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许浩  陈娜 《现代预防医学》2020,(22):4181-4184
目的 分析我国城乡失能老人的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差异。方法 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3 054名失能老人,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城乡失能老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 本研究失能老人抑郁状况得分为(11.2±7.3),抑郁发生率为48.6%;城市地区的抑郁状况(49.4%)高于农村地区(44.5%)。低龄、重度失能、低生活满意度、家庭低收入、睡眠时间短是城乡地区失能老人抑郁发生率的共同危险因素;女性(OR = 1.494,P<0.001)、无照顾依靠(OR = 0.738,P = 0.001)、患3种以上慢性病(OR = 1.856,P<0.001)是城市失能老人抑郁发生率特有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失能老人抑郁症状存在着城乡差异,城市失能老人抑郁症状发生率更高且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对城乡失能老人的干预措施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陈亚楠  陈娜  张威  许浩 《现代预防医学》2022,(18):3363-3368
目的 分析我国城乡空巢老人社会隔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差异。方法 社会隔离可被分为主观社会隔离和客观社会隔离,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纳入4 705名空巢老人,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城乡空巢老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 本研究空巢老人社会隔离发生率为51.3%,主、客观社会隔离同时发生率为11.9%,且农村社会隔离发生率(57.3%)高于城镇(47.4%)(χ2 = 43.871,P<0.001)。无配偶、自评健康较差(OR = 1.635,95%CI:1.322~2.022;OR = 1.410,95%CI:1.119~1.777)、患有慢性病、低个人年收入、与子女见面(OR = 2.322,95%CI:1.457~3.701;OR = 2.858,95%CI:1.648~4.955)和电话联系频率低是城乡空巢老人出现社会隔离的危险因素,且ADL受损也是城乡空巢老人同时出现主、客观社会隔离的危险因素;教育程度和个人年收入是城镇空巢老人社会隔离发生的特有因素。结论 我国空巢老人社会隔离存在城乡差异,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隔离发生率高于城镇,应对城乡空巢老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中国城乡慢病老年人的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5年CHARLS 数据库中3 194名60岁及以上的慢病老人为研究对象,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城乡慢病老年人的抑郁现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慢病老人的抑郁症状有城乡差异(χ2 = 66.374,P<0.001),其中城镇组的抑郁率为28.9%,农村组为44.6%。多因素分析显示,城市组特有的保护因素有年龄≧75岁(OR = 0.50,95%CI = 0.29~0.83),农村组特有的危险因素有女性(OR = 1.89,95%CI = 1.53~2.33)、65~69岁(OR = 1.50,95%CI = 1.19~1.90)、3种慢病(OR = 1.59,95%CI = 1.21~2.09)、3种慢病以上(OR = 2.52,95%CI = 1.84~3.47)、独居(OR = 1.30,95%CI = 1.02~1.56)。结论 我国农村慢病老人相比城镇组抑郁检出率高,应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以促进慢病老人身心健康公平、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居民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最新调查数据,共纳入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7 138人,对不同特征的老年居民抑郁症状进行单因素分析,拟合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因素。结果 中国老年居民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0.7%。多水平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数据在高水平单位存在聚集性,其层次结构不能忽略。农村户口(OR=1.32,95%CI:1.02~1.70)、女性(OR=1.48,95%CI:1.29~1.69)、未婚(OR=2.69,95%CI:1.44~5.04)、离婚及丧偶(OR=1.99,95%CI:1.70~2.33)、文化程度越低、人均年收入越低的老年居民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P<0.05);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居民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更低(OR=0.25,95%CI:0.22~0.29);幸福感得分越高的老年居民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较低(OR=0.76,95%CI=0.74~0.78)。结论 中国老年居民抑郁情况目前仍十分严峻,抑郁的疾病负担在不断增加,应该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改善抑郁症状在老年居民中的流行和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空巢老人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形成合理就医秩序和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建议参考。方法 基于Anderson模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建立影响空巢老人身体不适是否就医、日常就医机构选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2 647名空巢老人中,两周身体不适率为40.95%,其中就医率为86.81%;日常患病后基层就诊率65.8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医疗保险(OR无 = 0.383)、子女照料频率高(OR几乎每天 = 11.309,OR经常 = 2.282,OR偶尔 = 1.837)、自评健康状况差(OR差 = 2.157)、有慢性病者(OR无 = 0.748)两周不适就医率更高(P<0.05);倾向基层就诊者为文化水平低(OR初中 = 0.623,OR高中/中专 = 0.604,OR大专及以上 = 0.146)、农村(OR城市 = 0.550)、自评健康状况好(OR差 = 0.721)、半年内健康无变化(OR无 = 1.290)、无慢性病(OR无 = 1.096)的空巢老人(P<0.05),认为看病点水平一般或差(OR一般 = 1.548,OR差 = 2.190)。结论 空巢老人就医意识和基层就诊率较高,健康状况水平、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子女照料频率对空巢老人就医行为影响较大。