.36,-0.24,-0.27,P值均 < 0.05)。对PA、SB联合分析,在高PA、低SB(OR=2.12,95%CI=1.46~3.37,P < 0.05)和低PA、高SB两个极端组合时,身体姿态测评合格率获得优势分别为最高和最低;高PA、高SB(OR=1.85, 95%CI=1.38~2.86)与低SB、低PA (OR=1.71, 95%CI=1.41~2.74)比较,身体姿态测评合格率获得优势更高。  结论  对于小学生身体姿态健康,PA是独立促进因素,SB是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具有抵消或协同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预防及改善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 3~6岁儿童,采用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采用秩和检验、 χ2检验及log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检出率为31.40%。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年龄越低(OR=0.510,95%CI=0.430~0.603)及语言/认知信息(OR=0.959,95%CI=0.926~0.994)、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OR=0.959,95%CI=0.924~0.996)、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OR=0.873,95%CI=0.827~0.922)、环境气氛维度得分越高(OR=0.794,95%CI=0.736~0.856)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越低(OR=1.929,95%CI=1.656~2.247)、主干家庭(OR=1.796,95%CI=1.260~2.561)、家庭每月总收入呈高等及低等水平(OR=1.368,95%CI=1.028~1.820),家庭养育环境中忽视/干预/惩罚维度得分越高(OR=1.043,95%CI=1.008~1.079)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应从小培养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加大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主要照顾者、家庭每月收入水平呈低、高水平及主干家庭中儿童照顾者,关于儿童饮食行为培养方面的健康教育,积极改善家庭养育环境,以防止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非故意伤害发生的相关性,为有针对性开展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方法抽取合肥市8所幼儿园2 062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采用自编问卷收集儿童过去1年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情况,采用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PSQ)对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进行调查。  结果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年发生率为14.55%(300名),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21%(293名)。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及品德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32.67%,2.33%,19.67%,15.00%,2.00%,1.00%,5.00%,未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分别为11.07%,0.45%,6.41%,4.88%,0.40%,0.17%,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8.11,12.54,58.90,44.12,10.51,6.08,32.68,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身问题(OR=3.13,95%CI=2.11~4.66)、学习问题(OR=2.73,95%CI=1.86~3.99)、多动指数异常(OR=3.16,95%CI=1.40~7.14)与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1)。  结论  心理行为问题是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影响因素,在制定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防控措施时,应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  相似文献   

15.
殷鼎  王慧  翟锁 《中国学校卫生》2023,44(4):594-598
目的 了解银川市城区小学生身体姿态异常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小学生身体姿态异常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银川市城区9所学校的1 947名7~12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Body Style(Model.S-8.0)仪器进行身体姿态异常筛查,并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相关因素。结果 银川市城区小学生身体姿态综合评分为(22.07±2.87)分,异常检出率为71.29%;身体姿态异常检出率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84,13.47,6.46,P值均<0.05),具体表现为女童(73.54%)高于男童(69.07%);7~8岁(68.24%)低于9~10岁(72.17%)和11~12岁(73.54%);肥胖儿童异常检出率(74.91%)高于超重(72.64%)和正常(70.28%)儿童。不良体态指标中,高低肩(40.73%)、骨盆前倾(39.39%)、X/O型腿(38.57%)的检出率较高;总体身体姿态异常分级的构成,表现出轻度(54.32%)高于中度(37.82%)和重度(7.85%)。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河南省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血压偏高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参加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河南省7~18岁学生共39 675人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9—10月收集其血压、身体发育相关指标,描述并比较男女、城乡各年龄组血压偏高检出率,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偏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压偏高总检出率男生为20.8%,大于女生的12.4%(χ2=504.706,P<0.001),城市学生为16.2%,略小于乡村学生的17.0%(χ2=5.294,P=0.022);超重肥胖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为25.4%,大于体重正常或消瘦学生的13.7%(χ2=734.088,P<0.001),所有学段均为超重肥胖学生检出率大于体重正常或消瘦学生;血压与腰围、体重、BMI均呈现正相关,收缩压与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6、0.555、0.461,舒张压与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0、0.390、0.326,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7~9岁年龄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云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1年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云南8个县区接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1 181例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收集糖尿病、脑卒中、冠脉疾病、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等高血压合并症信息,分析高血压合并症在性别和居住地中的分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分析方法对高血压合并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181例高血压患者中合并症282例(23.9%);其中糖尿病占72.6%。单因素结果显示:汉族患合并症的风险高于其他民族(χ2=14.536,P<0.001)、每天平均静态时间≥6 h高于<6 h(χ2=5.323,P=0.021)。服用降压药(χ2=11.386,P=0.003)、体力活动不足(χ2=5.339,P=0.021)、腹型肥胖(χ2=19.682,P<0.001)及血脂异常者(χ2=27.539,P<0.001)患合并症风险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是患合并症的保护因素(OR=0.725, 95%CI:0.539~0.976),年龄≥65岁(OR=2.045, 95%CI:1.014~4.126)、汉族(OR=1.648, 95%CI:1.184~2.294)、血脂异常(OR=1.882, 95%CI:1.415~2.502)、用1种(OR=1.379, 95%CI:1.003~1.897)和≥2种降压药(OR=1.637, 95%CI:1.075~2.494)、腹型肥胖(OR=1.904, 95%CI:1.402~2.586)、平均静态时间≥6 h(OR=1.524, 95%CI:1.075~2.160)是患合并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高血压患者合并症检出率为23.9%,需要继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及相关合并症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