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西南地区居民饮食误区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居民对饮食误区的正确认知及针对性营养宣教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进行调查,抽取西南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7 945名居民,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48.31%居民了解补钙的最佳食物,仅有21.65%的居民了解补铁食物,有77.10%的居民不赞同“吃野生动物更有营养”,居民对“素食比荤素搭配更有益”、“红色食物补血”的态度持赞同的分别为45.28%、26.86%。有50.80%的居民赞同“食物相生相克”。不同性别、年龄、地区、职业、教育程度、收入、BMI的居民对饮食误区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 0.87,95%CI:0.83~0.90)、城市居民(OR = 0.90,95%CI:0.86~0.94)、学生(OR = 0.74,95%CI:0.68~0.82)及白领(OR = 0.80,95%CI:0.74~0.86)、高教育程度(OR = 0.75,95%CI:0.70~0.80)、高收入(OR = 0.90,95%CI:0.85~0.96)的居民是对饮食误区认知的保护因素,超重(OR = 1.05,95%CI:1.00~1.11)、肥胖(OR = 1.10,95%CI:1.01~1.20)的居民对饮食误区认知是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西南地区居民普遍存在饮食误区,对补铁、补钙食物来源的认知不够,大部分居民存在以下误区:“食物相生相克”、“红色食物补血”、“素食比荤素搭配更有益”。在进行营养健康宣教时应加强对男性、年龄偏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程度较低、工人、低收入、BMI 不正常的居民进行营养知识科普,着重宣传补铁、补钙的途径,提高营养知识知晓率,纠正饮食文化误区,促进慢性疾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兰渝两地一胎和二胎孕妇在外就餐频率的差异及孕妇在外就餐频率的影响因素,为孕妇在外就餐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7年8月-2018年6月对兰州及重庆的2 754名孕妇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胎孕妇每周在外就餐频率(平均秩次1 415.6)高于二胎孕妇(平均秩次1 295.9)(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胎次、夫妻人均月收入、受教育程度、食物偏好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孕妇每周在外就餐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胎孕妇、独生子女孕妇、食物偏好为"口味"的孕妇每周在外就餐2次及以上的人数比例更高,夫妻人均月收入越高的孕妇每周在外就餐2次及以上的人数比例越高,而受教育程度为高等教育的孕妇每周在外就餐少于2次的人数比例更高。此外,每周在外就餐2次及以上的孕妇平均年龄为(29.7±4.4)岁,小于每周在外就餐少于2次孕妇的(30.2±4.2)岁(P0.05),而每周在外就餐2次及以上孕妇的BMI为(24.1±3.4)kg/m~2,高于每周在外就餐少于2次孕妇的(23.7±3.1)kg/m~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胎次、夫妻人均月收入、是否独生子女及食物偏好是孕妇在外就餐频率的影响因素。其中二胎孕妇(OR=0.79)、非独生子女孕妇(OR=0.61)每周在外就餐次数更趋向于2次以下。夫妻人均月收入在4 500~9 000元(OR=1.28)和9 000元以上的孕妇(OR=1.75)、食物偏好为"口味"的孕妇(OR=1.31)每周在外就餐次数更趋向于2次及以上。结论兰渝两地一胎孕妇平均每周在外就餐频率高于二胎孕妇;夫妻人均月收入在4 500元及以上、食物偏好为"口味"是孕妇每周在外就餐次数2次及以上的危险因素,怀孕胎次为二胎及非独生子女是孕妇每周在外就餐次数2次及以上的保护因素。对于有较高收入、不健康食物偏好且是独生子女的初胎孕妇,有必要加强其孕期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送烟=送危害"主题公益广告的控烟干预效果,为今后控烟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在调查地点对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在"送烟=送危害"主题公益广告宣传前及宣传后对目标人群均进行1次问卷调查,且2次调查的地点一致。结果广告宣传前调查对象认为吸烟有害健康的人数比例低于广告宣传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吸烟的危害在平时生活中被夸大的人数比例在广告宣传前高于广告宣传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意及非常同意"烟草制品是送人的好礼物"的调查对象人数比例分别由广告宣传前的20.10%及2.03%降至广告宣传后的13.44%及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过去的30d比较,调查对象中吸烟者吸烟量更多的人数比例由广告宣传前的16.55%降至广告宣传后的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告宣传后,有57.14%的吸烟者认为该广告增加了他们戒烟的可能性,且调查对象的吸烟率由广告宣传前的41.22%降至40.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中"非常有可能"及"极其有可能"把烟草制品当作礼物送人的人数比例由广告宣传前的12.16%及12.33%下降至广告宣传后的7.23%及3.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送烟=送危害"主题公益广告进行控烟宣教具有一定效果,但我国控烟工作仍任重道远,迫切需要探索更有效的综合控烟措施。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的流行形势非常严峻,而目前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主要以美国卫生系统为例,介绍了有关糖尿病管理模式转变的一些核心信息。