应加强对空巢老人日常保健和就医观念的宣传教育,提高基层慢性病管理能力,鼓励子女定期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发展社区互助养老,提高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河南省高血压患病、治疗和控制情况的变化趋势以及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因素,为改进高血压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3年和2018年河南省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分析高血压防控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河南省2018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2.43%、63.86%和55.15%,与2013年(患病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15.63%、66.56%和62.05%)相比,高血压患病率上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下降( P 值<0.05);女性( OR =1.255,95% CI :1.089~1.446)、文化水平高(小学: OR =1.222,95% CI :1.015~1.471;初中: OR =1.425,95% CI :1.164~1.743;高中及技校: OR =1.936,95% CI :1.497~2.503;大专及大学以上: OR =3.854,95% CI :2.296~6.469)、自评健康状况良好(一般: OR =1.54,95% CI :1.320~1.797;良好: OR =1.977,95% CI :1.567~2.493)和非贫困( OR =1.231,95% CI :1.024~1.480)是高血压控制率的积极因素( P 值<0.05),农村( OR =0.663,95% CI :0.576~0.764)是高血压控制率的危险因素。结论 河南省2018年高血压患病率仍较高,高血压防治效果不明显,应加大高血压综合防控力度,并且重点关注农村、男性、文化水平低和贫困人群的高血压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四川省农村空巢老人门诊服务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促进农村空巢老人健康公平性以及改善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四川省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纳入2186名农村空巢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门诊服务利用现状,并采用多水平零膨胀Poisson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农村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6.2%,两周患病率为64.2%,两周就诊率为73.4%,两周就诊首诊机构主要为基层医疗机构(52.4%),两周患病未就诊率为23.4%,排名前三的原因为自己知道治疗方法、经济困难、自感病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0.294,95%CI:0.118~0.734)、主要经济来源类型(OR=0.478,95%CI:0.268~0.850)为空巢老人两周是否就诊的保护险因素,慢性病个数(OR=6.092,95%CI:3.074~12.074)为其危险因素;文化程度(OR=0.773,95%CI:0.624~0.957)为空巢老人两周就诊次数的保护因素,吸烟(OR=1.568,95%CI:1.259~1.953)、慢性病个数(OR=2.477,95%CI:1.835~3.343)为其危险因素。结论 缺乏健康素养以及经济困难是限制农村空巢老人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慢性病增加了空巢老人的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2-2016年重庆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趋势,探讨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为卫生相关政策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2-2016年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2012-2016年重庆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是4.94%、8.38%、8.71%、10.16%和11.82%;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1.018,95% CI:1.015~1.021,P < 0.001)、25~岁(OR=1.037,95% CI:1.033~1.041,P < 0.001)、35~岁(OR=1.143,95% CI:1.139~1.148,P < 0.001)、小学(OR=2.065,95% CI:2.044~2.087,P < 0.001)、初中(OR=3.804,95% CI:3.765~3.843,P < 0.001)、高中/职高/中专(OR=6.245,95% CI:6.179~6.311,P < 0.001)、大专/本科及以上(OR=12.305,95% CI:12.173~12.438,P < 0.001)、家庭人均年收入3 000~元(OR=1.570,95% CI:1.560~1.580,P < 0.001)、5 000~元(OR=1.897,95% CI:1.887~1.907,P < 0.001)、10 000~元(OR=1.885,95% CI:1.875~1.896,P < 0.001)及>15 000元(OR=2.097,95% CI:2.086~2.108,P < 0.001)是健康素养的保护因素;农村、45~岁、55~岁及65~岁是健康素养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01)。  结论  2012-2016年重庆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应针对农村居民、男性和年龄较大者、文化程度较低者和家庭人均年收入较低者进行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安徽省≤7月龄婴儿、8月龄~14岁儿童、≥15岁成人麻疹发病影响因素,为制定麻疹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采用成组对照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三个年龄组各232名病例和对照纳入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7月龄婴儿组危险因素为6~7月龄(OR=5.255,95% CI:3.092~8.931)、住在城乡结合部(OR=3.035,95% CI:1.236~7.454)、早产(OR=14.896,95% CI:3.756~59.074),保护因素为母乳喂养(OR=0.297,95% CI:0.153~0.574)和有兄弟姐妹(OR=0.464,95% CI:0.276~0.781)。8月龄~14岁儿童组危险因素为住在城乡结合部(OR=3.347,95%CI:1.365~8.204)、早产(OR=3.171,95% CI:1.185~8.487),保护因素为母乳喂养(OR=0.313,95% CI:0.175~0.558)。≥15岁成人组危险因素为流动人口(OR=3.900,95% CI:1.633~9.311)、居住城乡结合部(OR=5.564,95% CI:2.485~12.459),保护因素为与<15岁儿童同住(OR=0.383,95% CI:0.216~0.682)。其他如男性、祖父母看护、外出史和医院暴露史等均是危险因素(均有P<0.05),有接种证、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等均是保护因素。结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提议应确保MCV两剂次95%接种率和首剂次及时接种,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提倡优生优育、母乳喂养,在麻疹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京津冀地区城市老年人口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完善养老体系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京津冀地区1492例城市老年人口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1.0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人最期望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54.7%),但是73.3%的调查对象有机构养老意愿。年龄(OR=0.800,95%CI:0.655~0.977,P=0.029)、文化程度(OR=1.154,95%CI:1.019~1.307,P=0.024)、子女数量(OR=0.694,95%CI:0.581~0.828,P<0.001)和与配偶居住(OR=1.825,95%CI:1.229~2.709,P=0.003)是城市老年人口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 机构养老在京津冀城市养老体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应重点满足低龄、高文化水平、子女数量少及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四川省农村空巢与非空巢老人住院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降低其住院负担、实现健康老龄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四川省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选取≥60岁的农村空巢老人2 186人和非空巢老人1 028人纳入分析,分析住院服务利用现状,并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空巢老人年住院率为30.0%,非空巢老人年住院率为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27,P = 0.867)。空巢老人住院机构等级低于非空巢老人(Z = 3.867,P<0.001),应住院未住院比例高于非空巢老人(χ2 = 5.772,P = 0.016)。多因素分析显示,饮用水类型(空巢: OR = 1.935, 95%CI:1.426~2.626;非空巢:OR = 0.593,95%CI:0.382~0.921)、慢性病个数(空巢: OR = 6.617, 95%CI:4.359~8.723;非空巢:OR = 8.724,95%CI:5.011~15.188)、健康体检(空巢: OR = 1.495, 95%CI:1.198~1.867;非空巢:OR = 1.430,95%CI:1.039~1.967)是空巢与非空巢老人住院服务利用的共同影响因素。家庭人均年收入(OR = 1.976,95%CI:1.391~2.809)、吸烟(OR = 1.584,95%CI:1.209~2.076)是空巢老人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结论 四川省农村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住院率尚无统计学差异,但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在制定政策时还应针对性考虑到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自理能力现状,并分析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2597名空巢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调查。结果 山东省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评分为低、中水平占97.2%,ADL受损者占74.1%;社会支持总评分(r=-0.137,P<0.01)及其主观支持(r=-0.150,P<0.01)、客观支持(r=-0.086,P<0.01)维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负相关;回归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患慢性病情况、两周患病情况、社会支持是ADL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空巢老人自理能力较差,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自理能力呈负相关。通过“政府-社区-家庭”支持系统加强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提升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苏北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直接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空巢老人健康水平、降低疾病经济负担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苏北地区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农村60周岁以上的空巢老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其健康状况与直接医疗费用的支出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与χ2检验分析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应用Tobit模型分析直接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苏北农村空巢老年人1409人,男性664人(47.1%),女性745人(52.9%),平均年龄(69.87±7.43)岁。老年人健康自评差,两周患病率为32.9%,慢性病患病率为59.9%,44.9%的老年人经常服药,7.0%的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损害。Tob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一年内有住院经历(Me=18.13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损害(Me=12.402)、经常服药(Me=7.625)、一年内有该住院而未住院经历(Me=3.748)、高龄(Me=0.093)的老人直接医疗费用高,要照顾其他人(Me=-3.953)、家庭和睦(Me=-4.391)、去最近医疗机构用时10分钟以内(Me=-6.100)、以及经常锻炼(Me=-6.864)的老人直接医疗费用低。结论苏北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差,直接医疗费用高,疾病经济负担较重。要针对影响空巢老人直接医疗费用的有关因素采用综合干预措施,降低过高的医疗支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山西省空巢老人抑郁现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空巢老人抑郁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运用抑郁自评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山西省4 901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拟合结构方程模型。  结果  山西省空巢老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4.2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健康状况对抑郁症状有直接影响(P=0.028),总效应为-0.978;经济状况对抑郁症状的作用大小为0.086(P=0.030),社会功能对抑郁症状的直接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173),其可通过与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的相关来作用于抑郁症状。三个潜变量之间相关(均有P < 0.05),健康状况与社会功能相关性最强(r=0.942),其次是与经济状况(r=0.718),社会功能与经济状况相关性为0.683。  结论  本次调查的空巢老人大部分存在抑郁症状。健康状况是空巢老人抑郁症状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会功能通过影响健康状况、经济状况进而作用于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5.