在新的管理模式中,患者、卫生服务提供者、社区卫生人员、卫生系统共同参与,患者具备充分的健康知识,主动性得到全面发挥,医疗卫生团队服务能力强、态度积极,从而促进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调研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对提高公共卫生专业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相关教师尝试建立调研实践学习平台,选拔感兴趣的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参加。让学生早接触专业实践,面向社会、面向社区、面向人群开展调研活动。经过4年的实践,相关成果表明,该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公共卫生调研实践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重庆三峡库区中学生肺结核防治知识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重庆三峡库区中学生肺结核防治知识需求情况,探索具有成本-效益优势的中学生肺结核病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定性访谈的方法,通过目的 抽样,对重庆三峡库区乡镇中学学生64名进行了小组访谈,对学校健康教育相关知情人士共14名分别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与关键人物访谈.结果 中学生肺结核防治意识淡薄,知识缺乏,相关健康态度与行为有待规范.学校对于结核病相关的健康教育严重缺乏.结论 重庆三峡库区中学生对肺结核防治知识有迫切需要.应加强针对中学生的结核病健康教育,以提高其结核病防治知识与意识,规范其健康态度与行为.  相似文献   
7.
了解重庆市某2所中小学校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安全的认知和行为现况,为开展营养宣教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重庆市1所小学五、六年级和1所中学初一、二年级的1 058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营养知识得分为(8.59±3.05)分,营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27.60%,初中生营养知识得分高于小学生(u=4.41,P<0.01).有74.35%的小学生和53.42%的初中生坚持每天吃早餐,小学生常吃早餐的构成比高于初中生(x2=58.85,P<0.01).仅有29.08%的小学生和15.85%的初中生表示经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小学生高于初中生(x2 =31.57,P<0.01).结论 中小学生在营养认知、饮食行为习惯和食品安全关注方面有较大差异.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宣教方案并进行干预,维护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街头暗娼艾滋病干预模式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重庆市街头暗娼艾滋病干预措施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街头暗娼艾滋病干预措施,评估干预效果。方法整群随机抽取重庆市渝中区街头暗娼,实施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安全性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获得100份和112份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从干预前的28%提高到70.5%;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从干预前的59%提高到75%,最近一个月安全套每次使用率从4%提高到26%;在目标人群中建立了一支同伴教育队伍。结论对街头暗娼实施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对控制艾滋病流行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流动人口结核防治工作干预策略的循证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分析既往及正在执行的结核病控制项目在改善中国流动人口结核病服务获得和利用方面所采取的相关政策文件和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和影响,为进一步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CNKI、CBM disc、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VIP,纳入1988~2008年发表的关于流动人口结核防治工作的文献。同时采用非概率目的性抽样方法,在获得访谈对象知情同意后进行现场访谈、结果共检索到58篇文献,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已发表文献8篇,未发表文献5篇,但其中仅有1篇为RCT,质量仅为B级。二次文献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对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采取的措施包括健康促进、提供激励机制、对病人实行督导管理等.且采取不同干预后病人知识知晓率、结核病治愈率均有所提高;但现场访谈结果显示,多数结核病人及疑似病例对于结核的防治知识及免费政策知晓不够,地区间结核病防治机构间没有有效的信息交流.致使流动人口追踪督导困难,结核病人的发现、治疗仍有待加强。结论现有针对流动人群的结核病防治研究中,缺乏高质量研究,因此难以对流动人口的结核病干预措施的效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今后应开展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的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研究,为制定科学可行的干预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