尹玉  李娜玲 《现代预防医学》2021,(20):3769-3773
目的 了解城乡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中国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国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共纳入 169 989名流动人口进行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用于组间比较。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用于分析城乡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中,农村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接受率为65.6%;城镇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接受率为69.6%;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中等教育(OR = 1.236, P = 0.003, 95%CI:1.065~1.361)、年人均GRP(gross regional product)在100 000元以上(OR = 0.833, P = 0.007, 95%CI:0.730~0.951)、患有高血压(OR = 0.702, P = 0.002, 95%CI:0.562~0.878)或者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OR = 0.072, P = 0.043, 95%CI:0.530~0.989)、本地建立健康档案(OR = 4.238, P<0.001, 95%CI:3.509~5.119)、和完全认同自己为本地人(OR = 1.412,P = 0.046,95%CI:1.006~1.981)的农村流动人口更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已婚(OR = 0.692,P = 0.000,95%CI:0.671~0.804)、老年人(OR = 0.500, P = 0.020, 95%CI:0.278~0.898)、年人均GRP在100 000元(OR = 0.911,P = 0.034,95%CI:0.837~0.992)以上、患有高血压(OR = 0.820, P = 0.021, 95%CI:0.693~0.970)、自评健康(OR = 1.363, P = 0.018, 95%CI:1.041~1.533)、本地建立健康档案(OR = 3.892, P<0.001, 95%CI:3.424~4.425)的城镇流动人口更愿意接受健康教育。结论 城乡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水平不均,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将城乡流动人口作为健康教育服务的重点关注对象,加大对于该群体健康教育服务的投入 ,针对城乡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农村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纳入836名受访者。运用order logit模型分析中国农村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分失能程度估计研究样本异质性。  结果  有55.74%的农村失能老年人精神亚健康,其中抑郁状况一般的为35.05%,抑郁状况差的为20.69%。基本特征、生活状况、健康状况、社会经济特征、代际支持五方面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儿女数量对总样本抑郁状况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女儿数量(OR=1.416,95%CI:1.055~1.901,P=0.020)和儿子数量(OR=2.012,95%CI:1.579~2.564,P=0.043)分别对中度和重度农村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产生负向影响,与孙辈同村(OR=0.732,95%CI:0.554~0.966,P=0.028)对农村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重度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产生正向影响(OR=0.527,95%CI:0.341~0.813,P=0.034)。  结论  农村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受多元因素共同影响。"养儿防老"与"多子多福"现象正在逐渐消失,"隔辈亲"现象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比较,为实施早期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中共4547名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10)进行评分.结果:城乡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19,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杭州市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现状对生命质量的影响及交互作用,为提高空巢老人生命质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杭州市2个城区和3个郊县的992名空巢老人进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ED-5Q)、社会支持量表(SSRS)以及老年抑郁量表(GDS-15)调查,分析不同特征空巢老人生命质量得分情况,根据各量表得分,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身心健康和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身体健康得分为(73. 41±13. 52)分,抑郁量表得分为(4. 11±1. 79)分;社会支持量表测得调查对象社会支持总分为(28. 79±6. 66)分,客观支持为(6. 09±2. 59)分,主观支持为(15. 92±4. 00)分,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为(6. 78±2. 28)分,EQ-5D效用值为(0. 75±0. 13)分。已婚组空巢老人生命质量得分高于离婚组和丧偶/单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 462,P <0. 01);收入水平越高的空巢老人生命质量得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 329,P <0. 01);患有慢性病的空巢老人生命质量得分低于不患慢性病的空巢老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919,P <0. 01);担心养老的空巢老人生命质量得分低于不担心养老的空巢老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 78,P <0. 01)。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客观支持(r=0. 141)、主观支持(r=0. 291)、支持利用度(r=0. 071)和社会支持总得分(r=0. 254)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抑郁得分与生命质量呈负相关(r=-0. 252)。结论得到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越多,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越高,身心健康状况越好,空巢老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越优;减轻抑郁状况,有利于提高空巢老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